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堂에 李弘胄 등이 입시하여 天使의 折銀 문제, 宮家의 魚箭 등의 혁파, 계속되는 變怪에 대한 방비, 우역으로 부족한 소를 蒙古에서 사오고 祭享에 減牛하며 도살을 금지하는 문제, 勅使가 요구한 侍女 등에 대하 처리, 비어있는 國母의 간택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十二月二十二日□時, 上御養和堂,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領議政李弘胄, 右議政申景禛, 判中樞金藎國, 兵曹判書具宏, 戶曹判書沈悅, 禮曹判書韓汝溭, 吏曹判書李顯英, 綾川君具仁垕, 工曹判書李時白, 副提學李景奭, 同知呂爾徵, 吏曹參判全湜, 行右承旨許啓, 注書李垶, 事變假注書林葵, 史官李道長·林, 入侍。上曰, 日寒比甚, 久未接大臣, 廟堂所念慮者, 何事? 李弘胄曰, 勅使接待之後, 國計不給, 事無可爲, 凡難處之事非一, 而所言三件之事, 目前是急, 深可悶也。上曰, 然。弘胄曰, 勅使到京時折銀, 比前盧維寧則似少, 但所爲之事, 極爲無理, 誠可驚駭。上曰, 前聞所謂顧最天使折銀太多, 國中驚駭, 今淸國立法之初, 國法可畏, 而其無廉恥, 至於此極, 予甚驚駭。弘胄曰, 顧最時猶或如此, 比於前使臣, 則無如此者矣。上曰, 所給之物, 不足言也, 其所謂無狀無理, 雖有人面, 不可以人稱也。申景禛曰, 今番之行, 則忽然而過矣, 前頭若復來, 則一路之民, 驚缺 何以接待乎? 難處之事, 比前必倍矣。上曰, 見其擧動, 缺勢民不能支矣。弘胄曰, 頃見接待之事, 則前頭民生保存之計, 極爲可慮可悶, 臺諫所陳諸宮家魚鹽革罷事, 可利於民, 可補於國用矣。景禛曰, 諸宮家事, 漸至濫觴, 先朝賜牌之外, 冒占亦多, 往往爲民弊者, 有矣。臺諫論啓, 非欲盡爲革罷也, 盡爲革罷則不可, 隨便革罷, 則於公私, 俱爲便宜。上曰, 臺諫以爲罷此, 則足以有補於歲幣云, 有是哉迂也, 此不可使聞於淸國也。在廢朝亦爲不奪, 到今革罷, 尤不可矣。凡宮家魚箭·鹽盆其數不多, 或給三四處, 或給五六處, 不過石首魚若干束鹽若干石而已。罷此則宮家亦無得處矣, 雖然罷此, 而有補於歲幣, 除害於生民, 則誠無所惜, 彼些少之處, 其有無(何)有何所補於國家乎? 戶判在此, 可以知矣, 革罷魚鹽, 有大段補益於國乎? 沈悅曰, 大段補益, 不可知矣, 但臺諫, 屢度論執, 兪音尙閟, 若有私意於其間者然, 誠爲未安。上曰, 以船言之, 禮曹之船, 多於該宮, 鹽盆則監司之鹽盆, 不爲不多, 而臺諫, 獨論諸宮者, 未可知也。悅曰, 禮曹之船, 則亂後已下該曹矣, 且見啓下單子, 則宮家魚鹽, 多寡不同, 請令査考, 減其最多者, 何如? 上曰, 其中最多者, 減除矣, 且先朝賜牌之外, 別無冒占之處, 設或有之, 賜牌之外, 各官自當收稅, 國家則知而不可知, 可也。景禛曰, 宮家之事, 雖以法司, 不能禁斷, 況外方各官, 何以收稅乎? 上曰, 近來災變, 比上年尤甚, 甚可畏也, 變怪之作, 係國家存亡, 廟堂憂之乎? 弘胄曰, 變怪如此, 人心不固, 胥動浮言, 喧囂百般, 可悶之時也。上曰, 向年夏, 有枯木自立者, 以致兵禍之慘酷, 今冬變怪又如此, 甚可懼也。弘胄曰, 南方之虞, 自前可畏, 而見其書契, 則別無可憂矣。上曰, 倭情以顯顯者觀之, 別無必來之勢矣, 至若我國土賊之起, 不可預度, 而祖宗遺澤, 尙存不淺, 寧有不幸之事乎? 但會變怪疊出, 至於如此, 以此言之, 倭情之竊發, 不可保其必無, 大臣, 其可忽陰雨之戒乎? 景禛曰, 近來館中接待之禮, 漸不如初, 禮單所給木品甚麤, 尺數至短, 宜乎生彼之怒也。大槪近年, 則商賈不往缺貴, 至於野鵠, 則多價之時, 商賈亦往, 近來其價甚小, 以此商賈不往云矣。自今禮單所給之木, 不可無變通, 擇好備給, 何如? 上曰, 依爲之。悅曰, 彼有竊發之心, 則不係木之好否, 然自古敵國開釁, 必因小事, 木之上中下三品, 令東萊府使, 上送于京, 尤甚麤短者, 則其邑守令, 査覈治罪,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弘胄曰, 銀貨蕩盡, 出處無路, 聞我國多有出銀處云, 着實採之, 則國用, 可得以裕矣。上曰, 銀山無矣, 採蔘之禁, 若是其甚嚴, 而民不避犯禁, 未聞有私自採銀者云, 必無銀山而然也。金藎國曰, 衿川有銀, 問于銀工, 則端川, 不必如此云矣。具仁垕曰, 成川亦有云矣。景禛曰, 無故規故, 民不知採, 若今私自採之, 知其利重, 則民樂爲之, 國隨以足矣。李顯英曰, 吾民, 非不欲採, 而不爲者, 不知利故也。悅曰, 私自採用, 自古有用奸之弊, 以今日之人心, 使其任意私採, 則不免私權歸於奸人之手也。弘胄曰, 着實爲之則可, 我國每事不能着實, 奈何? 景禛曰, 咸鏡一道最爲飢饉, 民不聊生, 餓莩相望, 賑恤之道, 不可緩也。自朝家急速賑救, 何如? 上曰, 此言甚宜, 賑救無他, 令該曹移轉, 可也。悅曰, 嶺東田稅, 已令移轉于北道, 而遍及于六鎭與否, 時未聞矣。上曰, 問于本道, 明春加給, 可也。景禛曰, 北道中慶興尤甚, 而穩城·鍾城亦同然矣。上曰, 其邑無還上耶? 景禛曰, 旣已分給未捧云矣。悅曰, 非獨六鎭也。明年則江原等地亦然矣, 農牛斃盡, 前頭之事, 極可悶也。上曰, 外方牛有餘存耶? 弘胄曰, 數百牛中僅能存一二云矣, 且聞瀋陽一牛價至三四十兩云, 以此推之, 其處牛價亦已高矣。景禛曰, 問于被擄人, 則皆曰, 牛價極高云矣。悅曰, 蒙古地方, 牛畜繁殖云, 而道路絶遠, 是可悶也。上曰, 不顧遠矣, 濟州牛隻, 欲出來而以疫盡斃云, 此後決不出來, 若以蒙古爲遠, 則何處得貿乎? 景禛曰, 不以蒙古地遠爲憚, 而但一開其路, 不無後患, 奈何? 上曰, 皇帝若下令, 使貿牛於蒙古, 則其可拒乎? 思吾農作之急而已, 不思其弊, 可也, 此國重事, 當着實爲之, 而該曹若塞責者然, 有何益乎? 悅曰, 缺物力之蕩竭, 當竭力爲之, 而但以後患爲慮矣, 下敎至此, 不勝惶恐之至。上曰, 此事若不關重於生民, 則當以後患爲慮, 甚爲要緊, 不顧其他, 可矣。且蒙古絶遠, 貿牛事往來之際, 時月遷延矣, 凡買賣事, 不可不及期爲之, 正月望後入, 似爲遲緩, 從速入送, 宜當。弘胄曰, 價物不多, 姑先送於瀋陽貿易, 可也。送于蒙古, 則必未及於農作之前, 從後爲之, 何如? 上曰, 皇帝之意, 蓋欲深入而貿之也, 若入初面, 未期其多貿也。且差人, 必擇其人然後, 可以着實, 不然則終必歸於虛疏矣。李景奭曰, 雖貿蒙古, 而不得遍及於國人, 只令貽弊而已, 且所送價物, 不過貿數百首而止爾, 徒有往來之弊, 只啓日後之弊, 亦可慮也。上曰, 下三道牛疫, 息乎? 景禛曰, 全羅道則尙未息云矣。景奭曰, 錦山郡, 容或有保存, 而尙未經疫云矣。上曰, 今此貿牛, 雖未遍及於國人, 關西一方, 則庶得以蒙利矣。景禛曰, 關西一方, 雖未蒙利, 路遠之民, 不可不給矣。上曰, 然。弘胄曰, 頃見江華留守狀啓, 則凡營繕之事, 材木計數, 然後可爲云, 所幹之事, 留守當爲, 而然必有專掌之人, 然後可以完事矣。上曰, 官舍倉庫, 留守足以爲之, 留守若不堪爲, 則改差, 可也。悅曰, 聖敎以天變爲懼, 江華城池, 若不及時修築, 則脫有不幸, 無可矣, 以此言之, 南漢雖重, 莫如江華, 修飭之事, 不可以大綱爲之也。其本城, 甚爲偪側, 朝廷若往則百官·從臣, 似難容之, 若於場內, 移爲官舍, 則從官都民, 亦足以容矣。且外城, 不可不修築, 凡射賊射獸, 必使吾身, 有依處然後爲之, 不蔽吾身, 而能禦賊者, 未之有也。古之外城基址尙存, 仍舊貫修築, 以爲他日根本之地, 何如? 上曰, 外城則議爲, 可也, 且邑居, 當觀其風土, 不可容易移也。使老成知事之人, 往見可乎?景禛曰, 亦令地步偕往, 何如? 上曰, 金藎國往見, 可乎? 景禛曰, 南漢山城當使李時白往見不違, 來二十四定往, 何如? 上曰, 其終定限缺後往可乎? 景禛曰, 小臣出行之日不遠, 是以敢〈啓〉。上曰, 待日和往見, 可矣。上曰, 勅使來時, 百言皆發, 而日本缺之言不發, 何所思而然耶? 弘胄曰, 難而然乎? 景禛曰, 其意未可知矣, 然終始不發言者, 不無所思而然也。上謂景禛曰, 勅使來時, 所言三件之事, 不可專然不從, 爲奉使之臣, 所當着實擧行, 歸期不遠, 何不擧行耶? 三事雖不能一一擧行, 其中向化及漢人若干, 不可不入送, 以爲塞責之地也。我國逃還人, 似難一時率去, 而向化則南陽地作挐餘種, 搜發入送, 漢人則謝恩使未發行前, 行會于外方, 使之及時上送, 似可, 三事中若不行一事, 則後有難處之患, 雖數三人, 今行率去, 然後無後弊矣。景禛曰, 然矣。上又謂景禛曰, 卿入彼國, 侍女事, 以時方求得, 從後入送之意, 言之, 彼若問其數, 則答以大人出去時以八人定數, 此乃大人所知也云云, 可也。景禛曰, 依敎爲之矣。上曰, 謄錄以去, 可矣。韓汝溭曰, 侍女則從速爲之, 婚媾則奏文, 何如? 萬一得聽, 則何幸如之? 上曰, 彼之所大欲, 在此, 得請必未易也。景禛曰, 如問宗室女收養事, 則何以答乎? 上曰, 何以答乎? 弘胄曰, 以前日所未聞答之, 何如? 上曰, 彼言, 當初雖或未聞, 從今定爲云, 則答曰, 可合之人, 時方求得云, 似爲好矣。景禛曰, 當依聖敎爲之矣。弘胄啓曰, 坤位之曠, 二周年矣, 越在秋間, 旣已啓達, 未得蒙允, 凡在臣民, 孰不悶鬱, 今令禮官趁卽奉行, 則實是宗社臣民之幸也。上曰, 旣有胤子, 時勢孔艱, 予欲不爲, 且事甚無益, 無益之事, 此時不爲, 可也。弘胄曰, 自古人君, 豈有曠坤位之時乎? 再期過後, 日望聖敎之下, 而迄今未聞, 臣等竊悶焉。若遲延時月, 不擇嘉禮, 則日後之事, 不無難言之患, 不識聖明, 不留念於此乎? 上曰, 卿念之過矣。顯英曰, 乾坤肇制, 兩儀定位, 一國臣民, 其可一日無國母乎? 令坤位一日曠, 則是一日無國母也, 豈可久曠以致臣民之缺望乎? 景禛曰, 禮判入侍在此, 卽令奉承傳可乎? 上曰, 中朝禮則缺予嘗欽慕, 故於予意定欲不爲。弘胄曰, 聖敎雖如此, 臣民之望, 莫大於此, 不可違矣。許啓曰, 大臣方爲仰達, 如臣微末, 固不敢容喙, 然以民情言之, 雖深山窮谷之人, 亦爲顒望, 久矣。悅曰, 有子不爲再娶, 是乃匹夫之事, 非帝王之事也。帝王事有異於匹夫, 豈可使一國臣民無國母乎? 上曰, 中朝禮制, 何其然乎? 悅曰, 中朝禮制, 臣未知矣, 然以我國列聖觀之, 曾有坤位久曠之時乎? 景禛曰, 臣等, 今日必欲奉承傳而出矣。上曰, 國事艱危, 到此地頭, 深思遠慮, 誠欲不爲, 而諸大臣所見如此, 然則言于該曹。具宏曰, 經亂以後, 民間騷屑, 揀擇侍女, 極爲可慮。上曰, 揀擇之際, 愼勿有騷屑之弊, 且勿令下人用情, 可也。宏曰, 兵亂之後, 軍器板蕩, 不可忽也。上年軍器打造匠人償役, 則司僕寺米布移置分給矣。今司僕寺亂前所儲盡矣, 亂後所捧不敷, 本寺內外寺用度浩大, 不可更爲移用, 歲飜, 廣設打造, 而匠人料布, 出處無路, 深可慮也。蠶頭倉·摠戎廳所儲米, 亂前四千石矣, 亂後淸兵撤歸之後, 戶曹摘奸, 則一千三百石留在, 匠人料米, 則以此米移用價布云, 兵曹亦有儲木償給, 宜當。上曰, 依爲之。宏曰, 軍器造作時, 冶匠多則工役易就, 京中時存匠人, 其數甚少, 統營匠人善手者甚多云, 使之上送助役, 何如? 上曰, 必須多聚, 一時爲之, 然後功庸易就, 使之上來, 可矣。宏曰, 工役處及爐冶排設·假家造作材木, 江上無買賣之人, 迎接都監, 毁撤移來, 以爲工役處假家, 何如? 上曰, 欲不遷動者, 爲其還用於他日矣, 事有緩急, 依爲之。啓曰, 亂離之中, 官家軍器盡, 爲散失, 民間多有藏置云, 自公家給價買之, 何如? 上曰, 承旨所言, 不無意見, 依爲之。景禛曰, 今春鳥銃貿易之時, 自戶曹貿送, 而皆不可用, 似聞當該郞廳, 雖好者不買, 不好者亦買, 以此頗有人言云矣。上曰, 不用之物買之, 則雖無人言, 尙爲非矣, 況有人言乎? 事甚不當, 査覈治罪。李時白曰, □寺作米, 自戶曹捧上, 而本寺逐朔捧受於戶曹, 本寺所捧零星, 非但往來有弊, 其間亦不無儲置補用之事, 今後則令本寺直捧, 何如? 上曰, 今則以百官頒料之故, 戶曹似有餘儲, 限頒祿之前, 軍器寺所納貢米, 令本寺直捧, 無妨。上曰, 吏判進來, 人才薦用之事, 近來何以爲耶? 顯英曰, 三品以上所薦之人, 其中有屢擧不中者焉, 蓋以幼學被薦者多, 而幼學則必先取才, 然後擬望矣, 今則被薦幼學, 不爲取才, 以某薦注於名下, 以之擬望, 何如? 上曰, 被薦之人, 豈皆可用之才乎? 不可徒恃薦也。卿其廣問人才, 着實擧用, 宜矣。上曰, 兩南守令, 以才堪將領之人, 擇送事, 曾已定奪, 而厥後別無擧行, 未知何故。顯英曰, 人才有限, 可合之人, 不易得也, 雖或擇送, 不必此勝於彼, 是以難耳。退與大臣相議, 合則留, 不合則改, 當着實擧行矣。上曰, 依爲之。汝溭曰, 國運不幸, 牛畜盡斃, 計宗廟社稷祭享牛牲, 一年所用, 多至二十餘口矣。民生生然後, 可以保宗廟社稷, 宗廟社稷保然後, 國可以爲國, 以此言之, 祭享雖重, 民事可慮, 繼自今限孶息間以他牲代用, 似爲當矣。上曰, 我國家法禁不嚴, 民間宰牛, 亦不能禁斷, 而獨於祭享之牲, 降而不用, 則極爲未安矣。汝溭曰, 聖敎誠然矣, 然臣之愚計, 不出於救一時生民之急也。上曰, 左相在時, 屠殺之禁, 啓請極嚴, 故民無犯者, 厥後大臣, 不能各別擧行, 法禁解弛, 無異平日, 何以禁抑奸民之宰殺乎? 景奭曰, 近來憲府禁令, 太嚴, 民間屠殺, 稍已止息, 然法官所未知而潛殺者, 往往或有之云矣。凡祭享減牛之事, 至重至大, 如臣賤見, 不可輕易言之, 而古者人君, 或有遇凶年殺禮之時, 當世無異議, 後世不以爲非, 矧今牛疫, 援古所無, 爲今日計, 拘於常經, 而無變通之擧, 可乎? 抑將變通而有萬一之補, 可乎? 祭享之牲, 雖或降減, 實爲生民, 非爲怠慢, 祖宗在天之靈, 想必感動, 吾民觀聽者亦必懲戒, 而自不犯禁矣, 啓曰, 白帖囚人之事, 自前捧承傳申明禁斷, 而至於憲府無長官·亞長, 則不得開印, 不可無變通之道矣。上曰, 長官·亞長無則用白帖乎? 長官·亞長, 或多日不坐, 何以爲耶? 啓曰, 必坐起然後囚之矣。上曰, 坐起日, 卽囚日也。無長官·亞長之時, 用白帖, 可也。遂退出。燼餘
○ 十二月二十二日□時, 上御養和堂,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領議政李弘胄, 右議政申景禛, 判中樞金藎國, 兵曹判書具宏, 戶曹判書沈悅, 禮曹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