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7년
1807년 (정묘)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2책(탈초본 1937책) 순조 7년 11월 19일 병진
1807년 嘉慶(淸/仁宗) 12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冕膺
在外
。 左承旨
申絢
坐
。 右承旨
宋知濂
坐直
。 左副承旨
李存秀
在外
。 右副承旨
朴宗薰
內閣直
。 同副承旨
金基厚
坐直
。 注書
洪起燮
仕
趙庭和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李埴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을 정지하고 晝講만 행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 只晝講。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 只晝講。
○ 初昏, 天氣淸朗, 衆星畢露, 而彗獨不見, 槪自初九日以後, 或因雲氣所蔽, 或爲月光所射, 不敢斷以爲卽滅矣。 今則月光已遠, 連日淸明, 詳細審察, 終不得見, 消滅已久, 更無可疑。
○ 初昏, 天氣淸朗, 衆星畢露, 而彗獨不見, 槪自初九日以後, 或因雲氣所蔽, 或爲月光所射, 不敢斷以爲卽滅矣。 今則月光已遠, 連日淸明, 詳細審察, 終不得見, 消滅已久, 更無可疑。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宋知濂의 啓
○
宋知濂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書講。
○
宋知濂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書講。
○
朴宗薰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 將至一望, 徒事違召, 終不擧行, 揆以事體, 萬萬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 將至一望, 徒事違召, 終不擧行, 揆以事體, 萬萬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再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 已及一望, 日事違召, 終不擧行, 事體道理,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三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再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政命下, 已及一望, 日事違召, 終不擧行, 事體道理,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三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三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召牌一直違傲, 政命終不擧行, 揆以事體,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四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牌招。
○
宋知濂
啓曰, 吏曹判書
李始源
三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召牌一直違傲, 政命終不擧行, 揆以事體,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四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牌招。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朴宗薰의 啓
○
朴宗薰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持平
李晉淵
在外,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牌不進, 掌令二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朴宗薰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持平
李晉淵
在外,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牌不進, 掌令二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以大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林景鎭
, 正言
趙鐘永
,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朴宗薰
曰, 推考傳旨施行, 更爲牌招。
○ 以大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林景鎭
, 正言
趙鐘永
,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朴宗薰
曰, 推考傳旨施行, 更爲牌招。
○ 以大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林景鎭
, 正言
趙鐘永
,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再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朴宗薰
曰, 只推。
○ 以大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林景鎭
, 正言
趙鐘永
, 執義
金熙華
, 持平
尹致謙
再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朴宗薰
曰, 只推。
○ 傳于
宋知濂
曰, 左承旨許遞, 其代副司果
金基厚
除授, 牌招察任。
○ 傳于
宋知濂
曰, 左承旨許遞, 其代副司果
金基厚
除授, 牌招察任。
○ 副司果
金基厚
同副承旨除授。
○ 副司果
金基厚
同副承旨除授。
○
宋知濂
, 以禮曹言啓曰,
長寧殿
冬至祭享受香, 當在今月二十日, 而別檢今方入直, 令有闕未差, 受香無人云, 令有闕之代, 卽令該曹, 以在京無故人, 口傳差出, 以爲及期受香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宋知濂
, 以禮曹言啓曰,
長寧殿
冬至祭享受香, 當在今月二十日, 而別檢今方入直, 令有闕未差, 受香無人云, 令有闕之代, 卽令該曹, 以在京無故人, 口傳差出, 以爲及期受香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因禮曹草記,
長寧殿
令有闕之代, 令該曹口傳差出, 以爲明日及期受香之地事, 允下矣。 吏曹判書
李始源
謂有情勢, 屢度催促, 終不擬入, 事體所在, 萬萬未安, 從重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因禮曹草記,
長寧殿
令有闕之代, 令該曹口傳差出, 以爲明日及期受香之地事, 允下矣。 吏曹判書
李始源
謂有情勢, 屢度催促, 終不擬入, 事體所在, 萬萬未安, 從重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以校理
任百禧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宋知濂
曰, 許遞, 今日政差出。
○ 以校理
任百禧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宋知濂
曰, 許遞, 今日政差出。
○ 司諫
李德鉉
啓曰, 臣於見職, 豈有一分堪承之望, 而向者請推詮官
[銓官]
之後, 銓長之疏至再至三, 其言愈往愈激, 惟以自劃爲計, 臣誠惝然莫知其故也。 夫官師相規, 自是淸朝常事, 古者銓曹之官, 困於請推, 法府公緘, 長在囊中, 而未聞以此深引, 有如此銓長者, 抑人之處義, 亦有古今之異宜耶? 一請推之故, 而期於必遞, 則臣恐朝廷將無居銓之人, 而如欲其久任責成, 則設有可論之事, 終不可開口耶? 且其爲
閔斗爀
分疏, 雖近繁冗, 猶可說也。 影子精神等說出, 而忽又以身替當, 臣則只一啓辭, 而彼言之節節轉深, 何也? 雖以日前避辭言之, 不過論一
斗爀
而已。 別有何等句語, 爲精神所注耶? 臣自不知, 而銓長則知之, 誠可異也。 仍伏念, 政命過旬, 上下相持, 此實前古所罕有之事也。 緣臣一言之故, 而遂生葛藤, 命令格而不行, 景色轉益愁沮, 此莫非臣之平日言議, 不能見孚於同朝之致, 以此情踪, 何敢一刻晏然於臺次乎? 煩瀆是懼, 徊徨數日, 今始來避, 所失尤大,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 勿辭, 亦勿退待。
○ 司諫
李德鉉
啓曰, 臣於見職, 豈有一分堪承之望, 而向者請推詮官
[銓官]
之後, 銓長之疏至再至三, 其言愈往愈激, 惟以自劃爲計, 臣誠惝然莫知其故也。 夫官師相規, 自是淸朝常事, 古者銓曹之官, 困於請推, 法府公緘, 長在囊中, 而未聞以此深引, 有如此銓長者, 抑人之處義, 亦有古今之異宜耶? 一請推之故, 而期於必遞, 則臣恐朝廷將無居銓之人, 而如欲其久任責成, 則設有可論之事, 終不可開口耶? 且其爲
閔斗爀
分疏, 雖近繁冗, 猶可說也。 影子精神等說出, 而忽又以身替當, 臣則只一啓辭, 而彼言之節節轉深, 何也? 雖以日前避辭言之, 不過論一...
○
朴宗薰
啓曰, 司諫
李德鉉
避嫌承批之後, 不出姑停望, 直爲出去, 事甚未安, 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司諫
李德鉉
避嫌承批之後, 不出姑停望, 直爲出去, 事甚未安, 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明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啓曰, 明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外, 未肅拜, 呈告人員, 竝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李之聃에 대해 牌招를 청하는 弘文館의 啓
○
宋知濂
, 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校理
李之聃
自鄕上來云, 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宋知濂
, 以弘文館言啓曰, 副校理
李之聃
自鄕上來云, 卽爲牌招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朴宗薰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冬至在近, 各陵寢祭官, 無以分排差遣云, 卿宰, 侍從堂上堂下罷散人, 令該曹別單書入, 待點下竝敍用, 仍令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竝敍用而當月內, 置之。
○
朴宗薰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冬至在近, 各陵寢祭官, 無以分排差遣云, 卿宰, 侍從堂上堂下罷散人, 令該曹別單書入, 待點下竝敍用, 仍令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竝敍用而當月內, 置之。
○ 禁府照目粘連,
泰安
前郡守
蔡一祥
矣本府議啓內, 觀其所供, 本事雖屬軍務, 屯長無異平民, 混施棍罰, 事極輕率, 以此照律罪, 杖八十收贖, 奪告身三等私罪, 奉敎依允。 又照目粘連,
延豐
前縣監
金宗壽
矣本府議啓內, 錄啓重囚, 不勤防守, 破其枷鎖, 越獄逃躱, 而期限已過, 尙未捉捕, 揆以法意, 誠極駭然。 以此照律罪, 杖七十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徒一年半定配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禁府照目粘連,
泰安
前郡守
蔡一祥
矣本府議啓內, 觀其所供, 本事雖屬軍務, 屯長無異平民, 混施棍罰, 事極輕率, 以此照律罪, 杖八十收贖, 奪告身三等私罪, 奉敎依允。 又照目粘連,
延豐
前縣監
金宗壽
矣本府議啓內, 錄啓重囚, 不勤防守, 破其枷鎖, 越獄逃躱, 而期限已過, 尙未捉捕, 揆以法意, 誠極駭然。 以此照律罪, 杖七十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徒一年半定配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 副校理
李之聃
疏曰, 伏以, 臣卽衰朽樗散之一田夫耳。 門寒跡畸, 百不猶人, 而晩暮一第, 遭際兩朝, 亦嘗猥踐臺閣, 濫叨經幄, 一言半事, 莫效涓埃之報。 隨行逐隊, 徒竊榮耀之銜, 居然齡及桑楡, 退伏田野。 惟日與耕叟樵老, 頌禱太平, 思見德化之盛, 而心念久斷於進塗, 名姓自疏於朝籍。 不自意低擬恩批, 特紆簪履之收, 除旨遠降, 馹召繼辱, 闔門驚感, 閭里動色, 一番叩謝, 情禮之所不容已。 故扶舁病軀, 來伏旅邸, 自來衰癃之質, 觸冒風雪, 寒感越添, 痰喘之症, 風眩之祟, 一時危劇, 食飮專却, 轉側須人, 委席叫苦之中, 庚牌儼臨, 而承膺無路, 觚稜入瞻, 耿結愈深。 方當聖學月將, 經筵日接之際, 雖使臣無病而晉身, 素學鹵莾, 墻面經術, 眼花昏翳, 莫辨字句。 不過蹩躠於殿陛之間, 聾聵於夏氈
[廈氈]
之側, 爲人嗤笑而止。 加以病勢如右, 轉動不得, 初欲一覲耿光, 退塡溝壑之計, 今焉末由也已, 惶隕之極, 繼以自悼。 伏乞聖上, 諒臣實病之難强, 亟許鐫免, 俾得擔還鄕廬, 安意調治, 以卒餘生, 卽我天地父母之賜也, 臣旣不得以身進矣。 頃者遇災求言之十行綸綍, 獲奉於山東扶杖之列, 苟有草野區區之見, 漆室耿耿之憂, 則曷敢不披瀝陳聞, 以塞明旨之萬一也? 噫, 星孛之帀月示異, 轟雷之當冬告警, 實是仁愛之天, 眷顧明主, 以啓大奮發大振作之一機會也。 旋觀大小臣僚之納言於殿下之前者, 皆惟曰勤講學也, 振紀綱也, 接臣僚也, 恤民生也。 何莫非勤勤懇懇? 有足聽聞之嘉言嘉謨, 臣之所欲言, 亦不越乎此數條矣。 我殿下翕受樂聞之意, 非不洋溢於批敎之中, 而側聽月餘, 其果有略已施行之實政實效否乎? 以言乎講學, 則晉對頻繁, 討論詢諮, 蔚然有日昃夜分, 樂此不疲之聖意乎。 以近日事言之, 則無故違召, 館僚多不備之歎, 鎭日御講, 筵席無應文之嫌歟? 以言乎紀綱, 則百官庶僚, 奔走率職, 賁然有夙夜在公, 不敢遑寧之美風乎? 以近日事觀之, 則政命之拖至一望, 在前未有中權之曠位十日, 於古未聞也。 以言乎臣僚之接, 則賓對多停, 未聞密勿訏謨之事, 公召絶稀, 誰有顚倒衣裳之賢乎? 此固臣區區憂愛之不能自己於目下者, 而臣是在野之人也。 尤當以恤民生一事, 仰暴而無隱焉。 訓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顧今時邦本將蹶, 無一可恃。 殿下雖深居九重, 而明睿所燭, 必先知小人之依, 且觀於近來王言之播諸朝紙者。 亦可以仰揣大聖人恤恤元元之藹然盛意, 而朝廷之上, 曷嘗有憂國如家, 拯濟斯民之爲己任者乎? 比年屢豐, 幸爲牽架之端, 今歲穡事, 未免穴農, 民志未定, 職此之由, 蓋糶糴之病國, 甚於靑苗, 有口皆言, 終無救藥, 軍丁之籤名, 但索錢布, 有國無兵, 寧不凜然? 此外許多般病民之端, 指不勝摟, 貪官汚吏, 皆藉黨私之掩護, 甕牑繩樞, 徒致怨讟之朋興, 竊聽於閭閻父老之言, 則必曰聖明在上, 而使吾儕無告至此, 其或朝廷之忘吾儕乎? 言雖至愚, 誠亦非過。 然則今日之急先務, 豈有大於詢廊廟籌謨之地, 擇監司·守令之職? 此日釐一弊政, 明日講一便宜, 君臣上下, 眷眷於此, 則一命存心, 猶有所濟。 況乎四聰之明, 千乘之尊, 加之心而用其力, 則幾何不措吾民於春臺袵席之上乎? 帝王之異於匹庶, 得於經傳, 推諸事爲, 此
大學
八條終致治平之極切
[功]
也。 以是而任職分理, 則紀綱之不期振而自振也, 臣隣之不期接而頻接也。 上所云三條, 亦自相須於恤民生一事中矣。 如臣者, 生老壟畝, 所知所聞, 惟此民間疾苦之習於耳目, 故乃敢爲殿下誦之, 惟聖明深加留察焉。 至於懲討凶逆, 爲目前大義理, 三司府院之啓, 臚列已盡。 雖不必疊牀爲說, 而嗚呼, 我先大王至嚴至重撐天亘宙之聖德精義, 爲此輩凶豎之所壞弄。 凡幾年所, 何幸乾道孔昭, 賊窩自綻, 凶魁逆孼, 次第施律, 王章略伸, 輿憤少洩, 而惟彼
龜
·
祿
·
秀
·
厚
之傳法於
煥
·
達
·
春
·
瀅
者, 其所以詿誤糾結。 豈但止於梟獍
敬
·
觀
之遐醜種落而已乎? 宜殿下益思闡明, 大加懲創, 先從已發之諸啓, 亟循群情, 以爲定國是靖世道之本焉。 臣旣老且病, 未能進伏前席, 以效一日之責, 撫枕昏囈, 粗暴狂瞽之說, 惟殿下恕其愚僭而垂諒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俱爲切實, 當留念, 爾其勿辭察職。
○ 副校理
李之聃
疏曰, 伏以, 臣卽衰朽樗散之一田夫耳。 門寒跡畸, 百不猶人, 而晩暮一第, 遭際兩朝, 亦嘗猥踐臺閣, 濫叨經幄, 一言半事, 莫效涓埃之報。 隨行逐隊, 徒竊榮耀之銜, 居然齡及桑楡, 退伏田野。 惟日與耕叟樵老, 頌禱太平, 思見德化之盛, 而心念久斷於進塗, 名姓自疏於朝籍。 不自意低擬恩批, 特紆簪履之收, 除旨遠降, 馹召繼辱, 闔門驚感, 閭里動色, 一番叩謝, 情禮之所不容已。 故扶舁病軀, 來伏旅邸, 自來衰癃之質, 觸冒風雪, 寒感越添, 痰喘之症, 風眩之祟, 一時危劇, 食飮專却, 轉側須人, 委席叫苦之中, 庚牌儼臨, 而承膺無路, 觚稜入瞻, 耿結愈深。 方當聖學月將, 經筵日接之際, 雖使臣無病而晉身, 素學鹵莾, 墻面經術, 眼花昏翳, 莫辨字句。 不過蹩躠於殿陛之間, 聾聵於夏氈
[廈氈]
之側, 爲人嗤笑而止。 加以病勢如...
○ 丁卯十一月十九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徐榮輔
持
論語
第五卷, 特進官
韓用鐸
持
論語
第五卷, 參贊官
宋知濂
持
論語
第五卷, 侍讀官
徐有望
持
論語
第五卷, 侍讀官
李鼎秉
持
論語
第五卷, 假注書
黃儆彦
持
論語
第五卷, 記事官
鄭元容
持
論語
第五卷, 記事官
曺鳳振
持
論語
第五卷, 武臣行副護軍
趙雲衢
以次進伏訖。 上讀前受音一遍訖, 命奏新受音,
有望
讀自
司馬牛
問仁, 至言之得無訒乎, 解釋章句以奏。 上讀新受音一遍訖, 命陳文義。
有望
曰, 此章曰仁者其言也訒, 聖人每於論言行處, 歸重於行一邊, 故有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有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有曰强毅木訥近仁, 此等處皆歸重於行一邊言之, 而此章又以
司馬牛
之病處, 在於多言而躁。 故告之以此, 欲矯其氣質之偏。 大抵聖人敎人之法, 過者裁抑之, 不及者引進之, 雖以聞斯行之章言之, 答
由
·
求
等之問也。 語各不同, 諸子問仁, 亦爲隨其姿質之高下而告之書之,
洪範
亦曰高明柔克, 沈潛剛克, 此皆矯捄氣質之法也。 今以聖躬言之, 區區賤陋之見, 妄竊以爲, 非多言之爲病, 簡默之太過爲可悶。 顧今四百年宗社安危, 數千里生靈休戚, 係於殿下之一身, 殿下深居九重, 簡接臣僚, 引接之際, 亦未見親發玉音酬酢如響, 則閭里之疾苦, 稼穡之艱難, 時政之得失, 人材之賢否, 何從而盡知之? 臣等之所望於殿下者, 頻接臣隣, 簡其體貌, 假以顔色, 周爰諮諏, 使上下之情志交孚, 無言不到, 有懷必達, 曰聞其所不聞, 則其於政令施措之間, 裨益弘多。 伏願殿下, 深加體念。 上曰, 所陳切實, 當留念矣。 上曰, 下番陳之。
鼎秉
曰, 仁者其言也訒, 此以
顔子
四勿中一節而言之也。 非全體之仁, 而乃一端之仁也。 聖人之敎人, 必因其才之高下而告之, 故於三子之問仁, 其言有淺深大小之不同。 然心存而不放, 然後可以爲仁, 則言者心之發也, 豈有易其言而操其心乎?
夫子
以
牛
多言而躁, 故必欲先治其病處而後, 敎以爲仁之方也。 非謂徒訒其言而可以言仁也。 夫人心之動, 因言以宣, 聖人之言訒字, 豈欲閉其口而不言哉? 特欲愼之而已。 若是然後, 可以言之, 人不厭其言, 則雖終日言之, 不害其爲仁也。 若輕易其言, 而人厭誕妄, 則不如含默, 可也。 殿下一日萬機酬酢, 想必浩多, 而引接臣僚之時, 專以沈靜寡默爲主, 於
夫子
言訒之義得矣, 而帝王之學, 自與韋布有異, 邦國之務, 亦與私家不同, 一向簡言, 則君臣之間, 情志安得相孚乎? 臣數日登筵, 徒聞殿下之討論經旨而已。 及其輟講之後, 不聞以國事有所詢問, 此臣所以知殿下之寡言也。 非禮之言, 不必言之, 至於民憂國計, 不時詢問于大小職掌, 使勿爲留滯, 可也。 上曰, 所陳好矣, 當體念矣。 上曰, 知事陳之。
榮輔
曰,
顔淵
·
仲弓
·
司馬牛
三子, 問仁則同, 而
夫子
所以告之各異, 其於
司馬牛
, 則以其躁而多言也。 故敎之以其言也訒, 其視克己復禮之訓, 雖大小迥殊, 聖人之言, 徹上徹下, 故於
顔子
則擧其全體大綱而告之。 此章則直就
牛
之病處而言之, 其義却爲精密矣。 蓋克己之工, 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將去, 而
牛
之性偏處, 正在躁而多言, 使
牛
從事斯訓, 而至於其言也訒, 則是亦
牛
之克己也。 以此觀之, 此章亦克己之義也。 聖訓之眷眷於克己如此, 伏望體念焉。 上曰, 所奏切實而簡約, 當體念矣。 上曰, 特進官陳之。
用鐸
曰, 知事之以
司馬牛
之於訒, 爲克己工夫者甚好, 蓋不但克己之工也。 心存不放, 然後能訒, 則是亦主敬工夫也。
孔子
於
顔淵
之問, 答以克己, 於
仲弓
之問, 答以主敬, 於
司馬牛
之問, 答以言訒者, 各因姿品之高下, 爲訓雖殊, 而其爲仁宗旨則一也。 如是講究, 然後脈絡貫通, 方得聖訓一貫之妙, 伏望留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知濂
曰, 上番儒臣, 推衍言字之文義, 至以自上酬接臣隣之際, 毋尙淵默, 仰勉聖學, 其言誠切實, 至蒙嘉納之敎。 臣於此章, 不必別有所陳勉, 而大抵言行必貴乎二者之交修, 然而行先於言, 然後方可以踐其言矣。 古者言之不出, 恥躬之不逮也, 聖人此訓, 亦爲行不掩而發也。 觀人取人之法, 不出乎言行二者, 而夸言善辭之人, 夷考其行, 未必皆眞實踐言者也。 故
子
曰巧言令色鮮仁, 又曰强毅木訥近仁, 伏願每於觀人取人之際, 深留聖意, 勿以言辭之便捷而許之, 勿以言辯之遲鈍而厭之, 惟視所行之如何而取捨焉。 上曰, 所奏切實, 當留意矣。 上曰, 昨亦有發問者, 而
顔子
問仁, 而承
夫子
克己復禮之訓, 則對以請事斯語,
仲弓
問仁, 而聞
夫子
主敬行恕之訓, 則對以請事斯語,
司馬牛
則問仁之後, 雖聞
夫子
之訓, 而無請事斯語之對。 然則
顔子
·
仲弓
, 量己之力, 而有自任之意, 故直以請事對之。
司馬牛
則自量其不能行, 而終無請事之語耶?
有望
曰, 聖敎當矣。
顔淵
·
仲弓
, 旣承
夫子
之訓, 直有請事斯語之對, 而
司馬牛
則非徒不能請事斯語, 反疑於
夫子
之言, 而有下段之問, 其高下淺深, 亦可見矣。 上曰,
司馬牛
多言而躁, 故
夫子
戒之以其言也訒, 若使
司馬牛
是訥於言之人, 則
夫子
當何以戒之乎?
有望
曰, 其言也訒之敎, 只爲
司馬牛
之病處而發, 若使
司馬牛
訥於言, 則
夫子
之敎, 亦當異於是, 而別有對症矯救之道矣。
鼎秉
曰,
牛
躁於言, 故告之以訒若
牛
訥於言, 則必許之以近仁矣。
榮輔
曰, 其言也訒, 非仁也, 仁者之言, 如此之謂也。
司馬牛
地位, 未可遽告以仁之全體, 故
夫子
告之以此, 蓋仁者心主於敬, 故常存此心, 而其心常惺, 遇事必商量而後行。 如是之故, 其言自不得不訒, 此與訥言敏行之義, 有不同矣。 上命掩卷, 命特進官·玉堂先退。 上曰, 戶判進前。 仍敎曰,
法聖鎭
民戶燒燼後, 拮据奠接之道, 纔令廟堂行會, 而時當隆冬, 未及結構之前, 數千餘人口之住接安堵, 更有可以別般區劃者乎?
榮輔
曰, 三百餘戶改構, 雖使速成, 必費數旬, 冬節民情, 誠可矜悶。 自廟堂已飭本道, 優給空石, 未改構前, 似應結窨入處矣。 不入燒燼者爲數十戶, 亦應疊竝, 推移以居矣。 上曰, 漕船什物修葺之方, 亦何以爲之乎?
榮輔
曰,
法聖
漕船二十八隻, 而故參判臣
尹東昇
爲道伯時, 新屬三邑於該倉, 加造一隻船, 合三
[二]
十九隻矣。 庚戌以每船八百石容載, 定爲一千石容載之後, 減其四隻, 今爲二十五隻矣。 減額漕船雜費上送, 臣曹移送舟橋司矣。 每船雜費, 則又有加數以給之式, 故漕需漸縮, 見今所餘不敷矣。 上曰, 什物被燒爲十七隻矣。
榮輔
曰, 然矣。 十七隻什物所費不些, 道啓以爲, 木物則造船末端木給之云, 此則好矣。 草物則欲以漕需給之云, 未知其年例修補價上下者, 足可當之否乎? 方欲往復該道, 而如有不足, 勢將請報廟堂, 別般區處矣。 上曰, 及今改備, 然後可趁明春漕運時矣。
榮輔
曰, 然矣。 上曰, 吏判何至今違牌耶?
榮輔
曰, 久未相見, 而似是臺言後, 尙今引義也。 上曰, 此與遭人言有異, 臺言不過官箴, 近日下敎累下, 豈可如是乎?
榮輔
曰, 然矣。 上曰, 政命之過旬日, 近果有之乎?
知濂
曰, 政命之下, 今爲十四日矣。 上曰, 其病何如云耶?
知濂
曰, 病狀則不至目下難强云矣。
榮輔
曰, 似是本病矣。
知濂
曰, 上下注書之病代已久, 而假官每多生疎, 已極可悶, 當此逐日講筵之時, 筵說不可付之生疎之注書, 實官則申飭卽令出仕, 此後則凡於講筵及賓對之時, 必以鍊熟之注書, 使之登筵之意, 提飭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上下注書使之卽令出仕, 以此方欲下敎, 而未及爲之矣。 考見先朝日記, 則次對之時, 廳注書生疎之故, 多下嚴敎, 其時承宣, 至被問備。 此後則次對時及凡入侍, 如有上下酬酢之多有筵說時, 則毋論實假, 上下注書, 必以練熟之人, 使之隨入事, 嚴飭知委, 雖以實官言之, 或有身病, 雖不得已出代, 亦毋敢久爲懸病之意, 申飭, 可也。 承史以次退出。
○ 丁卯十一月十九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徐榮輔
持
論語
第五卷, 特進官
韓用鐸
持
論語
第五卷, 參贊官
宋知濂
持
論語
第五卷, 侍讀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