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승정원일기 98책(탈초본 1850책) 순조 2년 4월 10일 경술
1802년 嘉慶(淸/仁宗) 7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都承旨 未差。 行左承旨
金魯忠
坐直
。 右承旨
金孝建
病
。 左副承旨
金近淳
坐
。 右副承旨
金宗善
坐
。 同副承旨
柳師模
坐直
。 注書
金𨩿
病
尹鼎烈
病
。 假注書
洪秉喆
仕
朴宗琦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徐有素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聖體 및 王大妃 등의 안부를 여쭙는 藥房등의 啓
○ 藥房都提調
徐龍輔
, 提調
金觀柱
, 右副承旨
金宗善
啓曰, 伏未審日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
惠慶宮
·
嘉順宮
, 藥房口傳問安。答曰, 知道。
○ 藥房都提調
徐龍輔
, 提調
金觀柱
, 右副承旨
金宗善
啓曰, 伏未審日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爲宜。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金魯忠의 啓
○
金魯忠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傳曰, 停。
○
金魯忠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傳曰, 停。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金近淳의 啓
○
金近淳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趙萬元
在外, 掌令
金圭夏
呈辭,
金日柱
未肅拜, 持平
徐長輔
·
李基崇
未署經,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金近淳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趙萬元
在外, 掌令
金圭夏
呈辭,
金日柱
未肅拜, 持平
徐長輔
·
李基崇
未署經, 監...
○ 傳于
柳師模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柳師模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柳師模
曰, 回還使臣入侍。
○ 傳于
柳師模
曰, 回還使臣入侍。
○ 備邊司, 以
金觀柱
爲
廣州
留守。
○ 備邊司, 以
金觀柱
爲
廣州
留守。
○ 傳于
柳師模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柳師模
曰, 召對爲之。
○
金魯忠
, 以奎章閣言啓曰, 今日
奎章閣
日次奉審, 當爲擧行, 而日氣陰濕, 不得擧行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金魯忠
, 以奎章閣言啓曰, 今日
奎章閣
日次奉審, 當爲擧行, 而日氣陰濕, 不得擧行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金魯忠
, 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應敎
朴宗京
, 校理
金啓濂
, 旣有只推之命, 竝卽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金魯忠
, 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應敎
朴宗京
, 校理
金啓濂
, 旣有只推之命, 竝卽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以副應敎
朴宗京
, 校理
金啓濂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金魯忠
曰, 只推。
○ 以副應敎
朴宗京
, 校理
金啓濂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金魯忠
曰, 只推。
○
金魯忠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廣州
幼學
韓永謩
所志, 則同姓四寸弟
善謩
, 嫡妾俱無子, 以其同姓十八寸弟
光林
第二子
昌祐
, 欲爲繼後, 兩家諸族, 同議完定, 至成與受文蹟, 未出禮斜之前,
善謩
夫妻俱沒, 旣無受者, 則有難循例立案。 忝在門長之列, 不忍見其絶嗣, 玆以仰訴, 依新定式草記稟處事, 呈狀, 而頃因大臣筵達, 兩邊與受文蹟, 明有可據, 而不得登聞者, 許令該曹論理草記事, 允下矣。
韓永謩
所訴旣如此, 依大臣筵奏定式,
韓光林
第二子
昌祐
, 立爲
韓善謩
之後, 何如? 傳曰, 允。
○
金魯忠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廣州
幼學
韓永謩
所志, 則同姓四寸弟
善謩
, 嫡妾俱無子, 以其同姓十八寸弟
光林
第二子
昌祐
, 欲爲繼後, 兩家諸族, 同議完定, 至成與受文蹟, 未出禮斜之前, ...
○ 吏曹啓目粘連, 觀此修撰
李永老
上疏則以爲, 校理臣
金啓濂
, 卽臣妻父也, 臣之所帶春秋兼銜, 自有應避之嫌, 乞令選部, 照例遞改亦爲白臥有乎所, 相避之法, 在下當遞,
李永老
兼帶春秋館記事官之任, 依例減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吏曹啓目粘連, 觀此修撰
李永老
上疏則以爲, 校理臣
金啓濂
, 卽臣妻父也, 臣之所帶春秋兼銜, 自有應避之嫌, 乞令選部, 照例遞改亦爲白臥有乎所, 相避之法, 在下當遞,
李永老
兼帶春秋館記事官之任, 依例減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義禁府照目, 刑曹正郞
兪漢純
矣, 本府議啓內, 該曹文案, 一任下吏之出納, 全昧典守之法意, 畢竟誨盜, 勢所必至, 而果然偸竊之患, 出於曹屬之手, 其非一朝一夕之故, 可推而知, 則諸郞均有其責, 兩囚似不獨當是白乎乃, 捕廳賊招, 旣曰某某日偸去, 而兩囚入直, 適在其時, 則矇不覺察之罪, 尤無以自解, 以此照律罪, 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義禁府照目, 刑曹正郞
兪漢純
矣, 本府議啓內, 該曹文案, 一任下吏之出納, 全昧典守之法意, 畢竟誨盜, 勢所必至, 而果然偸竊之患, 出於曹屬之手, 其非一朝一夕之故, 可推而知, 則諸郞均有其責, 兩囚似不獨當是白乎乃, 捕廳賊招, 旣曰某某日偸去, 而兩囚入直, 適在其時, 則矇不覺察之罪, 尤無以自解, 以此照律罪, 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禁府啓目粘連, 向前
李基岳
·
南巖老
等段, 刑獄文案, 關係甚重, 而身爲該掌郞官, 漫不照管, 一任下吏, 竟至有曹屬偸竊之患, 俱極痛駭是白遣,
承憲祖
段, 非但所掌文書之不謹典守, 捕廳賊招, 旣曰某某日偸去, 而此囚入直, 適在其時, 則矇不覺察之罪, 尤難自解, 竝只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又啓目粘連, 向前
金命甲
亦, 身爲長番內侍, 特敎申飭之下, 不思謹畏, 又犯啓字誤踏之罪, 誠極痛駭, 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禁府啓目粘連, 向前
李基岳
·
南巖老
等段, 刑獄文案, 關係甚重, 而身爲該掌郞官, 漫不照管, 一任下吏, 竟至有曹屬偸竊之患, 俱極痛駭是白遣,
承憲祖
段, 非但所掌文書之不謹典守, 捕廳賊招, 旣曰某某日偸去, 而此囚入直, 適在其時, 則矇不覺察之罪, 尤難自解, 竝只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又啓目粘連, 向前
金命甲
亦, 身爲長番內侍, 特敎申飭之下, 不思謹畏, 又犯啓字誤踏之罪, 誠極痛駭, 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壬戌四月初十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王大妃殿垂簾, 藥房入診,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回還使臣, 同爲入侍時, 都提調
徐龍輔
, 提調
金觀柱
, 右副承旨
金宗善
, 假注書
洪秉喆
, 記注官
金致龍
, 別兼春秋
呂東植
, 檢校直閣
金近淳
, 同副承旨
柳師模
, 假注書
朴宗琦
, 事變假注書
徐有素
, 左議政
李時秀
,
開城
留守
金文淳
, 行漢城判尹
趙尙鎭
, 行兵曹判書
李秉鼎
, 行禮曹判書
李晩秀
, 知敦寧
金祖淳
, 戶曹判書
趙鎭寬
, 知訓鍊
徐有大
,
水原
留守
鄭大容
, 行護軍
申大謙
, 副校理
金邁淳
, 謝恩正使
曺允大
, 副使
徐美修
, 書狀官
李基憲
, 醫官
朴春源
·
李惟鑑
·
吳仁豊
·
吳千根
·
朴烇
·
趙宗協
, 以次進伏訖。
時秀
等曰, 日間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時秀
等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
等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
等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時秀
等曰,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氣候比前小勝, 而尙未快復矣。
時秀
等曰,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醫官使之入診乎? 上曰, 置之。 因命三使臣進前, 敎曰, 何以往返耶?
允大
等曰, 王靈所曁, 無事往還矣。 上曰, 彼國有可聞之事耶?
允大
曰, 關內歉荒太甚, 別無他事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無事竣事而還, 誠喜幸矣。
允大
曰, 畢竟無事出場, 實爲萬幸矣, 此非有頉之事, 而初不如無頉, 我國陳奏之事, 言甚正當, 豈有執頉之理乎? 大王大妃殿敎曰, 猶不知何以執頉, 故未或釋慮矣。
允大
曰, 咨文進呈於禮部, 則禮部以爲得體云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果以得體爲言乎?
允大
曰, 彼以今番方物封裹, 不用兼使之例, 大以爲得體。 且曰,
周哥
決非大國之人, 而旣有是說, 則陳奏誠得體云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凡事當以無頉爲主, 而彼或執頉, 則不無日後之慮, 今番陳聞, 誠以此也。
允大
曰, 日後若有飛語之流入, 則慮無所不到, 都不如早自陳聞, 以爲防微杜漸之地也。 大王大妃殿敎曰, 或有探知洋人之情, 而洋人無所言者乎?
允大
曰, 臣等旣入彼域矣, 不可不探問洋人之情, 而我國之人, 無慣熟於洋人者, 乃於行中, 募得一人伶俐者, 入洋人所住, 所謂天主堂, 某條探問彼情, 以筆談, 有所酬酢者, 此則已爲送示於廟堂矣。 大抵昨年鋤治之後, 孰不知邪類之爲極惡窮凶, 而今番聞洋人之言, 則其腸肚相連之狀, 尤爲昭然, 若未趁卽鋤治, 則滋蔓之慮, 將不知至於何境矣。 至於西洋大舶云云, 我國賊招, 以爲今年正月, 洋人當有回答云, 故以此探問, 則彼曰, 不知幾萬里水路, 豈有裝船送軍之道? 此則萬不成說之事也。 藉使有此計, 吾道以慈悲爲主, 與物無競, 此等之說, 萬萬怪駭云矣, 故且以柵中設鋪, 交通一款詰問則渠以爲, 汝國旣以此事成獄之後, 若有設鋪交通之事, 則三四年內, 必見綻露, 此亦必不成之說云云, 大抵外此節目細瑣之事, 不能殫奏, 而今則大舶柵市等事, 似無日後之慮矣。 然而設鋪之事, 雖未的知日後奸計之如何, 而洋人聞我國陳奏之事, 氣已沮喪矣, 陳奏咨文進呈之後, 渠以皇帝判下者, 謂之上諭, 而頗有懲畏之意云, 故更欲送人探問, 則前日所送之人, 以某日更來相約, 而其日則不往, 其後更送他人, 托以貿來輪圖, 往入天主堂, 則洋人以爲背約, 而自此更不見朝鮮人云云, 此後則雖眞有交通之類, 彼必不信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今番陳奏之後, 彼言雖如此, 暗地設機, 安保其必無也。
允大
曰, 今番皇帝判下, 極爲順便, 渠必有懲創之道矣。
美修
曰, 初頭入送於洋館者, 自稱以我國伏法者之族屬, 則彼頗與之酬酢, 期日相會, 而仍更不往, 渠大以爲無信, 而更無接面之意云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日月如久, 則雖未知如何, 而今若有懲戢之意, 目前則似無慮矣。 更敎曰, 彼中國政, 何如, 而亦爲探問物情而來乎?
允大
曰, 周探彼國之情, 固臣使臣之職, 而使臣旣不能親自出行, 使人探問, 每不仔細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近來則我國使臣, 不能出行耶?
允大
曰, 非有防禁, 而探問之節, 只憑於下屬, 故每患糢糊矣。 然略探所聞, 則前日則彼國之人, 語次毋敢到皇帝邊, 而今則或來玉河館者, 皇帝之事, 無難語到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乾隆
時則無如此事乎?
允大
曰,
乾隆
時則稱皇帝以萬歲爺爺, 而我國人雖問之, 不及一言云矣, 今則雖不問之, 政令是非, 必皆言之。 大抵
嘉慶
, 以苛察爲政, 以廉問繩下, 爲人君者, 只以廉問, 黜陟群臣, 則是非易混, 黑白難分矣, 豈可爲治乎? 是以, 群下惴惴慄慄, 皆有不保朝夕之心矣, 加以盜賊日起, 所謂敎匪, 已自
乾隆
末年, 形勢熾張, 連年出兵, 尙今未已, 天下財力, 已竭於此。
寧古塔
近處兵, 卽所謂
山東
精兵, 而彼國如非緊急之警, 未嘗調發者也, 近日敎匪之役, 盡出
山東
之兵, 雖云獲勝, 而尙未勦滅, 民力之竭, 可以推知矣。 且前年六月一朔雨水, 連注山海關內, 一望赤地水過處, 臣亦目見, 流民塞路, 不知爲幾千萬命矣。 所謂賑恤, 則亦無官員之看檢者, 而如我國鄕所之類, 領饋於城外, 以糜粥等物, 略略措辦, 殆不成貌樣, 實有有名無實之歎。 皇帝則銀貨匱竭, 徒擁虛位, 其民稱曰, 無銀皇帝, 又不知有君臣父子之倫, 夫婦內外之別, 而施措政令, 散無友紀
[官紀]
, 專以荒淫爲事。 中原燈戲, 自古有之, 而歲前後, 皇帝爲觀燈戲, 親往圓明苑, 暫往暫來, 不令外人知之, 而皇后妃嬪, 竝從遊宴云, 大槪, 以所聞所見, 推之, 則不趐萬不及於
乾隆
, 而極爲寒心矣。 臣於祗迎時, 皇帝乘鞍馬, 故詳細諦視, 則年紀頗少, 外面似和吉, 而亦無可稱者矣。
美修
曰, 皇帝於正月初十日, 往
西山
, 二十一日還來云, 而過期不來, 至二十八日乃還, 臣等發行於二月初, 而其時皇帝, 又往
西山
云矣。
允大
曰, 若以紀綱言之, 則有一事可以推知者。 我國歲幣, 以四節方物封去, 則彼以四番幣物答禮, 禮部, 以四起各賜之, 自是前例也, 一日一序班, 來
玉河館
。 所謂序班者, 卽我國書吏之類也, 來言於我國譯官曰, 前於
乾隆
崩殂時, 回禮, 只給以單起, 而在前又有因事端, 只給單起之例, 今若給俺以銀千兩, 則四起禮幣, 可以盡給矣, 不然則當以單起爲定矣。 蓋
乾隆
殂逝之時, 彼國只受歲幣, 不受方物, 故只給單起矣, 彼序班, 乃欲援作已例, 以爲求索計也。 譯官峻責曰, 兩國禮幣, 何等重大, 而一書吏, 何敢爲低昂之計耶? 雖然, 萬一奏達而判下, 則事甚難處, 故不得已更送, 俄者入探天主堂者, 探知禮部, 得見奏本, 則果然以單起磨鍊, 明日將奏御矣。 彼之物幣多寡, 雖不足較, 而二百年前例, 空然減削, 此亦國體所關, 故送於禮部言事狀, 則郞官聞而大慙, 面無人色, 推諉於下吏。 畢竟送言於禮部尙書, 則尙書僕僕謝過曰, 國之大事, 幺麽一書吏, 恣意幻弄, 有生梗之慮, 此吏除名, 而當以四起改磨鍊以入矣, 以此觀之, 則紀綱之掃地, 可以推知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書吏, 以獨意見如是乎? 郞官雖知之, 而推諉於書吏乎?
允大
曰, 雖未詳中間事實, 而以銀千兩之不給, 致此葛藤也。 大王大妃殿敎曰, 責出銀兩而不與, 故以此嫌欲生事故也。
允大
曰, 然矣。
允大
曰, 蜀賊敎匪, 彼國言內, 幾底平定云, 觀其論賞書, 則某人以某功, 爲某官云, 似是的奇矣。 雖然, 其中渠帥, 則尙未得而多年戰伐, 賊勢亦縮云矣。
美修
曰, 出征將卒, 尙無一箇還來者云矣。
允大
曰, 將帥非漢人, 而乃滿人也, 近以軍用之不足, 賣官鬻爵, 成出一冊子, 名之曰, 公賑事例, 備載渠國賑卹已例。 又曰,
乾隆
某年賣某爵, 又作序揭其篇首, 以銀之多寡, 分官之高下, 成爲定例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乾隆
時賣爵事, 亦載此冊乎?
允大
曰,
乾隆
時有大水患, 欲爲賑民之資, 果有賣爵之事, 此雖有已例, 豈以征伐之役, 而亦有賣官之例乎? 臣又有仰達事, 事甚屑越, 不足上聞, 亦係邊情, 故略擧首末, 仰陳矣。 我國私商輩, 每於
義州
, 開市交易, 納稅四萬兩, 隨使行入
燕京
, 又納包稅, 冬至使行, 多數入去, 黃曆便, 略干入去, 若別使行時, 或入去或不入去, 自是例也。 今番使行回還時, 商賈一行, 入於新店, 臣等之行, 則輕裝出來, 故必趲程發行, 商賈輩, 凡干物貨, 載以大車而來故, 必遲滯落後, 自前使行, 必於柵門外, 遲待四五日, 與商賈馱, 同爲出來。 今番商賈輩, 入於新店, 則其中綵緞一馱見失, 遍搜新店民家, 則於一民家覓出禾紬十一疋, 中緞一疋, 故捉此告官, 該官狀報於
廣寧府
, 捉囚此人。
廣寧府
卽
瀋陽
將軍所管之地也, 臣等前行五日程, 聞此報而係是私商, 故難於等待, 仍爲出來, 留
柵門
三日, 則
瀋陽
將軍, 移文
鳳城
將曰, 先以物件價, 自
鳳城
備給, 則當令
廣寧府
追償云云, 故臣等以爲, 客之見失, 主人代償, 則客心之不安, 當如何? 且渠旣謾藏, 至於見失, 而旣捉贓物, 則當徵出於所盜人, 雖或未及盡徵, 追後送於
義州
, 極好云爾, 則
瀋陽
將軍, 使急撥來言曰, 此豈可不受乎? 貴國之物, 見失於吾境, 萬不成說, 使臣難於等待, 故先自
鳳城
代償, 日後
廣寧府
還推本色, 則當入送於
義州
矣。 使臣今若不受, 則勢將奏聞於皇帝, 而亦必以備給原數, 則使臣不受之意, 措辭陳聞, 以爲自明之計, 而皇帝必下咨文於貴國, 至於詢問之境, 則如是之際, 大生葛藤云, 故終始牢拒, 終日相爭矣。
美修
曰,
瀋陽
將言內, 此物若不受, 則護行通官, 卽爲招致於
瀋陽
云, 通官大生惶怯矣。
允大
曰, 辛卯年故相臣
金致仁
奉使時, 失不虞備銀千兩, 而呈于禮部, 終不推得, 皇帝特命備給, 故不得不受而來矣。 臣等引此事爲言曰, 其時皇帝所賜之物, 我國不得用之, 藏於
義州
, 今雖受去, 亦將不用矣, 彼曰, 其時則至於上聞, 而自上備給, 故在貴國道理, 不得不如此, 而今則不過私商之事也, 自下彌縫, 則事甚順便, 俺受官員命令而來, 若不竣事, 則必致大段罪責云。 萬端哀乞, 兩日相持, 故臣等細細思量, 則渠非恐動之言, 而不過以免罪之計, 如是哀乞, 若一向牢辭, 則微細之事, 易致大段生梗。 且空然見失, 不爲徵出, 則我國之人, 來往彼國時, 種種有此弊, 故與副使·書狀, 爛商後, 許令受來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事勢似然矣, 若日後無弊, 則不如不受, 而若不受, 則大有關於後弊矣。
允大
曰, 前此奉使之行, 未知如何, 而以目今所見, 言之, 出入之道, 比前漸難, 彼中物價, 比前騰貴, 近來銀貨, 無滿包之道, 故以蔘包代之。 初則譯官輩蔘包之利, 勝於銀包, 而近來則彼國人, 出示前所貿置紅蔘曰, 此無用之品, 故不得賣買云, 彼揣我國之人, 末梢則不得不交易而去, 雖畢竟貿之, 百端低價, 彼國人心之巧詐, 如此。 雖以今番緞馱見失事言之, 亦可見人心之不古矣, 且彼國相接, 專係譯舌, 而近來則此輩生涯極難, 此亦可悶處也。 大王大妃殿敎曰, 小小之物受來, 近於庸俗, 而彼中人心不好, 不無爲後弊之慮, 則不得不受矣。 上命使臣就座。
時秀
曰, 卽見
東萊
府使
韓致應
狀啓則以爲, 館宇修理時, 入送使倭停止事,
對馬島
奉行等, 替呈書契, 故使之改納矣, 館守倭, 又援庚辰等屢年已例, 懇縷不已, 奉行倭, 替呈書契之前後許捧, 已成規例, 請令廟堂稟處矣。 奉行倭之替呈書契, 雖是謬規, 各年已例, 旣有可據, 不必一向靳持, 姑爲許捧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時秀
曰, 軍餉居末拿問, 居二決杖, 居三推考, 還上居末決杖, 居二推考, 居三勿論, 旣有元事目, 還上未準捧居末拿問, 而若邊地守令, 則依前決杖, 舊還未準捧守令論罪事, 載在
大典通編
矣。 卽見
平安
監司
金勉柱
, 前統制使
李仁秀
捧未捧狀啓, 則
平安道
舊還全未捧及舊軍餉未準捧,
渭原
郡守
李宗爀
,
統營
舊還未準捧,
高敞
縣監
吳亨喆
云矣。 全未捧及未準捧守令, 依事目勘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時秀
曰, 舊還以原還樣, 分付畢捧,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時秀
曰, 卽見兵曹判書
李秉鼎
擧條, 以爲武科士族出身之赴防, 卽良法美制也, 近年以來, 慶科則曾在先朝, 特敎除防, 而伊時有自上雖命除防, 自下不敢提稟之下敎矣。 到今分防啓下之後, 何敢更有所達, 而但昨年慶科及式年合三榜出身中, 以赴防啓目者, 六十一人, 而
華城
留防爲九人,
西北兩道
分送, 爲五十二人, 厥數太夥, 實有主客俱困之慮, 下詢大臣處之, 爲辭矣。 近來出身赴防, 未見實效, 徒有貽弊, 而此是國朝舊典, 自下毋敢提稟除防, 且有先朝下敎, 依當初啓下, 卽爲分遣事,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時秀
曰, 今番陳奏, 我國處置, 極爲正大, 而今聞使臣所奏, 則送人探問於洋人處云。 大抵廉探之道, 雖在我國中, 自相廉探, 猶難眞的, 而況萬里異域, 只憑譯舌, 其所探問, 未必眞的, 易有見侮之慮, 近日中原之人, 機詐何如, 而豈有眞實吐辭之理乎? 在我國之道, 惟以直道做去, 好矣, 使臣之設計探問, 似涉回互, 恐非得當之道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在我道理, 當以直道做去, 而今番使行, 與他自別, 使臣發行時, 有所下敎, 故果探問而來矣。
龍輔
曰, 內局藥用連以羅蔘進用, 而近來羅蔘絶貴, 卽今見存者, 雖餘略干斤, 而此則以待令條留置, 此後則蔘料, 以
江原道
所進蔘料, 煎入,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秉鼎
曰, 上番騎兵, 卽宿衛之軍, 故必以三式戶口的實, 而有根着壯健者, 輪番抄上, 法意甚重, 近來外邑, 或以老弱苟充, 間有代把疎虞之弊。 昨日
宣仁門
軍士
全州
騎兵
金斗應
實忽, 爲逃躱, 不知去處, 故査問於同隊, 則本是無根着者云, 事之駭然, 莫此爲甚, 當該地方官, 所當拿問嚴處, 而時値方農, 自臣曹, 發關該道, 使之嚴査以報。
全州
騎兵, 今旣現發, 則他道他邑, 亦可反隅, 此後則申明法意, 輪番抄上之際, 相準於三式戶口, 擇其壯健有根着者, 上送之意, 一體嚴飭於各該道帥臣, 各道騎兵抄上之後, 點考分軍。 參量派定, 專在於曹司衛將, 而目今兩衛將, 俱爲老病難責成效, 竝姑改差,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曰,
宣仁門
門卒, 逃躱不知去處乎?
秉鼎
曰, 然矣。
時秀
曰, 闕門入直軍士之逃躱, 誠極痛駭, 不善擇送之守令, 不可以農殷之時, 置而勿問, 當該守令拿處, 不必煩査啓, 令該曹逃躱者搜捉重繩, 更以有根着着實人, 擇送其代, 似好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曰, 何邑騎兵乎?
秉鼎
曰,
全州
上番騎兵矣。
秉鼎
曰, 年前自戶曹貸去兵曹銀千兩, 其時先大王下敎曰, 暫爲推移, 待均貿米作錢, 卽爲還償, 可也。 今則地部經用, 頗勝於前日, 貸去之物, 及今使之還償爲好, 故敢此仰達矣。
鎭寬
曰, 己未年勅行時, 本曹支勅之需, 太半不足, 故於兵曹與諸軍門, 皆推移用之, 待
湖南
均留米作錢, 卽爲還償之意下敎, 其時大臣稟奏有曰, 一時推移無妨, 臣於其時, 待罪此職, 亦以爲便好, 到今貸用之物, 固當覓送戶曹, 而當初筵奏, 旣以均貿米作錢條, 還償定奪矣。 地部特蒙壯勇營留財移付之命, 凡百比前稍饒, 聖意所在, 可以仰認, 而凡當大小事, 可免苟艱之弊, 今若還償兵曹之物, 則其他見貸之處, 亦不知幾許, 而必當盡爲責償, 如此則雖盡出地部之財, 無可償之道矣。 上曰, 大臣所見, 何如?
時秀
曰, 兵判在有司之地, 謹其典守, 欲爲推還, 無足怪也, 旣有均貿米, 則今卽作錢以償, 似好矣。
龍輔
曰, 待米價稍高, 均貿米作錢輸送, 實爲兩便矣。
秉鼎
曰, 目今兵曹經用耗竭, 不成貌樣, 戶判所奏, 只知有戶曹, 不知有兵曹也, 以他錢先爲輸送, 待均貿米作錢, 充用其數, 有何所妨耶?
時秀
曰, 奏事之後, 不待發落, 迭相辨說, 事體未安。 行兵曹判書
李秉鼎
, 戶曹判書
趙鎭寬
,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敎
秉鼎
等曰, 從後更奏也。
秉鼎
·
鎭寬
就座。
有大
曰,
北漢行宮
之漸至頹圮, 已極惶悶, 而軍餉積置之庫舍, 亦多有雨漏之患, 不可不及今修葺矣, 臣方躬往看審, 料理修補之意, 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允大
曰, 赴
燕
使行, 專藉譯舌, 如當有事之時, 尤多得力之端, 今番陳奏之行, 首副譯之隨處殫心, 到㡳竭誠, 不煩公費, 得以竣事, 其所酬勞聳勸之政, 宜有勿拘拔例之典, 而其餘堂上任譯輩, 亦有可紀之勞矣。 在前如此之時, 無論效勞多少, 堂上譯官, 則例皆竝擧請資, 故臣亦不敢不援例仰達, 而事係恩典, 下詢廟堂處之,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允大
曰, 己酉年
徐瀅修
, 以副使入去時, 有
朱書
貿來之敎,
瀅修
求於禮部尙書矣。 今番臣等入去時, 禮部得送
朱子語類
曰, 此冊於
燕
肆, 亦絶罕, 求諸
江南
, 今始得來, 其時所求, 非止此冊, 而所得只此, 故先爲付送, 副使旣是同姓, 傳致爲好云, 事在先朝, 今始得之, 故臣等持此冊子而待令矣, 直爲入之乎, 當入送於內閣乎? 上曰, 退出後內入, 可也。
師模
曰, 今日賓對, 兩司無一人進參, 事甚未安。 行公諸臺,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師模
曰, 昨伏見禮曹草記允下者, 繼後人名字, 有誤書處, 臣之矇然捧入, 不勝惶悚, 而當該堂上不審之失, 不可無警, 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曰, 領府事, 今日何不入來?
時秀
曰, 近日以病不得參勸講矣。 又敎
祖淳
曰, 惠堂眼疾頗勝, 而勸講頻頻入來耶?
祖淳
曰, 近雖小勝, 而雖頃刻之間, 苦歇無常矣。 大王大妃殿敎曰, 頻參勸講, 可也。 王大妃殿進御加味養胃湯, 自明日停止。
出榻敎
仍命退, 諸臣先退, 承史以次退出。
○ 壬戌四月初十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王大妃殿垂簾, 藥房入診,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回還使臣, 同爲入侍時, 都提調
徐龍輔
, 提調
金觀柱
, 右副承旨
金宗善
, 假注書
洪秉喆
, 記注官
金致龍
, 別兼春秋...
○ 壬戌四月初十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柳師模
, 檢校直閣
金近淳
, 侍讀官
金邁淳
, 檢討官
李永老
, 假注書
朴宗琦
, 記注官
金致龍
, 別兼春秋
呂東植
, 各奉
綱目第七卷
,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邁淳
, 讀自四年春二月, 止皆坐巫蠱死。 上曰, 下番讀之,
永老
, 讀自帝如
甘泉
, 止有時不省也, 上曰, 參贊官讀之。
師模
, 讀自上用法嚴, 止體不平, 上曰, 閣臣讀之。
近淳
, 讀自
江充
, 止臣逃歸, 上曰, 注書讀之。 賤臣, 讀自上大怒, 止
建章宮
下。 上曰, 上番讀之,
致龍
, 讀自書奏, 止宜太子之不終也。 上曰, 下番讀之,
東植
, 讀自
胡氏
曰, 止地震, 上曰, 文義陳之。
邁淳
曰, 今日自止, 別無可達, 當以故事仰陳, 而
程子
曰, 欲利於己, 必害於人, 雖在敵己之地, 苟有利己之心, 必貽害於人, 況在君國子民之地乎?
太王
曰, 不以養人者害人, 身有養人之責, 而惟利於己, 不恤乎民則烏在其養民之意乎?
漢武
嘗謂
淖子
之多慾, 而不宜居君國子民之位。 夫自古多慾之君, 未有甚於
漢武
, 而五十年間內治宮室, 外事夷狄者, 無非一慾字流出也, 不自察覺, 乃反責
淖子
之多慾。 古語曰, 以責人者責己, 則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觀於
漢武
, 尤所監戒處也。 上曰, 下番陳文義。
永老
曰, 凡異端之術, 非必
楊
·
墨
·
佛
·
老
之學, 而諸不在六藝之科者, 皆是異端也, 異端之害人國, 甚於洪水·猛獸, 故先儒謂
孟子
闢異端之功, 不在於
禹
下, 今夫戾太子巫蠱之禍, 亦安知非博望賓客, 進以異端之害哉? 闢異端之道, 無他, 全在於明吾道, 吾道明則異端自闢, 明正學, 卽闢異端之本也, 伏願念哉。 上曰, 參贊官, 陳文義。
師模
曰,
武帝
多慾之說, 上番玉堂, 旣有所敷陳, 而
武帝
亦嘗以爲多慾, 不宜君國子民云爾, 則慾之爲惡爲弊,
武帝
眞能知之矣, 然而在自家, 則不能反省焉。 且其謂
衛靑
之言曰, 今朕不變更制度, 後世無法, 不出師征伐, 天下不安, 不得不勞民, 後世又如朕所爲, 是襲亡秦之跡也, 然則
武帝
, 未始不以自家所爲, 襲亡秦之跡也, 然而何其慮後世之效己者, 若是之深, 而獨不念己之所爲, 自蹈亡秦之覆轍也。 此蓋有所以然者,
武帝
以英傑之姿, 未嘗有講學明理之工, 凡有傑氣而未之學問者, 率皆銳於有爲, 而多出於利慾之私, 故先儒論
武帝
, 以私欲分數較多, 爲言, 蓋其說時, 雖或當理, 做時不能中理, 終未免責人則明, 恕己則昏者。 正以其心, 傲然自聖, 低視群下, 未嘗虛心遜志, 圖所以取人爲善, 故仲舒之賢焉而遠之,
汲黯
之直焉而疎之, 惟其自是自信之一重膜子, 昏蔽於方寸之間, 許多病敗, 所由出者, 不能自反而求之故也。 若其暮年汾水, 忽然覺悟, 則直由經歷旣多, 意思闌刪, 於是乎本來英傑之姿, 方始露出眞面, 而血氣之私欲, 隨而刊落, 眞所謂積疑之下, 必有大悟者, 初非學力之矯揉變化所以致也。 大抵人主, 若或自恃英傑, 而不虛心講學, 則必致私慾勝而天理晦矣, 今於
武帝
之言行相反處, 深究其所以然, 則有足反隅而鑑戒矣。 上曰, 閣臣陳文義。
近淳
曰, 參贊官所陳, 誠好矣, 臣無容更達, 而大抵人君, 易有自聖之心,
漢武
英明發越, 冠於千古, 而自知其所爲狂悖, 或慮後世之效己, 以爲太子之仁恕, 足爲守成之主云, 其自知者, 蓋明矣。 以
漢武
之英明, 善揉其氣質, 則不但爲
武帝
而止矣, 其奈學術不足, 私意日熾, 畢竟所就, 不過爲內多欲外施仁義之主? 彼固知仁義之儘好, 而終不脫人慾之圈套, 故外而假之而已, 故觀
史記
歷代之蹟者, 雖觀行事得失之跡, 而不可不先覻其心術隱微處矣, 臣又於
司馬光
之論, 竊有感焉。 夫正直難親, 諂諛易合, 此固常情之所易忽, 是故治日常少, 亂日常多, 此千古志士之恨也。 凡在君上者, 孰不知正直之可好, 諂諛之可惡, 而大抵正直之言, 逆耳拂意, 未易回聽, 而反謂之誹謗, 諂諛之言, 浸潤漸漬, 不自覺察, 而反謂之親愛。 昔
唐太宗
, 嘗於後苑, 譽嘉樹, 宇文士及, 從而譽之,
太宗
曰,
魏徵
常謂我遠諂諛, 果汝矣, 此是人君辨別邪正之柯則也, 然觀於古蹟, 易, 行於吾身, 難, 伏願念哉。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壬戌四月初十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柳師模
, 檢校直閣
金近淳
, 侍讀官
金邁淳
, 檢討官
李永老
, 假注書
朴宗琦
, 記注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