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철종 즉위년
1849년 (기유)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21책(탈초본 2490책) 철종 즉위년 8월 8일 계유
1849년 道光(淸/宣宗) 29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雨
行都承旨
金景善
坐
。 左承旨
鄭基世
坐直
。 右承旨
李明迪
坐直
。 左副承旨
李時愚
坐
。 右副承旨
李源達
坐
。 同副承旨
金基纘
坐
。 注書 二員未差。 假注書
趙翼東
仕
趙秉學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李杓
仕
。
昌德宮廬次에 머묾
○ 上在
昌德宮廬次
。
○ 上在
昌德宮廬次
。
비가 내려 측우기로 측정함
○ 自酉時至人定,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一分。 夜自二更至五更,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一分。
○ 自酉時至人定,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一分。 夜自二更至五更,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一分。
大殿 등에게 안부를 물음
○ 朝哭後, 大殿·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口傳問安。 答曰, 罔極。
○ 朝哭後, 大殿·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大妃殿口傳問安。 答曰, 罔極。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李源達의 啓
○
李源達
啓曰, 行大司憲
徐左輔
在外, 執義, 掌令二員, 持平二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源達
啓曰, 行大司憲
徐左輔
在外, 執義, 掌令二員, 持平二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備忘記,
古豐山
萬戶
張一寶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 片箭一部, 筒兒一箇賜給。
○ 備忘記,
古豐山
萬戶
張一寶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 片箭一部, 筒兒一箇賜給。
○ 傳于
鄭基世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鄭基世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李明迪
曰, 別講爲之。
○ 傳于
李明迪
曰, 別講爲之。
○
李明迪
, 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謹稽
明陵儀軌
, 則新梓宮, 依己丑
長陵
例, 奉安於舊丁字閣, 王妃神御床卓, 移奉於假丁字閣矣。 謹依兩陵已行之例, 今亦依此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李明迪
, 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謹稽
明陵儀軌
, 則新梓宮, 依己丑
長陵
例, 奉安於舊丁字閣, 王妃神御床卓, 移奉於假丁字閣矣。 謹依兩陵已行之例, 今亦依此擧行,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景陵御齋室
·
香大廳
·
典祀廳
及
墻垣
, 間多傾頹, 迨此設都監之時, 不可仍置, 一體修改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景陵御齋室
·
香大廳
·
典祀廳
及
墻垣
, 間多傾頹, 迨此設都監之時, 不可仍置, 一體修改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謹稽
乙丑儀軌
, 則
光陵左邊欄干下磚石七箇
撤去後, 合設新磚石與石柱矣。
景陵右邊下磚石
撤去合設, 亦依此擧行, 而改設之時, 當有莎草改補之事, 依已例擇日擧行, 陵形高廣尺數, 謹依
景陵
尺數封築,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謹稽
乙丑儀軌
, 則
光陵左邊欄干下磚石七箇
撤去後, 合設新磚石與石柱矣。
景陵右邊下磚石
撤去合設, 亦依此擧行, 而改設之時, 當有莎草改補之事, 依已例擇日擧行, 陵形高廣尺數, 謹依
景陵
尺數封築,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本都監堂上
李憲球
, 除拜吏曹判書矣。 職務多有相妨, 都監堂上今姑減下, 其代以行大護軍
洪在喆
差下, 使之董役, 何如? 傳曰, 允。
○ 又以山陵都監摠護使意啓曰, 本都監堂上
李憲球
, 除拜吏曹判書矣。 職務多有相妨, 都監堂上今姑減下, 其代以行大護軍
洪在喆
差下, 使之董役, 何如? 傳曰, 允。
○
鄭基世
, 以戶曹言啓曰, 魂殿以
宣政殿
爲之事, 命下矣。 修理吉日, 令日官
李秉洪
推擇, 則來九月初一日巽時爲吉云。 以此日時擧行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鄭基世
, 以戶曹言啓曰, 魂殿以
宣政殿
爲之事, 命下矣。 修理吉日, 令日官
李秉洪
推擇, 則來九月初一日巽時爲吉云。 以此日時擧行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源達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司憲府執義
韓升烈
, 掌令
李亮和
, 持平
李鍾浩
·
蔡元默
, 司諫院司諫
趙完植
, 正言
李秉德
·
李文馨
等, 竝施
湖沿
投畀之典事, 承傳, 啓下矣。
韓升烈
忠淸道海美縣
,
李亮和
泰安郡
,
李鍾浩
瑞山郡
,
蔡元默
唐津縣
,
趙完植
舒川郡
,
李秉德
藍浦縣
,
李文馨
保寧縣
, 竝
湖沿
投畀, 而以承傳內辭意具罪目, 依例發遣府羅將, 押送于各其配所, 何如? 傳曰, 允。
○
李源達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司憲府執義
韓升烈
, 掌令
李亮和
, 持平
李鍾浩
·
蔡元默
, 司諫院司諫
趙完植
, 正言
李秉德
...
○ 己酉八月初八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鄭基世
, 侍讀官
朴商壽
, 檢討官
李維謙
, 待敎
尹滋悳
, 假注書
趙秉學
, 記事官
徐翼輔
·
南秉吉
, 各持
小學
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商壽
讀自
孟子
曰不挾長, 止以全交也。 上曰, 文義奏之。
商壽
曰, 挾者謂己有是, 而自恃之意也, 夫友者專爲友其人之德也。 自恃己有而爲友, 則是不以誠心求友, 而人不與之友, 故言不可以有挾也。 歡者好於我也, 忠者盡心於我也。 責人以必盡其好於我, 望人以必竭其忠於我, 則責人厚而至於難繼, 終無以全交道, 故君子不如是也。 此言有挾, 則取友之意不誠, 賢者不與之友。 夫誠者推實心而專一之謂也, 此章只以友道言, 而非但友道爲然也。 凡百事爲, 無誠則不立,
大學
曰誠其意,
中庸
曰至誠無息。 今我殿下, 推誠心而講聖學, 時敏日新, 無少間斷, 則自臻於緝熙高明之域矣。 至於君臣之際, 上以推誠接下, 下以盡誠事上, 上下之間, 誠意交孚, 措諸事爲, 一政一令, 無不以誠心推去, 則庶績咸熙, 百姓時雍, 政治日至於休明, 豈不盛哉? 伏願以一誠字, 留神澄省焉。 上曰, 下番讀之。
維謙
讀自凡與客入者, 止復就西階。 上曰, 文義奏之。
維謙
曰, 凡者大槪之謂也。 大槪客與主人相見, 每入門, 主人必讓於客, 勸客先入, 客至寢室之門, 則主人請先入布席, 然後復出迎客, 而禮有三辭, 初曰禮辭, 再曰固辭, 三曰終辭, 客至於再辭, 則主人揖客而入室也。 凡設位之序, 左爲東右爲西, 而右尊於左, 西尊於東。 故主人入門而右, 則自堂上言之, 右乃左也, 客入門而左, 則自堂上言之, 左乃右也, 主人趨就東階, 客趨就西階者, 卽主人自卑而尊客之意也, 而若客之等列, 卑於主人, 不敢當西階之尊, 則亦必來就東階, 主人再辭, 然後客乃就西階, 此卽賓主相見儀文之細節也, 而於其一出一入, 一升一降之際, 猶且致敬如此。 故
孔子
曰出門如見大賓, 言其敬之至也。 昔
武王
卽位之初,
呂尙
, 以
丹書
進之曰, 敬勝怠者吉, 怠勝敬者凶, 夫心爲一身之主宰, 而敬乃一心之主宰, 則其心之敬, 自發於威儀之間, 推之政令施措之際, 無事而不宜。 伏願殿下, 於日用之間, 以一敬字, 慥慥而澄省焉。 上曰, 參贊官讀之。
基世
讀自主人與客讓登, 止不先擧。 上曰, 文義奏之。
基世
曰, 此章言大夫士相見之禮, 雖貴賤不敵云者, 惟賢是敬, 不以貴賤計之也。 卽上章所云友也者友其德也, 不可以有挾之謂也, 此非但友道之如是而已, 人君用人之道, 惟當視其賢德而取之, 不以貴賤而別之也。
書
曰所寶惟賢, 所寶者何限, 而必以賢爲寶者, 誠以得賢弘功, 始可以輔世長民也。 是以
殷高宗
, 起
傅說
於版築胥靡之中, 爰立作相,
秦穆公
, 擧
百里奚
於牛口之下, 置之百姓之上, 蓋賤莫賤於版築飯牛之流, 而惟賢是取, 若是登庸, 殷之嘉靖之治, 秦之覇業之成, 實其於此, 此實聖主哲辟用人之效也。 伏願此等處, 深加聖念焉。 上曰, 閣臣讀之。
滋悳
讀自
孔子
曰君子之事親, 止臣不可以弗爭於君。 上曰, 文義奏之。
滋悳
曰, 天子諸侯雖無道, 有爭臣則必保有其天下國家, 若有道而有爭臣, 則奚但保有而止哉? 大抵納諫非艱, 來諫惟艱, 人君以千乘之尊, 御南面之位, 而一介微臣, 乃敢犯顔直諫, 不避雷霆之威者, 其斷斷衷赤, 惟在於繩愆糾謬, 納君於無過之地而已。 上必嘉而納之, 採而用之, 然後言路廣開, 有懷必陳, 是乃來諫之道, 其有光於君德, 當如何哉? 是以古昔帝王, 莫不以從諫爲先,
堯
之舍己從人,
湯
之從諫弗咈, 皆是也。
傅說
之告
殷宗
曰, 惟木從繩則正, 后從諫則聖,
殷宗
之答
傅說
曰旨哉說, 乃言惟服。 夫旨者謂其飮食之味也, 而今乃聽言而曰旨, 則心誠好之, 有味其言可知矣, 伏願體念焉。 上曰, 天子有爭臣七人, 雖無道不失天下者, 何義也?
滋悳
曰, 上或有過, 臣必爭之, 若爭而不從, 則雖有爭臣, 亦無如之何矣, 其必爭之則從, 改過不吝, 然後可以不失天下矣。
基世
曰, 爭臣卽諫爭之臣也。 古人云人非
堯
·
舜
, 安得每事盡善, 人主一動一靜, 一政一令之間, 或豈無未盡底事乎? 雖以
堯
·
舜
之聖, 一堂之上, 都兪吁咈, 其吁咈云者, 卽君臣責難之意也。 是以天子曰是, 諫臣曰非, 天子曰必行, 諫臣曰必不行, 立乎殿陛之前, 與天子爭是非者, 諫臣之職也。 蓋來諫之道, 惟在於人君翕受之量, 苟有訑訑之色, 則孰敢進言乎? 上曰, 諫而不聽, 則將如何?
基世
曰, 三諫而不入則去。 若臣諫於君, 非一非再, 至於三而不聽, 則臣將去矣, 一諫卽從, 不至於三, 乃哲辟之事也, 然而國安得不治乎? 大抵人孰無過, 改之爲貴, 若有過而卽改, 則實有光於人君納諫之聖德也。 上曰, 身不陷於不義, 陷字之義, 何如?
維謙
曰, 陷者坑坎之謂也。 不義之陷人, 有若坑坎之陷人, 父爲不義, 將陷於坑坎之中, 而其子諫之, 使其父不陷於坑坎之義也。 上曰, 不盡人之歡, 不竭人之忠, 何也?
商壽
曰, 欲人之必盡其好於我, 責人之必竭其心我, 則所望於人者甚厚, 而人無以承其意, 必至於在我缺望, 而在人反疏, 豈不至於交道之不全乎? 故君子不至如是也。 上曰, 先左足先右足之義, 何謂也?
基世
曰, 主人就東階, 故先左足, 客就西階, 故先右足者, 卽各順其入門之左右, 而從以爲升降之禮也。 上讀自
孟子
曰, 不挾長, 止臣不可以弗爭於君, 一遍訖。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己酉八月初八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鄭基世
, 侍讀官
朴商壽
, 檢討官
李維謙
, 待敎
尹滋悳
, 假注書
趙秉學
, 記事官
徐翼輔
○ 己酉八月初八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別講入侍時, 參贊官
李明迪
, 侍讀官
朴商壽
, 檢討官
李維謙
, 待敎
尹滋悳
, 假注書
趙秉學
, 記事官
徐翼輔
·
南秉吉
, 各持
小學
第二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上開卷, 上曰, 上番讀之。
商壽
讀自
禮記
曰事親有隱而無犯, 止心喪三年。 上曰, 文義奏之。
商壽
曰, 隱者愉色而微諫也, 犯者犯顔而直諫也。 人子之於親, 犯而無隱, 則恐傷於恩也, 人臣之於君, 隱而無犯, 則爲近於媚也。 弟子之於師也, 道之所在, 則諫而必見聽, 過而當疑問, 故無犯無隱, 蓋以民生於三, 事之如一, 故生則致其養, 喪則致其哀, 而服者以身力行之意也。 勤者勤勞之事也, 夫服行勤勞之事, 固是臣子與弟子之當然, 而苟無誠勤, 則無以服其勞也。 惰其四肢, 不顧父母之養者, 不可謂之服勤也, 股肱惰哉, 萬事隳哉者, 未可謂之服勤也, 至於事師之禮, 亦或不勤, 則無以盡弟子之職, 而非服勤之謂也。 雖尋常事爲, 非勤不能, 而況於事君事親事師之節, 其可以不勤而能之乎? 故曰服勤至死, 其垂敎之意深矣, 伏願如是澄省焉。 上曰, 下番讀之。
維謙
讀自
欒共子
曰民生於三, 止人之道也。 上曰, 文義奏之。
維謙
曰, 凡民之在世生活者有三, 君師父是也。 其事之之禮當如一, 卽上文所言也, 上番已敷陳無餘, 而蓋父子主恩, 君臣主義, 師弟主道, 居喪之禮, 皆以三年者, 以子生三年, 始免於父母之懷, 故報其三年之恩, 而制爲三年之喪也。 父生之, 旣生之, 不可無敎, 而師敎之, 旣敎之, 不可無食, 而人之衣食, 皆從於君之土地而出焉。 是君食之也, 君師之恩, 與父生之之恩, 同一類也。 故在君則爲君, 在父則爲父, 在師則爲師, 皆當極其死力而事之。 報生活之恩者必以死, 報賜與之恩者必以力, 此人之當然底道也。 夫人飢而受人之一飯, 寒而受人之一衣, 猶謂之恩, 而思所以報之者, 人之常情也。 況君父, 恩之至也, 德之大也, 劬勞而生成之, 衣食而長養之, 欲報之德, 昊天罔極, 凡其生長於君父之恩者, 同得乎秉彝之心,
[孰]
無圖報萬一之誠, 而第彼百姓, 至愚者也。 君上若不能推恩而撫愛之, 或斂民之財, 竭民之力, 使民不得安其業, 則反昧報效之義, 易懷怨讟之意, 若然則民必散, 而國必危矣。 故聖王, 漸民以仁, 摩民以義, 撫育之勞來之, 殆若雨露之濡萬物, 慈母之保赤子, 使斯民咸囿於天地大化之中, 而莫不知親上死長之道, 愛戴仰報之心, 自不能已焉。 此惟在爲人君修德行仁之政而已, 伏願殿下, 於此體念焉。 上曰, 參贊官讀之。
明迪
讀自
晏子
曰君令臣共, 止其此之謂歟。 上曰, 文義奏之。
明迪
曰, 君臣之間, 所貴情志流通, 而每當講筵, 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 自上必有下問, 自下亦或仰質, 卽講規然也。 此章曰君令臣共, 蓋人臣之道, 敬恭爲主, 而上章曰有犯無隱, 有犯者犯顔直諫之謂也, 諍必犯顔, 言或逆耳, 則異於敬恭之義, 與臣共之旨, 似若相反, 伏未知聖衷, 以爲如何。 上曰, 何爲其然乎?
明迪
曰, 犯顔逆耳, 乃所謂臣共之義也。
孟子
曰非
堯
·
舜
之道, 不敢陳於王前, 齊人莫如我敬王, 夫必陳
堯
·
舜
之道, 犯顔逆耳, 爲敬君之道, 而思有以俾其君爲
堯
爲
舜
, 卽
孟子
之意也。 至於言諂而色令, 但以趨走承順爲主, 則豈眞忠君敬上之道乎? 伏願體念焉。 上曰, 閣臣讀之。
滋悳
讀自官怠於宦成, 止則日切磋而不舍也。 上曰, 文義奏之。
滋悳
曰, 此章上款云無用之辨, 不急之察, 棄而不治者, 日用時急之務, 猶此不可勝爲, 無用不急者, 奚暇治之哉?
書傳
曰不作無益害有益, 其此之謂也。 必用而最急者, 則下款所云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婦之別, 此三者亦非難行之事, 言是當行之道, 而亦不在他, 卽在學問上進修, 進修之工, 則不外乎日切磋而不舍一句矣。 若以常情度之, 一日之舍, 似不甚害, 而其在進修之方, 大有不然者存, 須臾暫舍, 其害必多。 故
朱夫子
勸學文曰, 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 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 日月逝矣, 歲不我延, 此實至切至要之言也。 殿下近日, 連開講筵, 少無間斷, 今此下敎, 俾臣等各陳所言, 大哉王言, 勤學好問之德, 竊不勝欽仰攢頌之至, 而第伏念爲學之要, 在於旣勤而又勤, 好問之實, 在於旣詳而又詳, 此皆切磋之義。 伏願益加警惕, 如切如磋, 日以不舍焉。 上曰, 古有六年之喪, 此何禮也?
維謙
曰, 六年之喪, 非先王之古禮也。 昔
孔子
沒, 門人皆服心喪三年,
子貢
獨廬於墓下, 又過三年, 然後更無行之者也。 上曰, 夫和何義也?
商壽
曰, 夫和之和字,
易
曰男正位乎外, 女正位乎內, 蓋男女內外, 皆得其位, 各盡其道, 夫有正家之誼, 婦有承順之美, 則自底於和睦矣。 姑慈而從之, 從字婦人之德, 以從順爲本, 故有三從之義, 有婉娩聽從之語, 其旨義大槪如是矣。 上問故人之生也此章, 何義也?
商壽
曰, 人之享年, 不過百歲, 而百歲之中, 有疾病之時, 有老幼之變, 故君子思其不可復爲者, 必及時而先行之。 若親沒而養不逮, 已老而兄不存, 則欲行孝悌, 而將復誰爲, 此所以孝有不及, 悌有不時也。 蓋古有是語而引用之, 故結之以其此之謂也。 上曰, 更有昌言則奏之, 使我知之。
維謙
曰, 大哉王言, 以臣等之鹵莽, 獲侍咫尺之天, 惟恐無以裨補於聖意之萬一, 而伏承聖敎, 虛受樂聞之聖衷, 有所仰揣, 實我臣民萬世無疆之福也。 且就今日所講章句內言之, 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 夫和妻柔, 姑慈婦從, 此修身齊家之工也, 君令而不違, 臣共而不貳, 此治國平天下之道也。 君雖命令於下, 而或違於理, 則人不服矣, 臣雖恭敬於上, 而若貳其心, 則忠未盡矣, 此所以君令而必曰不違, 臣共而必曰不貳者也。 然而修身齊家, 近而小者也, 治國平天下, 遠而大者也, 故下文又言近者不親, 不敢求遠, 小者不審, 不敢言大。 此言遠近大小之序也, 伏願更爲留念焉。
明迪
曰, 我殿下樂此不疲之衷, 可以仰揣, 此實臣民莫大之福, 而第恐一念之差, 此心易忽, 九仞一簣之訓, 可不懼哉? 惟殿下, 戒之戒之。 常如今日之樂聞虛受, 孜孜不已, 克臻聖益聖之域焉。 上曰, 日日登筵, 何以敎我?
維謙
起伏曰, 臣等只願殿下爲
堯
爲
舜
也。 古人恥其君不爲
堯
·
舜
, 臣等雖蔑學無識, 敢不以
堯
·
舜
仰望於殿下也。
堯
·
舜
之道, 皆載於近日所講書, 殿下樂聞而敷施, 體認而力行之, 亦豈非今之
堯
·
舜
乎? 上掩卷, 命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己酉八月初八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別講入侍時, 參贊官
李明迪
, 侍讀官
朴商壽
, 檢討官
李維謙
, 待敎
尹滋悳
, 假注書
趙秉學
, 記事官
徐翼輔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