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晩運, 以備邊司言啓曰, 頃以諸道民瘼條, 報廟堂講究稟行之意, 筵奏行會矣。 卽見忠淸監司金應根所報, 則以爲, 各邑說[稅]弊, 指不勝摟, 而只就略加釐捄者, 條列于後矣。 其一, 淸風田稅大同之船運, 挽近淺灘, 種種有傾覆之患, 依丹陽等三邑例, 自戊午條, 純錢代納事也。 兩稅法意甚重, 決不可以邑勢民勢之有所難便, 遽議其通變, 而江峽四邑, 其三則已許代錢之納, 而獨於淸風, 靳其同例者, 蓋以江流之穩於行船也。 今則灘淺石露, 往往有舟楫難通之慮, 然則援三邑之例, 而望一視之澤者, 民情無怪其然, 淸風府兩稅, 自戊午條, 使之純錢代納。 其一, 鎭川縣田稅則納於忠州可興倉, 大同則裝發於稷山慶陽倉, 一邑兩稅之分輸兩地, 自多冗費之弊, 請自今年, 田稅與大同, 一例出浦於慶陽倉, 以執籌船裝載上納事也。 此在稅政, 旣無損益之可論, 其在民力, 自有勞逸之懸殊, 道伯所請, 深有斟量, 不必靳許, 依報施行。 其一, 延豊·槐山兩邑還穀中, 䅯米一種, 至爲二萬五千餘石之多, 竝換作黃豆事也。 䅯米詳定之價, 本與大米相準, 而今若竝換黃豆, 則斛數雖相同, 價直太不侔, 如欲一循民情, 則不免過減糴摠, 決是難從之事, 而細究事理, 則䅯米名雖曰米與皮無異, 而以土宜則罕種, 以民食則欠緊, 故虧逋相屬, 虛簿漸紊, 黃豆則播種救荒, 農戶所貴, 日後之漸次還本, 雖難預料, 目前之以虛換實, 果是的論, 民情所在, 政先便民, 而多石穀名之一時竝祛, 有非重糴政之意, 二萬石, 依請換作, 五千餘石, 依前斂散之意, 分付。 其一, 三軍門移劃大同米, 勿爲分劃, 自各邑納于惠廳, 自惠廳分送各軍門事也。 各營分送, 其數自如, 惠廳同納, 諸弊可祛, 目前利害, 燎如指掌, 然邑吏之厭避營納, 專爲情費之漸加也。 今雖都納惠廳, 若其各營情費, 不可不依前, 而又添惠廳之科外情費, 則定法之初, 不無些效, 而開弊之後, 恐詒滋害, 今姑置之, 各營雜費, 本有恒式, 式外添徵之條件, 一一減削後, 各別操飭之意, 分付各營門, 何如? 傳曰, 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