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정조 19년
1795년 (을묘)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2책(탈초본 1748책) 정조 19년 7월 25일 갑술
1795년 乾隆(淸/高宗) 60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趙尙鎭
病
。行左承旨
李祖承
坐直
。行右承旨
李亨元
坐
。左副承旨
李勉兢
坐直
。右副承旨
蔡弘遠
坐
。同副承旨
李肇源
坐
。注書
趙台榮
仕
一員未差。假注書
具得魯
仕直
。事變假注書
李東萬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傳于
李祖承
曰, 諸承旨, 持公事入侍。
○ 傳于
李祖承
曰, 諸承旨, 持公事入侍。
○ 傳于
李勉兢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李勉兢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蔡弘遠
曰, 右副承旨入侍。
○ 傳于
蔡弘遠
曰, 右副承旨入侍。
○
李勉兢
啓曰, 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 左議政
兪彦鎬
, 以爲筵敎之下, 震懍罔措, 求死不得, 走伏
金虎門
外, 恭竢鈇鉞之誅云, 仍納命召,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勿待命事, 遣史官, 傳諭。仍傳命召。
○
李勉兢
啓曰, 卽者議政府錄事來言, 左議政
兪彦鎬
, 以爲筵敎之下, 震懍罔措, 求死不得, 走伏
金虎門
外, 恭竢鈇鉞之誅云, 仍納命召,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勿待命事, 遣史官, 傳諭。仍傳命召。
○
李肇源
啓曰, 卽者義禁府都事來言, 左議政
兪彦鎬
, 今方待命於
金吾門
外云, 係是大臣去就,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啓曰, 卽者義禁府都事來言, 左議政
兪彦鎬
, 今方待命於
金吾門
外云, 係是大臣去就,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勉兢
啓曰, 左議政
兪彦鎬
, 又使錄事來言, 雖伏承勿待命之敎, 而罪負未勘之前, 不敢晏然退歸, 仍爲胥命云, 又納命召,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勿待命事, 遣史官, 傳諭。仍傳命召。
○
李勉兢
啓曰, 左議政
兪彦鎬
, 又使錄事來言, 雖伏承勿待命之敎, 而罪負未勘之前, 不敢晏然退歸, 仍爲胥命云, 又納命召,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勿待命事, 遣史官, 傳諭。仍傳命召。
○ 以大司諫
閔台爀
牌不進
〈推考〉
傳旨, 傳于
李肇源
曰, 許遞。
○ 以大司諫
閔台爀
牌不進
〈推考〉
傳旨, 傳于
李肇源
曰, 許遞。
○ 以副應敎
尹光普
, 修撰
韓光植
, 副修撰
沈奎魯
等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亨元
曰, 只推。
○ 以副應敎
尹光普
, 修撰
韓光植
, 副修撰
沈奎魯
等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亨元
曰, 只推。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李肇源의 啓
○
李肇源
啓曰, 大司憲
李義弼
, 執義
尹序東
, 持平
洪克浩
牌不進, 掌令
申史澳
在外, 持平
洪時溥
受由, 掌令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啓曰, 大司憲
李義弼
, 執義
尹序東
, 持平
洪克浩
牌不進, 掌令
申史澳
在外, 持平
洪時溥
受由, 掌令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傳于
李祖承
曰, 未識本情, 略施譴責, 及見問啓, 始知過中, 人誰無過? 改之爲貴, 設有一二編簡之涉眼者, 特緣於務奇, 況旣悟而力斥, 則可謂
橫渠
之徒也。坐於酸醎之不適爲, 惡之者, 乘時投石, 而任地戕棄, 亦非心兮, 本虛, 應物無跡之道, 旣知其本情, 且當此時, 豈可不思湔沸之方乎? 前判書
李家煥
敍用, 仍差校正之任, 牌招察任。
○ 傳于
李祖承
曰, 未識本情, 略施譴責, 及見問啓, 始知過中, 人誰無過? 改之爲貴, 設有一二編簡之涉眼者, 特緣於務奇, 況旣悟而力斥, 則可謂
橫渠
之徒也。坐於酸醎之不適爲, 惡之者, 乘時投石, 而任地戕棄, 亦非心兮, 本虛, 應物無跡之道, 旣知其本情, 且當此時, 豈可不思湔沸之方乎? 前判書
李家煥
敍用, 仍差校正之任, 牌招察任。
○
李祖承
啓曰, 校正堂上
李家煥
, 時無職名, 令該曹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允。
○
李祖承
啓曰, 校正堂上
李家煥
, 時無職名, 令該曹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允。
李家煥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兵曹口傳政事, 副司直
李家煥
, 單付。
○ 兵曹口傳政事, 副司直
李家煥
, 單付。
○ 以校正堂上
李家煥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李祖承
曰, 强迫非所以禮使, 委置有違於甄用, 宜有一番出場之節拍, 敍其罷而仍其任, 則往役所重, 叩謝爲急, 顚倒承召, 道理則然, 納牌不進, 猶不敢爲, 在家不進, 豈成說乎? 忠州牧使除授, 當日辭朝, 時任牧使, 遞付京職。
○ 以校正堂上
李家煥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李祖承
曰, 强迫非所以禮使, 委置有違於甄用, 宜有一番出場之節拍, 敍其罷而仍其任, 則往役所重, 叩謝爲急, 顚倒承召, 道理則然, 納牌不進, 猶不敢爲, 在家不進, 豈成說乎? 忠州牧使除授, 當日辭朝, 時任牧使, 遞付京職。
○
李祖承
, 以吏曹言啓曰, 新除授新溪縣令
趙鎭宣
呈狀內, 矣身歷辭之際, 猝患暑癨, 素抱痰廦之症, 乘時闖發, 宛轉叫楚, 毋望起動, 諸般情形, 萬無時日內赴任之勢, 卽速入啓遞改云。身病旣如是, 則有難强令赴任, 罷黜, 何如? 傳曰, 雖無渠呈狀, 欲爲區處, 是誰之家? 可以便養處, 口傳相換, 使之從速赴任, 可也。
○
李祖承
, 以吏曹言啓曰, 新除授新溪縣令
趙鎭宣
呈狀內, 矣身歷辭之際, 猝患暑癨, 素抱痰廦之症, 乘時闖發, 宛轉叫楚, 毋望起動, 諸般情形, 萬無時日內赴任之勢, 卽速入啓遞改云。身病旣如是, 則有難强令赴任, 罷黜, 何如? 傳曰, 雖無渠呈狀, 欲爲區處, 是誰之家? 可以便養處, 口傳相換, 使之從速赴任, 可也。
趙鎭宣 등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吏曹口傳政事, 新溪縣令
趙鎭宣
, 文化縣令
徐洛修
, 相換。
○ 吏曹口傳政事, 新溪縣令
趙鎭宣
, 文化縣令
徐洛修
, 相換。
○ 義禁府照目, 檢書官
李集箕
·
李功懋
·
成海應
等矣, 身爲檢書官, 莫重奏御文字, 慢不致察, 有此欠精之擧, 溺職之罪, 有難容恕。竝只以此照律罪, 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私罪奉敎,
李功懋
段, 依律施行, 其餘公罪勘放爲有矣, 功議者, 區別減等爲良如敎。又照目, 弘文館校理
李羲甲
, 副校理
金履喬
·
李福潤
等矣, 傳旨內行公者旣有三人, 則連爲單番, 事體駭然。推考罪, 各笞五十解見任, 別敍, 私罪奉敎依允爲旀, 竝只功減一等爲良如敎。又啓目, 前府使
姜忱
原情云云。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所當請刑是白乎矣, 曾經待從, 勿爲請刑, 載在
大典通編
, 議處,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義禁府照目, 檢書官
李集箕
·
李功懋
·
成海應
等矣, 身爲檢書官, 莫重奏御文字, 慢不致察, 有此欠精之擧, 溺職之罪, 有難容恕。竝只以此照律罪, 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私罪奉敎,
李功懋
段, 依律施行, 其餘公罪勘放爲有矣, 功議者, 區別減等爲良如敎。又照目, 弘文館校理
李羲甲
, 副校理...
○
李亨元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副應敎
尹光普
, 修撰
韓光植
, 副修撰
沈奎魯
, 旣有只推之命, 校理
李羲甲
, 副校理
金履喬
·
李福潤
, 帶職蒙宥, 竝卽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亨元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副應敎
尹光普
, 修撰
韓光植
, 副修撰
沈奎魯
, 旣有只推之命, 校理
李羲甲
, 副校理
金履喬
·...
○
趙尙鎭
, 以戶曹言啓曰, 卽接廣興倉所報, 則來八月朔頒祿次, 倉官, 進去于領府事
金憙
家, 方在
忠淸道連山
地, 故不得請受祿牌云。議政在鄕外, 則令地方官, 月廩輸送, 載在法典, 依此擧行之意, 分付該道, 何如? 傳曰, 令地方官, 輸送, 可也。
○
趙尙鎭
, 以戶曹言啓曰, 卽接廣興倉所報, 則來八月朔頒祿次, 倉官, 進去于領府事
金憙
家, 方在
忠淸道連山
地, 故不得請受祿牌云。議政在鄕外, 則令地方官, 月廩輸送, 載在法典, 依此擧行之意, 分付該道, 何如? 傳曰, 令地方官, 輸送, 可也。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今二十二日, 內閣啓辭批旨, 吏曹旣然, 兵曹安知不亦然? 令政院, 詳査蕩滌, 傳旨中, 一竝添書付標啓下, 可也事, 命下矣。前宣傳官
鄭必秀
, 以
蔚山府
充軍, 今年二月初六日, 因赦放送, 而金吾移文, 昨日來到, 本曹故,
鄭必秀
罪目, 依傳敎, 卽爲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該府之昨始移文, 極爲駭然, 其時堂上, 何不論責? 該堂捧現告, 爲先從重推考, 武官之事, 本曹豈待府移而知之乎? 初旣遺漏, 更又不察, 卿亦推考,
鄭必秀
, 依他例蕩滌, 可也。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今二十二日, 內閣啓辭批旨, 吏曹旣然, 兵曹安知不亦然? 令政院, 詳査蕩滌, 傳旨中, 一竝添書付標啓下, 可也事, 命下矣。前宣傳官
鄭必秀
, 以
蔚山府
充軍, 今年二月初六日, 因赦放送, 而金吾移文, 昨日來到, 本曹故,
鄭必秀
罪目, 依傳敎, 卽爲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該府之昨始移文, 極爲駭然, 其時堂上, 何不論責? 該堂捧現告, 爲先從重推考, 武官之事, 本曹豈待府移而知之乎? 初旣遺漏, 更又不察, 卿亦推考, ...
○
李勉兢
, 以大司成意啓曰, 傳曰, 賢關不尊, 多士之恥, 士習不古, 學官之羞, 今日太學之疏, 其言則斥邪, 不似近來替行臺閣事之謬規, 覽卽賜批, 追因言端問之, 東西齋中, 無行公齋任, 而齋儒輩, 擅自治呈, 疏之頭辭, 書之以館學儒生云者。此自有賢關以來, 所未有者, 掌議之領多士, 體貌反復重於冢宰之摠百官, 掌議不押班, 無得爲太學之班, 疏擧, 何等重大, 而所言之事, 旣非時日是爭, 則差待行公後封章, 有何不可? 爲此無於前之擧, 日前批諭之意, 果安在哉?
中庸
曰, 修道之爲敎, 敎者, 刑政是也。今日諸生之事, 率敎乎, 不率敎乎? 謹守聖廟之成憲乎, 否乎? 不有昭垂之訓飭, 不顧侵官之嫌貳, 而挺身代行掌議之齋生, 令泮長, 嚴加施罰後, 草記。身爲師儒之長, 目見館中, 創有之事, 不能先事禁止, 溺職非細, 至於一事各疏, 亦甚如何, 而事勢有異於向來臺臣所爲, 比之本事, 可謂例事, 而由前由後, 當有警責, 當該大司成, 從重推考。此後無掌議而封章者, 儒生施以太學成典所載之重典, 泮堂, 亦用制書有違之律事, 載之成典事, 命下矣。謹依傳敎, 疏頭
朴盈源
, 停擧施罰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勉兢
, 以大司成意啓曰, 傳曰, 賢關不尊, 多士之恥, 士習不古, 學官之羞, 今日太學之疏, 其言則斥邪, 不似近來替行臺閣事之謬規, 覽卽賜批, 追因言端問之, 東西齋中, 無行公齋任, 而齋儒輩, 擅自治呈, 疏之頭辭, 書之以館學儒生云者。此自有賢關以來, 所未有者, 掌議之領多士, 體貌反復重於冢宰之摠百官, 掌議不押班, 無得爲太學之班, 疏擧, 何等重大, 而所言之事, 旣非時日是爭, 則差待行公後封章, 有何不可? 爲此無於前之擧, 日前批諭之意, 果安在哉?
中庸
曰, 修道之爲敎, 敎者, 刑政是也。今日諸生之事, 率敎乎, 不率敎乎? 謹守聖廟之成憲乎, 否乎? 不有昭垂之訓飭, 不顧侵官之嫌貳, 而挺身代行掌議之齋生, 令泮長, 嚴加施罰後, 草記。身爲師儒之長, 目見館中, 創有之事, 不能先事禁止, 溺職非細, 至...
○
李勉兢
, 以義禁府言啓曰,
李功懋
·
李集箕
·
成海應
等, 各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照律公事, 判付內,
李功懋
, 依此律施行, 其餘公罪勘放, 有功議者, 減等事, 命下矣。
李功懋
, 議減一等, 杖九十收贖, 奪告身四等, 而
李集箕
, 功減一等, 杖九十,
成海應
, 無功議云, 杖一百, 竝以公罪收贖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勉兢
, 以義禁府言啓曰,
李功懋
·
李集箕
·
成海應
等, 各杖一百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照律公事, 判付內,
李功懋
, 依此律施行, 其餘公罪勘放, 有功議者, 減等事, 命下矣。
李功懋
, 議減一等, 杖九十收贖, 奪告身四...
○ 義禁府啓目, 備局堂上
李敬懋
原情云云。傳旨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所當請刑是白乎矣, 曾經閫帥, 勿爲請刑, 載在
大典通編
, 且有捧口招以入之命, 上裁, 何如? 啓, 削職放送爲良如敎。
○ 義禁府啓目, 備局堂上
李敬懋
原情云云。傳旨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所當請刑是白乎矣, 曾經閫帥, 勿爲請刑, 載在
大典通編
, 且有捧口招以入之命, 上裁, 何如? 啓, 削職放送爲良如敎。
○ 刑曹啓目, 粘連罪人
李分金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承款者變招, 忍杖者遲晩, 一番坐起, 生死互換, 如是不已, 徒亂獄情而已。卿等何不致愼服念, 有此直招變招之頻有相反是隱喩, 此後段, 別加聚精, 到底究覈, 無有一分疎漏之歎爲旀。此囚段, 忽地抵賴, 情狀痛惡, 如前除良, 除尋常嚴刑取服爲良如敎。又啓目, 粘連罪人
鄭戊甲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乍服乍拒, 情狀痛惡, 除尋常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爲良如敎。又啓目, 粘連罪人
咸奉連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乍服乍拒, 情狀痛惡, 除尋常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爲良如敎。
○ 刑曹啓目, 粘連罪人
李分金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承款者變招, 忍杖者遲晩, 一番坐起, 生死互換, 如是不已, 徒亂獄情而已。卿等何不致愼服念, 有此直招變招之頻有相反是隱喩, 此後段, 別加聚精, 到底究覈, 無有一分疎漏之歎爲旀。此囚段, 忽地抵賴, 情狀痛惡, 如前除良, 除尋常嚴刑取服爲良如敎。又啓目, 粘連罪人
鄭戊甲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乍服乍拒, 情狀痛惡, 除尋常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爲良如敎。又啓目, 粘連罪人
咸奉連
, 更加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 何如? 判付啓, 乍服乍拒, 情狀痛惡, 除尋常各別嚴刑, 期於得情爲良如敎。
○ 以大司諫
崔獻重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勉兢
曰, 只推。
○ 以大司諫
崔獻重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勉兢
曰, 只推。
○ 持平
洪時溥
疏曰, 伏以, 臣以數十年坑坎之蹤, 荷千百代曠絶之恩, 脫彼鬼關, 齒玆人類, 至冤暴矣, 至願畢矣。糜粉隕結, 猶屬例語, 況又終始收錄, 屢勤飭敎, 前後恩言, 每拈賤名, 皇天雨露, 若偏臣身, 如臣螻蟻, 何以得此? 欲報之德, 天地罔極, 只緣臣愚迷顚錯, 年前臺地, 自速罪戾薄譴不日, 恩宥旋降, 以有老母, 特推孝理, 臣母子相對, 日夕感泣, 惟有攢手祝天, 以畢餘生而已。不意向者, 柏府除命, 忽下於杜門訟愆之中, 恩光所被鄰里動色, 臣手奉華誥, 百拜九頓, 驚惶震懍, 罔知攸措, 自不覺淸涕之被面也。區區私義, 有不敢自恤, 章皇出肅, 粗伸叩謝之忱, 而時値無前之慶, 禮, 獲參呼嵩之賀班, 蹈舞歡忭, 恩榮極矣。此生此世, 更何餘憾, 曾未幾何? 除旨聯翩, 前望特點, 尤出異數, 有除輒膺, 雖若榮寵之苟戀, 陪扈爲重, 實由義分之是懼。今又因緣幸會, 揚揚蹲冒, 則亦非如臣情地所敢安者, 況臣八耋偏母, 病與年深, 居常凜綴, 長在床褥, 轉側須人, 近因涼燠換節, 風痰交發, 眩瞀而不能安寢, 痞滯而不能進食, 呻呻夢語。惟臣是索, 一匙之飮, 一撮之藥, 非臣勸進, 無以爲命, 臣方左右扶護, 離捨不得。此際賓對有命, 召牌儼臨, 情私所迫, 冒犯違傲, 惶隕之極, 益無所容, 玆敢猥陳短章, 仰暴微懇。伏乞聖慈, 特垂鑑憐, 將臣職名, 亟賜鐫改, 以便救護,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省疏具悉。爾其勿辭, 救護。
○ 持平
洪時溥
疏曰, 伏以, 臣以數十年坑坎之蹤, 荷千百代曠絶之恩, 脫彼鬼關, 齒玆人類, 至冤暴矣, 至願畢矣。糜粉隕結, 猶屬例語, 況又終始收錄, 屢勤飭敎, 前後恩言, 每拈賤名, 皇天雨露, 若偏臣身, 如臣螻蟻, 何以得此? 欲報之德, 天地罔極, 只緣臣愚迷顚錯, 年前臺地, 自速罪戾薄譴不日, 恩宥旋降, 以有老母, 特推孝理, 臣母子相對, 日夕感泣, 惟有攢手祝天, 以畢餘生而已。不意向者, 柏府除命, 忽下於杜門訟愆之中, 恩光所被鄰里動色, 臣手奉華誥, 百拜九頓, 驚惶震懍, 罔知攸措, 自不覺淸涕之被面也。區區私義, 有不敢自恤, 章皇出肅, 粗伸叩謝之忱, 而時値無前之慶, 禮, 獲參呼嵩之賀班, 蹈舞歡忭, 恩榮極矣。此生此世, 更何餘憾, 曾未幾何? 除旨聯翩, 前望特點, 尤出異數, 有除輒膺, 雖若榮寵之苟戀, 陪扈爲重, 實由義分之是懼。今又因緣幸會, 揚揚蹲冒, 則亦非如臣情地所敢安者, 況臣八耋偏母, 病與年深, 居...
○ 修撰
崔獻重
疏曰, 伏以臣昨伏見疏儒批旨下者, 旣導以聖賢之學, 又勉以庸孟之書。大哉, 聖人之言也。此誠吾東方聖學煥然復明之一大機也。臣嘗有耿耿憂憤, 蓄積于中者久矣。今逢此會, 安得默然而已乎? 玆將芻蕘之說, 仰塵黈䌙之聽, 惟聖明垂察焉。噫, 聖人之道, 不明而異端之說橫流, 古之所謂異端, 不過曰
老
·
佛
·
楊
·
墨
而已。
老
·
佛
·
楊
·
墨
, 雖若各異其門, 而究其本, 則皆不出於吾儒心性二字中圈子, 特以其初頭心術之差之毫釐, 而功用虛實之自歸於千里之謬也。其爲害, 似不至如巫妖鬼淫之禍家亂國, 而
鄒夫子
尙以無父無君, 闢之廓而乃曰無父無君, 是禽獸也, 蓋惡其傷倫而悖義, 爲慮其亂天下後世也。嗚呼, 今之所謂西洋之學, 此果何樣妖法, 而使人惑之甚, 若是之速也。異端之學, 猶有依據, 而此則無所依無所據, 而直一妖魔也, 邪怪也, 焉有讀書之士, 而可以妖魔邪怪, 而眩惑之哉? 其爲言曰, 我奉天也, 敬天也。噫, 夫天, 只是一箇實理而已。存乎人, 則所賦之性, 卽天也, 在乎事, 則當行之則卽天也。故孝於親, 忠於君, 此乃天之所賦於人, 而當行之實理, 所謂根於秉彝, 不容勉强者也。天之實理, 具在吾方寸之天, 凡於日用百爲之間, 合於理者爲順天, 悖於理者爲逆天, 緝熙敬止,
文王
之自求多福, 而乃所以敬天也。懋敬厥德,
成湯
之克配上帝, 而乃所以奉天也。從古聖賢, 亦何嘗不敬天奉天, 而安有形狀以模之, 祈禱以邀之, 如洋人之爲哉? 此以上天之尊, 下同淫祀, 其爲褻天慢天, 孰甚於此? 況祭天曰郊, 郊者, 天子之禮也。今以閭巷匹庶而敢用天子之祭, 其僭越, 又孰大於此乎? 又況先王制禮, 葬而愼終, 祭而報本, 所以廣其孝也。人之所貴乎有子孫者, 以其得免於虆梩之掩, 若敖之餒也, 今乃葬而如棄, 祭不屑爲, 皁隷傭丐馬醫夏畦之鬼, 皆受子孫之享, 而獨殄厥祀, 自歸
葛伯
者,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噫, 彼爲是學者, 其亦有劬勞之恩於其父母乎? 天彝之至愛至情, 莫如父母, 而于父母如此, 則天倫斁矣, 人理滅矣。以此斁倫滅理之心術, 行跡昏夜, 嘯聚寔繁, 其徒始也爲妖爲盜, 終焉爲賊爲逆, 將無所不爲, 況其以死爲榮, 甘心金木, 上不能禁而法無施, 則此與國家力抗者也。家而無父無母, 國而無君無上, 則是覆載之所不容也。盡棄吾天賦之常性, 而自以爲奉天而敬天者, 是甚物事, 所謂異端之無父無君, 猶可以爲禽爲獸, 而此學不滅, 非徒陷一世於爲禽爲獸, 其勢必溺天下於妖魅鬼邪之域, 將見人之類澌盡而泯滅也。其端雖微, 爝火之燎原, 涓涔之滔天, 有不可誣, 此正仁人君子, 所宜濡手足焦毛髮, 如救焚拯溺之不容少緩也。洪惟我朝, 以禮義立國, 忠孝爲治, 滌羅·麗空滅之敎, 啓唐虞文明之運, 列聖相承, 儒賢輩出, 比屋有可封之美, 委巷無行怪之倫, 繩行而矩步, 家絃而戶誦, 擧一世咸囿於
洙泗
·
濂
·
洛
之敎。此誠我東四百年元氣, 而歷代之無與比隆也。逮我殿下, 以天蹤之聖, 懋日新之工, 自在春邸, 潛心經傳, 洞貫乎天人性命之微, 傍通乎古今治亂之機, 聖學高明, 卓越百王, 心法動合典謨, 絲綸如誦
程
·
朱
, 僧尼之不許入城, 巫覡之竝皆逐鄕, 何莫非大聖人崇儒重道之盛德至敎, 而惟此一種邪說? 乃敢肆然而梗化, 太陽中天, 陰沴宜卽就滅, 而
禹
鼎昭揭, 魑魅猶不遁形者, 何也? 臣嘗溯源深究, 竊有所一得者, 此便不消他說, 只是好新務奇四字, 爲之祟耳。蓋聖人之學, 如菽粟布帛, 日用而平常, 不見其神異, 故或謂之支離, 或謂之陳腐, 於是乎好奇務新之心勝, 而別門各戶之計作, 自
朱夫子
時, 已有
陸
學之倡, 而
江西
一派, 終不得泛濫於天下者,
朱夫子
之力也。其後有
王守仁
者, 祖述
陸
學, 以吾儒尊德性, 看作達摩之面壁, 托重於
朱夫子
晩年定論, 而與
程敏政
輩, 道一編相爲表裏, 幾乎亂天下, 而我東先正臣
文純公李滉
, 嘗於
心經
篇末, 附論而痛辨之, 至斥以伊蒲塞氣味, 東國之不爲
陽明
學所詿誤者,
文純公
之力也。其後又有淸人
毛奇齡
者, 騁其悖舌, 譏詆
朱子
, 一脈正學, 幾乎蕩然, 而無復有賢人者出, 而嚴辭以斥之故, 背正侮聖之徒, 沛然得志, 無所忌畏, 聖道則日遠而日寢, 邪說則愈出而愈新, 所謂
陸
學·
陽明
學之類, 到今猶屬陳舊, 不足爲新且奇也, 則此西洋學之所以能易入而易眩, 得售其恣行也。
朱夫子
曰, 世間惑人之物, 不特尤物爲然。一語一言, 亦是惑人, 有學問底人, 便不被他惑, 今之邪學, 不過是荒誕空空底物也。天下聰明豪傑之士, 所宜他來惑不得, 而反被他纏繞者, 豈不是好新務奇之病, 硬着在肚, 而不以學問, 先立其根本基址而然耶? 今殿下, 以
周
·
孔
之學, 履君師之位, 如欲使一世之人, 皆志於學, 則是不過殿下一擧措一轉移事耳。臣竊伏覩我殿下, 臨御以來, 一念民國, 聰察庶務, 不遑夜寢, 此實古聖王克勤之念, 丕顯之工, 而朝廷之上, 虛僞成風, 工謀身家, 在國事則惟以玩愒爲高致, 閭巷之間, 無所事業, 遊衣遊食, 靡所矜式, 東倒西仆, 利慾所在, 如赴期會, 訛言一出, 轉相奔馳, 殆若風中之旌, 無所依着, 而擧一世便作虛泡樣子, 如是而人心安得不詿誤, 邪說安得不煽惑耶?
程夫子
曰, 道不行, 百世無善治, 學不傳, 千載無眞儒, 無眞儒則天下貿貿, 人慾肆而天理滅矣, 政爲今日道也。
鄒聖
有言曰, 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 上之好學, 莫如我殿下, 而惟殿下, 獨勞於上, 而民不徯志, 上下好惡之若是相反者, 臣愚死罪, 不得不責勉於表端影直之地者也, 是在殿下反諸躬而求諸心而已。臣請不避僭越, 而歷陳之,
大學
明德之效, 必先於新民, 而殿下之民, 可謂新乎? 此則殿下之學, 猶未至於明德也。一日克復, 已有天下歸仁之理, 而殿下之國, 可謂歸仁乎? 此則, 殿下之學, 猶未至於克復也。文章在下之事, 而殿下之文章, 地負海涵, 人莫窺其閫奧, 則殿下之學, 已不免於文勝也。正君所以正朝廷, 以正萬民, 而私意爲間, 或多辭敎之過中, 則殿下之學, 猶有欠於涵養也。設爲講製, 將以賁飾皇猷, 而講不過程課, 而未見潛心而得力, 文不過浮夸, 而未聞正聲之洋溢, 則殿下右文之治, 其果有實效乎? 古者敎人, 必以庠序學校, 而今也有庠序矣, 有學校矣。士趨則未免於浮華, 而罕有實地之循蹈, 儒敎則弁髦經義, 而言動步趨之稍欲收斂者, 輒皆群譏而衆嗤, 則殿下作人之化, 可謂有成就乎?
燕
市購書之禁, 孰不仰弊源之已盡照察, 而
酉房
充棟之貯, 安知無奇文之竝在收蓄耶? 年前火其書之令甲, 何如而曾未幾何? 猶復傳習, 則殿下之法紀, 亦可謂立乎? 凡此數者之病, 終是殿下之心, 未能純一於聖而益聖, 而猶有所間斷而然也。傳曰, 君心, 萬化之源, 今殿下, 誠以實心勸學, 導之率之, 使一世之人, 眞知聖心之實在於興學, 而著爲節目, 歲漸而月磨, 則如是而民之待
文王
而不興者, 臣未敢信也。目今山林之間, 如古之名賢眞儒, 雖不可得來, 若其讀書自好, 拘檢名敎者, 非但已在抄選, 十室忠信, 亦豈無其人哉? 今以實心招徠, 誠心延訪, 俾有觀感, 知所趨向, 則是爲實政, 而可見實效也。然而周家之三物賓興, 豈不以學敎爲先, 而亦有鄕八刑之法者? 此古聖人, 刑以弼敎之意也。犯而不刑, 是長其惡而將無無刑之期矣, 今日之刑政, 未知得乎, 失乎。好生之德, 哀矜之念, 孰不欽歎, 而惟事乎鎭安, 而治法終涉於太寬, 只幸其輸服, 而區處未免於姑息, 初犯雖或姑息, 怙終, 亦可以太寬耶? 刑太寬則, 君綱壞矣, 事姑息則, 民志肆矣。況於開闢以後, 所未聞至妖至邪之學, 亦可以不治治之耶? 今雖稍似屛息, 而彼亦知朝家之意, 難於殄滅, 姑且雍容, 故一二人之刑而不以爲大懲, 潛伏幽暗, 種下生種, 非但隨現隨治, 不勝其治, 畢境風吹草動, 安知不爲羌胡之淵藪耶? 伏願殿下, 亟加三思, 繼自今, 勿以聖學之已躋極工, 而益加自强, 終始念玆, 克盡一變至道之方, 先從務新好奇之病, 痛革其習, 自明末淸初以來, 曲士所著及小說稗記等語涉新奇, 蠱人心志者, 一切黜去, 毋敢家置。只以古今聖賢文字, 專事講習, 俾八域之內, 人通五經, 談論習熟於墳典工夫, 浹洽於骨髓, 則將見詖淫之徒, 次第歸化之不暇矣, 非徒德敎而已。亦宜懸法象魏, 洞諭八方, 內而五部, 外而方伯守宰, 嚴加禁察, 期於廓淸, 而如是而猶戀舊染, 有不率敎, 合用
朱夫子
所論
黃蘖僧
明正典刑之律, 一番蕩掃, 無俾易種, 以扶吾道, 以靖世道焉。臣之此言, 雖不過老生常談, 而目下對症之劑, 亦無出此, 聖敎中外似迃遠, 中有妙理, 殿下已知之矣。惟殿下, 勿以人廢言也, 臣無任云云。省疏具悉。近於言事論思之列, 徒見搏擊之習, 未聞願忠之人, 間有求言, 風波隨其後, 因噎廢食, 失於矯枉, 任他撕壞, 無異推壑, 却顧鄭重, 不知何者爲眼底兩便之長策。際見爾萬言之章, 起結於異端之毒正亂常, 而說弊救弊, 本諸君心, 惓惓以淸化源之功, 抗辭責難, 其云予民之未新, 謂予學未至於明明德, 其云吾國之不歸仁, 謂予工未篤於克復, 涵養之虧欠, 文勝之爲害, 程試之蔑效, 士趨之少實, 亦皆謂之表不端而影不直, 請予反諸躬而求諸心者, 爾言可謂節節藥石, 勝似一貼淸涼散, 曷不樂而受言? 歸之肺腑之用, 外此雜書之弊, 尤屬切中, 勿觀雜書, 恐分精力,
朱夫子
之言也。矧伊奇詭詖邪之書, 正合爲灰爲燼, 內府之藏, 凡以稗官小說爲名, 則竝與舊在編籍祛之丌架之間者, 已爲數十年出入邇列之人, 莫不聞覩, 但披括私藏, 秉畀炎火, 恐或徒擾而令不立矣。爾又以招徠林下之士, 俾有觀感, 知所趨向爲言, 言愈着症, 當留意焉。明淸曲士所著文字之內而五部, 外而八域, 一切黜去, 無敢家置, 有不率敎者, 用
朱夫子
所論
黃蘖僧
, 明正典刑之律事, 許使廟堂稟處, 大抵求言, 將以納言, 納言將以用言, 用言之後, 宜加褒賞。故曰明王賞諫臣。予雖否德, 所期汚不在昏, 特擢爾以司諫院大司諫, 以示翕受之意。仍傳曰, 新除授大司諫
崔獻重
, 牌招察任。
○ 修撰
崔獻重
疏曰, 伏以臣昨伏見疏儒批旨下者, 旣導以聖賢之學, 又勉以庸孟之書。大哉, 聖人之言也。此誠吾東方聖學煥然復明之一大機也。臣嘗有耿耿憂憤, 蓄積于中者久矣。今逢此會, 安得默然而已乎? 玆將芻蕘之說, 仰塵黈䌙之聽, 惟聖明垂察焉。噫, 聖人之道, 不明而異端之說橫流, 古之所謂異端, 不過曰
老
·
佛
·
楊
·
墨
而已。...
○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卯時, 上御
重熙堂
。諸承旨持公事, 大臣·備局堂上, 引見入侍時, 行左承旨
李祖承
, 行右承旨
李亨元
, 左副承旨
李勉兢
, 右副承旨
蔡弘遠
, 同副承旨
李肇源
, 記事官
趙台榮
, 假注書
具得魯
, 記注官
金良倜
, 記事官
吳泰曾
, 直閣
李始源
, 以次進伏訖。上命書公事判付訖。
亨元
曰, 校理
嚴耆
, 謂有情勢, 陳疏徑出, 原疏纔已退却矣。所當直捧禁推傳旨, 而此與無端徑出有異, 推考警責, 仍卽牌招,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大臣·備堂引見。賤臣承命出傳, 與事變假注書
李東萬
, 左議政
兪彦鎬
, 行禮曹判書
閔鍾顯
, 行司直
沈頤之
, 行工曹判書
徐有隣
, 行副司直
李得臣
, 戶曹判書
李時秀
, 刑曹判書
李肇源
, 行副司直
徐有大
, 刑曹參判
趙鎭寬
, 行副司直
徐龍輔
, 開城留守
李冕膺
, 偕入進伏訖。上命書傳敎曰, 武將之無敢懸頉於賓對籌坐者, 卽嚴畏於馬革裹尸之受敎, 而無病者, 不敢稱病, 有病而亦不敢懸病, 以是, 故相某某秉軸也。諸宰進不進之單, 閱歲經年, 未嘗於武將名下懸病入啓, 傳以爲美事, 大抵人之受氣也。均則疾病之來, 聖凡所同, 亦豈以文武而有間乎? 然常使爲將者, 每存櫛沐之想, 莫或自逸, 指間之角指, 微物也, 晝夜不釋, 期與膚皮混合, 若祖大壽之爲者, 卽亦受敎也。近來乂安, 似無待乎將材, 而法式之外, 師律所關, 則訓將事, 何太妄率? 番番在家懸病, 不但義所不敢, 領軍與監放, 則無不進參, 病非難强, 亦可推知。況含垢之久, 日前次對, 勸令大臣提飭之餘乎? 備局堂上
李敬懋
, 令該府, 拿問定罪。上曰, 訓將事, 萬萬駭然。昨旣赴
北營
監放, 今忽稱病於賓對者, 其可成說乎? 況前此飭敎, 何如? 則佯若不聞, 又敢懸病而亦不來待於闕外, 是豈分義之所敢出乎? 仍敎
有隣
曰, 訓將旣命拿勘, 判義禁, 先爲出去, 卽爲嚴囚
西間
, 雜人及書札, 一切防禁, 開坐嚴問, 捧口招以入, 可也。
有隣
先退, 仍命宣傳官, 奪符以來。
勉兢
曰, 訓鍊大將
李敬懋
, 拿問定罪事, 命下矣。將兵之任, 不可一刻無摠察之人, 何以爲之乎? 上曰, 都提調摠察, 可也。
勉兢
曰, 在前如此之時, 有都提調命招之例, 有從事官發牌聽傳敎之例, 今番則, 何以爲之乎? 上曰, 從事官, 發牌聽傳敎, 可也。
出擧條
上曰, 大臣事, 誠慨然矣。向來賓筵, 以
金履翼
事俯詢也。左相, 以爲沁留豈無可爲之人? 亦豈無可赴之人云者, 告君之辭, 豈可如是含糊漫應乎? 今日訓將事, 亦係分義所在, 而大臣, 視若尋常, 朝廷之尊, 以其有將相也。將相皆如此, 今日事, 誠無如之何矣。予不欲提起, 而特以無隱之義, 不得不言矣。
彦鎬
曰, 臣伏承嚴敎, 萬萬惶懍, 有不敢晏然矣。上曰, 過矣。然而卿則善於自謀, 大小事, 皆使予當之。予豈不難乎?
彦鎬
退出。上曰, 大臣旣已退出, 次對不可行, 諸堂, 亦爲退去, 可也。上敎
煥之
·
龍輔
等曰, 館學生之不待掌色, 徑自封章, 實爲賢關之羞恥, 疏頭停擧, 亦出於尊賢關之意, 諸生輩, 或以此有引義之擧, 卿等旣兼泮堂, 曉諭戒飭, 毋致紛紜, 可也。諸臣以次退出。上敎
勉兢
曰, 近日諸臣, 無論大小, 不欲擔着做去, 一事一言, 必使予替爲之。豈不駭怪乎?
勉兢
曰, 聖敎誠然矣。日前
宣禧宮
動駕時, 祗迎處所, 摠管
鄭存中
, 坐於承旨座席, 故臣以該房使之起立矣。翌日,
存中
呈單, 本院據例退却, 而追聞
存中
, 謂以年少承旨, 不知老人, 坐云立云, 如是見侮, 不欲供仕云。此等應行之事一番禁飭, 猶復嫌怒, 誰肯任怨擔着乎? 仍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乙卯七月二十五日卯時, 上御
重熙堂
。諸承旨持公事, 大臣·備局堂上, 引見入侍時, 行左承旨
李祖承
, 行右承旨
李亨元
, 左副承旨
李勉兢
, 右副承旨
蔡弘遠
, 同副承旨
李肇源
, 記事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