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敎 洪樂命, 副應敎 洪樂仁, 校理 具庠, 副校理 李碩載, 修撰 金龜柱, 副修撰 金載順等의 箚子
○ 應敎洪樂命, 副應敎洪樂仁, 校理具庠, 副校理李碩載, 修撰金龜柱, 副修撰金載順等箚曰, 伏以昨日之夕, 雷又動矣, 陰剝之象未盡, 陽復之期尙遠, 而飄雨[飄風]驟雨, 繼之以轟燁, 臣等未敢知, 聖明之世, 有何時政之闕失, 而致此頻煩之災也? 洪惟我殿下, 以天縱之聖, 有乾健之德, 四紀臨御, 一念圖理, 賓對講筵, 勤勤孜孜, 宜其天心克享, 一災不現, 而冬雷之異, 式月斯生, 至四至五, 嗚呼, 安得無所以而然哉? 前後災異之來, 聖心輒加警動, 減膳避殿, 靡不用極, 雖以近日事言之, 痛惡三風之弊, 旣勤綸音之播告, 深軫都民之害, 至有官府之變通, 凡在瞻聆, 孰不欽仰, 而此是一時之矯革, 終非久遠之訏謨, 以殿下之睿聖, 何不就大於此者, 思所以捄之乎? 噫, 國家之爲國家者, 人才也, 言路也, 生民也, 紀綱也。殿下未嘗不登進人才, 而草野有遺逸之歎, 殿下未嘗不恢張言路, 而公車無讜直之風, 以生民言, 則非不盡懷保之策, 而蔀屋之愁怨日聞, 以紀綱言, 則非不盡振刷之方, 而百度之叢脞愈甚, 凡此數者, 何莫非召災之端, 而苟求其轉移之策, 亦不出於殿下之一心, 倘殿下反省而求之, 則必有所惕然覺悟者矣。惟願殿下, 勿以治化之已成而自足, 勿以乾道之玄遠而少忽, 政令施措之間, 幽獨得肆之際, 惟以一誠字對越, 則何患夫仁天之不豫而災沴之不祛乎? 先儒有言曰, 聖人, 血氣有時而衰, 志氣無時而衰。殿下寶算雖高, 晩政益勵, 此誠千一之會也。殿下苟不於此時, 大奮發大振作, 而只欲以絲綸之飭, 事爲之末, 爲目下消弭之計, 則終不免爲架漏牽補而止, 此豈大聖人應天以誠之道哉? 臣等, 職在經幄, 憂不自已, 略將陳腐之言, 以替芹曝之獻, 惟聖上, 少垂察焉。取進止。答曰, 噫, 以予否德無能, 四十載臨御, 年又至望八, 政令無一擧, 小民無一惠, 仁愛警告, 無歲無之, 其於今年, 若諄諄命也。尤切懍惕, 十六日減膳, 何以感回? 六日賓對, 亦不過文具, 何待靑臺之報? 冬暖若春, 此心靡弛, 於息於食, 莫知何時示勉。大抵凡人, 初不動, 至再至三, 若前者多, 而予則其雖誠淺, 今番之聞, 誠若初聞, 若是諄諄, 亦莫知何樣機關, 伏在冥冥之中, 夙宵焦心, 職在經幄, 若是匡救, 繼之以一誠, 略而盡矣, 纔講中庸, 其本誠也, 誠之一字, 知雖熟矣, 驗以政令事爲, 點檢於心, 其違於誠者多。昔之郭公, 其一用人, 知行異(異)焉, 故吁嗟齊桓, 聞而知亡, 噫, 誠者, 天之道也。已不能眞知, 亦不能實踐, 不誠則無物, 甚事可做, 此予所以心常自恧者也, 其勉切實, 其將一此字, 益勉靈臺焉。
○ 應敎洪樂命, 副應敎洪樂仁, 校理具庠, 副校理李碩載, 修撰金龜柱, 副修撰金載順等箚曰, 伏以昨日之夕, 雷又動矣, 陰剝之象未盡, 陽復之期尙遠, 而飄雨[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