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승정원일기 92책(탈초본 1739책) 정조 18년 12월 26일 기묘
1794년 乾隆(淸/高宗) 59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雪
行都承旨
沈煥之
病
。行左承旨
洪義榮
坐
。右承旨
李晩秀
內閣直
。左副承旨
兪漢寧
坐
。右副承旨
李太亨
坐直
。同副承旨
蔡弘遠
坐直
。注書
鄭文始
病
一員未差。假注書
吳泰曾
仕
李允謙
仕直
。事變假注書
柳台佐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洪義榮
啓曰, 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 雖無諫官, 依例行禮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洪義榮
啓曰, 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 雖無諫官, 依例行禮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正朝望闕禮習儀에 가기 위해 하직한다는 洪義榮의 啓
○
洪義榮
啓曰, 臣
義榮
, 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進去, 下直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洪義榮
啓曰, 臣
義榮
, 今日正朝望闕禮習儀進去, 下直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傳于
蔡弘遠
曰, 慰諭使留待。
○ 傳于
蔡弘遠
曰, 慰諭使留待。
○ 傳于
蔡弘遠
曰, 慰諭使入侍。
○ 傳于
蔡弘遠
曰, 慰諭使入侍。
○ 以大司諫
朴宗來
, 持平
安廷善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兪漢寧
曰, 只推。
○ 以大司諫
朴宗來
, 持平
安廷善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兪漢寧
曰, 只推。
○ 以司諫
兪岳柱
, 正言
鄭魯永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兪漢寧
曰, 只推。
○ 以司諫
兪岳柱
, 正言
鄭魯永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兪漢寧
曰, 只推。
○ 以校理
鄭東觀
, 副校理
洪秀晩
, 修撰
金熙朝
·
鄭履綏
, 副修撰
韓光植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太亨
曰, 只推。
○ 以校理
鄭東觀
, 副校理
洪秀晩
, 修撰
金熙朝
·
鄭履綏
, 副修撰
韓光植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李太亨
曰, 只推。
○
李太亨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校理
鄭東觀
, 副校理
洪秀晩
, 修撰
金熙朝
·
鄭履綏
, 副修撰
韓光植
, 旣有只推之命, 更爲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太亨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校理
鄭東觀
, 副校理
洪秀晩
, 修撰
金熙朝
·
鄭履綏
, 副修撰
韓光植
, 旣有只推之命, 更爲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領議政
洪樂性
以爲, 卽者史官, 來示副修撰
韓光植
疏本及聖批, 而有玉冊文改撰可否問議之命矣。以臣昏識蔑學, 何敢輕議於莫重之事, 而臣得伏見玉冊文, 而只知其極於贊揚盛德, 未見有欠於發揮字義, 則撰進者, 亦必竭其心慮, 盡其技能。而天地日月之廣大光明, 實非文字所能十分摸畫, 則見之者, 又欲兪益揄揚, 靡不欲極, 誠亦臣子之常情也, 臣豈容他議哉? 伏惟上裁。領府事
蔡濟恭
以爲, 伏承聖詢, 更展玉冊, 再三奉讀, 其所揄揚睿悳, 非不盛矣, 但念一國輿情之請以二字改議者, 蓋欲摸畫出天之純行, 昭揭萬世, 而今此冊文所稱述, 或近大泛, 此何等莫重莫大之事, 而若有一毫餘憾, 則將何以垂示千億乎? 堂疏改撰之請, 似由於此, 臣無容更議。左議政
金履素
以爲, 今此閟宮冊文改撰當否, 因儒臣疏陳, 猥蒙下詢, 而臣之蔑識, 固不敢率爾議到於莫大之事。第伏念揄揚盛德, 發揮懿美, 刻之琬琰, 昭示千億, 典章至重, 情文宜備, 此而苟有毫分未盡, 則改撰入刻, 雖似重難, 而惟當一從公議, 務歸於至精至當, 該載詳書, 俾無欠缺而已。伏惟上裁。判府事
金憙
以爲臣於日前, 得伏見
景慕宮
玉冊文謄本, 則謹奉以上二句, 卽所以發揮八字之義, 而今玆儒臣之言如此, 固知其出於贊揚之至意, 而冊文改撰, 關係莫重, 誠如聖敎, 臣何敢妄議乎? 伏惟上裁。右議政
李秉模
以爲, 天地之大, 日月之光, 實非文字間所能模畫萬一, 而其欲十分揄揚, 一毫無憾, 亦臣子之至願也。撰進之人, 想必竭心殫技, 而儒臣所論如此, 其在靡所不用其極之道, 豈容他議? 伏惟上裁。大提學
徐有臣
以爲, 臣以玉冊文製述人, 震懍駴懼, 惟俟嚴誅, 俯詢之下, 不敢仰對云矣。弘文提學
具庠
以爲,
景慕宮
追上尊號玉冊文, 若於演釋字義, 有所未盡, 則不可以剞劂垂畢, 仍而不改, 卽命謹就原本, 更爲發揮, 允合情文, 敢達。藝文提學
李秉鼎
以爲, 因修撰
韓光植
疏請閟宮上號玉冊文改撰事, 以臣適忝館閣之末, 猥在收議之列, 而臣本素蔑識解, 事係至重至大, 悚息悸恐, 不知攸達。第伏念閟宮獻號之改議, 寔出於我聖上必欲克敬克愼, 盡善盡美, 昭闡我閟宮晟德純行, 永垂來後, 毫分無憾之達孝至誠, 則今此堂疏, 旣曰或欠發揮, 又曰不可苟然, 是儒臣已有憾於冊文也。前之撰進, 非不極意摸畫, 而區區微見, 文不厭改, 事貴僉同, 況何等莫重之事, 何等莫重之文乎? 申命文衡, 益加覃思, 發揚實德, 鋪張潛光, 改而又改, 善而益善, 俾天下萬世, 更無匹夫匹婦參差之見, 則恐合於當初改議之聖意。伏惟上裁。傳曰, 形容揄揚之際, 克盡善美, 豈敢取必? 堂疏有此所陳, 在予靡不用極之道, 篇章句作之務歸圓好, 卽事理之當然, 堂疏之指在何句, 令文衡, 往復該玉堂, 極意淘洗, 改付標, 堂疏中旣無侵斥之語, 則文衡之昨夜處義, 萬萬太過。
徐有臣
, 更卽牌招, 申飭行公, 使之卽爲擧行, 可也。
○ 領議政
洪樂性
以爲, 卽者史官, 來示副修撰
韓光植
疏本及聖批, 而有玉冊文改撰可否問議之命矣。以臣昏識蔑學, 何敢輕議於莫重之事, 而臣得伏見玉冊文, 而只知其極於贊揚盛德, 未見有欠於發揮字義, 則撰進者, 亦必竭其心慮, 盡其技能。而天地日月之廣大光明, 實非文字所能十分摸畫, 則見之者, 又欲兪益揄揚, 靡不欲極, 誠亦臣子之常情也, 臣豈容他議哉? 伏惟上裁。領府事
蔡濟恭
以爲, 伏承聖詢, 更展玉冊, 再三奉讀, 其所揄揚睿悳, 非不盛矣, 但念一國輿情之請以二字改議者, 蓋欲摸畫出天之純行, 昭揭萬世, 而今此冊文所稱述, 或近大泛, 此何等莫重莫大之事, 而若有一毫餘憾, 則將何以垂示千億乎? 堂疏改撰之請...
○
李太亨
啓曰, 大提學
徐有臣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延祥詩考試, 不可踰日, 如是違牌, 不卽承膺, 事甚未安, 更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太亨
啓曰, 大提學
徐有臣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延祥詩考試, 不可踰日, 如是違牌, 不卽承膺, 事甚未安, 更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以大提學
徐有臣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蔡弘遠
曰, 人見從來不同, 己作豈可自信, 所重莫重, 潤色何妨? 此所以勿以爲嫌, 俾卽改撰, 必欲務歸圓滿者也, 如是違牌, 無意擧行, 是豈尊所重而爲莫重之道乎? 更令牌招, 有關國綱, 前牌傳旨勿施, 更加嚴飭, 斯速擧行。文衡私義自私義, 此時予心自予心, 聞此予心二字, 區區私義, 其可容說, 竝以此意嚴飭。
○ 以大提學
徐有臣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蔡弘遠
曰, 人見從來不同, 己作豈可自信, 所重莫重, 潤色何妨? 此所以勿以爲嫌, 俾卽改撰, 必欲務歸圓滿者也, 如是違牌, 無意擧行, 是豈尊所重而爲莫重之道乎? 更令牌招, 有關國綱, 前牌傳旨勿施, 更加嚴飭, 斯速擧行。文衡私義自私義, 此時予心自予心, 聞此予心二字, 區區私義, 其可容說, 竝以此意嚴飭。
○ 傳于
李太亨
曰, 差使員上來守令, 皆令除辭朝, 當日下送。
○ 傳于
李太亨
曰, 差使員上來守令, 皆令除辭朝, 當日下送。
○
李太亨
, 以忠勳府言啓曰, 本府書寫忠義衛
沈景文
遷轉, 代嫡長忠義衛
李昇明
差下, 依例以假郞廳, 稱號, 何如? 傳曰, 允。
○
李太亨
, 以忠勳府言啓曰, 本府書寫忠義衛
沈景文
遷轉, 代嫡長忠義衛
李昇明
差下, 依例以假郞廳, 稱號, 何如? 傳曰, 允。
○
蔡弘遠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 當爲中日習射, 而正朝望闕禮習儀相値, 不得爲之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蔡弘遠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 當爲中日習射, 而正朝望闕禮習儀相値, 不得爲之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來正月初七日, 大駕詣社稷齋宿, 初八日祈穀大祭, 親行時, 隨駕禁軍及馬步軍, 以畿番幾哨磨鍊, 而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取考謄錄, 則甲辰年禁·御兩營, 鄕軍停番, 故祈穀大祭親行時, 御營大將, 率兩營出番作隊軍, 留陣矣, 今番則何以爲之乎? 敢稟。傳曰, 訓局步軍十五哨, 馬軍三哨, 禁軍三番隨駕, 留營留陣置之, 可也。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來正月初七日, 大駕詣社稷齋宿, 初八日祈穀大祭, 親行時, 隨駕禁軍及馬步軍, 以畿番幾哨磨鍊, 而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取考謄錄, 則甲辰年禁·御兩營, 鄕軍停番, 故祈穀大祭親行時, 御營大將, 率兩營出番作隊軍, 留陣矣, 今番則何以爲之乎? 敢稟。傳曰, 訓局步軍十五哨, 馬軍三哨, 禁軍三番隨駕, 留營留陣置之, 可也。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御營廳哨官, 摠戎廳敎鍊官, 禁軍遞兒窠, 今方有闕矣, 依節目, 禁軍別將與該營中軍, 眼同取才, 塡差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蔡弘遠
, 以兵曹言啓曰, 御營廳哨官, 摠戎廳敎鍊官, 禁軍遞兒窠, 今方有闕矣, 依節目, 禁軍別將與該營中軍, 眼同取才, 塡差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高靈縣監
林濟遠
疏曰, 伏以新陽載復, 慶禮當前, 頌祝之忱, 中外同情。臣於到官之初, 猥陳一疏, 竊附監門圖畫之意, 庸備廈氈推廣之資而已, 至於本縣事, 未暇煩陳者, 誠以邑弊民瘼, 有非卒乍間所可說得到底故也。臣之在官, 今八十有九日矣, 事之大小, 幾皆領略, 本縣民事, 比如曹鄶之賦役褊重, 以言乎軍政, 則虛名無數, 以言乎田政, 則虛結居多。此皆生民切骨之冤, 不可不一番仰聞者, 而最是糶糴之政, 大本一乖, 衆瘼咸萃, 其將無邑無民而後已。及此不言, 臣罪尤大, 臣請不避猥屑, 冒萬死而略陳之。噫, 天下事, 皆有分數, 以高靈之民, 徵高靈之還者, 此理之必無也。本縣壬子籍戶, 爲二千四百戶零, 而各穀元摠, 爲四萬八千餘石, 假使壬子之戶, 幸無流失, 計戶均分, 則一戶所受, 恰爲數十石, 況不受者多, 受之者亦不均, 種種弊端, 不待智者而可知也。本縣官房折受學位驛位, 衙祿公須位, 人吏復戶, 通計三百結, 皆謂之公結, 而不入於八夫元數, 一納公結, 不受結還者, 約可六七百戶, 此外又有各面書員賃卜五十結, 貿納官廳各種之謬規賃卜, 大禁也, 自有刑配之律而行之旣久, 官以爲常供, 吏以爲定例, 此路一開, 從中賃卜, 又不知爲幾倍。所謂賃卜者, 結價則預捧而用於用處, 結還則都受而以應其役, 官用一失其正, 吏弊無所不至, 貧賤吏屬若而輩, 受出三四百戶民結, 例受之還, 民之不受者益多, 吏之積逋者由此, 無論公結與賃卜, 不受皆饒戶也, 至若僧居士之苟充籍戶, 不受還穀者, 亦爲五六十戶。總以言之, 納公結則不受, 賣其卜則不受, 僧居士又不受, 受還實戶, 不過一千三四百內外而已, 以此之穀摠, 量此之還戶, 則每戶應分, 約可三十五六石, 此已萬不近理, 而一千三四百戶之中, 又有不均之弊, 少者或受五六石, 多者幾至八九十石, 民猶如此, 吏又可推。臣曾任
慶州
,
慶州
最稱穀多, 而其時民戶, 爲一萬八千, 還摠僅滿十萬, 而米不過三千石, 皮穀居多。不必遠引
慶州
, 以鄰近
星州
言之, 元摠不及本縣者, 幾爲三千石, 當捧又不及於本縣者, 又爲數千石, 本縣民戶, 僅比星州三四面, 而穀摠之多於星之一州者, 豈或近理乎? 民至少也, 穀至多也, 名以還弊, 無所不備, 其亦理勢之必然者, 庚戌·辛亥之間, 因計戶均穀之朝令, 轉移相續, 一路撓撓, 臣亦知其時事, 而惟此
高靈
一縣, 獨未見有裒益之效, 有其名而無其實, 於此亦可驗也。穀多民少之中, 不均旣如此, 褊苦又如此, 曾於四五年前, 數千窮民, 咸集倉庭, 打破倉吏之封鎖, 燒盡分糶之文簿, 此列邑所無之大變怪, 而糶政之更無餘地, 到此極矣。雖然, 壬子以前, 都屬先天, 請略陳壬子戶徵之大槪, 可乎? 一自倉簿經劫, 分受無稽之後, 紛紜宂雜, 莫可收拾, 前縣監臣
徐季修
, 戶徵之擧, 亦出於萬不得已, 而其時道臣之許令創行者, 亦豈得已也? 不受一粒而或徵百包, 雖有多石而或徵十斛, 不聞其還之有無, 只論其力之饒乏, 此乃戶徵大略, 苟使還摠差少, 穡事稍登, 則隨力遍徵, 庶有收殺之道。而壬子亦大凶也, 夫以三萬二千石之穀, 排比於二千四百戶之災民, 頭會箕斂, 其勢末由, 不得不徵及於籍外傭丐無根着之流, 又不得不倍數分排於邑下官屬窮殘之輩, 時當無前之凶, 行此無前之法, 此實吏逋民逋之權輿也。吏逋邑多有之, 民逋今始初聞, 臣請言民逋之所自來, 次陳吏逋之所以然, 可乎? 夫所謂民逋者, 當其戶徵之時, 分錄過當, 勢力不逮, 有土者賣, 無穀者走, 某甲之還, 移之於某乙, 南社之糶, 徵之於北社, 乙不能當, 則竝與乙之還而又移於丙丁, 北不能納, 則竝與北之糶而又徵於東西。到今兩年之間, 族徵·洞徵之還, 全沒頭緖, 移錄還錄之訴, 不勝煩撓, 貧富俱困, 流亡相續, 顧安得不然乎? 今當抄戶之日, 繼有抄還之擧, 近百之穀, 多在於至窮無依之民, 溯其源而究其本, 則莫非壬子之餘波也。去者之還, 錄之於留者, 死者之還, 徵之於生者, 留未必勝於去, 生未必優於死, 而倉簿自在, 指徵無處, 互相來去, 莫可究竟。不特此也, 立本之弊,
嶺邑
通患, 而本縣尤有甚焉。錢竇乍開, 窮民先犯, 家當三四身布, 則戶添八九石還, 又或有非農非賈, 不量力而無恒心者, 作名借戶, 自致多石之弊。又不特此也, 大凶之餘, 又經大癘, 逃散旣多, 死亡甚繁, 細考還案, 則流亡絶戶, 爲三百餘戶, 此等之類, 未必皆籍內而各有兩年未捧之還。最可切矜者, 壬子大水之後, 永災多未蒙頉, 逃避已久, 虛結自如, 自其洞里, 結役則以結還而當納, 還穀則無本主之可徵, 以洞中二字, 錄在還案者, 亦多有之。饒戶以替徵而移去, 貧民以積逋而逃散, 慮其徵及姻族也, 故本縣之人, 不相結婚, 憂其侵及結主也, 故他官之民, 不肯買土, 此一邑大小之所共憂嘆者, 而還穀之弊, 一至於此, 邑可存而民可保乎? 此乃民逋之大槪也。夫所謂吏逋者, 戶徵之初, 以其官屬之異於平民也, 其所分錄, 數十倍於平民, 人吏爲五六千石, 官奴爲數千石, 羅卒爲幾百石, 倉屬爲幾百石, 通計厥數, 幾以萬計, 時當大歉, 莫可徵出。設法之日, 已爲逋吏逋奴矣, 當年則多入於停退, 昨年則又無以了殺, 隱伏於刀筆之中, 粧撰於文簿之間, 官自以爲已捧者, 其實卽未捧也。又況兩年之間, 右所書員賃卜之還, 歲添數千石, 此外致逋之端, 多因邑謬, 逋上加逋, 瑣瑣之事, 不敢煩陳, 而力役甚繁, 策應無路, 畢竟都歸於官屬之逋, 而數年以來, 移轉之請得者, 又爲五千五百石, 移轉皆錢也, 錢入吏手, 豈有盡歸民分之理乎? 名以官屬, 則無人不負, 無人不逋, 誅之則不可勝誅者, 正謂此也。夫倉舍, 自有封標穀簿, 又有數爻, 吏奴輩之作爲外府, 任自出入, 宜無是理, 苟究其本, 則戶徵之加倍是已, 邑謬之鄙瑣是已, 移貿之數, 多是已兩年隱現之逋, 近始査得, 査之有方, 徵之無術, 所捧無多, 其力漸渴, 此乃吏逋之大槪也。糶糴之法, 創自國初, 法久而弊生, 事理固然, 而本邑之有糶糴, 當以壬子爲始, 安有三年之間, 吏逋如此, 民逋如彼乎? 蔽以一言曰, 穀多民少之弊也。壬子之戶徵, 穀多故也, 昨年之未捧, 穀多故也, 民逋穀多也, 吏逋穀多也, 族里之徵, 亦穀多也, 流亡之弊, 亦穀多也, 百弊千瘼, 皆從穀多中出來, 見今吏·奴·羅卒·廳屬, 倉卒之逋, 爲萬餘石, 族里之互相推諉, 不卞下落者, 爲幾千石, 流亡絶戶之無處可徵者, 亦爲數千石, 其餘則皆在於貧殘還民千餘戶之中。假使本邑之還, 不入於官屬, 盡分於窮民, 其爲難捧, 民與吏等也, 而吏屬則猶有身家, 窮民則走爲上策。以此言之, 民逋尤難於吏逋矣, 抄戶停退, 卽朝家曠絶之惠, 而貧民之多近百包者, 雖停得一半, 其所當捧, 較多於他官之十戶, 本邑還政, 此可知也。臣計以穀摠, 量其民力, 則減得三萬餘石, 綽有餘地, 而以此民徵此穀, 則雖歲連登熟, 吏皆良能, 斷無數三年間準徵之理, 於是乎作反一路, 遂爲彌縫之竗方, 急於磨勘, 無以充當, 則吏以紙上空言, 欺其官, 官以紙上空言, 欺其營, 亦豈得已也。凡本縣之吏若民, 以其穀多也, 故眼大而手闊, 滿百之穀, 看作鄰民數包, 犯之無難, 徵之末由, 穀多之弊, 有如是矣。壬子之入於停退者, 昨年盡起, 昨年之無以了當者, 今年竝起, 恰近四萬之秋捧, 欲徵於千餘戶荒歲殿屎之窮民, 如非聚沙成米, 搏土爲租, 則實無可捧之理, 至於族里之分徵, 雖是此邑之前例, 而當此大歉, 自已當納之還, 猶無以盡徵於分數之外, 族與里, 何暇論乎? 開倉以後, 積逋漸露, 民皆荷擔而立, 吏皆納履而待, 不用弦韋之政, 專事椎剝之法, 則其必鳥獸散而後已, 一失其民, 則從前絶戶之外, 又不知爲幾絶戶, 不得不量其事力, 參以寬猛, 要以感其心而盡其力爲限, 庶不至於更致流散而已。臣雖萬萬無似, 出自宰班, 粗知法意, 作反謬例, 決不可沿襲, 畢竟未捧之罪, 固所甘心, 而所可隱憂長慮者, 卽本邑之民事也, 卽本邑之糴政也, 邑雖蕞而, 猶係職方, 民雖少而, 亦屬版籍, 況此幾萬石會付各穀, 莫非朝家之經用, 則實戶日減, 虛簿歲增, 不出數年, 的知其邑虛民空。初無糴糶之可論, 而因仍掩覆, 不思所以上聞朝廷者, 此豈職分之所敢忍乎? 凡天下之事, 說弊則易, 救弊則難, 臣於此事, 日夕焦燥, 寢食俱忘, 疲神竭力, 思所以收殺之道, 熟料爛思, 所以釐革之方, 而弊到萬分地頭, 無可着手, 無可容喙, 其所矯救, 決非三四年間所可容易議到者。雖以吏奴逋言之, 臣方頓削官供, 竝革謬例, 凡係防逋之術, 靡不用其極, 而已出之逋, 亦已無及, 至於民逋, 則一付之於無可奈何而已。目下救弊之方, 但當謹分留之法, 開移送之路, 變結還而爲統還, 以爲漸次減摠之地, 而似此平緩之規, 無補切急之弊, 矧當浮於壬子之歉歲, 舊儲幾傾, 新捧至些, 嗣歲活民之資, 亦患不足, 旣無以遍及不受矣, 又無以移送他邑矣, 亦不得不傾其留而救其飢矣, 敝簟不得障洪流, 結繩無以治亂緖, 臣誠左右思量, 莫之所以爲計也。道內還弊之釐革者, 必稱
咸陽
·
比安
, 而
比安
稍遠, 臣未得其詳, 至於
咸陽
事, 屢對邑倅, 細叩本末, 一番大變通之後, 穀品之最精實, 分授之有定法, 當最八路, 鄰邑物情, 皆願爲
咸陽
之民, 臣實艶嘆。雖然本邑還弊, 塵土糠粃之如
咸陽
者, 亦無以充其數,
咸陽
之火亦將無所施矣, 惟有居昌限年之法, 最宜旁照, 而亦非自下敢請者。臣以本邑糴弊, 往復於道臣者, 亦屢矣, 冒沒陳白, 寔出於勢不獲已, 方當催科之日, 實非陳弊之時, 而一經磨勘, 從前百事, 皆爲臣罪, 及此不一言, 則身在罪中, 將無可言之會, 寧被瀆屑之誅, 不敢重犯欺諱之罪者, 此也。仍伏念臣, 冒叨縣寄, 無一善狀, 災邑窮民, 所以日夜期望, 不至流散者, 以臣班資之稍別於凡吏也, 而臣才短力弱, 事與心違, 些少精神, 耗竭於糴弊, 凡係荒政, 未遑料理, 其所措置, 反不如乎凡吏, 上孤分憂之聖念, 下負圖報之微忱, 唐突一疏, 又添死罪。伏乞聖明, 下臣此疏於有司, 亟講矯弊之方, 勘臣失職之罪, 以勵列郡, 千萬幸甚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邑弊之備陳者, 許令廟堂, 看詳粘啓, 稟處。
○ 高靈縣監
林濟遠
疏曰, 伏以新陽載復, 慶禮當前, 頌祝之忱, 中外同情。臣於到官之初, 猥陳一疏, 竊附監門圖畫之意, 庸備廈氈推廣之資而已, 至於本縣事, 未暇煩陳者, 誠以邑弊民瘼, 有非卒乍間所可說得到底故也。臣之在官, 今八十有九日矣, 事之大小, 幾皆領略, 本縣民事, 比如曹鄶之賦役褊重, 以言乎軍政, 則虛名無數, 以言乎田政, 則虛結居多。此皆生民切骨之冤, 不可不一番仰聞者, 而最是糶糴之政, 大本一乖, 衆瘼咸萃, 其將無邑無民而後已。及此不言, 臣罪尤大, 臣請不避猥屑, 冒萬死而略陳之。噫, 天下事, 皆有分數, 以高靈之民, 徵高靈之還者, 此理之必無也。本縣壬子籍戶, 爲二千四百戶零, 而各穀元摠, 爲四萬八千餘石, 假使壬子之戶, 幸無流失, 計戶均分, 則一戶所受, 恰爲數十石, 況不受者多, 受之者亦不均, 種種弊端, 不待智者而可知也。本縣官房折受學位驛位, 衙祿公須位, 人吏復戶, 通計三百結, 皆謂之公結, 而不入於八夫...
○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未時, 上御重熙堂。同副承旨嶺南慰諭使入侍時, 同副承旨
蔡弘遠
, 假注書
李允謙
, 記注官
金良倜
·
承膺祚
, 慰諭使
李益運
, 以次進伏訖。上曰, 屢千里寒程, 竣事復命, 寧不可幸?
益運
曰, 莫非王靈攸曁矣。上曰,
嶺外
之災形民情, 所見比所聞, 何如?
益運
曰, 大體穴農, 而山郡之如
安東
·
聞慶
等邑, 可謂豐登, 沿邑則無論左右道, 可謂慘歉, 而右沿比左沿, 尤有甚焉。然竊有可疑者, 或有全坪不收者, 或有十餘里全棄處, 以此推之, 貪民之不至塡壑於秋冬之交, 已是怪事, 而尙無一民流散, 亦無道路流丐, 市上米直, 不過一斛五兩, 似是理外, 而此則無他, 昨年年事, 可謂無前大豐, 而今年麥農, 亦甚大登, 故舊穀多有嬴餘, 且今番蠲恤之典, 別是特恩, 公納無多, 故民所以安堵而尙無菜色, 市直亦不騰踊矣。上曰, 抄戶之政, 果皆精約而能無澤不下究之歎否?
益運
曰, 營邑之臣, 非不欲悉心對揚, 而無論大小邑, 許多民揀抄之際, 差遜實難稱量, 故不無虛實相蒙之慮。此則歸罪於營邑, 蓋農民貧富其間無甚相遠, 家舍間架, 甁盎釜鼎之屬, 擧皆略相等焉, 故所以難於分別也。上曰, 停減數爻, 多寡, 何如?
益運
曰, 統一道言之, 還上則今年當捧中, 停退之數, 稍過於三分一, 而稍不及於四分一, 身貢停退, 則比還上尤濫矣。上曰, 道內穀簿, 足以排比於還賑否?
益運
曰, 以元留庫及十二月十五日至, 所捧新還, 較量民摠, 賑民則以一口二石計除, 還民則以一戶四石分排, 則可以約綽塗抹, 而第留庫之完否, 姑未詳知。所謂新捧, 擧未免麤荒, 賑民則簸揚分給, 保無捐瘠之慮, 而但還民則依前泛看, 不問穀色精麤, 計石分給, 則非但麥秋之前, 塡壑可慮, 以其麤穀, 將何以爲種子農糧耶? 是甚可慮矣。又況災邑, 多在沿海, 而穀簿在在零星, 此則不可不移轉, 而列邑守令, 各爲其民, 專以不給移轉爲能事, 雖以道臣之威, 恐難如例移粟, 此則自朝家, 別下飭敎然後, 可以分排移運矣。上曰, 狀罷四邑守令, 果皆不容不已耶?
益運
曰, 如
陜川
倅黃運祚, 不堪任則不堪任, 而此則可東可西, 且無不法之著見者, 容有可恕之道, 而至於
金海
·
柒谷
·
巨濟
, 則臣之所論列, 不過擧其大略, 其外瑣屑之事, 臣皆略之矣。上曰, 大臣筵奏, 似亦有意見, 故初則從施, 而旣見慰諭使疏本之後, 銷刻之嫌, 有不暇顧, 卽令差代矣。上曰, 向來差倭, 果皆入去云耶?
益運
曰, 聞萊伯言, 則渠輩, 以還歸之意, 通報江戶, 待其回信, 故姑未入去, 而非久當發船, 保無他慮云矣。上曰, 道內守令輩, 治績能否, 果何如?
益運
曰, 若論善治, 則東萊府使
尹弼秉
, 安東府使
李魯述
, 昌寧縣監
洪秉周
, 當以爲最, 其餘則別無優劣之顯著矣。上曰,
東萊
倅, 則果數十年來所無之善治云, 而
安東
倅, 亦果善治耶?
益運
曰, 道內之人, 皆云善治矣。上曰,
高靈
倅, 以還弊陳疏, 故纔已賜批, 而本邑還弊, 果何如云耶?
益運
曰, 臣在
嶺外
, 亦見其疏本, 而臣則以爲
高靈
倅非矣。其疏有
咸陽
蕩還事, 而此則屢十年流來積逋, 多有指徵無處者, 故朝家, 不得不蕩還, 而至於
高靈
, 則壬子年釐正穀簿, 不過三年之內, 雖有些少弊端, 豈可容易蕩還耶? 若此不已, 則
嶺南
一道, 畢竟無還而後已, 是豈成說乎? 且外補守令之陳疏釐弊, 誠一痼弊, 係是民事, 故朝家每施曠蕩之典, 而一番疏擧, 還簿則蕩滌, 軍額則移送, 國穀之耗損, 他邑之移疾, 誠甚悶然。如有弊瘼, 則守令報于監司, 監司轉聞朝廷, 事體當然, 外臣疏擧, 非大事, 莫可, 而稱以侍從, 動輒陳疏, 非徒事體猥屑, 其害有甚於民瘼。臣則謂外官陳疏, 一倂禁斷宜矣。上曰, 此縣又有民瘼之可言乎?
益運
曰, 今番慰諭綸音中, 有鎭堡驛牧, 準此之敎, 而各驛公納, 不過畿營所納入在木也, 此則例於八九月收捧, 十月初上納者, 係是令前所納, 則今不可追後計除, 而旣有驛牧準此之敎, 則令不可不信。臣意則以該驛春捧中, 移施, 似好矣。上曰, 然則往復道臣, 從便闊狹, 可也。上曰, 大提學牌去來, 催促。賤臣承命出傳。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甲寅十二月二十六日未時, 上御重熙堂。同副承旨嶺南慰諭使入侍時, 同副承旨
蔡弘遠
, 假注書
李允謙
, 記注官
金良倜
·
承膺祚
, 慰諭使
李益運
, 以次進伏訖。上曰, 屢千里寒程, 竣事復命, 寧不可幸?
益運
曰, 莫非王靈攸曁矣。上曰, ...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