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午八月二十五日□時, 上御紫薇堂。 進講, 奉審閣臣同爲入侍時, 右議政洪淳穆, 講官趙性敎, 參贊官李鍾晉, 檢討官趙秉轍, 假注書鄭應哲, 記事官朴容大·金明鎭, 各持孟子第五卷, 以次進伏。 檢校直閣金永壽, 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曰, 大臣進前。 淳穆進前奏曰, 溫涼異候, 此時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淳穆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淳穆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淳穆曰,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安順矣。 仍命大臣就座。 上曰, 奉審閣臣進前。 永壽進前奏曰, 臣承命馳詣景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摘奸則無頉。 仍詣健元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顯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穆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徽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崇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惠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元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仍詣綏陵, 陵上奉審則安寧, 碑閣·丁字閣奉審則無頉。 還詣景陵, 仍留監祭, 將事安寧之意, 敢此仰達矣。 缺 上誦前受音一遍訖, 仍開卷。 性敎讀自周之則受, 止斯可謂養矣, 仍釋義訖。 上授書算于性敎, 上讀新受音十遍訖。 性敎還納書算。 上曰, 繆公雖知子思之賢, 而不以禮養之, 但以鼎肉饋之, 宜其子思之不悅也。 性敎曰, 誠然矣。 君子之辭受, 適於義而已。 繆公之亟饋, 作禮養之道故子思不受也。 上曰, 三代盛際, 必得賢臣而後治之矣。 性敎曰, 蓋自古聖王, 必待賢臣而弘功業, 君臣相須之義, 甚大矣。 上曰, 伊尹·傅說·太公之賢, 亦豈非遇聖王而致治者歟? 性敎曰, 然矣。 湯之於伊尹, 高宗之於傅說, 文王之於太公, 或聘以禮幣, 或求之夢卜。 是皆誠心悅賢, 而悅而能擧, 擧而能養, 故與之共天位治天職, 以致三代之隆。 至若繆公之於子思, 旣無用賢之實, 又無養賢之禮, 雖欲治, 其可得乎? 孟子因萬章之問, 而引子思之事, 以言乎繆公之不能禮賢而深非之也。 秉轍曰, 爲民之空乏而賙之, 則不受不恭, 此是庶人自處之義也, 至若亟饋, 有似乎常繼之道也。 初以君命來饋, 後以有司各繼其所無, 不使賢者有亟拜之勞, 然後方有常繼之道, 而是乃養賢之禮也。 若不以道, 君子不受者此也, 所以孟子引子思之事而答之, 以曉萬章之問也。 鍾晉曰, 講官儒臣, 備陳無餘, 臣無容更達矣。 淳穆曰, 有志之士, 雖中等人, 苟不識義理勵廉恥, 猶不當貪戀豢養, 矧惟子思之聖乎? 子思非徒以繆公於養賢之禮有所屑越, 必不能用其言而行其道, 故深慨之矣。 此與孔子之歎膰肉不至, 同一揆也。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大臣先退, 又命退。 諸臣, 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