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政堂에 沈之源 등이 입시하여 金溝의 客舍 기둥에 붙여진 匿名書의 처리 문제, 忠淸監司의 久任 여부, 丁晳 등을 照律하고 裵緯 등을 停擧하라는 명의 환수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上御熙政堂, 右議政沈之源, 延城君李時昉, 右參贊鄭維城, 判尹李浣, 平興君申峻[平興君申埈], 戶曹判書許積, 大司憲洪命夏, 副提學金益熙, 右副承旨金素, 大司諫金佐明, 記事官呂聖齊, 事變假注書崔錫祐, 記事官洪汝河·宋奎濂入侍。沈之源曰, 日氣甚熱, 聖體, 若何? 上曰, 予則無事。沈之源曰, 金溝客舍柱上, 付一匿名書, 縣令柳蘊, 往見監司言之。則監司亦爲難處, 使柳蘊, 委往京中, 通告于大臣處之云, 故柳蘊再昨上來, 示其匿名缺一行半播京中士夫, 亦多有知之者, 當初柳蘊, 不卽善處, 以致如此, 極爲驚駭矣。此事不必上達, 而京外之人, 無不傳說, 處置之道, 不可不明白。金溝縣令柳蘊, 依律處置, 監司李曼, 亦爲推考, 其匿名書取來, 備局燒火,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匿名書, 所當置而不問, 若開此路, 則後弊無窮, 柳蘊·李曼所爲, 俱極無據, 不可不明白處之也。沈之源曰, 忠淸監司久任與否, 有令廟堂議處之敎。臣意, 則除絜眷二周年久任事, 議于諸大臣處之。許積曰, 忠淸水虞候黃應都, 搜捕海賊之日, 乘船二日, 稱以海暗, 不卽前進, 事極駭愕, 似當有推治之擧矣。沈之源曰, 李竚, 旣已拿推, 則黃應都, 亦當一體拿問矣。上曰, 拿推。許積曰, 卽見忠淸水使報狀, 則安眠串內居民, 使虞候今方驅出, 而其中一家父子, 或爲船匠, 或爲山直, 何以處之云, 驅出之擧, 似不可已, 而船材斫伐之弊, 實由於監司水使帖許末端木矣。上曰, 船匠不可入接於其地。且末端木帖子, 亦不可不一切嚴禁, 此後亦有現發者, 從重科罪之意, 忠淸·全南監司水使處, 一體嚴飭, 可也。洪命夏曰, 三南新造津船, 今將上來, 而聞仁川府使尹𣞒言, 則濟物近處上下十里之地, 本無人家, 決難募入以居, 濟物雖廢, 舊城尙在, 或復設萬戶, 或置別將, 使之句管舟楫, 而本堡水軍, 移屬鐵串者, 數雖不多, 若難還屬本堡, 除守本州束伍典守, 設倉堡內, 以爲緩急之備云。臣意, 則缺二行半鐵串所屬水軍二十餘名, 時在舊堡云, 此卒還給濟物, 以爲使喚根本之地, 本州所在束伍之數, 問于摠戎使, 斟酌割給, 以爲典守船隻之地, 而猶爲不足, 則募民入居, 可也。沈之源曰, 臣聞尹𣞒之言, 此後全家罪人, 送于紫燕島, 則似好云矣。上曰, 言于該曹, 依爲之。洪命夏曰, 湖儒施罰之擧, 苟不貽累於聖德, 有關於斯文, 臣等, 何敢逐日力爭, 期回天聽乎? 當初曲折, 已悉於前後啓中, 今不敢更煩, 而朝家處分, 因一儒生過激之擧, 施以不當施之律, 有若治土豪者然, 以失中外多士之望, 此豈聖朝之美事乎? 聖意雖出於矯弊, 而士氣摧折, 莫甚於此, 其在朝家培養之道, 不亦乖乎? 請還收丁晳等照律, 裵緯等停擧之命。上曰, 勿煩, 金佐明所啓, 丁晳·裵緯等事, 臣等論執, 而上批一向不允。臣等竊惑焉。湖南風習, 誠有可惡者, 而但今此擧措, 則所重存焉。若以治豪强之律, 罪儒生, 則其何以服人心乎? 臣等, 有何顧惜, 而論執至此乎? 請加三思, 還收丁晳·裵緯等科罪停擧之命。上曰, 不允。又所啓, 監察乃蔭官淸選, 而監察韓耉, 本以內三廳出身, 其爲雜類可知也。且其爲人, 不合此任, 臣等熟諳而論之, 請命遞差。上曰, 依啓。又所啓, 近來仕路之不淸, 實由初入鑽進之多蹊, 柳埴冒稱故相柳灌之奉祀孫, 夤緣得職, 臣等取見初付職望單子, 則果以奉祀孫懸錄, 人之無狀, 乃至於此, 更無詳察之事, 請命削去仕版。上曰, 依啓。又所啓, 內贍直長李匪彪, 初從白徒, 濫登仕籍, 行身處事, 無一可觀, 頃於司饔直長李承敏見遞時缺一行半 上曰, 罷職。金益熙曰, 湖儒事, 大臣陳達, 兩司爭執, 館學上疏, 此豈私於數三鄕生, 足知一時之公議也? 勿失人心之言, 方發於榻前矣, 今因此事, 重失一道多士之心, 豈不可惜? 彼儒生輩, 雖若無用, 而維持人心民俗, 勝於數千健兒, 輕重豈不較然乎? 聖人之心, 本無適莫, 殿下, 初爲矯弊而折之, 後因公議而貸之, 實合事理, 請加三思。上曰, 已諭於兩司之答矣。洪命夏曰, 全羅道人心極惡, 至於鄕客, 爭權相攻擊, 故其習如此云矣。金益熙曰, 偏僻之倅, 亦有以啓之也。上曰, 必得權勢而後已, 故爭權之弊如此耳。金益熙曰, 大北餘孽, 雖或放釋, 而尙多廢棄於其道, 故人心如此矣。上曰, 無異於紂之沬鄕, 其習久而如此, 誠極痛駭矣。洪命夏曰, 朝廷爲表準, 而分裂如此, 外方之事, 無足怪也。自上鎭定, 而大臣調劑, 則在此諸臣, 亦當責勵矣。上曰, 大憲所達之言, 出於憤慨, 而君上若御之得其道, 則其流之弊, 不至如此, 君臣上下, 各自反求處也。沈之源曰, 退如臣者, 得賢相, 則國事可爲矣。上曰, 卿言, 乃是撝謙之說, 而才不借於異代, 卿何有如此之言乎? 金益熙曰, 大臣之言, 亦似非矣。今之大臣, 何能每事盡善乎? 上曰, 人非堯·舜, 何能盡善? 古有其說, 況今人, 何能盡善乎? 此下缺
○ 上御熙政堂, 右議政沈之源, 延城君李時昉, 右參贊鄭維城, 判尹李浣, 平興君申峻[平興君申埈], 戶曹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