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 등과 蛇浦의 變과 관련해서 義州의 防備疏漏 문제, 京畿水營의 喬桐 移設, 江華에 대한 방비책 문제 등을 논의함
○ 張維進曰, 西邊之事, 本來艱危, 而又於蛇浦遭意外之變, 國家兵力不足, 事勢難便, 愛莫助之, 坐見其變, 豈有如此悶迫之事乎? 賊兵時不捲還, 而事過之後, 毛將或以平日之禍心, 爲執言之地, 或有意外之事, 大可悶慮也。上曰, 不知其來而趁不通之, 恐他日執以爲言也。義州防備疎漏, 勢所然也。而黃珀之事, 一枝兵馬戰馬持去之事, 毛將知之則必執以爲言, 不幸也。李景稷旣爲入送, 在我之道, 似修人事, 而防備一事, 廟堂尙未擧行。經世曰, 惡人之情, 不可以常情度之。春信之行纔渡, 而變出意外, 以平日疑訝之心度之則或以爲引來矣。維曰, 作言之形似好, 不當默也。經世曰, 馬事若到毛將之耳則似不好矣。維曰, 京畿水營, 移設喬桐, 似爲便好, 而號令出於一處, 可以濟事。京畿水使, 江都留守, 似不相爲號令, 可以定奪矣。上曰, 江華領陸軍, 水使領水軍, 似無節制之事矣。賊兵自水路來, 則水使當之矣。維曰, 水使力綿, 江華不爲策應, 則其勢孤單, 自水路來時, 專責水使, 不爲應援則難以得力, 外間亦以爲憂矣。上曰, 賊來則江華發軍救之, 水使給水軍後, 可以救之。自古有水將·陸將, 留守節制數字缺豈有益善之事乎? 倉卒之數字缺水軍難以措備矣。維曰, 四面皆水, 賊下陸則人心疑懼, 若防水路則賊必不來。上曰, 沮洳之地, 難以下陸出入云, 而來則無處不可下陸, 力不足而不可恃之也。經世曰, 水勢悍急, 難以使船矣。維曰, 水勢緩急, 客軍不習, 難以行舟矣。經世曰, 江華多置大砲, 預備器具, 脫有賊變, 破賊之船, 爲善下陸, 則難以防禦矣。維曰, 保障只有江華, 而江華今非萬全之地, 似爲悶迫矣。上曰, 毛將不可以船隻多載軍兵。維曰, 我國船隻, 亦多有之云云。上曰, 不可載馬矣。乘馬披甲, 可以圖他國矣, 非如倭也。鎤曰, 都督之馬在宣川, 陷沒於賊, 只有六七匹, 表表將官僅有馬, 而軍士則無馬, 島中無以飼馬, 三千匹則必無之矣。上曰, 三千匹則失實。降獺之馬, 近間出來云。鎤曰, 島中之言失實也。上曰, 其島無大山之隔絶, 而皆是可觀之地耶。鎤曰, 山坂可以騎馬, 上下不如南部洞口矣。維曰, 不如三門外耶。鎤曰, 不如慕華館之半而其山之阿半不如毋岳峴, 四面人馬無可入之處矣。小臣以延慰使, 甲子年入去, 李尙吉言于臣曰, 二十萬軍云云。臣曰, 誤矣。三人同入見之, 蛇浦之長, 如於義洞僅千餘家, 島中三分之一, 其內不過二三萬云。南以恭往來之後, 言于臣曰, 所見是矣。小臣之意, 不踰於萬, 馬則分明無之, 使臣無如小臣之久於其處者。島中多造船隻, 小臣騎去之船, 必欲買之。渠以爲無船則必死, 故盡力措船。胡營軍出來數字缺二三百隻, 泊於一洞矣。但其心本惡車數字缺沈諿往來之後, 獨以爲疑矣。渠依恃數字缺國, 圖其富貴, 若侵犯我國, 則無可依之地矣。維曰, 其勢可以割據乎? 經世曰, 割據則必不爲也。鎤曰, 深入則行商不得接中原, 以爲深入而彈劾矣。上曰, 深入則不可爲也。我國雖不可專呑, 猶可割據, 而形勢不可深入也。鎤曰, 觀其人, 則每爲僞, 而實於雄偉之事, 智慧不及矣。宣川則孟孝男, 勤於其職, 鐵山·義州則無形, 人皆飢餒。鐵山府使狀啓, 我國飢餒之民, 僅得哀乞救解云。平安之力, 十五邑全盛, 分給皮雜穀六七十石, 盡力耕作則國家可以無憂。前年入送之牛一匹, 只有六七, 羸瘦無形, 今年農節, 無以耕作, 卽今不救, 則無以救急矣。小臣往送金時讓見張維, 張紳在其家曰, 監司在淸川以北, 然後事可爲矣。臣意大以爲然矣。置關西於無可奈何之地, 淸川以北之民, 某條顧恤, 然後庶可爲也。從事官南斗瞻下去屯作, 屯作則下人糜費必多, 而收合皮雜穀數萬石, 將用於何處乎? 若以其力耕作則爲善矣。一年顧恤淸川以北之民, 則庶可爲也。今年不得農作, 則無以生活, 其地爲空壤, 則國家何以支持? 必及今月救之, 可以活民矣。上曰, 屯田之事, 兼欲賑救, 故農糧耕牛, 自體府磨鍊, 彼言似好。穀米優送之意, 言于備局。維曰, 淸川以北之民失業, 則雖有穀, 無可用之地, 必及農時, 賑救治農, 當今急務也。鎤曰, 今年農作, 過三月則無可爲之事。經世數字缺旣久, 淹過時日則無可爲之事, 其地之民數字缺窮則勢將奈何? 上曰, 屯田治農數字缺相助, 屯田之外, 爲之宜矣。鎤曰, 屯田給糧, 兩宜則大善矣。經世曰, 鎤言着實。朝廷如救焚拯溺, 則可以及期, 本道之穀, 可給移轉, 則可以爲之。鎤曰, 十五縣遺在元穀, 可以活其民矣。平安富饒, 甲於他道, 餘在之邑, 可以賑救, 淸川以北之民, 鐵山·龍·義最爲切急矣。經世曰, 量敵之道, 必知彼之所短所長, 可以應變。毛兵以船出來, 不可以馬軍出來, 虜則無舟楫, 馬軍所長也。毛將只領步軍割據則不可爲之, 入他人之境, 不可割據。壬辰之倭, 至於平壤, 不進一步地而敗, 慶尙道七年屯住, 毛將之兵, 不及倭十分之一, 不可割據也。倭賊言朝鮮難當之國也。昨日雖敗而今日復聚, 最難也。其言爲是矣。我國武略不競一字缺稍知逆順, 孤懸割據, 必不服屬矣。但劉海在島中, 毛將伶俐, 必不見欺, 而金人送劉海, 彼諱之以爲逃來。今來汗書云, 劉海多詐反覆, 初背中原而來虜中, 又叛而投毛營, 雖有間言, 不以爲信也。備局以爲劉海背叛而來云者, 欺我國也。與毛圖謀之事, 有其事之語, 必是圖中原也。劉海雖有間言, 不以爲信云, 是則可疑。聞鎤之言, 兵馬力素小, 毛哥曾無可畏之事於虜中, 而虜厭之者, 助毛哥然也。渠以爲無憂也。上曰, 遣劉海之事, 分明行計也。不出今年, 可以知之, 相通文書, 外邈爲之, 非由內也。鎤曰, 毛營事情, 渠以爲自亂前通之矣。平心時言曰, 貴國羈縻之勢, 不可不爲。不平時擧理責之三字缺金起宗書矣。眞㺚千餘名在數字缺耶。九月出給戰馬調習, 疑其形數字缺人, 盜都督馬走, 胡亂時盡爲廝殺, 加次島所在者, 驅而盡殺之, 渠嘗厚待而送于中原, 獻馘者屢矣。小臣在加次島, 見其軍出來蔽海, 而擄掠五十餘人率去矣。上曰, 中原虛僞成風, 非獨毛營, 山海關亦然耳。鎤曰, 房[方]從哲捧勅簇子, 以爲四十萬兵, 控制一方, 賊不敢進關外一步云矣。與權帖[怗]見其軍蔽海, 翌日自椵島還爲入去, 虛僞無形, 不可揣度矣。中原給銀, 一番至數千兩, 錢則至十餘駄, 虛僞莫甚。臣意以爲實事凶謀, 不可爲也。渠非雄偉之人, 奸詐欺人, 乃其所長, 無秋毫雄偉之事。甲子年入去, 又以接伴使入去, 則其軍太半見殺, 衙門近處恒留者三四百, 不及鐵山之民也。閭家椵島中一間二間之家, 不過千餘家。全湜所見, 獨以爲小, 他人則以爲三四萬, 而決不及也。今則會于一處, 諸島所在之軍, 不過一二千也。其人類禽獸, 入於巖隙, 軍士最小, 馬軍坐北道之時, 見之無形矣。我國無可恃之道, 而以毛文龍形勢觀之, 無割據之患矣。但恐與虜通也。上曰, 時方來侵, 其未交通可知。鎤曰, 虜爲之則自爲, 豈有爲他人來侵之理乎? 墀曰, 伏見平監狀啓, 賊兵出來者, 非護送者也。軍數千百, 邊臣亦未詳知。前者送于都督咨文, 護送之說, 不爲似可矣。監司何以處之? 或非軍兵護送則不爲之似可矣。上曰, 我國之事不知而爲之, 非害也。維曰, 咨文中非決爲護送也。數字缺堂被選遷轉者多, 時存甚小, 極擇數字缺。維曰, 小臣千萬不似, 忝居文衡不察職, 一字缺欲有所達而以邊警不敢言矣。今承傳敎, 退而爲之。兵興尙武, 雖非當文之時, 而國家用文, 不可偏廢, 培養人才, 不可已也。月課雖似虛文, 而前已啓請矣。新進文士, 不事文翰, 弊習也。上曰, 予意亦以爲然, 故問之。入來時, 言之矣。維曰, 文臣庭試, 自古頻頻爲之矣。且書堂無賜暇之規, 有時別例製述, 則不爲索莫矣。上曰, 製述事近欲爲之, 而時存甚少, 欲待加抄爲之。文臣庭試古規, 年年爲之耶? 近日待賊退, 差人往還後爲之, 可也。經世曰, 近來兩司論執者多, 而累日持難, 聽言之道似未廣矣, 未安。其中宋匡裕事, 人心憤鬱, 伏願速賜快從。頃日嚴敎, 臣意以爲未安, 誰人肯爲雲衢乎? 所親之人, 不知其惡, 或有所蔽, 其餘則無譽之者, 雲衢出入金長生家, 而金長生書簡, 亦無譽言, 以爲輕妄, 或一二人有所蔽耳。宋匡裕反坐之律不行, 則自上失刑, 後日或有因嫌告變, 一二之言, 與之相同, 則謂之爲之, 虛實相間, 而不正其罪, 則良民陷於刑辟矣。玉堂異於兩司, 而亦可以言事之地, 故入侍不得默然。上曰, 非惜匡裕也。觀其所告, 虛言亦多, 而妖說敷衍, 眩惑無賴, 似爲實狀也。爲國之人, 傳其實狀, 尙不可爲也。豈有敷衍之理乎? 招軍士於土賊, 某某人擧兵之說, 爲虛言而不用刑辟者, 非盡是虛言故也。非開數字缺也。經世曰, 聖德熟不知之, 數字缺而一人爲虛則用反坐之律, 雲衢缺養匡裕而元情則以他處相見爲言, 面質之時, 言語多塞, 雲衢之死, 渠之罪也。死不足惜, 而匡裕所告, 似歸於虛, 以律文言之, 必用反坐之律, 人心似快, 非有私憤, 而人心同然矣。上曰, 虛實相間, 頗以爲難, 敷衍妖說, 眩惑無賴, 其心不測, 則其言似是, 匡裕反坐, 不知如何? 前日如金廷立反坐者, 非一二矣。已上燼餘
○ 張維進曰, 西邊之事, 本來艱危, 而又於蛇浦遭意外之變, 國家兵力不足, 事勢難便, 愛莫助之, 坐見其變, 豈有如此悶迫之事乎? 賊兵時不捲還, 而事過之後, 毛將或以平日之禍心, 爲執言之地, 或有意外之事, 大可悶慮也。上曰, 不知其來而趁不通之, 恐他日執以爲言也。義州防備疎漏, 勢所然也。而黃珀之事, 一枝兵馬戰馬持去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