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정조 20년
1796년 (병진)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3책(탈초본 1764책) 정조 20년 6월 24일 무술
1796년 嘉慶(淸/仁宗) 1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李鼎揆
在外
。行左承旨
李益運
坐
。右承旨
金翰東
坐
。左副承旨
李肇源
坐
。右副承旨
鄭尙愚
坐直
。同副承旨
柳匡天
坐直
。注書
柳遠鳴
仕
一員未差。假注書
吳泰曾
仕直
。事變假注書
趙象基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傳于
金翰東
曰, 卿等以本司坐起來會, 明日次對, 進定於今日。
○ 傳于
金翰東
曰, 卿等以本司坐起來會, 明日次對, 進定於今日。
○
金翰東
啓曰, 今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金翰東
啓曰, 今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金翰東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金翰東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柳匡天
曰, 因
關西
七義士追配與加贈事思之,
黃忠烈
慷慨殉身之跡, 尙令人隕涕, 當
忠烈
之守
龍灣
也。有廓, 淸海岱之地, 每登戍樓, 見胡騎日轢關外, 而無人爲天朝出義排患者, 輒悲歌終夜, 及聞七義士倡論歸正, 欣然助成之, 謀遂洩而及於禍, 彼七人之爲義士, 卽
忠烈
有以啓之也, 今七人者, 同躋祠享, 而獨
忠烈
闕焉。豈非欠典, 是地無是祠則已, 祠之而不侑
忠烈
, 則雖七人之英魂毅魄, 必將怵惕不安於猿鶴謳吟之中, 贈左贊成
忠烈公黃一皓
, 進享於
義州顯忠祠
, 其日致祭, 令該曹, 該道, 知悉擧行。
○ 傳于
柳匡天
曰, 因
關西
七義士追配與加贈事思之,
黃忠烈
慷慨殉身之跡, 尙令人隕涕, 當
忠烈
之守
龍灣
也。有廓, 淸海岱之地, 每登戍樓, 見胡騎日轢關外, 而無人爲天朝出義排患者, 輒悲歌終夜, 及聞七義士倡論歸正, 欣然助成之, 謀遂洩而及於禍, 彼七人之爲義士, 卽
忠烈
○
鄭尙愚
啓曰, 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 判府事
李秉模
以掃墳事,
原州
地, 今日出去云, 係是大臣去就, 敢啓。傳曰, 知道。旣有筵奏, 使卿除朝辭往來, 而日氣益熱, 在塗加護事, 令地方官傳諭, 因此有提飭者, 大臣去就之出城入城, 例皆登聞, 不在於致政與否, 而日前
金奉朝賀
兩次入城, 與還鄕也。去就皆不登聞, 政院擧行, 反不及於內閣, 其時當該承旨推考, 此後申復故規事, 嚴飭, 可也。
○
鄭尙愚
啓曰, 卽者中樞府錄事來言, 判府事
李秉模
以掃墳事,
原州
地, 今日出去云, 係是大臣去就, 敢啓。傳曰, 知道。旣有筵奏, 使卿除朝辭往來, 而日氣益熱, 在塗加護事, 令地方官傳諭, 因此有提飭者, 大臣去就之出城入城, 例皆登聞, 不在於致政與否, 而日前
金奉朝賀
兩次入城, 與還鄕也。去就皆不登聞, 政院擧行, 反不及於內閣, 其時當該承旨推考, 此後申復故規事, 嚴飭, 可也。
○ 以執義
李明淵
, 掌令
李益恢
·
洪受浩
, 持平
申溆
, 司諫
柳畊
, 獻納
柳頤玄
, 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
鄭尙愚
曰, 只推。
○ 以執義
李明淵
, 掌令
李益恢
·
洪受浩
, 持平
申溆
, 司諫
柳畊
, 獻納
柳頤玄
, 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
鄭尙愚
曰, 只推。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李肇源의 啓
○
李肇源
啓曰, 大司憲
徐有臣
, 執義
李明淵
, 掌令
李益恢
·
洪守浩
, 持平
申溆
, 牌不進, 持平
崔逵翰
在外,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啓曰, 大司憲
徐有臣
, 執義
李明淵
, 掌令
李益恢
·
洪守浩
, 持平
申溆
, 牌不進, 持平
崔逵翰
在外, 監察茶時之...
○ 傳于
柳匡天
曰, 明日當由
逌瞻門
展拜, 該房知悉。
○ 傳于
柳匡天
曰, 明日當由
逌瞻門
展拜, 該房知悉。
○ 傳于
柳匡天
曰, 明日展拜時, 兵判都領事, 分付。
○ 傳于
柳匡天
曰, 明日展拜時, 兵判都領事, 分付。
○ 以吏曹參議
韓晩裕
, 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
李益運
曰, 只推。
○ 以吏曹參議
韓晩裕
, 牌不進罷職傳旨。傳于
李益運
曰, 只推。
吏批의 관원현황
○ 有政。吏批, 判書
金載瓚
進, 參判
黃昇源
進, 參議
韓晩裕
, 牌不進, 行左承旨
李益運
進,
成德雨
爲禮曹參議,
柳焵
爲謝恩兼冬至副使, 謝恩兼冬至正使單
沈頤之
, 書狀官單
李翊模
, 前兵使
徐有秉
·
李章漢
·
李潤謙
, 已上加資事, 承傳。贈兵曹參議
車禮亮
, 戶曹參議
安克緘
, 已上贈兵參加贈亞卿事, 承傳。贈軍器寺正
張厚健
, 軍資監正
車忠亮
, 掌樂院正
車元轍
, 禮賓寺正
車孟胤
, 已上贈兵議, 已上加贈一階事, 承傳。再政。
尹範喆
爲監察。
○ 有政。吏批, 判書
金載瓚
進, 參判
黃昇源
進, 參議
韓晩裕
, 牌不進, 行左承旨
李益運
進,
成德雨
爲禮曹參議,
柳焵
爲謝恩兼冬至副使, 謝恩兼冬至正使單...
兵批의 관원현황
○ 有政。兵批, 判書
趙宗鉉
進, 參判
權裕
入直, 參議
徐美修
病, 參知
李鼎德
病, 右副承旨
鄭尙愚
進, 同知
朴致範
, 僉知
李海範
·
朴春興
·
李敏德
, 護軍
洪明浩
·
李書九
, 副護軍
蔡弘遠
·
韓用龜
·
李城輔
, 竝單付。
○ 有政。兵批, 判書
趙宗鉉
進, 參判
權裕
入直, 參議
徐美修
病, 參知
李鼎德
病, 右副承旨
鄭尙愚
進, 同知
朴致範
, 僉知
李海範
&mid...
○
柳匡天
啓曰, 奏御文字, 何等審愼, 貤贈官銜, 不容錯誤, 而今日吏批贈職單子中, 贈戶曹參議
安克諴
, 書以兵曹參議, 贈軍器寺正
張厚健
, 軍資監正
車忠亮
, 掌樂院正
車元轍
, 禮賓寺正車孟胤, 皆以司僕寺正誤書以入, 事甚未安。臣之矇然捧入, 不勝惶恐, 而當該銓宦, 從重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柳匡天
啓曰, 奏御文字, 何等審愼, 貤贈官銜, 不容錯誤, 而今日吏批贈職單子中, 贈戶曹參議
安克諴
, 書以兵曹參議, 贈軍器寺正
張厚健
, 軍資監正
車忠亮
, 掌樂院正
車元轍
, 禮賓寺正車孟胤, 皆以司僕寺正誤書以入, 事甚未安。臣之矇然捧入, 不勝惶恐, 而當該銓宦, 從重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鄭尙愚
曰, 未下直守令, 皆令明日辭朝。
○ 傳于
鄭尙愚
曰, 未下直守令, 皆令明日辭朝。
○
柳匡天
啓曰, 未下直守令皆令明日辭朝事, 命下矣。熊川縣監
姜彙喆
, 牙山縣監
李靖模
, 兩司俱未署經,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以爲備員署經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柳匡天
啓曰, 未下直守令皆令明日辭朝事, 命下矣。熊川縣監
姜彙喆
, 牙山縣監
李靖模
, 兩司俱未署經, 除在外·未署經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以爲備員署經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肇源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忠淸道永同縣
徒三年定配罪人
金直休
放送事, 承傳, 啓下矣。
金直休
放送事, 分付該道道臣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忠淸道永同縣
徒三年定配罪人
金直休
放送事, 承傳, 啓下矣。
金直休
放送事, 分付該道道臣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刑曹啓目, 初檢官西部都事
鄭文綏
原情云云。傳旨內辭緣, 惶恐遲晩, 杖八十收贖, 公罪施行,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刑曹啓目, 初檢官西部都事
鄭文綏
原情云云。傳旨內辭緣, 惶恐遲晩, 杖八十收贖, 公罪施行,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丙辰六月二十四日卯時。上御
熙政堂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右副承旨
鄭尙愚
, 假注書
吳泰曾
, 事變假注書
趙象基
, 記注官
金良倜
, 記事官
金履永
, 右議政
尹蓍東
, 兼兵曹判書
趙宗鉉
, 判敦寧
金持默
, 行禮曹判書
閔鍾顯
, 行大護軍
李敬懋
, 吏曹判書
金載瓚
, 戶曹判書
尹師國
, 行大護軍
沈煥之
, 行護軍
徐有大
, 開城留守
趙鎭寬
, 行護軍
李冕膺
, 副校理
沈奎魯
, 以次進伏訖。
蓍東
曰, 數日以來, 日候極熱, 夜氣亦不淸涼,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蓍東
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蓍東
曰,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蓍東
曰,
惠慶宮
近遭同氣之慽, 伏想難以寬懷, 下情不勝悶慮矣。上曰, 其後氣度不知落下幾層, 昨今日來, 始爲復常矣。
蓍東
曰, 臣以才無一能, 位至三事, 塵刹未報, 尸素有愧, 而今番所下恩典, 天高地厚, 無以爲量, 罔功而致此, 滿心惶懼, 不但臣心爲然, 臣之老母, 亦以爲過福之懼矣。上曰, 此與他時有異, 蓋出錫類之意矣。上曰, 近日日熱, 殆挽近所無矣。
蓍東
曰, 世稱甲寅年暵炎, 前所罕有, 而今年恐有甚矣。上曰, 雨餘久曝, 人雖爲難, 而其在百穀, 愈暑愈好矣。
蓍東
曰, 時雨時暘, 莫今年若矣。上曰, 雖値暑節, 卿家老人, 一向安過乎?
蓍東
曰, 幸無大恙矣。上曰, 俗言處暑後, 日熱更甚, 而今年則處暑亦遠矣。雖然予則以耐暑, 爲動忍增益之工矣。
蓍東
曰, 前承旨
李書九
之疏, 只見傳敎下者, 而不知其裏面, 今始聞之, 知爲目下事, 藉使其言, 有或過中, 卿宰之疏, 宜賜優容, 而況其所言, 不得不爲者也。不惟不賜批, 至有投之待漏院之敎, 恐非淸朝來言之道。伏願所下傳敎, 亟命還收, 雖以還給書出, 亦何不可之有也。上曰, 卿旣有言, 更當下敎矣。命書榻敎曰, 前承旨
李書九
上疏, 以還給改書出。上曰, 次對爲之。
蓍東
曰, 別無稟定之事, 而判府事
李命植
上疏諸條, 可以稟處矣。上曰, 此非猝乍間所可措劃者, 卿已有所籌度乎?
蓍東
曰, 此事臣等亦常以爲憂歎者, 而但京外各衙門所措手處, 常賑穀而已矣。原穀二百萬石四五年內所縮, 爲四五十萬, 推此以去, 幾何不爲原穀之盡割乎? 但衙門各穀, 無別儲可用, 備局句管, 亦極零星, 故取利之盡分, 未捧之蕩減, 皆從此出, 穀數過縮, 京外皆知, 知而猶復犯用者, 無他通變之策也。此後撙節之方, 念念不忘而已, 實無別般立條件奏達之辭矣。上曰,
李冕膺
進前,
冕膺
進前。上曰, 卿父疏語, 可知老臣憂國之計, 第救弊之策, 以爲如何?
冕膺
曰, 臣父亦以爲戶曹旣無元會穀, 不可不容手於常賑, 而近以此穀, 視同等棄之物, 移劃蕩咸, 不少趑趄, 殆不知爲可惜, 故槪陳撙節之意, 而亦未嘗以全然不得用, 爲言矣。上曰, 諸道營邑, 或有放債取殖, 以防民弊, 及其弊生, 以公穀給代, 放債之初, 何嘗朝廷之所知, 而其流之弊, 自歸於公, 此不可不及時釐正矣。
蓍東
曰, 京畿廳穀, 入少出多, 有難自本廳操切差應, 以六七千石劃給監營, 以爲當年用下, 不問其所用之嬴縮, 則庶可少補, 此則合與畿伯往復, 相議較量, 數歲之中, 以爲節定矣。上曰, 老臣以國計陳疏, 良用可感。無論此條彼條, 一一商量稟處, 可也。
蓍東
曰, 判府事
李命植
上疏批旨內, 積蓄之有恃, 惟常平賑恤廳穀摠, 而壬子·乙卯四年之間所減, 殆近半百萬石云, 則其所矯救之請, 可見老臣謀國之悃, 令廟堂爛商拔例, 論理稟處, 京畿廳儲置事, 此亦在所釐正之擧, 而附陳京廳, 恒留十萬包貿米事。大抵均廳移納之弊不革, 則藉使斗直三錢, 奈彼均未定價何, 何況歲歲年年幾萬包米, 米不出於均廳, 而簿已勘於移納, 不言中自歸於欺民, 此予所以夙夜耿耿, 初元朝參日, 先眎微意, 伊後意內之營度, 雖有一二約綽抖擻於二紀荏苒之頃, 而卿之此際貿置之請, 亦或爲足食之一端, 與畿廳條, 亦令廟堂的確指一面啓事, 命下矣。取見其疏本, 則其一常賑穀之散置諸道者, 壬子會案所在合爲二百七十七萬四千四百餘石, 至乙卯, 其所減縮, 爲四十七萬九百餘石, 若其矯救之策, 則地部毋得移錄, 廟堂亦勿他劃, 停減未捧, 此穀則不入皮雜穀中, 逐年分數作米事也。常賑穀耗縮, 不意至此之多, 而四年之內, 穀簿之減, 乃爲四十七萬石零, 則國計之罔涯, 不可勝言究, 其弊源, 則不但各衙門移錄及各年停咸之次次耗縮而已。各道營閫蕩債或蘇弊給代之需, 一皆取辦於常賑穀統計, 卽今給代之數, 合爲十四萬餘石, 衙門移錄, 猶屬公用, 各年停減, 係是特恩, 而惟此加分給代名色, 元不關於朝廷, 當初許施, 固已失當, 到今穀簿之耗縮如此, 所當一竝還錄於本穀, 而多年施行之餘, 遽令置之, 則營閫事勢, 亦甚難處。此則從後別般商量, 更爲措處計料, 從今以後, 給代二字, 營閫無敢仰請, 廟堂亦無得許施之意, 嚴明定式。衙門移錄及各年停減, 除非萬不得已, 則無得擧論於常賑穀, 廟堂與地部·惠廳, 相與告戒, 十分撙節, 用下寡而添入廣, 年年加錄, 則不四五年, 而當充壬子會案之數, 如是然後就於皮雜穀中, 依疏辭, 逐年分數作米, 實合事宜, 此則當在該廳臨時稟旨, 便宜擧行之, 如何? 以此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蓍東
曰, 其一歉歲設賑, 牟·太爲上, 租·粟次之, 米爲最下, 諸道賑濟之狀, 每每取見, 則米多而皮穀少, 皮穀之中, 租多而太·麥少, 俱有縮穀, 已成規例, 守土之臣, 惟取廣濟之名, 以至於此事也。近來賑規之多不遵古, 亦一痼弊, 少用皮穀, 專尙米條, 本是守令要譽之事, 而今則便成式例, 所謂縮穀, 尤屬無義, 就中各邑之立本自備, 最是穀物耗縮之一大尾閭, 朝家申飭, 前後何如, 則其所防範, 尤當自別, 此則竝另飭諸道道臣, 無或有來後襲謬之弊, 如或有如前違越者, 一一摘發論罪事, 竝爲嚴飭, 恐合事宜。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蓍東
曰, 其一
京畿
一廳, 最爲難支, 究其致弊之由, 則專是儲置, 用下之殆無限節, 莫如歲捐幾千石之米, 付之該道道臣, 隨事揣量, 着意操切, 或有意外, 別下參量加劃, 立爲定制事也。
畿
邑儲置會減之濫報, 合有變通者, 厥惟久矣。劃付該道之請, 似爲覈實節蓄之要道, 故令該廳往復畿營, 執數歲之中以七千石爲定數, 則庶可以酌其多寡, 當其容入云, 依此數預爲劃付, 俾得推移充用, 勿令他般區處, 如疏中所請, 實合事宜, 以此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蓍東
曰, 其一京師艱食之患, 去而益甚, 欲爲足食之道, 則要令十萬石米, 常留京庫, 凡百取資皆用於米, 無所慳惜, 流布閭井, 則自復一石三兩之直, 而均廳錢條, 歲或有餘, 諸道豐稔處, 以詳定價貿取, 勿令吏胥作奸, 民皆樂從, 不待三五年之久, 而十萬石之數, 可以立辦。且或除給耗條之半, 以補其劣, 而運來之際, 小小掣礙之端, 要在臨時便宜事也。京廳之十萬石恒留, 諸路之待年豐貿米, 難乎云爾, 事極便好, 如車輪·鳥翼之不可偏廢, 然恒留之陳久紅腐之弊, 貿取時準價及民之惠, 旣貿後船隻運輸之節, 皆當預入商量, 而至若移納一款, 雖緣均廳米條之不足, 爲此不得已之事, 而聖心之所憫惜, 聖敎之所持難, 每在於此, 蓋以豐歲穀賤, 或有斗米三錢之時, 而均米本有定價, 預買自歸欺民, 都下足食之效, 畢竟易歸於無實, 今雖不能立法禁斷, 而奉行之臣, 在所警惕, 以盡對揚之道, 宜無所不用其極, 疏辭中恒留十萬石及待年貿米事, 亦竝姑依請施行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雖以貿米一事言之, 此得無礙易辦之事乎?
蓍東
曰, 今年八路, 有大登之漸, 可用常平之舊制, 而但貿穀之道, 亦難平價, 貿取之後, 亦難船運矣。上曰, 若以詳定價貿米, 則無穀賤傷農之歎, 若以十萬石恒留, 則無京中阻飢之患, 而
京江
之船隻無多,
三南
漕運, 亦尙有未到泊者, 船運之難, 果如右相所奏矣, 仍敎
冕膺
曰, 卿父以爲船運有道乎?
冕膺
曰, 臣父以爲, 此非一二年定限之事, 限十年以十萬石運載爲準, 則雖各道兵防船, 亦足矣。上曰, 所謂兵防船在在不成樣, 有難責之運載矣。上曰, 做時不如說時, 雖有其語, 而老臣獻策, 期有實效, 大臣須與諸宰爛商, 從長措劃, 可也。
蓍東
曰, 日蝕已過, 禮部回咨, 依例撰出, 正書安寶後, 定禁軍騎撥下送于
灣府
, 使之傳給鳳城將處, 以爲轉致
北京
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蓍東
曰, 冬至使臣, 例於都政差出, 都政雖退行, 必於六月內差出, 然後可無窘速之慮, 正月差出之謝恩三使, 曾有移差節使之命, 使號當以謝恩兼冬至使改啓下, 而其時副使
朴宗甲
, 方出藩任, 亦當更爲擬差, 令政院稟旨政官牌招, 開政擧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尙愚
曰, 謝恩正使·書狀官, 移付謝恩兼冬至使, 而副使有闕代, 令政院稟旨開政事, 命下矣。政官卽爲牌招,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蓍東
曰, 臣牧場事, 有所陳達矣。東郊之
馬場
, 水草甚好, 猶以當冬風寒之無處防禦爲慮矣。近者送人詳探, 則亦有一曲之藏風向陽可以遊寒處云, 此不可不一試矣。上曰, 惟在有司之臣試可之如何矣。故重臣
李文源
, 亦嘗屢言之, 尙以其利害之不可質言, 故只許自本寺一試, 而竟未得成矣。
蓍東
曰, 今臣亦未敢質言, 而若果善畜之地, 則棄之可惜矣。上曰, 畜物中馬之用爲大, 以國初設施言之, 其所定界周回, 殆同都城, 今不得築斯鑿斯, 盡復舊境。且民俗頑悍, 耕犁之及此, 葬埋之犯此者, 亦不可一一贖還, 難便之端, 似非一二, 而旣欲一試, 則此在本寺之方便設施矣。上曰, 司僕郞官, 有八年不得遷者, 雖以才具言之, 內可而外否, 必無其理。且年前貶目, 亦無形見之跡, 今番大政則遷轉, 可也。
尙愚
曰, 大臣就座之前, 吏曹判書
金載瓚
, 徑先進前, 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吏·兵判, 進前。
載瓚
·
宗鉉
, 進前。上曰, 都政, 何當爲之乎?
宗鉉
曰, 當於兩道褒貶入來後, 稟定日字矣。
蓍東
曰, 三陟營將
李東憲
, 日前擬望於五衛將, 有勿施之命,
鬱陵島
搜討, 間年爲之, 故今年非年次, 明年搜討之時, 則
東憲
箇滿已過。臣意則令兵曹依例內移, 其代各別擇差, 明年越松萬戶搜討當次, 而必以營將入送, 預先經紀, 無如今年之後時不如意之歎爲宜, 故敢此仰達。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宗鉉
曰, 各道營將·中軍·堂上虞候, 俱未滿朔數, 無論新舊資, 勿拘內擬,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平壤營下軍政, 專委中軍, 而今方釐正, 有難遞易, 故臣待罪西藩時, 至於狀請仍任矣。査括尙未了勘, 實不可遽付生手, 而今當大政, 若又遞改, 則本道事誠甚可悶。軍政未收殺之前, 姑勿遷移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鍾顯
曰, 來七月初四日宗廟·永寧殿秋享大祭, 犧牲看品, 依定式, 當以小宗伯擧行, 而參判臣
宋煥箕
在外未肅拜, 在前亞堂有故, 則或有判堂替行之例, 今番則臣當爲進去乎?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鍾顯
曰,
對馬島
書契回答, 當爲成送, 而參議臣
李城輔
在外未肅拜, 不得擧行矣。特除招延, 事體自別, 有不敢直請變通, 何以爲之乎? 上曰, 大臣之意, 何如?。
蓍東
曰, 曾在先朝, 故贊善
宋欽明
爲禮曹參議, 以
對馬島
書契事, 變通遞改, 旣有已例, 在外禮曹參議, 今姑許遞。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向有兩儒生來待之敎, 而尙不上來, 何也?
鍾顯
曰, 以布衣見召, 無怪其逡巡矣。上曰, 以抄選膺召, 尙或然矣。先意其爲抄選, 而召命之下, 不卽待令者, 似涉, 如何矣?
蓍東
曰, 若有職名, 則渠輩何敢乃爾? 以儒生特召, 似難呈身來待矣。上曰, 此則吏判, 卽爲收擬之地, 可也。
鍾顯
曰, 贈參議
車禮亮
·
安克諴
追配
顯忠祠
時致祭, 與贈判書
崔孝一
宣諡, 同日設行事, 命下矣。卽接平安監司移文, 則
顯忠祠
致祭及
崔孝一
宣諡, 以來八月初八日, 同日推擇云。祭文令藝文館撰出, 祭物及執事官, 令本道差定, 香·祝則臨期下送, 宣諡之節, 令吏曹擧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命書榻敎曰, 贈判書
忠壯公崔孝一
宣諡日, 仍以宣諡官致祭, 贈參判
車禮亮
·
安克諴
致祭, 亦以
忠壯公
宣諡官擧行。
鍾顯
曰, 贈參議
車禮亮
·
安克諴
追配時, 旣有賜祭之命矣。贈判書
崔孝一
宣諡日, 亦當一體擧行事。上曰, 大臣之意, 何如?
蓍東
曰, 賜祭與宣諡, 同日擧行, 允合於儀文矣。上曰, 依爲之。贈判書
崔孝一
宣諡日, 一體致祭事, 分付, 可也。
蓍東
曰, 今因言端, 臣有所仰達者, 贈寺正
張厚健
, 贈監正
車忠亮
, 贈院正
車元轍
, 贈寺正
車孟胤
, 與贈判書
忠壯公崔孝一
, 贈參議
車禮亮
·
安克諴
, 同時立節, 西土之人, 皆稱七義士, 而
張
·
車
四人, 見漏于一體之祀, 實爲欠典, 今當三義士追配
顯忠祠
之日, 一時竝享, 其於順民情樹風敎之道, 兩盡其宜, 前箕伯今適登筵, 下詢處之, 何如? 上曰, 前箕伯亦陳意見, 可也。
載瓚
曰, 臣於歲首狀請時, 煩瀆爲懼, 雖不得竝擧
張厚健
等四人, 而蓋其立節本末, 與
崔孝一
·
車禮亮
·
安克諴
, 實無異同, 今若竝躋于追享之列, 則始可以振風聲而聳群情矣。
蓍東
曰, 前箕伯以當初狀請, 道臣所達如此, 可知其爲當行之典矣。上曰, 依爲之。卿言正合予意, 一方之輿情亦可見, 四人一體追配
顯忠祠
加贈, 而
忠壯
今旣加贈正卿, 贈參議
車禮亮
·
安克諴
, 亦爲加贈, 可也。命書榻敎曰, 贈兵曹參議
車禮亮
, 贈戶曹參議
安克諴
, 加贈亞卿, 贈軍器寺正
張厚建
, 贈軍資監正
車忠亮
, 贈掌樂院正
車元轍
, 贈禮賓寺正
車孟胤
, 加贈一階。
鍾顯
曰, 頃因大臣筵奏, 特命官給祭需於故忠臣
李士龍
星州書院
, 以爲樹風聲聳觀瞻之道, 而伊時亦以, 若無
李士龍
一人, 則何以有辭於天下, 有所下敎矣。臣近聞其所創設者, 初非書院, 只是祠宇, 而扁以忠烈, 雖出鄕人之慕義, 而尙未蒙賜額之典者, 恐爲欠事。如
武毅公劉克良
之地處, 亦已腏享於
崇節祠
, 則以
士龍
之忠節卓然, 屢蒙聖朝之褒尙, 而獨於宣額一事, 至今未遑, 不無缺恨, 故敢此, 仰達矣。上曰, 大臣之意, 何如?
蓍東
曰,
李士龍
忠烈, 聞于天下, 列聖朝褒典備至, 而祀宇與書院有間, 則宣額之典, 允合事宜, 臣頃以官給祭需爲奏, 贈額之請, 未能竝陳, 尙以爲恨矣。今者禮堂所奏誠好, 臣何敢有異議乎? 上曰, 贈牧使
李士龍
之忠烈, 凡有崇報褒奬之擧, 何擧可惜。雖無
劉克良
崇節祠
之已例, 當義起爲之。且於此人, 何論邦禁有無, 特爲宣額。宣額日, 遣方伯致祭, 祭文當親撰矣。
出擧條
上曰, 如
忠武公
露梁書院
例, 親祭祭文, 使本道伯, 揭板本院, 可也。仍命書榻敎曰, 贈牧使
李士龍
書院
忠烈祠
, 特爲宣額。宣額日遣方伯致祭。
敬懋
曰, 禁衛中軍有窠, 而亞將乏人, 無以擬差, 堂上兵使中抄擇陞擬之外, 他無變通之道, 下詢大臣處之, 何如? 上曰, 大臣之意, 何如?
蓍東
曰, 亞將有窠, 擬望乏人, 將臣今旣陳達, 在前如此之時, 堂上兵使已行人中, 多有筵稟陞資之例矣。前兵使
徐有秉
, 前兵使
李章漢
, 前兵使
李潤謙
, 地處踐歷, 當爲久次, 竝從二品陞擢調用,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上曰, 凡於陞擬之際, 自銓曹通融比擬, 而書入加字, 則可也。而至於陞資, 非大臣, 不可直請, 前例或有將臣筵白, 而直爲陞資者乎?
敬懋
曰, 臣之內舅
吳載禧
之陞擬中軍也, 因守禦使筵奏陞資矣。上曰, 此非常用之例矣。
時秀
曰,
潛谷集
, 有以竹田事所下綸音考出事有命矣, 細考一集, 無綸音之敬載者矣。上曰, 此或疏啓也, 非自上綸音也。以是傳者之誤, 更考之, 可也。
時秀
曰, 前萬戶
安處謙
, 方自該府發配, 而其所領運穀物, 姑未畢納, 待畢納發配之意, 分付該府, 何如? 上曰, 以筵達之意, 言于該府, 使之畢納後發配, 可也。上曰, 日前見北伯狀啓, 以魚眠萬戶
白弘鎭
之不呈公狀, 罷黜。萬戶之於道伯, 等威何如, 而至於此擧, 大是紀綱所關, 雖守令之於閫帥, 尙不敢乃爾, 況邊堡乎? 此等事申飭, 可也。
煥之
曰, 前承旨
李書九
一疏, 扶衛明義, 一編之大義, 具所論亂賊之有源頭, 恩禮之不當施云者, 詞理正直, 而況又辨破世道之淆漓, 人心之陷溺, 言甚剴切, 近日朝廷, 未曾聞此等名論, 而殿下謂其有咈於聖心, 至使院隷投其疏, 而不賜一字之批矣。臣死罪以爲殿下此擧, 反有過於本事之過擧也。殿下以寬慰慈宮之聖孝至誠, 未暇稱停於義理之上, 而遽有此不當之恩典, 則近密之臣, 爭執覆難, 期於還寢, 乃其職也。雖因有司之臣不思執藝之義, 有若循例擧行者然, 今則事屬已往, 雖請還寢, 不可及矣。然
書九
之疏, 不可無批以致本事之湮晦矣。卽命還入其疏, 賜以聖批, 使廷臣之迷於義理惑於利害者, 曉然皆知
明義
一書, 有春秋之大義, 而不知此則不可以立於殿下之庭也。上曰, 春秋之義微而婉, 知者知之, 豈有不知之理乎? 上曰, 松留進前,
鎭寬
進前。上曰,
金川大小南面
及
長湍沙川
移劃事, 今皆定界乎?
鎭寬
曰, 文書往復, 姑未及盡推, 而定界則更無所疑難矣。上曰, 民情, 何如?
鎭寬
曰,
沙川
不過半面之地, 四百年積鬱之餘, 今始蒙恩, 其爲頌祝, 無與爲倫, 而
大小南面
, 則只有大民十數家, 厭其屬籍於
松都
云, 此等細細之節, 何可盡拘也。上曰,
長湍
之民, 不以爲難乎?
蓍東
曰, 民無所損益於彼此, 而但
長湍府
內, 多士夫家塚墓, 故軍丁之使役, 材木之斫伐, 皆取諸
沙川
一面, 蓋其
松
民墳塚所在也。以是之故,
長湍
吏輩, 皆欲以
松
民墳塚之地, 不許移云矣。上曰, 此所以
松
民之呼冤, 而今所移屬, 政爲此也。保障重地, 不但以地利爲重, 最是人和爲貴, 則豈以其墳墓所在, 而仍屬他境乎?
鎭寬
曰, 常時
長湍
之侵斫無節, 故至有私民抱木屑垂涕之語矣。
蓍東
曰, 綸音初下之日,
松都
一境之民, 漫山被野, 至于女兒輩, 皆呼千歲云矣。
鎭寬
曰, 臣亦料其
松
民之大爲感祝, 而大小歡慶, 不圖至斯, 還營之日, 目擊其欣躍之狀矣。上曰, 財用之實, 將如何?
鎭寬
曰, 折受之出給, 恰爲三千金, 其所陳起, 亦將收一千餘金, 以此節用, 庶可久遠無廢矣。上曰,
王氏
子孫, 爲幾何?
鎭寬
曰, 麗朝傍支之當時未入屬籍者多有之,
王氏
之爲參奉者, 亦皆此中人矣。上曰, 參奉, 亦有瓜限乎?
鎭寬
曰, 六十朔後, 減下矣。上曰, 陵寢, 竝在一處乎?
鎭寬
曰, 有七陵洞, 而其外
高陽
·
江華
等地, 亦皆散在矣。
蓍東
曰,
長湍
, 亦有之, 而諸處陵寢, 間年遣禮郞看審矣。上曰, 陵寢有丁字閣, 其基尙存, 而今則但有祭物廳, 制甚樸陋, 不成體貌, 曾聞重臣
李時秀
爲留守時, 有經紀建立之意, 而未果云矣。至於祀典, 則舊例甚草草矣。粤在
顯廟
朝時, 加豐其品物, 無所缺欠, 而惟是香·祝一節, 自朝家無下送之例, 蓋聞歷代陵殿, 元無疊降香·祝之擧, 故其或以
麻田崇義殿
之已降香, 更不擧論於本陵矣。本府是高麗故都, 麗祖統合之功, 非三國始祖之比, 則似當有加一等崇報之典矣。上曰, 前代陵寢降香一節, 禮判詳考以入, 可也。上曰, 右相曾見幸魯成典之書乎?
蓍東
曰, 未得見矣。上曰,
康熙
時所編成,
康熙
好士, 故其右文之治, 若是之盛矣。歷代帝王之廟, 咸聚京師, 凡有事爲, 皆告焉。其儀文之大備, 不可以初非中華而輕之也。
蓍東
曰, 皇明時, 亦有建廟歷代創業之主, 而
太祖皇帝
, 特加一爵於
漢高祖
, 亦有
元世祖
塑像流涕之語, 雖以元之起於戎狄, 亦得與於創業之列, 則中原之有歷代帝王廟, 明朝之遺制也。上曰, 日前儒疏批答, 大臣見之乎?
蓍東
曰, 前疏批旨, 以未遑爲敎, 而今番又以
金河西
之不爲竝請爲敎, 儒生輩, 不知何以爲之云矣。上曰, 予於
金河西
, 別有起慕焉。其道學也, 節義也, 文章也, 全體大用, 無一不備者, 獨
河西
一人矣。
蓍東
曰, 文廟之從享, 以功化之及人爲重,
河西
之學, 非不高矣。跡其平生, 節義尤著矣。上曰, 予則以
庸
·
學
表裏之工, 造詣精深, 疏批中獨得其宗云者, 深有意焉。恐不可以節義邊看得偏重也。
蓍東
曰, 雖以天地中間有二人,
仲尼
元氣
紫陽
眞之詩見, 可知其志學之深, 見道之原, 而恐或有學力之猶未充盡處, 從享則似不可輕議矣。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丙辰六月二十四日卯時。上御
熙政堂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右副承旨
鄭尙愚
, 假注書
吳泰曾
, 事變假注書
趙象基
, 記注官
金良倜
, 記事官
金履永
, 右議政...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