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에 吳挺緯 등이 입시하여 晝講을 행하고, 하직하는 守令과 도로 내려가는 差使員 및 대간을 인견함
○ 午時, 上御宣政殿, 晝講。入侍, 特進官吳挺緯, 同知事李堂揆, 參贊官李元祿, 侍讀官李鳳徵, 檢討官閔就道, 假注書李世益, 記事官尹義濟·安如岳。上讀前受音, 自古之賢王, 至獨孤臣孽子一遍訖。鳳徵曰, 小臣音聲低微, 不能善讀, 近又失音, 難以進講, 令下番代之, 何如? 上曰, 允。又啓曰, 今所進講大文中, 有犯穆祖御諱處, 安字, 諱以寧字乎, 抑不置而不讀乎? 敢稟。上曰, 依太祖諱讀以朝字例, 以寧字讀之, 可也。就道進講, 自孟子曰, 有事君人者, 至所謂西伯善養老。就道啓曰, 安字, 何以釋之? 敢稟。上曰, 亦以寧字釋之。就道, 釋訖, 上受而讀之。鳳徵, 釋文義曰, 阿順者, 巧言令色之意, 逢迎者, 先意承順之意, 此乃患失之人也。人有患失之心, 則吮癰舐痔, 亦無所恥, 論語所謂苟患失之, 無所不至者, 卽此意也。寧社稷臣者, 其心, 一以寧社稷爲悅者也。小人之務悅其君, 猶大臣之以寧社稷爲悅也。天民者, 不欲自小以求用, 其智可行於天下, 然後出世用者也。人君苟能樂善好用, 則天民者, 亦將幡然而起, 樂爲之用, 此人君之所當體念也。上曰, 此乃伊尹之徒也。鳳徵曰, 上敎至當。大人者, 用舍行藏, 無意無必, 惟其所在, 而物無不化者也。苟能出爲世用, 則上可以致堯舜, 下可以納民軌物, 此則優入於聖域者, 蓋容悅侫臣, 則志於富貴而已者也。寧社稷者, 一於寧社稷而已, 則心有所倚着, 而非成德之君子也。天民則全盡天理之稱, 而猶不能無意必者也。大人則其過化存神之妙, 與天地同流者也。此所謂四等也, 聖人所樂, 不外乎本分之內, 王天下, 乃分外之事, 故曰, 不與存焉, 其敎人之意, 可謂深切矣。人能克去己私, 內省不疚, 則心廣體胖, 俯仰無愧, 其樂孰大焉? 有息則餒者, 少有私欲, 則便是間斷也。餒者, 不足之意, 斯道之傳者, 乃前聖所傳之道統也。蓋父母俱存, 兄弟無故, 乃人所願欲, 而在天難必者也。得天下英材, 則在乎人者也, 不愧不怍, 則便是在我之事也。在天在人者, 雖不可必得, 而在我者, 吾當盡之, 此亦敎人之意也。重言王天下不與存者, 所以致丁寧反覆之意也。堂揆曰, 中天下定四海, 是博施濟衆之事也。豈非聖人之所樂, 而然其所得於天者, 則不在是也。大行不加, 窮居不損云者, 不以吾身之窮達, 而本分之全體, 有所加損, 堯舜, 雖大行其道, 而所性則無所加, 孔·孟, 雖不得行道, 而所性則無所損, 此所謂素位而行者也。上曰, 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者, 亦此義也。鳳徵曰, 上敎至當。四體不言而喩者, 所謂聲爲律而身爲度也。如頭容不期直而自直, 足容不期重而自重者也。盎者, 和順之氣, 積中而著外也, 生者, 發見之意也。上曰, 不言而喩, 如無爲而化, 一動一靜, 自不過於法度者也。鳳徵曰, 無爲而化, 非指吾身上說, 其義不同也。大學淇澳章, 如切如磋者, 乃言德容表裏之盛, 亦四體不言而喩之意也。上曰, 伯夷辟紂, 及五畝之宅此兩節, 與前篇, 字有加減, 而義無異同耶? 鳳徵曰, 孟子引此, 蓋以將起下文西伯善養老之事也。所謂者, 結辭也。人君, 苟能行仁政於民, 敎之以樹畜之事, 而申之以孝悌之義, 使斯民養其老, 耆老碩德, 聞風而至矣。小註所謂文王之善養老, 非如缺待五更三老云者, 是也。堂揆曰, 若無孟子此章, 則缺以待五更三老爲善養老也。此乃私恩小惠, 而非缺 上曰, 待五更三老, 非漢明帝之事乎? 堂揆曰, 是也。鳳徵曰, 小臣鹵莾, 見聞孤陋, 不能曉釋文義, 仰達聖聰, 而蒭蕘必擇, 盛德之事, 溫故知新, 聖學之工, 前受文義, 或有疑處, 則下詢臣隣, 博採群言, 此大舜如問好察之道也。挺緯曰, 人君之學, 異於韋布, 徒能讀之而不能行之, 則其可謂之學乎? 旣讀矣, 思所以知之, 旣知矣, 思所以行之, 是乃體認之要也。上, 容悅侫臣, 所謂長君之惡者乎? 鳳徵曰, 長君之惡者, 君有過而順之之謂也。此則所謂逢君之惡, 而甚於長君之惡者也。就道曰, 小人, 交結宦官宮妾, 伺察人君動靜, 先意逢迎, 以中其欲, 此所謂逢君之惡也。鳳徵曰, 小人, 蠱君蠧政, 貪榮利祿, 至於國破君亡, 而身且不保, 此所謂安其危而利其災者也。挺緯曰, 一篇之中, 可問者非一, 而殿下, 獨以容悅侫臣爲問, 臣不勝欽仰之至。自古人君, 孰不欲進賢退邪, 而大奸似忠, 直言逆耳, 此君子之所以難進, 而小人之所以得志也。故曰, 求忠臣於逆耳之中, 玆豈非人君之所當惕念者乎? 堂揆曰, 有言逆于汝心, 必求諸道, 有言遜于汝志, 必求諸非道, 此乃伊尹戒太甲之辭, 而實萬世人君之龜鑑也。挺緯曰, 人臣之言, 有順有逆, 勿以吾心之順逆, 而遽爲取舍, 必執其兩端, 而求諸道與非道之間, 則其人邪正, 不難辨矣。就道曰, 裴垍, 侫於隋而忠於唐, 蓋煬帝, 好諛侫則曲爲媚悅, 太宗, 好忠直則盡言不諱, 豈非人主使之然乎? 又曰, 歷代治亂興亡, 皆載於一部綱目, 所謂史中之經也。卷帙雖多, 最宜潛玩, 若以此書, 進講經席, 則其於治道, 豈曰小補? 挺緯曰, 大學衍義之書, 非但學問上工夫, 至爲精密, 治亂興亡之迹, 亦無不具, 苟能沈潛玩味, 體認躬行, 則治國, 其如視諸掌乎。上曰, 此乃眞德秀之書乎? 挺緯曰, 是也。鳳徵曰, 諸臣所達, 未爲不可, 而爲學之要, 貴在體認。苟徒事口耳之末, 而了無實得之效, 則雖日誦萬卷, 何益於治。苟能讀之而思其義, 思之而行其實, 則此孟子一書亦足矣。豈特綱目·衍義諸書, 爲治道之要而已? 挺緯曰, 頻接臣隣, 講論經理, 乃聖德事也。人臣雖至愚極陋, 缺欲進一言, 而榮其身乎。目今, 秋炎已退, 涼氣漸生, 缺不宜拘時, 往在祖宗朝, 便服夜對, 不拘常例, 以備缺好問之意, 出尋常萬萬也。先儒曰, 欲法堯舜, 當法祖宗, 此言, 豈非今日之攸法乎? 殿下英明, 特出千古, 以有爲之資, 加不息之功, 而又能尊用儒賢, 禮遇元老, 如此宿德之人, 必須引入經幄, 以資啓沃, 然後聖學有日就之功, 而治道無粉飾之譏矣。就道曰, 作興二字, 語意重複, 他書絶無此等文字, 先正臣鄭經世等, 進講此書之際, 以聞文王作, 爲句。仁祖大王, 特爲下問, 經世對曰, 臣入中朝, 見童子讀此, 而其句讀如此, 以義思之, 似爲順理矣。仁祖大王, 頗以爲然, 今不必依此讀之, 而自上亦宜參考, 故敢此仰達矣。堂揆曰, 明太祖讀論語, 至傷人乎不問馬, 以傷人乎不, 爲句, 亦此類也。挺緯曰, 秋霖不霽, 惡風連吹, 旱餘晩穀, 秀而不實, 前頭民事, 極可慮矣。堂揆曰, 賑饑之策, 所當豫爲講究, 而必須詳知災實, 然後可以議處, 各道災傷, 不可不趁早看審矣。挺緯曰, 差使員守令, 頻頻引見, 邑弊民瘼, 必有所聞知者矣, 豈非憂民之美意乎? 上不答, 筵臣退後, 上命史官, 引入下直守令。肅川縣監沈檀, 差使員鎭川縣監權大遠, 玄風縣監鄭載大, 入侍。上又命曰, 臺諫詣臺, 則招入可也。假注書李世益, 又出, 引入掌令李達意, 從後入侍。肅川縣監沈檀, 進伏。上曰, 爾旣曾經近侍, 必能治民, 往盡乃心, 務恤窮民。檀退, 鎭川縣監權大遠, 進伏, 上問糴糶。對曰, 租九百石, 米七百石, 而上年失稔, 故不得盡捧矣。上問年事。對曰, 水田則幾盡被災, 而黍粟頗有登熟之漸矣。上曰, 爾其盡心賑政, 務恤窮民, 毋爲奸吏所欺, 毋爲瘠公肥私。對曰, 本縣倉穀些少, 不足以賑濟矣。上曰, 有何弊瘼? 對曰, 本縣乃十室殘邑, 而軍額甚多, 騎·步兵合七百餘名, 砲保·水軍, 亦各百餘名。自庚辛兩年之後, 民戶太半, 流亡各色軍逃故之代無以充數, 至以一二歲兒弱之類, 搜括充定, 民之怨苦, 莫此爲甚。本縣有守禦廳所屬南漢守堞軍二百餘名, 而南漢之於本縣, 乃三日程也。脫有緩急, 倉卒之間, 決難及守堞之期會, 在本廳, 不甚關緊。若以此守禦之軍, 充定兒弱之代, 而兒弱者, 待其年滿徵布, 則可以少缺上曰, 今該曹稟處, 可也。又命曰, 簷流亂耳, 語音稍高, 缺諸色軍價布, 朝家旣以五升木三十五尺定式, 而近來木品漸高, 至以七八升四十尺擇捧, 貧殘軍兵, 決難保存, 此後則依前規, 以五升木三十五尺, 定式以捧何如? 上曰, 令該曹稟處, 可也。大遠退, 玄風縣監鄭載大進伏。上問赴任久近。對曰, 乙卯十月赴任矣。上曰, 爾曾經守令乎? 對曰, 未也。上問糴糶。對曰, 租六千石, 米四百石矣。上曰, 赴任三年, 必知民情, 如有所懷, 畢陳無隱。對曰, 嶺南徭役煩重, 民不聊生, 近聞有京大同之擧, 大小人民, 皆以爲便, 而道臣, 以待豐定行之意, 旣已啓聞矣。以臣所料, 則嶺南一路, 經界不正, 或有地大而卜少者, 或有卜多而地小者, 必先改量田, 然後可行此法矣。上曰, 大同一事, 廟堂自當議處矣。載大曰, 嶺南水路不順, 又無船隻, 故田稅運納之際, 雇得商船, 艱以載送, 而色吏, 又從而弄奸, 多有故爲致敗之弊, 若行大同之法, 則當自朝家, 處置船隻, 以便水運, 然後可無狼狽之患矣。上曰, 爾須勿煩。又問年事。對曰, 五六月間, 暫得鋤雨, 間或移秧, 而晩旱尤甚, 旋卽焦枯, 已無西成之望矣。上曰, 引見爾等, 意非偶然, 往盡乃心, 務恤窮民。載大退, 掌令李達意, 進前啓曰, 請還收金壽興敍用之命。啓辭見前 上曰, 毋庸堅執。又啓曰, 請以正邦禮明宗統之意, 祗告太廟, 頒示中外。啓辭見前 上曰, 勿爲煩論。又啓曰, 新除授執義李沆, 時在京畿楊州地, 請斯速乘馹上來事, 下諭。上曰, 依啓。遂罷出。
○ 午時, 上御宣政殿, 晝講。入侍, 特進官吳挺緯, 同知事李堂揆, 參贊官李元祿, 侍讀官李鳳徵, 檢討官閔就道, 假注書李世益,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