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철종 6년
1855년 (을묘)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24책(탈초본 2570책) 철종 6년 8월 29일 무오[기미]
1855년 咸豊(淸/文宗) 5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洪說謨
坐
。 行左承旨
韓兢人
坐
。 行右承旨
趙徽林
坐
。 左副承旨
李興敏
坐直
。 右副承旨
嚴錫鼎
坐直
。 同副承旨
李升洙
坐
。 注書。 假注書
尹龜永
曺錫萬
。 事變假注書。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傳曰, 承宣之多有懸病事, 前後飭敎, 不啻截嚴, 而又此蕩弛, 此果占便乎? 尤極無嚴, 不爲仕進承旨, 竝牌招。
○ 傳曰, 承宣之多有懸病事, 前後飭敎, 不啻截嚴, 而又此蕩弛, 此果占便乎? 尤極無嚴, 不爲仕進承旨, 竝牌招。
○ 政院啓曰, 卽者,
景慕宮
官員來言, 明日大奉審時, 提調一員, 當爲進參, 而都提調
朴晦壽
奉命在外, 提調
趙冀永
在外, 不得進參云,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提調許遞, 政官牌招開政。
○ 政院啓曰, 卽者,
景慕宮
官員來言, 明日大奉審時, 提調一員, 當爲進參, 而都提調
朴晦壽
奉命在外, 提調
趙冀永
在外, 不得進參云,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提調許遞, 政官牌招開政。
○ 又啓曰, 吏曹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參議
兪鎭五
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判書·參判, 竝更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參議只推, 一體牌招。
○ 又啓曰, 吏曹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參議
兪鎭五
牌不進推考傳旨及罷職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判書·參判, 竝更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參議只推, 一體牌招。
○ 有政。 吏批, 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竝牌不進, 參議
兪鎭五
進, 承旨
缺
。 吏批啓曰, 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竝牌招不進,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只出緊任。 以
姜冕奎
爲校理,
李鶴秀
爲
景慕宮
提調, 遷園都監·園所都監都提調單, 判府事
朴晦壽
。 分承旨
李章五
·
林肯洙
, 分兵曹參議
韓敬源
, 正郞
李鍾淳
, 已上減下。
○ 有政。 吏批, 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竝牌不進, 參議
兪鎭五
進, 承旨
缺
。 吏批啓曰, 判書
洪鍾英
, 參判
李鍾愚
, 竝牌招不進,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只出緊任。 以...
○ 兵曹啓曰, 宣傳官
李容象
, 五衛將
李勉耆
, 俱以病難供職, 呈狀乞遞,
李定熙
·
李熙敏
, 除授在外, 上來無期云。 守門將
尹慶奎
, 受由在外, 過限未上來,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兵曹啓曰, 宣傳官
李容象
, 五衛將
李勉耆
, 俱以病難供職, 呈狀乞遞,
李定熙
·
李熙敏
, 除授在外, 上來無期云。 守門將
尹慶奎
, 受由在外, 過限未上來,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兵批, 判書
李景在
進, 參判
□□□
, 參議
□□□
, 參知
□□□
, 承旨
缺
。 以
金穰根
爲都摠管,
林永洙
爲同知,
李明錫
爲宣傳官,
全鴻擧
·
文啓大
·
林基寅
·
沈能奭
爲五衛將,
金輔鉉
爲曹司五衛將,
李熙調
爲訓鍊副正,
韓友燮
爲禁衛把摠,
吳命垈
爲訓鍊主簿加設,
鄭濟旻
爲武兼,
南宮泓
爲守門將,
朴壽良
爲
黃海
中軍,
閔宅鎬
爲
安興
僉使,
金琦
爲
赤梁
僉使,
梁允得
爲
仇寧
萬戶。 分副摠管
李寅臯
, 分都摠都事
沈正榘
, 已上依定式減下, 副摠管單
金穰根
。
○ 兵批, 判書
李景在
進, 參判
□□□
, 參議
□□□
, 參知
□□□
, 承旨
缺
。 以
金穰根
爲都摠管,
林永洙
爲同知, ...
○ 政院啓曰, 卽者, 修撰
李崙夏
, 以其親病, 陳疏徑出, 原疏纔已捧入矣。 所當直捧禁推傳旨, 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 推考警責, 何如? 傳曰, 允。
○ 政院啓曰, 卽者, 修撰
李崙夏
, 以其親病, 陳疏徑出, 原疏纔已捧入矣。 所當直捧禁推傳旨, 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 推考警責, 何如? 傳曰, 允。
○ 山陵都監啓曰, 半月形合圓畢築後, 仍爲被莎, 而封陵制度, 前面高九尺, 後面高八尺五寸, 徑二十八尺, 周回八十四尺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山陵都監啓曰, 半月形合圓畢築後, 仍爲被莎, 而封陵制度, 前面高九尺, 後面高八尺五寸, 徑二十八尺, 周回八十四尺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摠戎廳啓曰, 哨官
崔守榥
, 受由下鄕, 過限不現, 汰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摠戎廳啓曰, 哨官
崔守榥
, 受由下鄕, 過限不現, 汰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成均館啓曰, 臣聞居齋儒生等, 今日朝食堂, 不爲設行, 馳詣
泮宮
, 招致諸生, 問其捲堂之由, 則諸生等書進所懷以爲, 伏以臣等, 於向日
八道
儒生
吳爀
等疏出後, 伏見一種凶徒, 囂然群起, 爻象不佳, 氣炎可畏, 而
朴弘陽
·
李若愚
輩, 相繼投疏, 敢以謬悖之說, 陰售拶逼之計。 臣等不勝憂憤, 急於聲討, 至有捲堂之擧, 而言辭拙陋, 誠意淺薄, 未能孚格天聽。 又値
綏陵
玄宮再臨臣民之時, 哀遑之中, 未敢罄其所懷, 旋爲入堂, 至被泮堂問備之命, 臣等萬萬惶蹙, 措躬無所。 第伏念
吳爀
之疏, 不過略擧
尹拯父子
讎視義理, 背斥賢師之罪, 此皆列聖朝處分之事, 諸先賢已定之論, 載在國乘, 布諸野牒, 耕夫爨婦之所共知者也。 何嘗有一字半句之攙入敷衍者乎? 不知渠輩有何發明之端, 而一自道疏之出, 睢盱綢繆, 禍機叵測。 方當鸞駕將戒, 軍令已發, 而陪扈之邇列, 將兵之重任, 或投疏而徑出, 或觀望而不進, 是渠輩只知有
尹拯
, 而不知有君上者也。 且渠輩之居
太學
者, 釋奠隔日, 紛紛競出, 將事之夕, 無一參班者, 是渠輩只知有
尹拯
, 而不知有
孔夫子
者也。 甚矣,
尹拯
之害, 流毒百餘年, 使其餘孽, 在朝廷則不知君上, 在太學則不知
夫子
, 國綱蔑矣, 世敎絶矣, 噫, 其憯矣。 然而其無君無聖之罪, 臺閣旣聲討之, 士林亦屛棄之, 臣等不必架疊, 而至於
朴弘陽
之首投凶疏,
李若愚
之聯陳悖章, 臣等髮豎膽掉, 按住不得者也。 彼疏中敢以先正斯文之稱, 加之
尹拯父子
, 肆然爲告君之辭者, 何其放恣無忌憚之甚也? 嗚呼, 昔我
肅廟
朝丙申處分之時, 聖敎若曰,
尹拯
背師之罪, 卽一斯文之變怪也。 不可以儒賢待之, 先正稱之, 爲吾子孫者, 堅守勿撓, 仍命奪其官爵, 掇其鄕祠, 毁其文字版刻。 噫, 當日處分, 昭如日星, 環東土頂天立地者, 孰不莊誦至今也? 逮我
英廟
朝, 懋建極之治, 使龍蛇自化而俯察其徒自服之情, 聖敎若曰, 此可謂小人革面, 置之不問之科者。 蓋丙申處分後, 渠輩怨懟弸中, 釀成辛壬戊申之禍, 故存而勿論, 以爲反側于自安之地也。 曷嘗以先正稱之, 儒賢待之乎? 況我
正廟
朝丙申再處分之時, 因
明徽
之凶疏, 天怒震疊, 特下嚴敎曰, 處分不嚴, 故有此悖論, 親鞫明徽, 而竄逐荒裔, 追罪
尹拯
而削奪誥命。 刋行
宋子大全
而尊崇之, 修葺
兩賢傳心錄
而闡明之, 處分旣定之後, 凡厥邪說詖言, 不敢復售, 陰翳廓淸, 亂萌永絶。 及夫壬寅大霈之慶, 還授
尹拯
職牒, 而以
拯
之前後反復矯僞之狀, 洞喩其徒, 俾勿膠守前見, 以開自新之路, 渠輩亦皆感悟, 而庶有革心之效矣。 夫何遺孽潛伏,
尹光紹
之疏出, 而敢以先正之稱嘗試, 則故相臣
金熤
, 嚴辭痛斥,
光紹
則被僭妄之罪, 相臣則伸正大之義。 噫, 列聖朝前後處分, 若是其明自痛快, 而彼
弘陽
·
若愚
輩, 獨非朝家之臣子乎? 又敢以先正·斯文之說, 登諸章牘, 隱然欲眩亂是非, 混同賢邪, 此其護奸欺君之罪一也。
弘陽
疏又曰, 一誣一辨, 渠所謂誣之者誰也, 辨之者誰也? 當初明斥
尹拯父子
黨惡背師之罪者, 皆名臣碩輔, 領袖士林, 爲一世所宗仰, 而闢邪說衛正學之功, 屹然砥柱乎頹波狂瀾者矣。 彼以先輩光明正大之論, 直歸之於誣罔之科乎? 其右袒
尹拯
, 扶護
尹拯
者, 則如
世德
·
眞儒
·
泰億
·
耉
·
輝
·
鏡
·
夢
諸賊之窩主也。 噫嘻痛矣, 彼以邪黨賊藪, 欺蔽交亂之說, 反歸之於辨明之科乎者, 其黨賊侮賢之罪一也。 又況
若愚
疏, 以消長往來爲說, 夫消長往來者, 君子小人否泰之機也。 彼以
拯之父子
追奪時, 謂之道消, 伸雪時, 謂之道長, 則隱然以君子處
拯
, 而小人歸之於當時在朝之群賢。 又泰往否來之運, 隱然擬之於兩丙申處分之時, 此非但誣衊群賢, 至逼於莫嚴之地。 噫嘻痛矣, 此果今日北面臣子所可道之說乎? 其誣逼聖朝之罪一也。
若愚
疏, 又以正氣節義爲說, 嗚呼,
尹煌
·
尹烇
之氣節, 我東人士, 孰不聞風而起敬? 惜乎, 其子
宣擧
, 一失節於
沁都
, 而未湔爲奴之恥, 再納交於賊
鐫
, 而甘作黨惡之類。 其孫
拯
也, 有浮於
宣擧
, 不知蓋父之愆, 而必曰先人初無可死之義, 讎視
春秋
之義, 而背馳五十年服事之師。 諂附
鐫
黨, 而潛圖儒賢之大官, 陰賊先正而醞成己巳之凶禍, 跡其平日行事, 律以誅心之法, 則
宣
·
拯父子
, 非但名家之悖子, 抑亦萬世名義之罪人。 豈可以
郄鑑
之忠, 而可恕
嘉賓
之罪, 以
盧奕
之節, 而可掩
藍面
之奸耶? 彼
若愚
輩, 安敢以正氣節義等說, 欺岡
[罔]
天聽, 愚弄朝廷乎? 此其張皇世閥, 以誣一世之罪一也。 嗚呼, 此輩黨邪背正之習已痼, 必欲壞國是亂國紀而後已, 不有明示好惡嚴施處分, 則亂賊無可懲之道, 正論無可伸之日, 故臣等於日前, 略陳所懷矣。 伏奉聖敎, 有曰黨私之習, 又曰必亂之形, 尤不勝惶蹙萬萬, 而繼以滋惑焉。 臣等所陳, 列聖朝處分自在, 諸先賢正論已定, 則曷敢有一毫黨私之心? 亶出於爲國家扶正脈爲斯文闢邪說之志也, 彼輩則全附凶窩, 欲售醜正之計, 此固黨私而必亂之兆也。 伏願殿下, 淵然深思, 廓揮乾斷, 彼
弘陽
·
若愚
輩, 亟施當律, 屛諸四裔, 以正國紀, 以嚴隄防焉。 灤遷屬耳, 餘哀未盡, 臣等何敢更事瀆擾, 而竊以爲, 亂賊不可一日不討, 義理不可一日不伸, 臣等徒懷嚴畏之心, 逡巡於明張之義, 則國家五百年培養之士氣, 至於臣等而掃地盡矣。 以此情踪, 何敢晏然入堂乎? 退伏私次, 恭俟處分云矣。 臣以聖廟捲堂事體至重, 卽爲還入之意, 多般開諭, 諸生等, 終不回聽, 何以爲之? 敢啓。 傳曰, 知道。 今因一事, 再次捲堂, 是何義諦也? 曾謂賢關所從事者, 只是彼此黨習而已乎? 事有輕重, 議有淺深, 而諸生擧措, 所重者輕, 所淺者深, 是不識大體者也, 安知事師與君乎? 往日所懷之批, 開釋不啻諄諄切切, 而以此又煩, 良用駭然, 卽爲勸入, 可也。
○ 成均館啓曰, 臣聞居齋儒生等, 今日朝食堂, 不爲設行, 馳詣
泮宮
, 招致諸生, 問其捲堂之由, 則諸生等書進所懷以爲, 伏以臣等, 於向日
八道
儒生
吳爀
等疏出後, 伏見一種凶徒, 囂然群起, 爻象不佳, 氣炎可畏, 而
朴弘陽
·
李若愚
輩, 相繼投疏, 敢以謬悖之說, 陰售拶逼之計。 臣等不勝憂憤, 急於聲討, 至有捲堂之擧, 而言辭拙陋, 誠意淺薄, 未能孚格天聽。 又値...
○ 義禁府啓目粘連, 向前
趙啓昇
·
申桓
·
李鼎緖
·
李寬永
等亦,
趙啓昇
段, 吏隷炬火之一未趁待者, 其不能先事操飭之失, 在所難免。
申桓
段, 本訟旣係非理, 而營題終歸不遵, 則事體所在, 有難曲恕。
李鼎緖
段, 場市侵擾詞訟聽理鎭校捧賂等諸條論列, 旣登道啓, 則不可以囚供張皇, 有所容貸。
李寬永
段, 監色之竝不領騎, 裝載之分以挾船, 囚供雖有可據, 其在法例, 無以全恕, 竝以此照律何如? 啓, 依允。
○ 義禁府啓目粘連, 向前
趙啓昇
·
申桓
·
李鼎緖
·
李寬永
等亦,
趙啓昇
段, 吏隷炬火之一未趁待者, 其不能先事操飭之失, 在所難免。
申桓
段, 本訟旣係非理, 而營題終歸不遵, 則事體所在, 有難曲恕。 ...
○ 同副承旨
李升洙
疏曰, 伏以臣, 昨上自劾之章, 惟譴罰是俟, 聖度天大, 反紆溫批, 繼而飭敎截嚴, 庚牌儼臨, 臣誠怵畏義分, 他不暇顧, 冒悚趨承。 而際伏見正言
李亨會
到院之疏, 則其所遣辭, 縱若不拶着於臣身, 惟事奉承, 沮格臺章等語, 臣於是萬萬悚恧, 無地自容, 是臣自作, 夫誰怨尤? 玆敢忙陳短章, 經
[徑]
出禁扃。 伏乞聖明, 俯垂鑑察, 亟勘臣當勘之律, 仍治臣擅離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焉云云。 省疏具悉。 已諭於昨日之批, 又何爲引? 卽爲入來。
○ 同副承旨
李升洙
疏曰, 伏以臣, 昨上自劾之章, 惟譴罰是俟, 聖度天大, 反紆溫批, 繼而飭敎截嚴, 庚牌儼臨, 臣誠怵畏義分, 他不暇顧, 冒悚趨承。 而際伏見正言
李亨會
到院之疏, 則其所遣辭, 縱若不拶着於臣身, 惟事奉承, 沮格臺章等語, 臣於是萬萬悚恧, 無地自容, 是臣自作, 夫誰怨尤? 玆敢忙陳短章, 經
[徑]
出禁扃。 伏乞聖明, 俯垂鑑察, 亟勘臣當勘之律, 仍治臣擅離之罪, 以肅朝綱, 以安私分焉云云。 省疏具悉。 已諭於昨日之批, 又何爲引? 卽爲入來。
○ 修撰
李崙夏
疏曰, 伏以臣於持敢
[被]
之中, 卽接家信, 則臣父素患痰癖之症, 近因日候之稍凉, 將攝失宜, 一倍添欲
[劇]
, 委頓床玆, 家僮連至, 促臣歸視, 臣聞報煎熬, 按住不得, 玆敢忙陳短籲, 徑出禁扃。 伏乞聖明, 俯垂鑑諒, 亟遞臣所帶之職, 俾便救護, 仍治臣擅離之罪, 以肅朝綱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爾其勿辭救護。
○ 修撰
李崙夏
疏曰, 伏以臣於持敢
[被]
之中, 卽接家信, 則臣父素患痰癖之症, 近因日候之稍凉, 將攝失宜, 一倍添欲
[劇]
, 委頓床玆, 家僮連至, 促臣歸視, 臣聞報煎熬, 按住不得, 玆敢忙陳短籲, 徑出禁扃。 伏乞聖明, 俯垂鑑諒, 亟遞臣所帶之職, 俾便救護, 仍治臣擅離之罪, 以肅朝綱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爾其勿辭救護。
○ 正言
李亨會
疏曰, 伏以臣, 向於避嫌之啓, 猥陳難冒之狀, 何圖聖恩鴻大, 不許鐫免, 反加包容, 臣於是, 滿心悚恧, 撫躬蹠踧, 直欲鑽地而末由也。 噫, 臣之庸愚謭劣, 最出人下, 顧其職則乃淸朝耳目之任也, 量臣之才, 視臣之職, 其之不稱, 奚但梁鵜而楦麟也哉? 況今見任無幾, 瘝官居多, 甚至聲討之時, 自歸稽緩之科, 追後陳章, 未免觸禁, 金門敻阻, 琅函虛擎, 乃以言事之列, 反作懷書之跡。 臣之一身狼狽, 固不足恤, 而諤諤臺體, 由臣而招疲軟之謗, 堂堂治朝, 由臣而彰禁言之名, 臣罪到此, 尤無所逭。 伏願殿下, 亟遞臣職, 仍降威罰, 以爲爲人臣溺職辜恩者之戒焉。 臣方自訟之不暇, 何敢贅陳他說, 而區區犬馬之忱, 自有不容已者, 敢此提奏。 方今聖遠言堙, 師異道人異論, 紫色或幾乎亂朱, 渭波將至於濁涇, 正宜開張聖聰, 察納雅言, 扶正抑邪, 防微杜漸之時也。 乃於日前下敎, 有以章奏中語涉懲討事關斯文者, 勿許捧入, 臣聞命惝恍, 繼之憂歎, 未審殿下, 何爲而有此過中之擧也? 夫言路通塞, 實關汚隆興替之機, 故古昔興隆之時, 未有不以開言路爲急先務。
禹
懸鍾鼓鐸鞀, 以之待士, 周設肺石謗木, 以之達民,
漢文
受言, 必紆止輦之寵,
宋祖
改容, 尙納補綴之疏, 使嘉言罔伏, 正論畢擧。 此皆致治之炯鑑, 抑亦貞事之茂軌, 其長駕遠馭, 孰有美於此者乎? 苟或乍厭煩瀆, 少靳虛受, 尙患訑訑之拒人於千里之外, 何況摧折之拑制之, 威之以雷霆, 防之以鐵限, 則設有
史魚
之直,
汲黯
之讜, 彼將何由而進其直言讜論乎? 人主亦將何由而聞其直言讜論乎? 杜絶言路, 雖漢唐以下時君世主, 尙不樂爲, 以若我殿下度越百王之聰明睿智, 豈有是哉? 特以含弘之量, 曲軫鎭定之方, 亦出大聖人一時行權之意, 而以臣愚昧, 終有所未曉者, 禁令之下, 雖不敢以本事臚列, 第莫嚴者懲討也, 莫重者斯文也, 此誠辨之不明不措者也。 今不論可否, 不問曲直, 直以一截之法, 設此非常之擧, 四聰壅塞, 群情堙鬱, 以致上下隔絶, 邪正莫辨, 使有言責者, 不得其職, 此又臣決難冒據之一端也。 然傳曰, 君子過也, 如日月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 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此臣所以日夜期祝於我殿下者也。 顧惟灤封奄過, 哀遑甫定, 方且薰
[董]
正之辰, 尤急求言之政, 伏願殿下, 斷然改圖, 亟令弛禁, 洞開進言之路, 上自臺閣, 下至韋布, 使之盡言, 虛懷開納, 其於陰陽淑慝之別, 以示好惡焉。 臣治疏將上之際, 卽伏見前左副承旨
李參鉉
, 右副承旨
趙文和
昨日聯名疏, 則遣辭駭悖, 旨意慘毒, 不覺髮豎而骨戰。 夫臺閣者, 言事之職, 喉院者, 出納之任, 然則自上或軫含畜之大度, 設有勿捧之處分, 在臺閣則不得不言, 在喉院則不得不納。 若夫大關義理, 大關世道, 不可不爭執者, 則自喉院, 必有覆逆徼還之例, 今此喉院, 罔念擧職, 惟事奉承。 沮格臺章, 不使上聞, 都憲之彈擊, 實合臺體, 承宣之不職, 自歸難逭, 爲承宣者, 所當引咎自列, 屛息退俟, 而惟彼
李參鉉
·
趙文和
, 乃以渠輩前日之聯疏, 自知負犯。 假托難安之義, 敢肆忿懟之說, 逐段摘決, 凌踏詆毁, 無復餘地, 且日前聖敎中復申壬寅之令, 特出於鎭壓恢容之意, 不謂非讜正之論而禁之者, 乃敢因緣譸幻, 有若當然而然, 此誠小人而無忌憚者也。 蓋此輩最所厭聞者, 卽推本溯源之論, 而都憲之疏, 亦不過引而不發, 則於渠有何所憾, 公肆悖惡, 一至於此哉? 第今都憲臣
李經在
, 卽老成卿宰, 謇諤臺臣, 朝家優待之地, 固不當若是齮齕, 而況其爲說陰險,
缺
不無霜氷躑躅之慮。 臣謂前承旨
李參鉉
·
趙文和
等, 爲先施以刋削之典, 斷不可已也,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其徑出之章, 語甚乖激, 故昨已遞差矣。 爾其勿辭察職。
○ 正言
李亨會
疏曰, 伏以臣, 向於避嫌之啓, 猥陳難冒之狀, 何圖聖恩鴻大, 不許鐫免, 反加包容, 臣於是, 滿心悚恧, 撫躬蹠踧, 直欲鑽地而末由也。 噫, 臣之庸愚謭劣, 最出人下, 顧其職則乃淸朝耳目之任也, 量臣之才, 視臣之職, 其之不稱, 奚但梁鵜而楦麟也哉? 況今見任無幾, 瘝官居多, 甚至聲討之時, 自歸稽緩之科, 追後陳章, 未免觸禁, 金門敻阻, 琅函虛擎, 乃以言事之列, 反作懷書之跡。 臣之一身狼狽, 固不足恤, 而諤諤臺體, 由臣而招疲軟之謗, 堂堂治朝, 由臣而彰禁言之名, 臣罪到此, 尤無所逭。 伏願殿下, 亟遞臣職, 仍降威罰, 以爲爲人臣溺職辜恩者之戒焉。 臣方自訟之不暇, 何敢贅陳他說, 而區區犬馬之忱, 自有不容已者, 敢此提奏。 方今聖遠言堙, 師異道人異論, 紫色或幾乎亂朱, 渭波將至於濁涇, 正宜開張聖聰, 察納雅言, 扶正抑邪, 防微杜漸之時也。 乃於日前下敎, 有以章奏中語涉懲討事關斯文者, 勿許捧入, 臣聞命惝...
○ 工曹參判
金泳根
疏, 請出疆前, 往省先壠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其往省焉。
○ 工曹參判
金泳根
疏, 請出疆前, 往省先壠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其往省焉。
○ 乙卯八月二十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奉審閣臣入侍時, 同副承旨
嚴錫鼎
假注書
尹龜永
, 別兼春秋
趙秉協
, 記事官
洪淳大
, 檢校待敎
李秉文
,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命閣臣進前,
秉文
進前。 上曰, 陵上諸役, 今至何境, 而幾時了畢乎?
秉文
曰, 封土被莎, 已爲訖役, 而方爲象設矣, 石欄干一坐, 未及安排, 今日則似爲告成矣。 上曰, 新陵象設等節, 較看舊陵奉安時, 果何如耶?
秉文
曰, 臣愚未能詳知, 以目今所見, 儘爲完好矣。 以下缺。
○ 乙卯八月二十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奉審閣臣入侍時, 同副承旨
嚴錫鼎
假注書
尹龜永
, 別兼春秋
趙秉協
, 記事官
洪淳大
, 檢校待敎
李秉文
,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命閣臣進前, ...
○ 乙卯八月二十九日酉時, 上御
熙政堂
。 看審大臣以下入侍時, 同副承旨
嚴錫鼎
, 假注書
曺錫萬
, 別兼春秋
趙秉協
, 記事官
洪淳大
, 領府事
鄭元容
, 判府事
金道喜
·
朴晦壽
·
金興根
·
李憲球
, 領議政
金左根
, 右議政
趙斗淳
·
永恩府院君金汶根
, 禮曹判書
洪鍾應
,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命大臣進前,
元容
等進前問候, 各殿宮問候訖。
元容
曰, 今日
禧陵局內
看審時, 日氣淸明, 樹木疏拓, 諸地官, 詳細看審, 同辭贊美曰, 所見尤勝於前, 允爲十全上吉之地云矣。 臣等有何所見, 而此是數百年前名師所占之地, 則實爲可信之驗, 以凡眼則明朗佳麗, 極爲安穩。 曾聞山家之言, 則上而帝王家陵寢, 下而士庶家墳墓, 皆以安穩爲上, 蓋以地勢安穩, 然後藏風收水, 允爲吉地矣。 臣等相語曰, 中和上吉之氣, 藹然拱護, 可爲聖人所宅, 而萬年安固之兆矣。 上曰, 誠然矣。
元容
曰, 相地官來待, 使之入侍乎? 上曰, 使之入來, 可也。 相地官
梁鍾華
·
朴京壽
·
南定斗
·
洪庭河
·
劉允晦
·
金貞坤
等, 進伏楹外訖。
元容
曰, 山論下覽乎? 上曰, 初看審, 山論曾已見之, 而今番則姑未之見也。
元容
曰, 山論以入啓之意, 呈納于政院矣。 上曰, 相地官等, 各以所見, 詳細奏對, 可也。
元容
曰, 爾等以次進前, 詳細各陳也。
鍾華
曰, 來龍, 自
三角
落脈, 以辭樓下殿之體, 節節乘生, 及至穴場, 砂水皆有情纏護, 而今日所見, 果勝於前日, 故山論, 以此記奏矣。
庭河
曰, 龍之長遠, 穴之豊厚, 砂之有情, 水之護纏, 一如前日之看審矣。
定斗
曰,
禧陵右岡
, 連爲看審, 則來龍之綿遠, 影形之合格, 巒頭之特起, 穴星之豊滿, 砂水之合法, 果無少違於前後所見, 而方書云, 來龍綿遠, 則吉祥亦長遠, 且論大小之法, 非特以後龍尊嚴, 爲大地也。 夫大地之法, 先察來勢之護從擁抱迎追緊歇, 而不在於龍身之高低矣。 今此看審處, 但看來勢, 似無尊嚴之氣像, 然軟嫩精脈, 節節得度, 綿遠以來, 而巒頭特起, 作穴圓滿, 龍虎重重抱裹, 山山水水摠爲來助。 則地中玄妙之理, 臣豈敢知之, 而以龍穴砂水緊緊聚氣觀之, 實爲綿遠之大地, 故天威之下, 如是煩奏, 不任惶恐。
允晦
曰, 龍穴砂水之合格, 諸地師已爲盡奏, 則無他更煩, 而今日詳細看審, 諸般吉格, 愈看愈好, 而玄竗難測之理, 盡未可以形形枚奏, 然統率之勢, 力量之大, 莫過於此, 而允合大用矣。
貞坤
曰,
禧陵右岡
, 力量長遠, 及其到頭, 大開左右, 重疊城郭, 圍垣環墻, 入首星辰, 滿圓豊厚, 喩若龍隱深澤, 四山拱護, 群峰外列, 中正一穴, 儼然深重, 毬簷分明, 界水襟合, 誠不下於山中尊儼之局, 允合大用之地也。 上曰, 地官之言, 與前看審時所奏無異矣。
元容
曰, 然矣。 上曰, 丙午年
綏陵
遷奉時地官, 亦有之乎?
興根
曰,
鍾華
是也。 上曰, 其時山論, 使其時地官見之也。
鍾華
奉閱良久。 上曰, 爾之所陳, 爾其不知耶? 何可盡觀也?
鍾華
曰,
綏陵
質定, 非臣獨見, 由於衆論之歸一矣。 至於如臣之茫昧, 徒襲前人之糟粕, 以其文書, 較之山地格局, 相合則知其好也, 不合則知其非矣。 且地中玄竗之理, 安可到底認得乎? 上曰, 今之所謂地師, 徒以文書爲主, 而未有明知之驗也。 苟使爾等, 術業通透, 信有的見, 則豈可不排衆而獨立乎?
鍾華
曰, 凡於私家事, 衆論旣定之後, 不可以已見獨立, 況於國家莫重莫大之事乎? 上曰, 當初
綏陵
看審時, 必以吉地爲言, 而今當遷奉之時, 反以有欠節爲言, 爾之所見, 何其前後不同也?
鍾華
曰, 其時地官死者太半矣, 顧未能指某主事仰對, 而臣則由於衆論, 不知獨立, 甚是惶悚矣。 上曰, 使卿等更爲看審者, 予之初看時, 有未洽意故也, 今卿等之所陳, 與諸地官之言, 與前無異也。 予於山理, 雖是素昧, 然大抵山地之上吉者, 如人身之有氣力者然, 外而體勢磅礴, 內而穴脈豊厚, 四面無欠者, 方可好矣。 今此看審處, 終有案高穴低之欠, 此予心之所以未協者也, 凡爲子孫之道, 當備盡無憾矣。 苟有一分未洽之端, 則大臣·地師, 雖一辭贊美, 豈可輕易而行之? 夫
厚陵右岡
自古云云, 予欲有一次看審之心, 未知卿等之意果何如也。
元容
曰,
禧陵局內
, 局勢平穩, 巒頭端的, 而至於案對, 則在外者高峻, 在內則非高峻矣。 上曰, 非但案高爲欠, 穴處終有未洽矣。
元容
曰, 今若封標, 則當封於其上云矣。 聞古昔則朝官亦或有曉辭地理者, 而今臣於此等事, 全然不知, 故徒以凡眼看之, 旣無的見仰對, 伏望殿下, 下詢于他大臣似好矣。 上曰, 遷奉一事, 何等重大, 而況惟一經後, 再難擧之事, 則必待地師之見明透, 子孫之心洽好, 然後行之, 可也。
道喜
曰, 臣昧於地家之術, 故地師謂之好則好矣, 否則否矣, 而大抵圓滿完厚者, 不踰凡眼, 故諺曰, 樵牧占吉云, 此言未必無據, 而況諸地官, 皆曰蘊藉平鋪云, 則臣之所見, 亦如此說, 然臣於此術, 本無工夫, 亦何以知其好否也。
晦壽
曰, 前者親看審時, 以山體稍欠尊嚴之象爲敎, 而地家之言以爲, 山之爲山, 雄强高峻, 未必爲尊嚴, 藏風收水, 蘊藉平鋪, 則雖在平地, 尊嚴之體, 自在其中。 今日看審時, 日氣淸明, 樹木疏拓, 諸地師詳細周審, 皆言比前日尤勝, 拱勢磅礴
結穴脈豊厚圓滿, 自下仰瞻, 益見尊嚴之象, 一辭贊美。 且曰靑龍回抱爲內案, 高低相敵, 極貴格, 而外案亦非高峻, 今若封標, 則當在舊壙上一金井云矣。 臣於地家事, 全然素昧, 豈敢以凡眼凡見, 指的仰對乎? 上曰, 今之地師, 徒以文書也, 將何用乎?
元容
曰, 今人何可此
[比]
論於古人, 而亦非地師之言, 則何以取信乎? 上曰, 其亦然矣。 上曰, 地官之中, 有經審
健元陵
者乎? 主勢凡節, 詳細以對也。
京壽
曰,
健元陵後
龍, 別無高峻, 而作穴則雄偉, 左右砂格, 重重包裹, 此所謂萬全無瑕之地也。
定斗
曰,
光陵
·
獻陵
與各處陵所亦奉審, 則皆是回抱安靜, 而
健元陵
則後龍軟嫩數十里行龍, 屈伸活動, 影形明朗, 作穴尊嚴, 而龍身則別無雄威之象, 此實非以穴之尊嚴爲大地也, 前朝後拱, 緊緊相合, 故爲上等大地也。 上曰, 以予觀之, 諸陵之中, 尊嚴雄偉之象, 似無如
健元陵局內
也, 至如
健元陵處
, 何以得之? 予於
純考
, 孝心未伸, 自營遷以來, 夙夜一念, 期得備盡, 以免不孝之誠矣。
元容
曰, 聖心若是誠信, 必感在上之天, 而當獲大吉之地也。 上曰,
厚陵右岡
與
達摩洞
, 兩處優劣, 相地官詳細各陳也。
鍾華
曰, 此兩處自古名師, 稱以大地, 今人亦稱大地, 臣等有何識見高明, 而以方書看之, 則小有欠處也。
庭河
曰, 臣今春看審時, 未得往參, 故
厚陵右岡
, 未知如何, 而
達摩洞
則數次看審, 果是大地也。
定斗
曰,
厚陵右岡
則後龍節節乘旺, 特起尊星帝星, 大開屛帳, 中心出脈, 巒頭伶俐, 穴星豊贍, 局勢堅鎖, 四面星辰之羅列, 果是十全極吉之地也。
達摩洞後
龍作氣, 中祖換骨, 水勢四環, 明堂寬暢, 果是大地, 然而乙辰方乍低, 野色小見, 比諸
厚陵右岡
, 則似欠矣。
京壽
曰,
厚陵右岡
, 案山稍近, 明堂暫狹, 似欠於國葬之地,
達摩洞
則尊嚴雄偉, 而靑龍乍低, 雖如諸地官言, 然以臣所見觀之, 元無越見之欠, 似勝於
厚陵右岡
堂狹案近之地矣。
允晦
曰,
厚陵右岡
, 則明堂狹而案山窄, 故未免有欠, 而
達摩洞
則龍脈自注, 屛帳大開, 丁字出脈, 陰陽相乘, 而穴前不足, 亦未純吉, 然此兩處, 比諸
禧陵局內
, 則小有差殊之別矣。 上曰, 此兩處, 予當一次看審矣。
以下缺
。
○ 乙卯八月二十九日酉時, 上御
熙政堂
。 看審大臣以下入侍時, 同副承旨
嚴錫鼎
, 假注書
曺錫萬
, 別兼春秋
趙秉協
, 記事官
洪淳大
, 領府事
鄭元容
, 判府事...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