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浚吉을 引見하고 癘疫이 성하니 중앙에서 近侍를 보내 특별히 癘祭를 설행할 것과 어사의 파견, 李䎘에 대한 일 등을 논의함
○ 上御興政堂, 右參贊宋浚吉請對, 引見。入侍右副承旨李翊漢, 假注書尹深, 記注官李䆄, 記事官尹晳。宋浚吉曰, 自上連日受鍼, 此非請對之時, 國事之可慮者, 不可勝言, 旅舍無眠之中, 不勝區區之意, 敢來請對矣。上曰, 卿上來已久, 予若無所患, 經筵召對, 皆可爲之, 而病患如此, 誠爲可恨。宋浚吉曰, 當今之弊, 有難毛擧, 而臣文字短陋, 不能辭達, 故思欲面陳矣。最急者, 飢饉之中, 癘疫大熾, 槪以耳目所及言之, 死者極多, 道臣自有啓聞之規, 而必待各邑報知而後爲之, 故每不及於時矣。請於中央, 發遣近侍, 特設癘祭, 或下送香燭於道臣, 虔誠致祭, 自祖宗朝, 有行之之時。文宗大王親製祭文曰, 無情之謂陰陽, 有情之謂鬼神, 此雖老師宿儒, 所不能及者也。且令醫官, 齎藥下去, 二字缺救護則雖不能遍及, 要使民情, 知朝家四字缺可矣。方今百事懈弛, 凡干政令, 一不擧行, 二字缺愚民, 何以知賑救之德意也? 上曰, 聞卿之言, 不覺慘然。下三道及咸鏡道, 竝皆設祭, 近侍往來有弊, 令道臣, 虔誠致祭, 醫官亦擇醫術明習者, 齎藥下送。宋浚吉曰, 御史, 自上旣欲定送, 則醫官之勤慢, 亦令看檢, 且時時暗行, 出沒檢察, 意有所在, 必如是而後, 所率可簡, 能否可察矣。古者賑恤大使, 以判書二品爲之, 各有從事官, 故古相臣黃喜, 嘗爲江原道, 而三陟有召公臺, 民思慕其惠澤, 比之召公云矣。上曰, 卽今形勢, 此則不可行矣。至於御史, 則予謂必不無益。宋浚吉曰, 急送之可矣。又曰, 聖明在上, 聖學高明, 國家事, 將謂丕變, 而今乃不然, 漸不如前, 不審殿下, 以爲何如? 上曰, 漸不如前, 何可謂之進乎? 靜言思之, 不覺寒心矣。宋浚吉曰, 孟子曰,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禮人不答, 反其敬。其在庶人猶然, 況人君乎? 惟在自反, 每以人主一身爲言, 固是腐儒常談, 察病用藥, 貴得其要, 請審思之。古人有佩弦佩韋者, 殿下雖上聖之資, 豈無氣質之病, 須看得何處受病, 乃得其要。以臣觀之, 卽今之病, 在於百事解弛也。先王末年, 警策臣工, 亦自勵精求治, 兢兢焉如臨大難。今上則仁厚爲主, 而明習勵精, 似不如先朝, 若不省察勉勵, 則恐有頹剝之勢矣。上曰, 卿言, 是矣。宋浚吉曰, 文學, 於人君之道, 甚爲不關, 然可以收心也。引接臣僚之時多, 則可得涵養之力, 頃日累開經筵, 又數有夜對之擧, 遠近臣民, 無不聳動。不幸玉候未寧, 未免停止, 事之解弛, 亦由於是矣。殿下何不以常時之服, 時召玉堂近侍, 雜抽經史, 雖數三行, 使之讀之, 欹枕而聽之, 可以敍暢忘病矣。君臣, 猶父子之間, 召見之時, 何必以公服五字缺非開筵之時, 臣之愚意, 養心養病, 同是三字缺區區之意, 終始如此矣。又曰, 國綱之解弛, 觀於小事, 亦可知矣。闕內月廊窓戶, 廳板撤去處頗多, 雖空闕, 猶有守衛, 不可如此, 況時御所乎? 其餘大小之事, 據此可知, 誠爲寒心矣。李翊漢曰, 事雖微細, 所關非細, 請令兵曹, 嚴加申飭, 摘發治罪。上曰, 依爲之。宋浚吉曰, 大學曰, 心有所忿懥, 則不得其正。心若不平, 則見於言(言)辭之間者多矣。李䎘之事, 臣不能詳知其顚末, 而當初李䎘, 不能無所失也。然而李䎘, 非凡士夫, 異日可大用者也。至於得名士類之敎, 極爲未安, 爲臣子者, 豈敢晏然? 以此尙不得赴任云矣。上曰, 尙不赴任所耶? 對曰, 未赴云矣。上曰, 卿言至此, 其四字, 改付標, 可也。
○ 上御興政堂, 右參贊宋浚吉請對, 引見。入侍右副承旨李翊漢, 假注書尹深, 記注官李䆄, 記事官尹晳。宋浚吉曰, 自上連日受鍼, 此非請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