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헌종 8년
1842년 (임인)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19책(탈초본 2402책) 헌종 8년 5월 9일 정사
1842년 道光(淸/宣宗) 22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李穆淵
朝房齋宿
。 左承旨
金大根
齋直
。 右承旨
洪鍾應
齋直
。 左副承旨
曺雲承
朝房齋宿
。 右副承旨
徐元淳
朝房齋宿
。 同副承旨
李源達
朝房齋宿
。 注書 二員未差。 假注書
李又新
朝房齋宿
李鼎信
齋直
。 事變假注書
卓景秀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徐元淳의 啓
○
徐元淳
啓曰, 行大司憲
宋冕載
, 掌令
朴斆默
未肅拜, 執義
洪直弼
, 持平
柳興奎
在外, 掌令
朴齊輝
, 持平
黃燝
呈辭,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徐元淳
啓曰, 行大司憲
宋冕載
, 掌令
朴斆默
未肅拜, 執義
洪直弼
, 持平
柳興奎
在外, 掌令
朴齊輝
, 持平
黃燝
呈辭, 監察茶時之意, ...
○ 傳于
曺雲承
曰, 召對入侍。
○ 傳于
曺雲承
曰, 召對入侍。
○
金大根
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闕字牌及爐盒, 當爲奉來, 門路以何處爲之乎? 敢稟。 傳曰,
永肅門
爲之。
○
金大根
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闕字牌及爐盒, 當爲奉來, 門路以何處爲之乎? 敢稟。 傳曰,
永肅門
爲之。
○ 又啓曰,
北苑
望拜禮時, 九卿當爲進參, 而刑曹判書
朴晦壽
病不進, 卽爲牌招, 以爲淸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北苑
望拜禮時, 九卿當爲進參, 而刑曹判書
朴晦壽
病不進, 卽爲牌招, 以爲淸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兩司長官, 當爲進參, 而行大司憲
宋冕載
, 大司諫
李正耆
病不進, 竝卽牌招, 以爲淸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兩司長官, 當爲進參, 而行大司憲
宋冕載
, 大司諫
李正耆
病不進, 竝卽牌招, 以爲淸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兩司侍臣, 當爲進參, 除在外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又啓曰, 明日
北苑
望拜禮時, 兩司侍臣, 當爲進參, 除在外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曺雲承
曰, 明日出宮門路, 以
宜春門
爲之。
○ 傳于
曺雲承
曰, 明日出宮門路, 以
宜春門
爲之。
○ 以大司諫
李正耆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元淳
曰, 只推。
○ 以大司諫
李正耆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元淳
曰, 只推。
○ 以校理
趙道淳
, 修撰
任百秀
, 副修撰
趙徽林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元淳
曰, 只推。
○ 以校理
趙道淳
, 修撰
任百秀
, 副修撰
趙徽林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元淳
曰, 只推。
○ 以
京畿
監司
李若愚
狀啓,
竹山府
民家失火事, 傳于
曺雲承
曰, 當此窮夏, 民家燒燼, 若是夥多, 聞極驚慘。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結構奠接之方, 廟堂措辭, 關飭。
○ 以
京畿
監司
李若愚
狀啓,
竹山府
民家失火事, 傳于
曺雲承
曰, 當此窮夏, 民家燒燼, 若是夥多, 聞極驚慘。 元恤典外, 別加顧助, 結構奠接之方, 廟堂措辭, 關飭。
○ 壬寅五月初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曺雲承
, 侍讀官
李殷相
, 檢討官
南性敎
, 直閣
金始淵
, 假注書
李鼎信
, 記注官
李昌祖
, 記事官
金濬
, 各持
綱目
第三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命讀之,
殷相
讀自
漢王
如
陜
, 止王聞之益厚平。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殷相
曰, 好讀書三字, 實合體念矣。
大禹
惜陰, 而文命敷海,
高宗
典學, 而殷道復興, 至于貧賤如
陳平
, 而能好讀書也。 故佐
漢帝
定天下, 終爲賢相, 然則書其可不讀乎, 而況帝王之學, 異於匹庶, 尤急鑑戒於千古治亂興亡之蹟者乎? 臣竊覸殿下法講
詩傳
, 已過五年, 而五冊未半, 召對
綱目
, 亦爲三年, 而三冊未畢, 悠泛如是, 而得無有慊於
大禹
·
高宗
乎? 玆不能無有識之憂歎, 伏願繼自今, 勤御講筵, 俾萬姓咸曰我殿下好讀書焉。 上曰, 下番讀之。
性敎
讀自
周勃
等, 止不可得矣。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性敎
曰,
三老董公
之說
漢王
, 可謂正大之論矣。 其言曰, 仁不以勇, 義不以力, 以仁義取天下者,
湯
·
武
之事也。 故
孟子
曰, 仁者無敵於天下, 又曰,
春秋
無義戰, 苟以仁義行師, 則天下歸心, 冠軍之勇, 拔山之力, 不足恃也。
漢王
之於
項羽
, 勇悍不如, 鬪力不及, 而漢之得天下, 仁義行師故也。 然則非但戰爭之事, 治國安民, 亦曰仁義而已矣。
堯
之其仁如天,
湯
之以義制事, 實爲人君之柯則。 伏願殿下, 體念於此, 慥慥於
堯
之仁
湯
之義, 則如
漢帝
之假仁義而行者, 不可同日而語, 曷不休哉? 上曰, 閣臣讀之。
始淵
讀自夏四月, 止嗚呼危哉。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始淵
曰,
漢王
爲
義帝
發喪, 告諸候討
項籍
, 而至於
彭城
, 置酒高會, 安得不敗? 雖有恢弘之量, 學識無矣, 故逸欲生而肆其志, 是豈小失也哉? 夫天之生人也, 賦其性無有不善, 而不學無識, 則物慾蔽焉, 至於悖戾而亂亡矣。 人心如鑑, 學而修之則光明瀅徹, 應萬事而中於理耳。 況爲人君上者, 布德宣化, 乃可治平矣。 布德宣化, 非學問, 無由得以行之, 學問不以實心, 則歸於文具而蔑效矣。 近來講筵久停之餘, 連賜召接, 討論史冊, 實不勝欣忭之至, 洪惟我
宣廟
壬辰播遷之時, 有枕戈猶御日三筵之詩, 以其波蕩之中, 不癈講學, 故終至轉危回安, 實億萬年無疆之休肇於此也。 顧今太平無事之時矣, 殿下雖日親萬機, 豈無講學之暇耶? 伏願自今日開講筵, 誠實學問, 俾有日新之效焉。 上曰, 參贊官讀之。
雲承
讀自
漢王
遣
隨何
, 止未嘗乏絶。 上曰, 止之, 文義陳之。
雲承
曰, 臣所讀自止中, 別無可陳文義矣。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壬寅五月初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曺雲承
, 侍讀官
李殷相
, 檢討官
南性敎
, 直閣
金始淵
, 假注書
李鼎信
, 記注官
李昌祖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