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見에 崔錫鼎 등이 입시하여 方田法을 실시하는 것과 관련하여 黃海監司를 仍任시키는 문제, 喪前에 지은 徒流 이하의 罪에 대해 논의함
○ 今月初五日引見時, 領議政崔錫鼎所啓, 卽見黃海監司狀啓, 則方田之法, 先試於三邑, 大綱已立, 所得結數, 初則意謂幾至五倍矣, 詳察其文書, 則僅至一倍, 而卜數旣如是多報, 則民安得不怨, 民者, 不可與慮, 始則始事者, 不得不任怨擔當, 此法之仍行諸邑與否, 姑未可斷定, 而量田則不可停止, 前頭當詳議稟定, 而第此事, 一年之內, 難以就緖, 主事之人, 遽爾遞歸, 則群情解弛, 無以善成, 瓜期, 更退一年, 以責其來效, 何如? 左議政李世白曰, 量田利害, 姑未可知, 而三邑田結加起之數, 如是倍多, 則出賦之際, 不可不參酌爲之, 一道遍行與否, 雖未及斷定, 今此三邑之事, 亦當令首事者, 終始擔當, 監司, 勿以瓜滿爲拘, 使之仍留卒事, 似當矣。右議政申琓曰, 前頭利害, 雖難預料, 而三邑旣已先試, 則從此列邑, 當次第行之, 而不可付之新手, 限畢量, 姑爲仍任, 似當矣。上曰, 始事之初, 甚爲着實, 觀其前頭, 勿拘瓜限, 仍存, 可也。吏曹判書李畬所啓, 禁府斷獄, 法文中有可疑處, 不可不稟定, 故敢達矣。大典, 喪前所犯徒流以下罪, 發於喪後者, 除十惡外收贖, 而雖自願受罪者, 亦待過百日決罰, 以立法本意觀之, 實出於恤喪之義也, 而其中發覺後遭喪者, 勘斷在於喪後, 或以喪前所犯例收贖, 或以其發於喪前, 不用收贖之法, 曾無一定之規, 此宜下詢于大臣, 以爲定式遵行之地矣。上曰, 此事, 何如? 領議政崔錫鼎曰, 法文則如此, 而大意出於恤喪之義也。法者, 當觀其制法本意之如何, 豈可徒拘於文字間哉? 左議政李世白曰, 以百日後一款觀之, 制法本意, 專在於恤喪, 則似當以勘斷時施行矣。右議政申琓曰, 用法當推原其本意, 法文雖不明白, 槪其本意, 出於恤喪, 則當原其本意, 勘斷似宜矣。兵曹判書金構曰, 喪前所犯, 發於遭喪日久之後者, 猶許收贖, 實出於重有喪之義, 則況在囚遭喪, 尤宜隱恤, 法文所謂喪前所犯, 發於喪後者許贖, 似是擧輕以該重也, 且收贖元非全釋之事, 發於喪之前後, 似當勿論矣。上曰, 原其法文本意, 大臣所達從勘斷時施行之說, 誠爲得宜, 以此定式, 可也。
○ 今月初五日引見時, 領議政崔錫鼎所啓, 卽見黃海監司狀啓, 則方田之法, 先試於三邑, 大綱已立, 所得結數, 初則意謂幾至五倍矣, 詳察其文書, 則僅至一倍, 而卜數旣如是多報, 則民安得不怨, 民者, 不可與慮, 始則始事者, 不得不任怨擔當, 此法之仍行諸邑與否, 姑未可斷定, 而量田則不可停止, 前頭當詳議稟定, 而第此事, 一年之內, 難以就緖, 主事之人, 遽爾遞歸, 則群情解弛, 無以善成, 瓜期, 更退一年, 以責其來效, 何如? 左議政李世白曰, 量田利害, 姑未可知, 而三邑田結加起之數, 如是倍多, 則出賦之際, 不可不參酌爲之, 一道遍行與否, 雖未及斷定, 今此三邑之事, 亦當令首事者, 終始擔當, 監司, 勿以瓜滿爲拘, 使之仍留卒事, 似當矣。右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