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 覆試 때의 科次가 잘못된 것과 관련하여 遞職을 청하는 李坦의 계
○ 正言李坦啓曰, 臣伏見持平權𢢜之疏, 以臣所論科事, 大加非斥, 臣不勝瞿然之至。監試官之任, 固在於檢飭凡事, 苟見用奸之迹, 豈不劃卽發露, 而臣見事鈍滯, 初不得其可疑之端倪矣。拆榜臨罷之時, 忽然記得, 則露字第三張入格者, 非呈券時所見之人, 臣心頗訝之, 而至於換名冒占, 則事甚巧細, 有非常人之情所可測者, 故意謂臣有所錯認矣。及其罷歸之後, 始聞宋晟之呈券甚早, 參以臣所見, 實不無疑端, 始信噂沓之說, 亦有所據, 乃敢爲通査一榜試券之啓, 前後委折, 不過如此。臣何逆揣於人不能爲之事, 發覺於拆榜之際乎? 臣之初啓, 盡擧一時疑惑之言, 仍及借述方外之弊, 而此則殆同捕影, 實難尋迹。故不敢以査問爲請, 旣不請査, 而臚列於啓辭者, 似是剩語, 及至再啓, 果卽刪去, 詢問之下, 亦不敢仰對。苟得眞的之證, 而實有査出之路, 則臣何必故爲秘隱, 不爲之指名乎? 近日悠悠之談, 眞的難知, 而其中最所可疑者, 只在於數人, 故前日避辭中, 果有不無根脈之語。聖上因此一轉語, 親問其根脈所從來, 臣遂以二人姓名仰對, 而至於朴弼渭, 則所被之謗, 雖與李聖輝略同, 而臣之所得於傳聞者, 初未的確, 玆不敢仰陳於初對之時, 及其再詢之下, 始擧其名, 率爾仰對, 而竝陳其流言難信之狀, 蓋臣前後所達, 只因所聞之實不實, 自有輕重之不同, 而至於區別査覈之命, 出自聖斷, 臣豈敢爲驅之於暗昧之科, 置之於疑信之間哉? 夫科場事體, 所係重大, 少有人言, 輒發臺章。今番則科後人言, 又非前日之比, 臣誠不勝憂歎, 敢請嚴査, 而辭甚短拙, 計未周愼, 非責之言, 前後沓至, 一旬之內, 引避至三, 臣之疲困, 其亦極矣。且金吾堂上, 以當時考官, 又引前嫌不當査事, 至於累疏固辭, 必遞乃已, 臣則以監試之人, 其難晏然, 尤倍萬萬。以此以彼, 俱不可一刻仍冒於職次, 請命遞斥臣職。答曰, 勿辭, 退待物論。以上朝報
○ 正言李坦啓曰, 臣伏見持平權𢢜之疏, 以臣所論科事, 大加非斥, 臣不勝瞿然之至。監試官之任, 固在於檢飭凡事, 苟見用奸之迹, 豈不劃卽發露, 而臣見事鈍滯, 初不得其可疑之端倪矣。拆榜臨罷之時, 忽然記得, 則露字第三張入格者, 非呈券時所見之人, 臣心頗訝之, 而至於換名冒占, 則事甚巧細, 有非常人之情所可測者, 故意謂臣有所錯認矣。及其罷歸之後, 始聞宋晟之呈券甚早, 參以臣所見, 實不無疑端, 始信噂沓之說, 亦有所據, 乃敢爲通査一榜試券之啓, 前後委折, 不過如此。臣何逆揣於人不能爲之事, 發覺於拆榜之際乎? 臣之初啓, 盡擧一時疑惑之言, 仍及借述方外之弊, 而此則殆同捕影, 實難尋迹。故不敢以査問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