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의 근본은 民心을 얻어 天命을 맞는 것이므로 민심을 얻기 위한 방책으로 부세를 줄일 것 등 25가지 조항을 진언하는 崔煜의 상소
○ 長湍居生員崔煜疏曰, 伏以, 臣聖化中微物, 亂離後餘生, 身伏草野, 目擊時事, 流袁安涕, 痛賈誼哭, 心運諸葛之中興, 策效齊賢之條陳, 謹以二十五務來獻, 伏惟殿下留心焉。其一曰, 中興之本。臣聞否極泰來, 天道之常然, 亂極治生人事之必然, 故善爲國者, 不患其中衰, 而思所以中興, 不患其外憂, 而思所以內修, 是以武丁, 當玄鳥之運微, 而反己修德, 則殷道復興, 宣王, 値蒼姬之業衰, 而側身修行, 則周室中恢, 此已往之柯則也。成湯, 受葛伯之侮, 而供之以犧牲粢盛, 大王, 畏狄人之侵, 而事之以珠玉犬馬, 此後世之龜鑑也。今我殿下畏天之威于時保之, 此正成湯·太王竝生之心, 而中宗·宣王中興之日也。中興之本, 其要有二, 得民心迓天命而已, 故古昔之所以盛衰興亡者, 不外乎民心之離合, 天命之去就, 民心已合, 天命已就, 則國無不興, 民心已離, 天命已去, 則國無不亡, 臣未知今日之人心, 合耶? 離耶? 今日之天命, 去耶? 就耶? 四境之煙火極慘, 萬民之係累殆盡, 千里北國, 一區東丘, 父母妻子各散而思, 然則人心不離乎? 天視自我民視, 天聽自我民聽, 民怨於下, 天怒於上, 扶持全安之理幾乎絶矣, 則天命未去乎? 書曰, 怨豈在明, 不見是圖, 詩云, 天之方蹶, 無然泄泄, 人心一離, 不可復合, 天命一去, 難以再續, 二百宗社之重, 億萬蒼生之衆, 其不惕然畏惻然念乎? 人心雖未至於離, 而殿下常若以爲離, 天命雖未至於去, 而殿下常若以爲去, 瞿瞿反身, 乾乾自責, 憫人之窮, 畏天之命, 慄慄危懼, 兢兢勉勵, 夙夜圖治, 終始如一, 德以動天, 仁以保民, 念玆在玆, 無怠無荒, 則因衰爲盛, 轉危爲安, 猶反手也。伏願殿下, 以慰悅民心, 迓新天命, 爲中興之大本焉。其二曰, 得民心。臣聞莫强於人心, 而可以仁服, 可以誠感, 可以缺可以缺動, 莫柔於人心, 而不可以威㤼, 不可以術計, 不可以法制, 不可以利奪, 至愚而神, 惟仁之懷, 故孟子曰,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與之聚之, 所惡勿施爾也。伏願殿下, 擴同樂之仁, 行不忍之政, 子惠困窮, 若痿而起, 必先鰥寡, 若矇而視, 使之得其所樂其心, 莫不欲安, 則扶之而不危, 莫不欲壽, 則生之而不傷, 莫不欲富, 則厚之而不困, 莫不欲逸, 則節之而不缺風之以春風, 雨之以甘雨, 納之於泰和之臺, 躋之於熙皞之域, 則堯·舜之心, 百姓以爲心矣。其〈三〉曰, 迓天命。臣聞高高而在上, 蒼蒼而臨下, 日監之理, 若無與於人爲, 感應之妙, 缺有本於民心, 禍福之道, 默寓於視聽之際, 去就之義, 已定於冥冥之中, 則惟天無私, 惟德是命, 惟命不于常, 在得乎民心。民悅則天悅, 民歸則天擧, 故諴于小民, 而有命自天矣。允殖兆民, 而恭天成命者, 是也。詩云, 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伏願殿下, 能新其德, 以及於民, 民心旣得, 天必眷顧, 受命于天, 天命自至, 保佑命之, 自天申之, 則亦以新殿下之國也。其四曰, 薄賦斂。臣聞衝風之末, 不能擧弱羽, 缺之下, 難以容細魚, 重斂之下, 不能保民命。民者, 國之根本也, 如傷之視, 若保之念, 雖切於九重, 而澤未下究, 徵斂無藝, 天爲之水旱而加困之, 敵爲之缺之, 家家懸磬, 人人枵腹。列邑之中, 蕩敗之尤甚, 則正供雖蠲, 而依舊剜心之痛, 親民雖擇, 而猶存浚骨之患, 懸鶉百結而號寒於襏襫之下, 三旬九食而啼飢於楡屑之磑者, 同於八路, 而無名之稅, 法外之徵, 甚於兩南, 不溝則壑, 非死則逃, 仳離之泣, 多於谷堆, 無家之樂, 羡於萇楚。雁哀周澤, 安集何日, 魚喁漢林, 生育無期。伏願殿下, 布惠鮮之澤, 選長吏之職, 減不急之賦, 節無用之費, 視其飢猶己飢, 視其寒猶己寒, 疴癢疾痛, 擧切吾身, 呴濡涵養, 皆歸造化, 能盡父母之道, 不失赤子之心, 則民生安而賦斂薄矣。其五曰, 擇守令。臣聞雨露之澤, 沾濡萬物, 而不及廈屋之中, 日月之光, 輝映八極而不照覆盆之下者, 有物壅塞之耳, 惟我殿下之愛民, 天地生物之心, 而民不被其澤者, 守令之故也, 不念宣化之重, 皆爲肥家之計, 未行勸課之方, 恣意侵漁之事, 鞭撻之下, 膏血剝盡, 徵斂之餘, 鷄犬不寧, 國步之削弱, 邦本之痼瘵, 由於此也。況乎去年之亂, 恝視君父之急, 擁兵不赴, 圖避是計, 已聚之軍, 使之散去, 藏身巖穴, 以待敵退, 晏然缺不愧面目, 如此等類, 將安用哉? 伏願殿下, 綜核名實, 考績能否, 剝民重斂者, 及臨亂不赴者, 置之重典, 永不起敍, 擢淸白之吏, 揀慈祥之長, 殿百里之地, 潤九里之河, 則召父·杜母, 邑邑揚名, 愛民衛國, 人人效忠矣。其六曰, 任將相。臣聞南面而聽治, 所托重而恃力者, 惟將與相, 將相一體, 內外交修, 實國家之福也。方今碩德元勳, 坐廟堂之上, 贊淸明之化, 臣何敢容議? 惟殿下, 知之明任之信用之久, 使展盡其才, 責成其理而已。至於任將, 則臣未之信也。一國之鎖鑰, 三軍之司命, 其可輕易拜之耶? 近者, 不問將略之如何, 惟視職分之高下, 故秉鉞登壇, 始若有爲, 而見敵望塵, 終乃㤼畏, 一未交鋒, 林甫之軍, 不戰而敗, 入洛之師, 聞風而潰, 追悔莫及, 毖後敢緩。伏願殿下, 益修和好之禮, 外示誠信, 深察意表之變, 缺周詢內外之臣僚, 搜得智略之深妙, 以試國人之曰可, 使將元帥之重任, 則禁中頗牧, 豈但出於唐家? 塞上韓范, 將大鳴於東方, 長城一國, 隱然萬里矣。其七曰, 納諫諍。臣聞木從繩則直, 君從諫則聖, 故功莫與爭, 而昌言是拜, 德足聽聞而從諫弗咈者, 豈非取人則大, 而自用則小乎? 今者屢下求言之敎, 優容金矢之直, 誠千一之聖主也。是宜草野日進劉蕡之血疏, 臺閣風生李膺之讜論, 而伏未聞韋布之士, 直氣吐而星斗寒, 獬豸之臣, 忠言進而金石裂者, 臣恐殿下虛受之實, 未爲盡也, 上有轉環之從, 則下缺君盡好問之誠, 則臣竭樂告之忱。伏願殿下, 重臺諫之任, 而使之激濁揚淸, 廣言路之開, 而使之危言繩愆, 康色受而諫諍勸, 忠直褒而氣節尙, 則鐵面魚頭, 霜肅蘭省, 溫造陳亮, 雲集闔門矣。其八曰, 求隱逸。臣聞巨室將作, 工師當之, 美璞將琢, 玉人能之, 賢者爲國, 亦猶此也。才爲世出, 則志士何代不有? 國以賢興, 則人主宜求如渴, 方今股肱之佐, 無非才智之臣, 耳目之官, 率皆正直之人, 濟濟之多, 穆穆之布, 兄弟於隆, 缺 蘭, 古人所惜, 野多遺賢, 今日爲甚, 滄海明珠缺空谷白駒, 何以縶之? 懷道佩德者, 色擧缺節者, 唾世而潔身, 孑孑干旌, 未聞於浚郊, 戔戔束帛, 久寂於漢庭, 則不惟賢者之長往不顧也, 抑亦國家之待賢, 有未盡也。伏願殿下, 求之以誠, 而不以虛文, 用之以道, 而不計疏遠, 篤志丘園, 開心訪納, 任之以不次之位, 責之以經綸之致, 則韜光山野者, 釋耒而來, 晦名雲霞者, 拔茅而征, 恢弘事業, 煥煌治化矣。其九曰, 振紀綱。臣聞善醫人者, 不視瘠肥, 而察其脈之病否, 善爲國者, 不計安危, 而論其紀綱之理亂, 夫紀綱者, 一風俗而歸之正者也。三代聖王, 莫不振其綱整其紀, 故風俗淸肅, 國脈永固矣。伏見近來紀綱未立, 法度廢弛, 誅賞不平, 罪同而論異, 功等而報殊, 在朝廷之士, 唯唯多而謇謇少, 分憂之吏, 貪贓皆而淸廉寡, 主兵者, 無死綏之志, 荷戈者, 有逃散之計, 而齊民昧長幼之分, 偸風悠悠, 濁俗靡靡。伏願殿下, 不以政事文具之末而維持, 必發至公至正之心, 而摠攝不撓金石之典, 勿錯勸懲之方, 罪魁焉秋霜, 僝功者春澤, 使一國之人, 各自奮迅, 更相勉勵。不待黜陟刑賞, 而自然去惡從善, 則堂堂大綱, 立於人所不見之地, 井井小紀, 整於日用事爲之間, 綱擧而目張, 領挈而衣順, 尊朝廷於日月, 鎭國家於盤石,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矣。其十曰, 褒節義。臣聞欲立一代之治體者, 必樹萬世之國脈, 欲樹萬世之國脈者, 必崇一時之節義。夫節義者, 扶天倫立人紀, 缺至於危亂, 危亂然後, 節義之名始著, 不有以崇之, 孰能以勸之? 不有以褒之, 孰能以勉之? 人之所欲, 莫甚於生, 而有節義者, 必捨生焉。人之所惡莫甚於死, 而有節義者, 必取死焉。是固眞性中自然缺不容已之天也。我國家百年休養, 一亂塗地, 係掠我妻子, 無貴無賤, 殺戮我臣民, 長者少者, 其間豈無王蠋之死, 楊氏之裁乎? 風雨如晦而鷄鳴不已, 大海漫天而砥柱不移, 徇國愛君之身, 作伏節死義之臣者有之, 驅迫之威, 無以變其缺斬割之虐, 無以奪其不更之節, 將塞淵高明之質, 爲缺霜刃之膏者多矣。白骨叢中, 忠魂耿耿, 黃壤泉下, 怨魄啾啾, 而西州一路, 不聞子韶之褒奬, 淸風嶺上, 未見王氏之立碑, 精忠大節, 轟然如雷霆, 壯哉眞男兒也。烈志貞心, 皎然如日月, 哀乎賢婦女也。苟無褒旌之規, 則孰知節義之可貴, 而興起其本善之心, 孰知貞烈之有稱, 而感發其固有之天哉? 伏願殿下, 推恩九原之朽骨, 許錄一箇之義烈, 使其鴻名大義, 表表六合之間, 潔操高行, 赫赫百載之後, 則立懶敦薄, 足勵一世之人心, 捨生取義, 足培萬古之綱常矣。其十一曰, 設萬科。臣伏見國家刷丁之時, 申法令之嚴, 而上有掣肘之私, 下多隱漏之弊, 蹤藏缺者, 皆赳赳之壯健, 名編夏部者, 盡瑣瑣之缺國不亦難乎? 事貴知要, 行必順情, 精缺策, 頻設萬科, 以得人才, 則彼不樂爲兵, 退縮村巷者, 喜其功名, 張其意氣, 招招而相率, 于于而樂赴, 國不勞於閱兵, 兵不須於抄刷。況臨亂之日, 京外軍兵, 太半逃逋, 而惟此出身, 不忍潰避, 賴而成功者, 處處皆是。伏願殿下, 監已往之成效, 占將來之萬全, 屢定虎榜, 極下規式, 以萬爲數, 羅致雄豪, 不論公私之賤, 許取甲乙之科, 榮其身於桂花牙笏之隆禮, 感其心於賜酒給牌之碩恩, 則前日之百計謀避缺令, 而一時爭先, 穿楊葉之技, 貫釐蝨之才, 缺雷鳴叱咜之英, 風生顧眄之雄, 亦出乎其選缺任翰屛於國家, 不復藉軍, 而兵皆井井之盛, 不憚夷險, 而情同手足之衛, 比他抄托之際, 擾民逆情, 而尙未搜出, 則不其善乎? 十二曰, 儒士侍衛。臣伏念儒士愛君之心, 稟於初生, 忠義愛國之恩, 至死難忘, 通募京鄕, 其麗不億, 口讀詩書, 素知忠國死長之職分, 胸藏甲兵, 必多料敵制勝之雄才, 才可用也。均是民也。只當國家之危亂, 獨委無識之軍卒, 越視君上之蒙塵, 惟念自家之危亂, 甚非犬馬之戀與螻蟻之誠, 缺豈無願忠許身之士乎? 由其無駕馭之方, 而各缺殿下特發哀惻之音, 感激絃誦之士, 無問金玉之派, 不計功勳之裔, 誠以廣募, 號爲文侍衛, 不捨爾所學, 振起其士風, 暇習其武藝, 成就乎全材, 任其儒業於無事之時, 責其侍衛於臨急之日, 則可以壯扈衛, 而成內重之勢, 下禁衛之卒, 充防禦之數, 則可以樂戰鬪, 而興外禦之功矣。然而士者, 國家之元氣也。法令而驅迫, 則必傷其元氣, 必也優而游之, 使自得之, 厭而飫之, 使自知之, 則實皆剛大之氣, 豈無應募之心哉? 用古人六藝之科, 律今日三餘之士, 觀德而射, 課試其才, 則缺皆是百夫之特, 繡肝錦腸者, 都是六韜之略, 缺之狀, 鳥銃之形, 豈獨武班知之? 五伐之法, 七步之規, 必以缺濟濟揖讓之有時, 赳赳踊躍之有時, 誦三百言缺兼矣。文而仁, 武而義, 體用備矣。其衆不下百萬之數, 其心有似手足之兵矣。其十三曰, 造戎車。臣伏聞天下雖安, 不可忘戰, 今我國家兵甲, 非不足也。弓劍, 非不利也。未得禦戎之上策, 而每致鐵馬之衝突者, 其應之之要, 未知者道也。鼂錯曰, 輕車突騎, 則匈奴之衆, 易撓亂也。山川險阻, 難以用車, 而曠野平原, 莫如車戰, 田單宗人, 以鐵籠得全, 周家方叔, 以十乘啓行, 利用禦寇, 爲切於斯, 必先乘習, 可以卽戎, 請令設監, 多造兵車, 衆缺相地方箱, 鐵板以蓋軫, 轍軏以堅牢, 設缺兵刃於楯間, 竝軌連轂, 驅馳之不失其法, 依楯缺俱是其技, 則鐵騎千群, 無敢馳突, 而所觸盡死, 所向無前矣, 伏願殿下, 勿以已安已治爲念, 當以思患預防爲心, 想周車之旣攻, 效宋家之皮籬, 究求其制, 詳盡其度, 試於暇日, 使其習用, 則如軒如輊, 威儀旣嚴, 轔轔喤喤, 聲容克壯, 步卒賴而無蹂躪之患, 敵馬礙而蹙馳騁之志也。其十四曰, 鑄鳥銃。臣伏念我國之長技, 唯一鳥銃, 最爲萬全, 小以敵大, 弱以制强, 戰具之雄猛, 破敵之妙用, 莫利於此, 誠使什伍俱前, 千萬齊發, 煙漲敵壘, 聲動賊膽, 犯者卽觸, 觸者卽碎, 智不恃巧, 勇不恃力, 强不恃衆, 惡不恃暴, 實是萬勝之具, 非爲一人之敵, 敵之所畏者惟此也, 我之所賴者亦此也。鼂錯之所謂勁弩射疏及遠, 則凶奴之弓, 不能格者是也。伏願殿下, 卽令該監, 多數鑄銃, 克盡勁利, 諸色軍兵, 咸給一柄, 使之習熟, 凡百國內臣民, 一切令放, 則人皆砲手, 手皆善發, 無棄甲兵, 有百戰百勝之利矣。其十五曰, 搜神騎。臣伏聞漢擊匈奴, 假馬三歲而庭無漠南, 周逐玁狁, 比物四驪而月飛三捷, 然則軍政之中, 馬居其一, 防禦田禽, 蹴踏他國, 其歷險冒危, 摧堅掠衆, 奔衝突馳之力, 不爲少補, 李陵提步卒而見敗, 岳雲騎五百而貫陣, 是其一驗, 而高麗朝蒙古亂, 尹瓘禦之大敗而還曰, 彼馬我步, 不敢當也。肅宗朝是[時]下令國中, 大索民間, 名之曰搜神騎, 具馬萬餘, 更與之戰, 乘勝逐北, 以此觀之, 馬政之講, 不可緩也。我國家目覩丁卯之亂, 知步馬之難敵, 而架漏度日, 不爲神騎, 遂使成群之駿蹄, 虛老於阡陌, 雲錦之毛色, 空棄於島峙, 歸馬無期, 據鞍無將, 以致今日之禍, 失馬修廏, 嘆何及矣, 見兔顧犬, 宜當急也, 而方今之馬甚爲數尠, 正在殿下之思無邪心誠求耳。衛文之秉心塞淵, 而有三千之盛, 燕昭之市其死骨, 而致駿馬之來, 則何患馬畜之不多? 惟恐殿下之未行耳。伏願殿下, 法神堯之八駿, 效缺齊力尙强, 絶嶼繁殖之星種, 濟島牧養之地, 缺之內, 許給無馬之〈刀〉, 軍多馬寡, 不能遍賜, 則從民貰馬, 依願爵賞, 軍皆有馬, 馬皆有用, 調其步趨閑之維, 則使其格力, 堪汗血之勞, 權奇托死生之期, 騁奇於矢石之中, 奏陽於馳逐之際, 則天生神物, 必多贊佑之理, 追風玉蹄, 無難敵國之蹂矣。其十六曰, 降魔軍。臣伏見當今緇髡之流, 寔繁其徒, 而游手游食, 無事無役, 故齊民逃賦, 避入釋氏, 無山不寺, 無寺不盛, 率皆年少驍勇之類, 而其數必過億萬之夥, 刷出其有父母親戚者, 使之召募乎其徒, 責其爪牙之任, 則無患其不可拘繫而就役矣, 昔者蒙古彌滿一國, 高麗文宗, 命發諸山之上人, 以取勝於龍仁, 號之曰降魔軍, 其時官軍, 强且盛矣, 未有如雲衲之力戰, 則其故可知, 官軍則其心以爲, 此身一死則上有父母而何依? 下有妻子而何仰? 進窺而恐被白羽之中, 力戰而畏爲劍光之飛, 故却步回顧, 圖避謀生耳。僧徒則其志必曰, 浮雲身世, 流水生涯, 無家室之眷戀, 有心力之專一, 故不畏死生, 能成厥功耳。伏願殿下, 詔諭降魔, 束定行伍, 預備未然之日, 以制不虞之患, 國無養士之費, 軍皆捷勇之輩, 摧鋒陷陣, 無一不當百矣。其十七曰, 治武備。臣伏聞承桑氏, 修德而廢武, 以滅其國家, 齊王建修和而不備, 以覆其宗社, 然則國雖治安, 兵不可不閱, 敵雖和好, 備不可不密, 張皇而爲緩急之須, 克詰而有倉卒之用, 故成周之際, 幸嚴鍊卒之規, 炎漢之朝, 載飾治兵之制者, 用此道也, 今我國家, 武略不競, 外攘失道, 海波震驚, 不無東顧之憂, 朔雲告急, 屢致北馬之嘶, 良由元戎之制閫無策, 而大臣之應變失計, 金甌毁缺玉輅播越, 言之及此, 不勝痛哭, 幸而國運大亨, 天生新衍, 卒講尊秦之禮, 姑解目前之危, 而將來不見之患, 安保必無於後乎? 事豫而立, 孔訓昭晳, 迨天未陰, 鄒說丁寧。伏願殿下, 踵唐家之大閱, 監周旅之爰整, 更缺强, 汰去冗雜, 優給奉足, 以贍資裝之具, 給復缺窮之困, 優游存撫, 漸摩生就, 然後缺之任, 嚴坐作進退之節, 明攻殺擊刺之狀, 馴於神騎, 習於戰車, 與萬科等·降魔軍, 相爲表裏, 則有不戰戰必勝, 有不攻攻必取矣。其十八曰, 懋賞將士。臣伏聞賞者, 天下之公器也, 忠者臣子之大節也。臣而忠于國, 則不可不勸, 國而勸其身, 則不可不賞, 所以酬昔日衛國之功, 而褒奬其人, 施今日爵賞之寵, 而尊榮其身, 以之勸天下之心, 激後世之志也。前者之亂, 身任關節者, 首尾俱畏, 而二三臣民, 首唱大義, 自募軍卒, 出奇計補缺主兵者, 逗留皆是, 而西路節度惟一赴戰, 敵愾取勝, 臣未知戰幾捷斬幾級, 而其募將之義氣, 可取, 其節度之忠國, 可許, 臣伏於山野, 聞世之公論, 則金化勝戰之軍, 諸處召募之衆, 必受厚恩, 萬口如一, 而迄未聞査功而頒賞, 則報功之意安在? 勸忠之路必虧。伏願殿下, 嘉其向國之情, 取其奮身之義, 戰勝之軍及應募之衆, 如視扈從之將士, 一依不世之懋賞, 則一以報忠君忘己之誠, 一以感本心秉彝之民, 振勵乎當時, 而奮發於後日矣。其十九曰, 下哀痛詔。臣伏聞唐德宗, 下罪己之言, 而魏博將士, 以之墮淚, 宋孝宗, 發哀痛之詔, 而天下義士, 爲之增氣, 誠以悲愴惻怛之之意發現於綸音, 有以感其本善天賦之民矣, 見之聽之者, 作之新之, 而愛君忠國之心, 油然而生, 則君之與民, 雖有上下之異, 而向善感悟之機則一也。今者試觀當日缺利慾錮蔽, 天理桎梏, 加以經亂之未久, 率無安接之計, 困於聚斂之政苛, 皆懷離散之心, 心非國事, 巷議朝廷, 習尙方惡, 風俗甚薄, 不有以感動而覺悟, 則安能革去其舊染乎? 伏願殿下, 罪成·湯之己, 反齊王之本, 天章溫綸之十行, 寫盡哀痛之萬端, 遍告一國之臣民, 以示自責之悔心, 則扶杖往聽, 豈獨漢文之民, 讀罷手執, 難禁天祥之泣, 感嘆之餘, 自不知其滌非而遷善, 吟哦之際, 有以萌其親上而死長矣。其二十曰, 聘使中原。臣伏聞文王事昆夷, 朝聘恪謹於□, 成·湯事葛國, 筐篚敬將於夏, 況我國之於明朝, □□字小之德, 樹千萬歲難忘之恩, 義雖君臣, 情同父子, 何一朝制於北國, 忽恩義之至重, 絶天朝之信价, 惟彼北國, 爭雄天朝, 鷸蚌相持, 多歷年所, 曾以天下之大, 甲兵之雄, 不能當鐵騎之橫蹂, 遼陽一路, 棄而不復, 金墉千里, 有時月暈, 矧小國之敢敵乎, 秦缶趙瑟之强弱, 鄒小楚大之形勢, 華人所知則東藩之受制, 不以爲責耳。然而事齊事楚, 滕文之竭力, 可學, 東聘西价, 鄭國之盡誠, 可法。伏願殿下, 極擇專對之才, 聘上國之廷, 而路由湖南, 木道缺萬頃大洋, 一帆皇都, 執贄相面, 禮物是修, 草創潤色, 辭令是善, 謝皇朝之厚恩, 達弊邦之事狀, 儲王質北之痛, 生民血肉之慘, 北國恐喝之威, 東方屈服之罪, 悉陳無隱, 所爲明正, 則上下之間, 厥孚交如, 君臣之際, 執用才革, 天顔咫尺, 萬里明見, 拱北之情, 事大之心, 嘉之如白日之照臨, 㤼制於北, 聘相之稀, 容之若天地之包荒, 比年·三年慰賀謝請之制, 雖時有闕, 而永無弊於後日矣。其二十一曰, 逢迎春宮。臣伏聞唐太宗, 創業之英主也, 臣事於突厥。宋眞宗, 繼統之賢辟也, 納幣於契丹。當此之時, 天下混一, 機械勁銳, 而冠蓋相望於塞路, 玉帛交馳於賊廷, 則以壤地滕偏之一隅, 其敢抗方張之敵乎? 哀生民之瘡痍, 講牛耳於香火者, 豈爲殿下之累德, 實是殿下之畏天也。懷愍行酒於漢庭, 徽·欽北遷於金國, 此數君者, 堂堂宗國, 赫赫天子, 尙未免執蓋之任, 五國之鎖, 則彼君之菲德, 無以感胡, 而晉元·宋高之委靡不振, 回鑾無期, 則臣未嘗不廢卷痛惜也。惟我春宮邸下, 雖曰北狩, 而素以出天之德, 引領之望, 豈久屈於人哉? 一國臣民之願戴, 天高聽卑, 九原神靈之默佑, 北國回心, 揆諸人事, 有必還之路, 證以天道, 多陰騭之理, 至誠動天, 盛德屆遠, 伏願殿下, 畏天之誠, 彌滿于方寸, 而藹然於容色, 柔遠之德, 發露於日用, 而透徹乎缺人也, 情亦同耳。銜恩感誠, 懷德慕義, 有不請, 請之必聽, 送逢迎之使, 奉咫尺之書, 諄諄反覆, 懇懇引諭, 其在北國則不過爲朝行之一藩邱, 而於本曹則宗社國家之所係, 至重且大, 侯公一說, 項王快許, 何璹首請, 金主遣還, 康王喜動於南來臣民, 臣民欣瞻於北迎邸殿[?], 日輝鳳姿重臨, 鶴駕宵備, 龍樓問寢, 喜動八彩, 光生一國矣。其二十二曰, 修治春殿。臣伏聞宋高宗時, 李綱上書, 請修龍德·寶籙二宮, 以備還御之所, 時君不用其計, 故後之君子多有惜者, 而缺焉, 今我國家大過運屯小海北巡骨缺之遺禮, 日朝無三慘貳室之空虛, 幼彰之玉質, 豈可久留於異土, 夙振之金聲, 庶幾再饗於舊御, 宜修副宮, 仍舊繕治, 禁直侍衛, 威儀動止, 怳若春宮之時存, 以示不久而來御, 則候待之勤禮則爲然, 而奉邀之期, 似在未遠, 殿下慈愛之理於義彌篤, 而臣民手祝之望, 猶冀萬一。伏願殿下, 軫念修治, 屢爲灑掃, 不以出狩, 使其寂寥, 不以塵翳, 汚于牀榻, 肅肅然如有在焉, 望望焉若將至者, 則天人協應, 時勢克順, 堯子侍側, 更感修治之命, 周男朝王, 依舊視膳之所矣。其二十三曰, 正心。臣伏聞易曰, 正其本, 萬事理, 本者, 何也? 君之心也。君者, 萬民之師表, 心者一身之主宰也。運乎方寸之中, 施之缺之外, 治國之本, 不在於慶賞號令之間, 禮樂刑政之屬, 而要在於人主一身之一心, 堯·舜·禹·湯之聖, 宜無待於修爲, 而猶捨己從人, 改過不疑, 盤盂有銘, 几杖有戒, 豈非念慮之間, 深可畏也? 一念一慮之或差, 萬事百爲之皆謬, 施之政令者, 雖欲曲盡, 而本源顚倒, 無以酬酢, 今我殿下之心, 雖如明鏡未塵, 止水未波, 而操捨危微, 亦不可忽。伏願殿下, 誠其念而動由禮義, 正其心而克去己私, 謹之於幽獨之居, 察之於燕閑之地, 常如十手之所指, 常如十目之所視, 動靜交養, 表裏如一, 一念而主一無適, 一心而湛然虛明, 洞徹通透, 無一點之査滓, 正大光明, 無一刻之間斷, 君心正而朝廷正, 朝廷正而萬民正, 四方正而一國, 一於正矣。其二十四曰, 修德。臣伏聞德者, 行道而有得於心者也, 非求於外者也。爲君者苟非躬行心得, 則何以裁物成務而參贊位育乎? 是以一德之誡, 眷眷於伊尹之書, 廣敬之訓, 懇懇於召奭之謨, 德之修否而天命之去就, 人心之離合, 皆決於此, 自古及今, 有德者興, 無德者亡, 故唐·虞三代之稱聖治者, 一則曰明峻德而已, 二則曰克明德而已。今我殿下, 聖是天縱, 德實生知, 建中于民, 身率於上, 加之以緝熙之學, □之以眞實之功, 而固執之小弛, 毫忽之有間, 則掘井及泉, 未可必也。伏願殿下, 鑑商湯之懋昭, 踵周文之祗勤, 益修天生之大德, 以通一國之樞紐, 親賢遠佞, 而一曝不替於十寒, 自强不息而九仞罔虧於一簣, 明明德於四方, 作新民於一邦, 則宜人宜民之後, 何事不成, 德威德明之中, 何敵不屈乎? 其二十五曰, 愼終。臣伏聞, 詩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是故召公訓王, 先之以初服之戒, 仲虺作誥, 申之以愼終之語者, 此之謂也。蓋驕泰之心, 易起於小成, 侈肆之志, 漸興於暫安, 比如溝澮之速盈而立涸, 甁罌之易滿而輒溢也, 是以焚錦示儉者, 身敗於粉黛, 連屛列箴者, 志移於山水, 一蕩其心, 不克有終, 臣嘗爲數君太息曰, 狃於昇平, 故其心玩, 玩心生者, 亂之機也。常於憂患, 則其心懼, 懼心生者, 治之兆也, 則吾殿下之寅畏恐懼者, 天必欲殿下之玉成, 而爲臣民之福也。心語口而目其時則殿下之修省, 政殿下之初年, 故今日之亂所由起也。殿下平日玩缺亦知有今日之亂乎? 旣知有今日之亂, 則可不思他日禍患之所由作乎? 伏見殿下, 自經亂後, 迅憤悔心, 痛改前愆, 履虎愬愬, 願治孜孜, 繼此以往, 執此不懈, 則堯·舜之治, 何難再回, 三代之政, 庶可復見。伏願殿下, 勉勉如初載, 洞洞如今日, 更懲旣往之失, 益遷將來之善, 改絃易轍, 更始日新, 體天行之健, 而勉强不息, 法於穆之命而純亦不已, 小心翼翼, 勵精兢兢, 則始猶終而自然明德之日新, 終猶始而佇見缺矣。凡此屢條, 皆當世之切務, 而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一有不誠, 則凡此屢條, 皆爲虛矣, 子思曰, 不誠無物, 夫誠者, 徹頭徹尾, 而成始成終者也。其體一無妄, 其運一不息也, 殿下誠能以誠而得民心, 以誠而迓天命, 其餘時務, 莫不盡其誠, 以爲中興之大本, 心存於無欺之地, 力踐於無妄之域, 使眞積之功, 深厚於中, 純一之效, 發見於外, 則中和位育之化, 溥博周遍, 下以致民心之和悅, 上以得天命之眷顧, 德化蕩蕩而無外, 國祚綿綿而無疆矣。殿下以臣言有可採, 自今以往, 斷而行之, 則中興之機, 飜手可闢, 治平之路缺盡其誠而無其效, 則臣請受欺君之罪, 萬萬無恨矣。臣以一介書生, 十年耕野, 不堪二憂之切, 妄吐一得之愚, 欲置國於不拔之基, 欲納君於無過之地, 而誠薄計拙, 情不足以感君, 跡遠身賤, 力不能以格天, 僅記糟粕之端, 濫進迃遠之務, 欲將塵露, 冀補山海之大, 不避鈇鉞之誅, 敢冒雷霆之威, 語雖涉於狂僭, 情實出於忠直, 伏惟殿下, 垂恕而採納焉。臣不勝感激屛營之至。答曰, 省疏具悉。深嘉爾愛君憂國之誠, 條陳之事, 不無意見, 當留念而採施焉。下備邊司。燼餘
○ 長湍居生員崔煜疏曰, 伏以, 臣聖化中微物, 亂離後餘生, 身伏草野, 目擊時事, 流袁安涕, 痛賈誼哭, 心運諸葛之中興, 策效齊賢之條陳, 謹以二十五務來獻, 伏惟殿下留心焉。其一曰, 中興之本。臣聞否極泰來, 天道之常然, 亂極治生人事之必然, 故善爲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