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7년
1807년 (정묘)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2책(탈초본 1937책) 순조 7년 11월 26일 계해
1807년 嘉慶(淸/仁宗) 12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冕膺
牌不進
。 左承旨
申絢
坐
。 右承旨
宋知濂
坐直
。 左副承旨
李存秀
在外
。 右副承旨
朴宗薰
坐
。 同副承旨
金基厚
坐直
。 注書
洪起燮
病
趙庭和
仕
。 假注書
安尙默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李埴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을 정지하고 晝講만 행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 只晝講。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 只晝講。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宋知濂의 啓
○
宋知濂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晝講。
○
宋知濂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晝講。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朴宗薰의 啓
○
朴宗薰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朴孝成
, 掌令
鄭時善
·
李晳
, 持平
李晉淵
·
李英發
在外,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朴宗薰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朴孝成
, 掌令
鄭時善
·
李晳
, 持平
李晉淵
·
李英發
在外, 監察茶時之...
○ 備忘記,
水原
留守
李集斗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賜給。
○ 備忘記,
水原
留守
李集斗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賜給。
安尙默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注書
洪起燮
病, 代以
安尙默
爲假注書。
○ 注書
洪起燮
病, 代以
安尙默
爲假注書。
○ 傳于
宋知濂
曰, 都承旨更爲牌招, 嚴飭肅命。
○ 傳于
宋知濂
曰, 都承旨更爲牌招, 嚴飭肅命。
○ 傳于
宋知濂
曰, 違牌都承旨, 更爲嚴飭牌招, 期於入來肅命。
○ 傳于
宋知濂
曰, 違牌都承旨, 更爲嚴飭牌招, 期於入來肅命。
○
朴宗薰
, 以兵曹言啓曰,
慶熙宮
衛將
金相武
除授在外, 過限未上來, 依法典改差武臣兼宣傳官
李枝蕃
不爲入啓受由, 任自下鄕, 該廳論報, 如此蔑法之類, 不可仍置, 汰去, 何如? 傳曰, 允。 任自下鄕, 萬萬駭然, 令該府拿問處之, 可也。
○
朴宗薰
, 以兵曹言啓曰,
慶熙宮
衛將
金相武
除授在外, 過限未上來, 依法典改差武臣兼宣傳官
李枝蕃
不爲入啓受由, 任自下鄕, 該廳論報, 如此蔑法之類, 不可仍置, 汰去, 何如? 傳曰, 允。 任自下鄕, 萬萬駭然, 令該府拿問處之, 可也。
○
朴宗薰
, 以兵曹言啓曰, 來正月初三日大駕詣
社稷
齋宿, 初四日祈穀大祭親行時, 何營軍兵隨駕, 何營軍兵留陣, 禁軍及馬步軍以幾番幾哨磨鍊, 而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敢稟。 傳曰, 訓局步軍二哨爲先廂, 三哨爲後廂, 禁軍馬軍·禁營騎士各一哨一番隨駕, 餘軍留陣留營, 扈衛軍官·忠壯衛·忠翊衛, 竝置之可也。
○
朴宗薰
, 以兵曹言啓曰, 來正月初三日大駕詣
社稷
齋宿, 初四日祈穀大祭親行時, 何營軍兵隨駕, 何營軍兵留陣, 禁軍及馬步軍以幾番幾哨磨鍊, 而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敢稟。 傳曰, 訓局步軍二哨爲先廂, 三哨爲後廂, 禁軍馬軍·禁營騎士各一哨一番隨駕, 餘軍留陣留營, 扈衛軍官·忠壯衛·忠翊衛, 竝置之可也。
○ 校理
李錫祜
疏曰, 伏以, 亞歲載屆, 一陽初生, 茀祿滋至, 賀儀誕擧, 攢手頌忭, 大小惟均。 顧今聖上, 日御經筵, 睿學益勤, 始因修省之工, 而漸躋緝熙之域, 此政天道人事竝屬履長之會也。 地雷潛動, 陽氣始生, 則其卦爲復, 宸工不息, 天理流行, 則其德爲剛。 苟殿下乾乾篤行, 日就於光明, 爲
堯
爲
舜
, 自今伊始, 而及夫三陽鼎盛, 則此復之所以爲泰也。 曷不休哉? 伏惟我殿下, 臨御七年, 求治之念, 未嘗不切, 而若稽政令事爲之間, 則悠泛因循, 積痼成習, 雖使智者效能, 忠臣畢知, 亦莫之救, 其故何也? 臣愚竊以爲, 殿下之剛德, 猶未臻於七日來復之美而然耶? 蓋天德非剛, 無以長養萬物, 君德非剛, 亦無以興擧庶務, 故復之彖曰, 利有攸往剛長也。 臣謹按
孔子
繫易之辭曰,
顔氏之子
其庶幾乎。 聖門高弟, 不爲不多, 而
夫子
所以獨許於
顔氏
者, 豈非四勿之工, 有契於不遠之復者乎? 是以聖賢之學, 不取無過, 改之爲貴, 今我聖質雖天縱, 而睿工雖日新, 豈能無一德之愆, 一事之失, 而群下之服事於殿下, 亦已久矣。 入對筵席, 則天顔淵默, 出見政令, 則神功寂斂, 非但閫域之莫窺, 竝與聲跡而難尋, 誠使殿下一動一靜, 允合天則, 聲律身度, 無能爲名, 則固是國家無彊之福也。 不然則殿下之無過, 反爲有過之大, 而雖欲不遠復無祗悔, 其可得乎? 所貴乎帝王之學, 與匹庶有異者, 將以用之於實政實事, 有參贊化育之功而然也。 今我殿下, 講學雖勤, 而未得其會通, 求治雖切, 而未得其要領, 隻日臨筵, 備員橫經, 倘未免爲賁飾文具之歸, 則
朱子
所謂書自書我自我, 政指此耳。 伏願殿下, 每於講學之際, 益究乎措諸實用之道, 一日克己復禮, 而有天下歸仁之美, 則上所云陽剛之德, 孰有加於此哉? 惟殿下留神而澄省焉。 仍伏念, 臣猥以不才, 濫廁經幄, 蔑效啓沃之責, 每有慙恧之私, 而向因測候之襲謬, 至被大僚之請罷, 至今追思, 悚惶冞切, 而且臣尤有所難安者, 臣之在於掌憲也。 適會
秀
賊之懲討方張, 而召牌儼臨, 大論是急, 忙詣朝房, 擬效沐浴之義, 巧値臺諫之不備, 未免彷徨而退, 憤惋弸中, 達宵不寐, 不料翌日賓對。 乃有僚員刋削之請, 臣之溺職之失, 於是乎益大矣。 卽者玉署除旨, 忽下於夢想之外, 此與臺銜有異, 三司則同也。 由前由後, 無往非罪, 雖欲彈冠束帶, 冒沒出肅, 其於拚棄廉隅, 何哉? 抱此耿耿, 獨阻呼嵩之班, 略入文字, 冒瀆崇嚴。 伏乞天地父母, 俯垂鑑諒, 亟削臣見帶之職, 仍命選部, 勿復檢擬於三司之望, 以安微分焉。 臣無任屛營祈懇之至。 答曰, 省疏具悉。 所陳俱爲切實, 當體念, 爾其勿辭察職。
○ 校理
李錫祜
疏曰, 伏以, 亞歲載屆, 一陽初生, 茀祿滋至, 賀儀誕擧, 攢手頌忭, 大小惟均。 顧今聖上, 日御經筵, 睿學益勤, 始因修省之工, 而漸躋緝熙之域, 此政天道人事竝屬履長之會也。 地雷潛動, 陽氣始生, 則其卦爲復, 宸工不息, 天理流行, 則其德爲剛。 苟殿下乾乾篤行, 日就於光明, 爲
堯
爲
舜
, 自今伊始, 而及夫三陽鼎盛, 則此復之所以爲泰也。 曷不休哉? 伏惟我殿下, 臨御七年, 求治之念, 未嘗不切, 而若稽政令事爲之間, 則悠泛因循, 積痼成習, 雖使智者效能, 忠臣畢知, 亦莫之救, 其故何也? 臣愚竊以爲, 殿下之剛德, 猶未臻於七日來復之美而然耶? 蓋天德非剛, 無以長養萬物, 君德非剛...
○ 敎
水原
留守
李集斗
書。 王若曰, 仙寢護劍舃之藏, 地是漢三輔古制, 雄府重鎖鑰之寄, 秩從周六卿崇班。 予授卿留後之任, 卿體予奉先之思, 眷彼華城都會之所, 卽我小子瞻依之鄕。 奠萬年之鞏基, 自在園陵之始卜, 與三都而竝峙, 抑爲關防之所存。 山川縈紆, 龍盤虎踞之勢, 樓臺羅絡, 鳥革翬飛之形。 自先朝經之營之, 至今日庶矣富矣。 移民移邑, 允矣
南路
之要衝, 成聚成都, 宛然
西京
之壯麗。 珠邱密邇, 望松栢而增愴, 眞殿深嚴, 在桑梓猶必敬。 肆惟體貌之自別, 所以揀選之其難, 乃眷明廷倚毗之臣, 誰膺大都保釐之責? 惟卿, 文雅宿望, 簪纓世家, 華國之令聞夙彰, 儼躋入座卿月, 按藩之遺愛尙在, 咸頌一路福星, 內外顯要之歷揚, 餘地有裕, 文學政事之兼備, 何適不宜? 玆授卿以
水原府
留守兼摠理使, 卿其祗服寵章, 克殫心力, 臨民則思勞來之責, 詰戎則勉節制之方。 寧王之成規克遵, 無替設施之意, 喬陵之佳氣長護, 罔缺汛掃之儀, 自餘稟裁, 厥有典憲。 於戲, 俾百姓而安堵, 苟能撫摩之得宜, 致衆心之成城, 庶幾緩急之有恃。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知製敎
徐能輔
製進。
○ 敎
水原
留守
李集斗
書。 王若曰, 仙寢護劍舃之藏, 地是漢三輔古制, 雄府重鎖鑰之寄, 秩從周六卿崇班。 予授卿留後之任, 卿體予奉先之思, 眷彼華城都會之所, 卽我小子瞻依之鄕。 奠萬年之鞏基, 自在園陵之始卜, 與三都而竝峙, 抑爲關防之所存。 山川縈紆, 龍盤虎踞之勢, 樓臺羅絡, 鳥革翬飛之形。 自先朝經之營之, 至今日庶矣富矣。 移民移邑, 允矣
南路
之要衝, 成聚成都, 宛然
西京
之壯麗。 珠邱密邇, 望松栢而增愴, 眞殿深嚴, 在桑梓猶必敬。 肆惟體貌之自別, 所以揀選之其難, 乃眷明廷倚毗之臣, 誰膺大...
○ 丁卯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李勉兢
持
論語
第五卷, 特進官
吳載紹
持
論語
第五卷, 參贊官
宋知濂
持
論語
第五卷, 侍讀官
李之聃
持
論語
第五卷, 檢討官
洪冕燮
持
論語
第五卷, 記事官
趙庭和
持
論語
第五卷, 記事官
鄭元容
持
論語
第五卷, 記事官
曺鳳振
持
論語
第五卷, 武臣行副護軍
韓光迪
, 以次進伏訖。 上讀前受音一遍訖,
之聃
讀自
季康子
問政於
孔子
, 止草上之風必偃。 上命釋義以奏,
之聃
釋義以奏。 上讀新受音一遍訖, 上曰, 文義陳之。
之聃
曰, 魯於其時中微, 强臣專擅,
季康子
多有不正之事, 故及其問政也。
夫子
以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答之? 夫政者, 當以正爲本, 故
書
曰政在養民, 又曰正德利用厚生, 以正德爲政, 則民自正矣。
書
曰爾身正, 罔敢不正, 此亦上行下效之義, 而
禮記
魯哀公
問政,
夫子
之答, 亦如此章之意, 可以見上行下效之道矣。 今殿下當一陽初復之時, 懋聖敬日躋之工, 躬率以正,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上番以上行下效之敷衍仰奏, 言甚切實, 好矣, 當留念矣。 下番陳之。
冕燮
曰, 上番以上行下效之言仰奏, 而此章曰, 君子之德風也, 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風必偃, 君子之德, 比之則風也, 小人之德, 比之則草也。 風之所加, 草必有偃, 此亦上行下效之喩也。
君陳
曰爾惟風, 下民惟草,
夫子
之言, 亦出於此矣。 大抵上之敎化及於下者, 必捷如影響桴鼓, 皆是善喩, 而猶有形迹, 至於風則卽風敎風化之謂, 而風之所過, 草皆靡然從之者, 實爲善形容, 王者之敎化矣。
大學
曰,
堯
·
舜
率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
桀
·
紂
率天下以暴, 而民從之。
堯
民
桀
民, 同一民也, 而
堯
以仁則化仁,
桀
以暴則化暴, 上有行則下之從化也, 如此其易矣。
大禹謨
曰, 俾予從欲以治, 四方風動, 此
舜
所以贊
皐陶
之言, 而
皐陶
能體
大舜
之德化, 宣之四方, 如風斯動, 使之鼓舞動盪於德化之中, 而民自率從於不知不識之際,
舜
雖歸功於
皐陶
, 而非
舜
之德, 則
皐陶
亦何以致此乎? 此專在於上之德化行與不行, 而我國, 偏邦也。 上之出一政行一令, 不數日遍及於四方, 其速也無異草上之風, 日宣聖德至化, 則頃刻之間, 必有上行下效之效矣, 伏願留念焉。 上曰, 下番以風草之化仰奏, 好矣, 當留念矣。 知事陳之。
勉兢
曰, 上番俄以導率仰奏, 其意好矣。 臣則別無他可奏者, 而此章曰焉用殺
季康子
, 以殺爲心, 故於其問也。 以焉用殺答之, 而若以不率敎無道者殺之爲問, 則必不如此, 當答之以導之以德, 齊之以禮矣。 若有不率敎之人, 則亦不可無刑, 故
舜
之時, 旣命
契
敷敎, 而又命
皐陶
作士, 畢竟四罪而天下咸服, 後世則德敎尙矣。 至於刑政, 亦委靡頹墮, 漢臣之言曰, 刑罰, 昇平之藥石, 人君當尙德不尙刑, 而近來則刑法漸壞, 至於懲貪之道, 向者大臣亦有所奏, 而大抵其法則不輕而重, 而貪汚之吏, 勘律旣輕, 雖或勘律, 遇赦卽放, 不久甄復者, 皆由於刑政之太弛而然也。 刑政太弛, 則反不得行焉。 若於焉用殺三字, 有或誤看其本旨, 則亦多掣礙之端, 爲治之
(治之)
道, 當以上下番爲主, 而深察其本末, 亟加留意焉。 上曰, 導之以政, 齊之以刑, 以此觀之, 刑政不可偏廢, 知事文義誠好矣。 當留念矣, 特進官陳之。
載紹
曰, 諸臣皆已仰奏, 臣別無他可奏者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知濂
曰, 知事以聖訓中爲政焉用殺之意, 推衍文義, 而以及於刑政之本, 其言誠好矣。 大抵刑獄之事, 各有有司所掌, 而賞罰卽有國之大政也。 賞一人而百人知勸, 罰一人而千人知畏, 賞罰公明, 然後可以爲國。 伏願以公明二字, 深留聖意焉。 上曰, 以賞罰敷陳之意甚好矣, 當留念矣。 上曰, 此三章中, 上章
季康子
問政, 而
夫子
答之以子帥以正, 孰敢不正? 註云未有已不正而能正人者, 蓋上之所好所惡, 則必從之者理也。 下番俄以率仁率暴仰奏, 而何以則能自率以正, 而至於孰敢不正之境乎?
之聃
曰, 人主一心, 萬化之原, 自上加意於一心上工夫, 不爲間斷, 則正百官以及萬民, 內而公卿大夫, 外而方伯·守令, 自有上行下效之道矣。 上曰,
季康子
卽貪欲竊權之人, 故
孔子
以苟子之不欲及子何以正等語答之者, 蓋見其諷諫之意也。 在上者雖不如
康子
之貪欲, 而或有患盜之時, 則亦當何以爲之耶?
之聃
曰,
季康子
之意則在於正人,
孔子
之意則在於正己矣。
冕燮
曰, 苟子之不欲, 雖賞之, 不竊不貪欲, 是正道也。 藏富於民, 而使之飽食煖衣, 則豈有爲盜之患也? 上曰, 古語曰山無盜賊, 野不拾遺, 此則在於導率之如何耶?
冕燮
曰, 行之以正道, 則里門夜開, 山無盜賊矣。
勉兢
曰, 此章雖專爲
康子
而言, 然非但
康子
也。
孟子
云何以利吾國, 上下交征利,
魯哀公
云二吾猶不足, 此則雖異於
康子
之貪欲竊柄, 利心一生, 則盜患不止, 必也君則曰百姓足, 君誰與不足? 民則曰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上下之間, 自相交孚, 而豈有盜竊之患乎? 上曰, 俄者所敎, 蓋謂
康子
所行, 無異於盜, 故
孔子
之訓, 亦欲先正
康子
之心也。 在上者豈有如
康子
之甚者耶? 雖當有道之世, 或有患盜之時, 則
夫子
將以何道訓之耶?
冕燮
曰, 雖非
季氏
之時, 豈無盜憂? 如鼠竊狗偸, 雖或有之, 不足爲治世之憂矣。 未知
孔子
將何以答之, 而當不出於躬率以正之道矣。
勉兢
曰, 聖人之言, 有難臆料, 而蓋衣食足則知禮節, 民窮則爲盜, 故在上者必以制民産爲本,
夫子
之答, 在於有道之時, 則似當如此矣。 上曰, 俄者下番以上行下效及草尙之風敷陳之言, 好矣。 蓋草尙之風必偃者, 卽常事, 而若自上雖行敎化, 下有頑不知戢之類, 則如知事所奏有刑敎, 然後可以懲戢, 上番之見則, 何如?
之聃
曰, 雖
堯
·
舜
之時, 亦不免寇賊奸究之患。 若人君躬率以正, 民自孚感, 則外戶不閉, 俗至大同, 蕩蕩平平, 德政行矣。 上曰, 此三章中, 上章云政者, 正也, 蓋謂正己而後能正人也。 第二章云苟子之不欲, 此亦言正己之事也。 第三章云上行下效, 此則言上行然後, 可有丕變之效也。 三章之義要不出於正己正人, 而究其歸重處, 則何章爲最耶?
冕燮
曰, 三章皆上行下效之道, 不出於正己正人, 正者天理也。 天下之事, 隨理而正, 若論三章中歸重處, 則當以上大文子率以正, 孰敢不正, 爲重矣?
勉兢
曰, 下番所奏好矣。 第二章則從患盜邊說去, 第三章則從敎化邊說去, 而第一章則言其大體大本, 蓋先用率以正之工, 然後可有草上風之效矣。
知濂
曰, 子率以正之訓, 專屬正己邊爲說, 而至於風草之喩, 言其功效之廣大, 譬則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者, 其功效之大, 亦如風行草偃之理。 此二章, 一則責其反求諸己, 而言甚要切, 一則甚言其理之速而效之大也。 上曰,
康子
卽僭竊之臣也。 雖無足論, 而於三家之中, 爲何如耶?
之聃
曰, 三家別無優劣, 而以家臣效尤, 據邑背叛見之。
康子
恐尤甚矣。 上掩卷, 仍命經筵諸臣先退。
勉兢
等退出,
知濂
曰, 當此講筵日開之時, 經筵之回輪登筵者, 只有三人, 事甚苟簡, 不爲行公及未肅拜經筵, 竝卽牌招,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知濂
曰, 都承旨·左副承旨處, 以筵敎書報, 則以爲, 一向蹙伏, 萬無趨膺之望云矣。 上曰, 都承旨·左副承旨無敢逡巡, 卽爲肅命之意, 更爲申飭也。 都承旨雖是宰列, 異於重臣, 左副承旨卽三品官也。 若不上來, 則國體壞損, 豈以二承宣之故, 而國體至於壞損乎? 今日內更爲申飭, 可也。
知濂
曰, 左副承旨方在
安山地
, 今日內恐不可往復矣。 上曰, 三日爲限, 可也。 仍敎曰, 都承旨方在何地?
知濂
曰, 自鄕隨牌上來, 方在東門外旅次云矣。
嘉順宮
進服交感蔘橘飮, 依前方五貼製入。
出榻敎
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丁卯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李勉兢
持
論語
第五卷, 特進官
吳載紹
持
論語
第五卷, 參贊官
宋知濂
持
論語
第五卷, 侍讀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