○ 副司直宋來熙疏曰, 伏以臣, 罪釁交積, 間遭愍凶, 而頑命猶存, 三年駟過, 孤露天地, 若無所依, 不謂聖慈亟加收召, 諭以世臣國休與休之義, 豈能無意於當世之事乎, 首尾數百言, 反覆敎詔, 如親面命, 臣於病伏呻吟之中, 蹶然而起, 拜受伏讀, 驚惶感惕, 罔知攸措, 世臣分嚴, 臣豈全昧哉, 臣以世祿之裔, 義當與共於存亡休戚, 且況中歲, 奔走於蔭路, 非若遁跡含章之類, 則元無不可仕之義, 苟謂以可仕, 則當世之事, 亦何能無意乎, 然義者宜也, 事之當於理之謂義, 則事有所變, 義亦隨異, 至於出處進退之適義, 亦不必驅之以一塗轍矣。 匪據之職, 越分之禮, 徒以世臣分義, 一切冒膺, 則其可當於理乎, 臣之陋劣, 固不足擬議於古人之出處進退, 而粗知公議之爲可懼, 嗤點之爲可恥, 故揣量踰越, 不敢但以趨走爲恭也, 顧臣名勝之羞, 有難到底自列, 倘値幾會, 則思欲一遭呈身於文陛, 悉暴素心之非誣, 庶獲天鑑之垂照矣。 玆承隆旨, 固宜竭蹶趨命, 以答殊恩, 以償宿計之不暇, 而狗馬賤疾, 久成癃痼, 而禍罰之後, 一倍增劇, 往往眩厥, 欲起旋仆, 似此氣力, 豈有行役之望哉, 含意未遂, 徒歸慢命之科, 恭俟誅譴, 但自悲悼而已, 臣於陳情之外, 不宜復贅餘言, 而聖旨旣以當世之事爲敎, 臣於此, 有以窺殿下之有志於治道, 固已灼然, 而志之所向, 百事影從, 殿下膺上天之命, 都君師之職, 威靈所萃, 實理易於流通, 群下之觀瞻聳動, 必當爭自澡雪, 居廟堂者首以世道自任, 開廣聰明, 以集忠智, 恭儉禮下, 以登賢後, 使識治體通世務者, 咸萃於朝端而後, 斯可導揚君上之德意, 斯可展布經邦之丕責, 君相相須, 先爲唱道, 則處經幄者不但審辨於句讀, 而當務於啓沃, 任銓衡者, 不但循檢其資格, 而當勵其公明, 風憲之職, 諫爭之官, 亦各自勗於糾物盡言, 庶司閑局, 皆能殫竭才誠, 靡有懈怠, 則擧朝風采, 蔚然有可觀之實矣。 臣伏田野, 側耳顒望者有日, 而風聲氣像, 何至今寥寥也, 臣之愚迷, 竊爲紆鬱, 而以殿下之明睿, 應已究其本末, 挈其要領, 櫽栝於實踐之地, 則亦當有淵然深省, 而大生疑懼於此矣。 又況比年以來, 雨暘愆期, 飢荒荐仍, 民生困瘁, 如在倒懸, 劫盜火賊, 在處竊發, 訛言孔將, 衆情恇懼, 當今國勢可謂棘矣。 譬如積敗之人, 風薄濕侵, 四肢百骸, 無一不病者, 此宜君臣上下, 孜孜汲汲, 講究矯救, 不容少緩, 然後始可望其挽回之效, 而人君之自勉, 臣鄰之進言, 亦不過以學問爲先焉, 不由乎學而求爲治者, 如不浚其源而求其流之淸, 不漑其根而求其實之繁也, 故欲爲盛治, 捨此更無他計也, 欲爲輔導, 捨此更無他說也, 伏願殿下, 勤御法筵, 四書·五經, 循環熟講, 極其致知求仁之工, 而推之於政令事爲之間, 躬修至德, 大行王政, 則固結人心, 祈永天命, 爲亨屯拯溺之大業, 惟在睿意之一轉移矣。 何可自安於崇高, 而不思所以奮發淬礪乎, 今此剡薦儒士, 以爲倚仗而望成者, 果得求治之先務, 不勝贊歎欽誦, 而致其幡然彙征之美, 亦無他道, 殿下益懋聖學, 專意斯道, 則道之所行, 人不得不出, 傳所謂修身以道, 取人以身者, 正謂此也, 不然而只以禮貌拘之, 情意挽之, 則士亦不必爭趨而樂留, 此宜殿下之益自勉勵者也, 至於如臣者之苟充其間, 臣旣非其人, 而病又難强, 虛縻隆眷, 益增悚縮, 須卽鐫臣選籍, 收回召旨, 而更責其任於望實俱隆之人, 則國事其庶幾, 而臣亦得以安命邱壑, 以卒生成之澤矣。 臣感激恩渥, 瀝血齋沐, 以代面陳, 雖其語無倫脊, 而誠或可諒, 如蒙恕其妄而垂察焉, 則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爾懇。 向日敦召之後, 意謂幡然, 及見附奏, 大失所圖, 今玆巽章踵至, 於心焉惄如之際, 是豈爾必欲懷瑾握瑜, 無意乎致澤而然也, 寔由予未能尊德樂道, 不足與有爲之致也, 見今悠悠萬事, 惟在典學, 爾若與二三新抄筵官, 芧茹彙征, 相與左右于廈氈之上, 贊我緝熙之工, 致我郅隆之化, 則是奚獨予一人幸也, 則亦擧國之福, 而爾等之願也, 爾寧不念及此也, 多少陳勉, 莫不切近而的當, 當書紳銘座, 以爲恒目之資, 而百書䌤縷, 不如一面, 爾其勿復控辭, 卽日登道, 以副予如渴之望。 仍傳曰, 此批答, 遣地方官傳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