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司憲南一祐, 司諫李敎夏, 副應敎李載允, 掌令金箕文·洪世燮, 持平李, 校理趙鍾弼·洪時衡, 副校理鄭在晉, 修撰申悳均·金學洙, 副修撰張錫祚啓曰, 噫嘻痛矣, 李裕元之罪, 可勝誅哉? 渠以三朝拔擢之臣, 厚蒙晠世曠絶之恩, 圖報一念, 宜倍庶僚, 而奈其憸邪之性, 濟以狡黠之行, 至於今番自明之章, 益著平昔捭闔之術, 兩賊之凶疏, 懲討是急, 而不可槪及, 一國之憤惋, 彝性所同, 而反欲投合, 顯有扶護之意, 擬作圖脫之計。 設心之叵測, 胡至此極? 做事之陰祕, 寧容若是? 形跡莫逃於淵鑑, 情節盡露於箚論, 薄施輕典, 初不愜於輿憤覻破姦膽, 宜無地而措躬, 出話之際, 氣〈獨〉堂堂, 殆同無故人焉, 發行之時, 意尙揚揚, 若將大樹立者,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無將之罪, 春秋之所共討, 不敬之律, 漢法之所必誅, 負犯如此, 關係如此, 而善地行遣, 豈足以蔽其辜哉? 竊恐國綱由是而漸頹, 臣分由是而都虧, 臣等庸是憂懼, 玆敢相率瀆撓。 請中和府竄配罪人李裕元, 加施當律, 以爲爲人臣忘君負國者之戒焉。 答曰, 已有處分, 勿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