신병을 이유로 遞膱해 줄 것을 청하고, 뜻을 견고하게 세워 修己治人에 힘쓸 것, 師傅 등을 잘 선택하여 왕세자를 제대로 보필할 수 있게 할 것, 守令을 엄선할 것 등을 청하는 金栽의 상소
○ 持平金栽疏曰, 伏以臣, 往夏之病, 已成痼疾, 至于今年, 宿症尤苦, 綿綿綴綴, 若將撕盡, 比又重傷暑濕, 添得泄痢, 頃刻之內, 暴瀉無算, 委頓牀席, 無望起動, 尋單請急, 見阻喉司, 病裏情地, 一倍危蹙, 敢伸血懇, 悉暴病狀。伏乞天地父母, 特賜諒察, 亟許遞免, 以便調治, 不勝萬幸。仍竊伏念, 如臣無狀, 濫荷洪造, 前後叨竊, 實踰涯分, 螻蟻微忱, 隕結是期, 犬馬之齒, 已迫遲暮, 筋力奔走, 亦不從心, 則毋寧殫竭六七字缺是臣之願, 而臣且少而失學, 中罹禍故, 神思荒落六七字缺綴緝文字, 尙不猶人, 其所望開說義理, 指陳政事, 以導聖明四五字缺乎? 以此低回泯默, 不敢發口者, 有日月矣。乃者天怒於上, 災異迭見, 民怨於下, 怨覿朋興, 朝著潰裂, 紀綱板蕩, 邪說半行缺雖疊累卵半行缺與荒嬉之辟, 亂亡之世半行缺之誠根於秉彝, 每見艱虞溢目, 世道孔棘, 中宵撫缺言未言, 終不能自已, 敢將區區願忠之志, 參以平日所聞。半行缺爲殿下略陳一二, 惟聖明之留神財幸焉。臣七八字缺事之根抵也。志一則氣無不動, 事無不成, 唐虞三代之盛, 半行缺高遠, 而難於幾及矣。然先入此志, 循序漸退, 則如行者缺食者不撤, 必至於飽, 終無不可及之理, 自古人主, 終身願治, 而缺良由志不立耳。聖王所以修己治人之道, 不過曰天德王道而已。夫躬行仁義, 表正萬方者, 天德也。敎養生民, 惇敍彝倫者, 王道也。天德在躬, 王道大明, 此其所以爲唐虞三代之盛耳。後世天德王道之說, 不明於天下, 法令智力, 謂可以把持一世, 道德仁義, 反以爲笆籬邊物, 一有以此言進者, 則目以高談, 斥以迂闊, 群驚族笑, 左排右擠, 殊不知時無古今, 爲之則可, 爲道無難易, 行之則可行, 昔張釋之, 因前言便宜事, 文帝曰, 卑之, 毋甚高論, 令今可施行也。程子對神宗, 極陳治道。神宗曰, 此堯舜之道也, 朕何敢當? 程子愀然曰, 陛下此言, 非宗社臣民之福也。夫文帝·神宗, 亦可謂願治之主, 好善之君, 而其志趣之卑陋, 至於如此, 則古道之不明, 古治之不復, 何足怪也? 顔淵曰, 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 有志者亦若是。殿下誠能於一朝慨然發憤, 大振憤猛之志, 必以旋轉乾坤, 恢拓宇宙, 弘濟黎元, 煥具禮樂, 一新世道, 化隆三王爲期, 而篤信大道, 終始典學, 推修己之功, 設治人之敎, 毋爲退劫之念所撓, 毋爲利害之說所動, 毋爲因循之論所拘。今日如此, 明日如此, 堅持勇往, 以至學日就, 德日進, 政日理, 化日廣, 則二帝三王之德, 倏焉在我, 而唐虞三代之治, 不難企及矣。臣聞堯舜禹之相受授也。其言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此爲萬世道學之淵源也。夫以堯舜禹之大聖, 數字缺猶曰一, 猶曰執中者, 所以明雖生知之聖, 而亦必有待於缺先哲王, 窮理盡性, 備道全德, 其所施爲, 雖無不中, 缺小有自足之心, 平居所以戰戰兢兢, 致其懲窒遷改, 缺無一念之或忽, 是其規模方法布在方策, 可效可數字缺可制其方圓, 而特患人君, 以爲高遠而莫之行耳。半行缺寓, 天下事物, 皆有天則。半行缺未踄, 不得不措爲務, 有半行缺知學問之爲何事者, 固不足道, 或有留心此事。半行缺以章句記誦爲能事者, 亦豈所以學問者哉? 臣曾半行缺經席, 竊觀進講之規, 前後所授, 一番讀過之後, 只以半行缺文義, 而自上更無發難講討之事, 臣未知聖學高半行缺聖莫聖於孔子, 而尙不無師弟之相長, 則彼入侍半行缺以經學, 反覆討論, 亦豈無一二開發之益耶? 由是經筵之數字缺員而隨入, 逐出尸素而已。尋行數墨, 口讀而已。如此則雖曰設經幄, 讀盡萬卷, 顧何益於身心上實工耶? 誠願聖上, 自今以往, 臨筵講學, 只以淵默爲尙, 問之必審, 思之必愼, 辨之必明, 而猶不免或有疑義, 一一商確, 件件淨盡, 不徒誦說於口也。必欲體驗於心, 不徒理會於意, 必思實踐於身, 而至於政事之得失, 民情之休戚, 亦皆虛心訪問, 屈己採納。又令經筵官, 博考前例及先儒格說, 參酌以啓, 列諸左右, 以備觀省, 庶於天下之事, 無不經歷詳審, 浹冾通貫, 而至其所以用工之要, 則又必在於敬之一字, 願更於整齊嚴肅, 主一無適之訓, 益加玩味, 常從事於戒愼恐懼, 毋自欺謹其獨之實, 表裏交修, 終始無間, 則物欲消而心德全, 大本立而達道行, 措之政事, 無不如志矣。臣聞賈誼之言曰, 天下之命, 係於太子, 太子之善, 在於早敎諭與選左右敎得, 而左右正則太子正, 太子正而天下正矣。宋臣朱熹, 嘗以此言, 誦於其君曰, 此天下之至言, 萬世不易之定論也, 而朱熹, 豈欺我哉? 若昔三代之禮, 保以保其身體, 傳以傳之德義, 師以導之敎訓, 以發其嚴師親友尊德樂義之心, 而又必廣選天下之端士, 博聞有道術者, 以衛翊之, 逐去邪人, 使不得廁其間, 屛斥邪味, 使不得登俎, 雖容貌辭氣之微, 飯食起居之細, 纖悉曲折, 皆有法度, 故缺稚之時, 所聞者無非正言, 所見者無非正事, 習與智長, 化與心長, 數三字缺道之長, 而非後世之所能及者, 良以此也。臣竊覵今日輔養數字缺略, 今之所謂師傅·賓客, 卽古三公三少之職, 而其接見數字缺已乖於古人與太子居處出入之義, 而至於宮僚, 一日一缺親近薰習之益, 而日次進講, 亦多廢闕, 則其燕居半行缺宦官宮妾, 偏嬖側媚之徒而已。殿下所以爲萬世燕翼半行缺大相剌謬也。頃日書筵半行缺擧行之事, 臣竊惜之半行缺之任者耶? 誠宜至誠招來, 置之左右, 晝夜與處半行缺輒皆箴規, 至於師傅賓客之官, 必擇其人, 而久居數行缺使得專精致志於敎導之職, 而仍與入番僚員, 輪回半行缺無有間斷, 使世子心常警畏, 罔或怠惰, 而殿下, 亦於數字缺下, 考其所學, 察其所習, 而且以殿下之所嘗躬行而心得數字缺所觀感而成就, 則其於涵養德性, 變化氣質之功, 豈不大有力哉? 數字缺殿下試自思之, 此心, 其接公卿大夫時如何, 其對宦官·宮妾時如何, 數字缺殿下德性已成, 事理已明, 猶此如此, 況我春宮, 沖弱之年, 知思未有所至乎? 昔我中宗大王, 慮世子之徒事講讀, 未有優游規諷之益, 使賓客僚屬, 無時相接, 從容久待, 終日不退, 師傅貳師, 則會講前後, 又別更迭進見, 以保翼之, 此卽三代聖王敎導輔養之盛意也。惟聖明之留心焉, 則實宗社生靈無疆之福也。臣聞天下之本在國, 國之本在家, 故其家不可齊而能治者, 未之有也。三代聖賢之君, 欲修其政者, 莫不以齊家爲本, 而其壼範之正, 風化之盛, 可法於後世, 莫如文王, 文王之德, 可考於經傳者, 莫如二南。夫刑御之大方, 修齊之大本, 備載於關睢一篇, 而后妃之勤儉孝敬, 見於葛覃, 妾御之安分守命, 見於小星, 王女之和敬, 見於禮矣。公子之仁厚, 見於麟趾, 自內達外, 由近及遠, 薰蒸透澈, 融液周遍, 化之入人者深, 澤之及物者廣, 則閭巷之間, 室家和平, 而有芣苢之詠, 朝廷之上, 正直在位, 而有羔羊之作, 子孫之繁, 而螽斯之揖揖, 可化其衆多, 人才之盛, 而免置之武夫, 亦可以干城, 至於騶虞之詩, 極言草木之繁茂, 禽獸之茁壯, 而歎美其修齊之餘恩, 又有以及於數字缺是皆本之一人之身, 而推之於萬民, 修之宮掖之內, 而達之於數字缺至於無一人不得其所, 無一物不遂其生, 則嗚呼, 斯豈非齊數字缺世人君之所當取則者耶? 雖然閨門之內, 慈過則不威, 恩數字缺人之道, 莫先於正倫理篤恩義, 倫理正然後, 尊卑數字缺然後, 上下之情合, 二者竝行, 而處家之道得矣。苟或數字缺不能正位乎內, 妻不能齊體于上, 妾不能承接于下。半行缺不嚴, 君心蠱於私愛, 邪半行缺謗入, 其所以黯黮回譎矣。我祖宗家法之正, 前代無比, 而殿下之所以繩祖武, 而數字缺矣。然而前有名分倒置之變, 後有妖邪幻弄之禍, 數字缺袖埋凶, 及於大內, 則其爲正家之累, 爲如何哉? 幸賴數字缺夫奮, 宮掖整肅, 陰曀廓淸, 日月之更, 人皆仰止, 此正數字缺瞿然改圖之時也。若不痛察受病之根柢, 砭焫膏肓, 湔滌腸胃, 數字缺伏於心腹, 則安保其不復萌於異日乎? 近來宮禁之不嚴, 內藏之太多。三字缺竊言已久, 而宮家折受之廣占, 王子第宅之過侈, 廷臣以此論列者, 亦非一再, 則臣恐殿下端本淸源之功, 深有歉於文王之聖, 而二南之化, 終無可致之日矣。夫宮庭隱密之地, 袵席宴安之際, 其流於情慾而害於天理者, 雖若至微而難見, 其符驗之著於外者, 實有不可得以掩者, 誠願聖上, 着力於誠正之學, 措身於禮法之場, 使此心常如靑天白日, 無少瑕翳, 則上下內外之間, 無不一出於正, 而貫魚順序, 牝馬和貞, 家道肅而王化成, 臣聞朝廷者, 四方之本也。朝廷正而百官正, 百官正而萬民正, 萬民正而四方正, 四方正則遠近咸得其正, 而邪氣罔或敢間, 陰陽調而風雨時, 群生和而萬物殖, 此自然之理也。其不能者, 一切反是。夫賢才彙進, 群陰消亡, 士林協和, 四字缺有文王以寧之休, 有群工相讓之德者, 朝廷之正也。賢邪雜進, 忠佞莫辨, 是非淆亂, 賞罰無章, 有分朋樹黨之習, 有循私蔑義之弊者, 朝廷之不正也。由是觀之, 則今日之朝廷, 可謂極不正而大不和矣。一自東西標榜以來, 上自廊廟, 下至委巷, 擧一世人物, 靡然盡入於色目之中, 互相攻擊, 視若仇讐者, 殆將百年于玆, 而我殿下卽祚數十年間, 執德不固, 局面屢換, 其當國柄用者, 因勢乘機, 惟以報復爲能事, 或措數字缺或摘抉其隱慝, 快心於私仇, 逞情於私憾, 經營擯逐, 惟日不足。半行缺者, 處心積慮, 惟以鑽進爲急務, 或攀附於幽陰, 或締結數字缺於內外, 危言眩於聽聞, 煽俑希顗, 無所不至, 飜覆靡常, 數字缺退則怨毒益深, 一番人進則禍焰又酷, 礪戈戰以相視, 數字缺殿下又從以左右之, 扶抑之, 好惡不循於輿情, 愛憎偏任數字缺今或目之以爲邪, 前之所否者, 後反奬之, 以爲可當半行缺之賢否, 而寵擢任使半行缺誅殺, 不有餘力, 使强者益强, 半行缺間有陰凶奸慝之輩, 擾弄威權, 嫁禍國家, 而不意數字缺死荒裔, 飮恨泉壤, 而不小惜, 畢竟天道好還, 聖心五六字缺慮有罪者, 悉伏典刑, 則其有光於不遠復之聖德, 而可謂十餘字缺壞之, 朝廷亦何益於旣骨之忠魂耶? 雖以一家之事言之。半行缺䦧, 則爲其家長者, 惟當呵噤喩解, 保合兩間, 使不至激十餘字缺道平而和氣應矣。若復偏聽一言, 獨是一人, 使直者無以自伸。五六字缺橫, 則其不至於敗亂滅亡者鮮矣。況居君師之位, 主威福之柄, 五六字缺及於斯耶? 殿下非不知朋黨之可惡, 而其所以處分於上者, 適足以長其傾軋之風, 故在廷諸臣, 各立門戶, 朋黨之中, 又生朋黨, 三分五裂, 百孔千瘡, 今年甚於去年, 今月甚於去月, 忙忙汲汲, 晝思夜度者, 惟護同斥異之是務, 若國家之安危, 生民之休戚, 置之相忘之域, 未嘗有一人擔當國事, 圖濟時艱, 譬如萬斛之船, 泛于溟渤, 而無人正柁, 一任其風浪, 如此而國之不亡, 其亦幸矣。臣師文純公朴世采, 嘗以皇極之義, 敷衍爲說, 袖進於登對之日, 不審殿下, 記有否乎? 昔箕子, 爲武王陳洪範九疇者, 五曰, 皇建其有極。董子所謂, 正心以正朝廷。朱子所謂, 天下之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者, 蓋此義也。世采之所以必以是, 爲格君之第一義者, 豈無所受而然哉? 伏願殿下, 受取世采之箚, 置之座側, 留神於會極歸極之訓, 服膺於作好作惡之戒, 陟罰臧否, 一循於公議, 進退用舍, 毋僻於一偏, 但見虛明之地, 廓然大公, 儼然至正, 泰然行其所無事, 而無一點渣滓之累, 無一毫偏係之失, 則本源淸明, 四方取則, 百官萬民, 咸歸於蕩平正直之化, 而偏被反側之弊, 永絶於朝端, 王道立而萬化理矣。臣聞程子曰, 在物爲理, 處物爲義, 夫義理者, 人物之所同得, 而天下之所共由也。半行缺而行於彝倫, 根於人性, 而見於日用, 是乃劉子所謂天地之中天道, 子思所謂天命之性, 孟子所謂仁義之心, 程子所謂事物當然。半行缺不以愚嗇, 不以古明, 不以今晦, 無一日之或泯, 歷萬古而不八九字缺燾, 日月賴此而貞明, 綱常賴此而維持, 華夷賴此半行缺, 不可以威脅, 不可以利誘, 順之者興, 逆之者亡, 古之聖王半行缺立敎以培植半行缺主, 或不知此, 而有悖亂斁絶之半行缺於神人之前, 或陰扶於草野之中, 慷慨奮發, 至半行缺義理之在人心, 而不容泯滅者, 於斯可見矣。我東方自半行缺禮義之方, 而至於國朝, 文敎大闡, 群賢輩出。半行缺下之所以講討服習者, 莫不粹然一出於義理之正, 而不幸半行缺民彝滅絶, 父不父子不子, 夫不夫婦不婦, 少長失序, 師友半行缺賤而防貴者有之, 向之所謂根於天性, 而不容泯滅者。五六字缺掃地盡矣。不審殿下, 亦嘗究其致此之由, 而思其救此之道耶? 嗚呼, 今日之事, 尙忍言之哉? 群凶滿朝, 衆讒交構, 導殿下於不義之地, 陷一國於無母之域, 其能以一言明倫理, 以一身殉道義者, 朴泰輔一人而已。儻非甲戌敦復之擧, 則以殿下之聖德哉? 不免爲五伯之所笑矣。甲戌之初, 殿下以謀害國母之賊, 亟正其罪之意, 特下聖旨, 則爲殿下之臣子者, 所當將順之不暇, 而伊時大臣, 其所處義, 反出於一身利害之計, 而丙子之獄, 用意尤深, 請對之擧, 出於半夜, 感激之言, 發於中心, 遂使大憝鼓腹, 巨禍陷天, 以殿下尊爲人君, 終不能保一伉儷, 此則古今天下所未有之變也。噫, 古之大臣, 逆折奸萌於未露之前, 而措國勢於盤石之固, 今之大臣, 掩護逆賊於旣發之後, 而阽危社稷於將亡之境, 吁亦異矣。雖然, 尙運, 何足責? 九萬, 文學雅望, 早出流輩之上, 淸名直節, 亦嘗見推於朝右, 而風霜之餘, 推剝殆盡, 只知苟安於一時, 不念得罪於後世秉春秋之筆者, 臣竊惜之, 顧其氣勢之所震耀, 黨議之所籠絡, 擧世趨風, 一口應和, 或謂之深長慮, 或謂之斷斷無他, 儻非聖斷赫然, 一時施屛黜之罰, 則臣恐異議日益熾蔓, 而國是無時可定也。八載之中, 人心陷溺, 士夫之間, 風習大壞, 惟以軟熟阿諛, 依違苟且, 爲得計, 不復知有節義行檢之可尙, 父訟其子, 兄勉其弟, 數字缺非苟幸目前, 徼福日後之計, 不幸今日, 復有利害禍福數字缺殿下, 環視朝端, 守死善道, 如朴泰輔者, 有幾人哉? 懷利事上, 半行缺懲惡之典日墜, 不徒不顧一身之名節, 而至於忘君臣十餘字缺一時之人言, 而將以蔑萬世之公議, 王章由是而不嚴, 朝半行缺使顚倒重獄, 伸護大逆者, 偃息無恙於覆載之間, 十餘字缺倫紀者, 優游自在於田廬之間, 可勝歎哉? 不特此半行缺誣服穢物掘得之說謂半餘行缺公傳顯道, 略無顧忌。噫, 半餘行缺丁寧, 而尙且致疑則苟推此心, 何所不至? 臣於是, 有半行缺之不可說也。嗚呼, 逆賊, 人人之所共誅, 而營救若手足之半行缺所必報, 而恝視如越人之視秦瘠, 自甲戌至今日首尾一串。半行缺計則得矣。其乃堂堂禮義之邦, 相率而入於夷狄禽獸半行缺伊川被髮, 知百年之爲戒, 竹林淸談, 占五胡之雲擾, 則今日之半行缺淸談而已哉? 故臣愚以爲, 欲論大臣之罪案, 莫大於義理之壞十餘字缺之痼弊, 莫過於義理之晦塞, 蓋義理旣亡, 而其國之不亡者, 未之有二三字缺義理之在天下, 無時可泯, 而特被一二臣所懷弄, 以至於此, 我殿下誠能昧昧, 先用力於聖賢之學, 民彝物則, 一一講明, 其於所當然之理, 與其所以然之故, 莫不心融神解, 洞觀昭曠之原, 而痛斥邪說, 使不得亂吾之聰明, 屛逐憸人, 使不得壞吾之典章, 一意持守, 常久不已, 則人心丕變, 士趨以正, 三綱立而四維張, 治道明而國脈壽矣。臣聞民以君爲心, 君以民爲體, 心以體全, 亦以體傷, 君以民存, 亦以民亡, 蓋君之與民, 以勢而言, 則尊卑之分, 雖若霄壤之相懸, 以情而言, 則親近之意, 猶心體相資以生, 相須以養也。是以視之如傷, 保之如子, 臨之若朽索之御六馬, 所欲與聚, 所惡勿施, 使鰥寡孤獨, 皆有所養, 匹夫 匹婦, 咸獲自盡, 然後民足於下, 而君安於上矣。自古人君, 或有愛民之心, 而民不被其澤, 或有重民之政, 而民不蒙其惠, 卒至爭奪起而災害至者, 何也? 奢侈之成習也。守令之不擇也。奢侈成習, 則用度無節而民財竭矣。守令不擇, 則培克無厭, 而民力彈矣。財竭力彈, 民不料生, 則國隨以亡矣。臣生長鄕曲, 自少熟知生民苦樂, 係於守令, 而若其奢侈之習, 數年來寓居京中, 然後始知之耳。在窮鄕下民, 終歲勤勞, 而麤糲不繼, 布褐不完, 流離顚連, 凍餒致斃者, 比比有之, 而城中豪右之族, 尙多侈靡, 恥居人後, 高棟層楹, 橫亘雲霄, 綺羞珍饌, 羅列方丈, 二字缺之需, 其費千金, 一宴之資, 其直萬戔, 至於庶人妻妾。五六字缺下賤僭擬天居, 綿繡紗羅, 雜沓於閭閻, 珠翠金玉。六七字缺犯分僭制, 罔有紀極, 此皆出於生民之脂膏骨髓, 而六七字缺如此, 則財安得不匱, 民安得不窮耶? 嗚呼, 大庭器六七字缺服飾, 務極巧奢, 王子·公主之家轉相慕效, 八九字缺高䯻, 其勢則然者, 古語云。半行缺殿下於此, 可不反求半行缺水旱風霜之災, 無歲無之, 稼穡卒痒, 饑饉荐臻。半行缺, 當此之時, 誠宜別擇慈詳廉謹之吏。半行缺今之爲守令者, 若非庸陋鄙瑣之人, 則率多貪暴八九字缺付托權貴, 奔走昏夜, 雄府巨邑, 惟意所占, 籍其吹噓。六七字缺到任之日, 裒斂脧削, 經營賈販, 百種披羅, 盡歸於七八字缺, 蓋上之所以事權貴而求陞擢, 下之所以飾妻子而快己私者, 皆五六字缺於是不免, 又就科外, 巧作名色, 非理之供, 不法之徵, 日增月加, 其數夥然, 而迫促推究, 急於星火, 一有不逮, 則捶楚桎梏, 又從以加於其身, 怨聲嗷嗷, 有不忍聞, 其他閫帥之椎剝, 鎭將之侵漁, 若此之類, 所在皆然, 八路軍民, 困於誅求, 殫地竭廬, 益充其慾, 財傾産破, 旣以爲業, 則叨胸呼天, 相率流亡, 而四隣九族, 無不受其害矣。夫親民之官, 莫如守令, 則人君之所當謹擇者, 無過於斯, 而今反以無辜赤子之命, 擧而付之於虎狼蛇蝎之口, 任其呑噬, 不加隱恤, 哀我人斯, 誰因誰極, 祖宗朝贓汚之法, 極其嚴峻, 故雖有貪鄙之人, 尙知畏法, 而有所懲戢矣。日者筵中, 有貪汚守令禁錮事稟處之敎, 而反以禁錮, 謂之重大, 其名係贓汚者, 亦不無輕重淺深之差, 則此固出於詳審區別之意, 而臣恐奸猾之徒, 一聞此言, 潛相彈冠, 益無所忌憚矣。不審何所愛惜於蠹國病民之鄙夫, 而不欲其廢棄耶? 噫噫, 殿下之民, 一困於侈習, 再困於苛政, 冤氣徹天, 災沴流行, 飢饉所被, 癘疫所加, 大命亦止, 無所控告, 而廟堂束手, 賑救無策, 其經國訏謨, 反出於伈伈俔俔, 乞憐萬里之外, 終使辱及君父, 弊歸國家。臣於此, 痛哭不足, 直欲蹈海死耳。我殿下, 誠能躬示敦朴, 以菲服惡食爲心, 戒飭後庭, 缺上自諸宮, 下至四方, 使之有以觀感而取則焉。又令銓官, 擇字牧之官, 必取悃愊無華, 廉謹自守者, 隨闕塡差, 而缺修擧贓汚之律, 其效績最著者, 或褒以書, 或贈以秩, 缺不法者, 亦倣烹阿之典, 以爲懲一礪百之地, 則紀綱立缺邦本固矣。今臣所陳, 非有危言讜論, 可以動缺可以起時人之目, 人之見者, 必以爲陳腐半行缺爲學之大方, 爲治之大要半行缺俯加採擇, 而又必先以首二條。半行缺所謂探淵源而出治道, 貫本末而立大中者, 六七字缺創爲新奇之名, 以釣矯激之名, 何可得也? 且臣伏見七八字缺採納, 而多取顚隮, 臣亦非不知括囊, 可以遠謗八九字缺鄕曲顓蒙, 遭遇聖明, 絲毫無補, 叨冒至此。半行缺刳瀝肝血, 以效野人芹曝之誠, 誠激於衷, 言不知裁, 伏願聖明, 察其忠款, 恕其狂僭焉。答曰, 省疏具悉。縷縷陳戒, 誠切忠愛, 深用嘉尙, 可不留意焉? 極選字牧之官事, 當令該曹惕念擧行, 爾其勿辭, 從速察職。
○ 持平金栽疏曰, 伏以臣, 往夏之病, 已成痼疾, 至于今年, 宿症尤苦, 綿綿綴綴, 若將撕盡, 比又重傷暑濕, 添得泄痢, 頃刻之內, 暴瀉無算, 委頓牀席, 無望起動, 尋單請急, 見阻喉司, 病裏情地, 一倍危蹙, 敢伸血懇, 悉暴病狀。伏乞天地父母, 特賜諒察, 亟許遞免, 以便調治, 不勝萬幸。仍竊伏念, 如臣無狀, 濫荷洪造, 前後叨竊, 實踰涯分, 螻蟻微忱, 隕結是期, 犬馬之齒, 已迫遲暮, 筋力奔走, 亦不從心, 則毋寧殫竭六七字缺是臣之願, 而臣且少而失學, 中罹禍故, 神思荒落六七字缺綴緝文字, 尙不猶人, 其所望開說義理, 指陳政事, 以導聖明四五字缺乎? 以此低回泯默, 不敢發口者, 有日月矣。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