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壬辰六月二十四日辰時, 上御元吉軒。 時原任大臣·禮堂·館閣堂上·三司長官入侍時, 行都承旨趙同熙, 假注書朴經遠, 別兼春秋金炳玉·金德洙, 領議政沈舜澤, 判府事金弘集·趙秉世, 行禮曹判書閔泳駿, 參判尹吉求, 參議鄭翰謨, 大提學金永壽, 弘文提學鄭基會, 藝文提學金聲根, 知春秋金炳翊·李載純, 同春秋鄭元夏·金昇圭, 直提學閔宗植·李埈鎔, 副提學閔亨植, 行大司憲李珪永, 大司諫朴永斗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舜澤進前奏曰, 庚日炎熱轉甚,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舜澤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舜澤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舜澤曰, 中宮殿氣候, 何如? 上曰, 安順矣。 舜澤曰, 世子宮氣候, 何如? 上曰, 平順矣。 舜澤曰, 世子嬪宮氣候, 何如? 上曰, 平順矣。 舜澤曰, 臣等依下敎登筵矣。 上曰, 太室將行追闡之禮, 冞切愴慕之忱。 近考國朝尊號, 大王八字, 王后二字, 原無一定之規。 在昔貞熹王后加上尊號, 或以十字, 或以四字, 而皇明故事, 亦有可援之例矣。 惟我先聖母之功之德, 何能摹畫萬一, 而在予情事, 雖日日進號, 惟日不足, 當此顯揚徽烈之會, 亦可以援据懿典, 今番神貞王后追上尊號, 欲以四字議定矣。 舜澤曰, 維我聖上根天準海之孝, 無所不用其極, 而今於聖后追闡之日, 尤切愾廊靡逮之思。 援引國朝已行懿規, 有此晟擧, 蓋由乎欲盡其形容摹畫於萬一, 而情禮必恔之聖衷, 臣等不勝欽頌攢祝矣。 弘集曰, 若稽貞熹王后垂簾時, 加上四字號, 此實國朝一有之禮也。 皇明英宗, 始上四字尊號於太后, 武宗時, 上太皇太后號四字, 亦非常行之典也。 今我聖上, 以無窮之孝思, 乃欲監先憲而擧隆典, 承聆之下, 惟有欽仰而已。 秉世曰, 今伏承下敎, 非徒我家已行之例, 自有可援, 寔出於聖孝之篤摯, 尤切追慕之思, 必欲極盡情文於闡揚之典, 臣等尤不勝攢頌懽祝矣。 上曰, 貞熹王后四字尊號, 果在垂簾後, 而皇明典禮, 自內亦已考覽矣。 弘集曰, 此誠非常之禮, 故貞熹王后以後, 更未行之。 明朝三百年, 亦只再見而已。 至若宋朝之制, 皇后皆二字諡, 惟章獻明肅皇后, 以稱制加爲四字云, 其非遂以爲例, 可知也。 上曰, 誠然矣。 貞熹王后晩年加上, 還爲二字矣。 舜澤曰, 殿下聖孝卓越, 凡於情禮之所得爲, 雖前所未行, 亦必行之, 此乃誠孝之靡不用極處也。 上曰, 禮所當行, 亦多未能行者, 情事尤爲靡逮矣。 舜澤曰, 聖孝出天, 自有感動人者, 八域臣民, 常所欽頌者也。 上曰, 大臣退, 與文衡·館閣堂上, 依此擧行, 可也。 舜澤曰, 文衡·館閣諸臣, 亦皆登筵承聆, 而典禮莫重, 似當有傳敎矣。 秉世曰, 若有傳敎, 尤可爲後日考徵矣。 上曰, 昔在正廟, 以此典禮, 亦不出傳敎, 只有筵中酬酌矣。 弘集曰, 大凡闡揚徽烈之禮, 寔出於宸孝, 而至於議號, 則微寓從公論之意, 大聖人精義所在, 可以仰揣也。 上曰, 卿言是矣。 今日筵說, 載之政府禮曹謄錄, 則亦可爲後考也。 弘集曰, 聖敎誠然矣。 上曰, 比日之熱, 誠罕見, 而一霈之後, 又復望雨云矣。 舜澤曰, 今夏果極熱矣。 湖西頗旱云, 而外他皆移秧茁茂, 可爲豐徵矣。 弘集曰, 聞湖西八九邑, 尙行雩禱, 近畿雖已移秧, 而十日不雨, 安得不惜乾乎? 舜澤奏曰, 進饌, 行將擇日擧行, 諸般儀節, 令各該司準備事云云。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曰, 何必如是張大爲耶? 舜澤曰, 群情顒俟, 不可不早爲稟定也。 弘集曰, 卽伏見傳敎下者, 臣以親享終獻官, 特蒙錫馬之典矣。 罔功濫賞, 不勝惶愧。 伏乞收回, 以安微分焉。 上曰, 卿其安心領受, 可也。 仍敎曰, 望祭親行, 近來所未有, 而正廟親行告由祭後, 有賞典, 故今亦遵此例也。 弘集曰, 此誠屢百年初有之禮也。 謹考孝宗朝, 以太廟展謁事, 議于大臣, 禮曹因大臣議, 請於望祭中親行酌獻矣。 朔望祭親行單獻之禮, 亦有可據也。 上曰, 古則行酌獻之禮, 而肅廟以後, 祈雨及告由祭親行, 皆以進幣三獻定式矣。 弘集曰, 古之酌獻, 爲其禮簡而易行, 其後皆用大享例, 亦所以重其禮也。 上曰, 大臣就座。 又命史官就座。 仍命大臣先退, 又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