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철종 2년
1851년 (신해)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윤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22책(탈초본 2517책) 철종 2년 5월 9일 을미
1851년 咸豊(淸/文宗) 1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雨
行都承旨
金鍏
式暇
。 行左承旨
沈宜冕
坐
。 右承旨
申錫愚
坐直
。 左副承旨
徐元淳
病
。 分承旨
沈膺泰
未肅拜
。 右副承旨
兪鎭五
坐
。 同副承旨
洪翼燮
坐直
。 分承旨
李寅夔
未肅拜
。 注書。 假注書。 分假注書
金學初
尹正求
。 事變假注書。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비가 내려 측우기로 측정함
○ 自午時至人定,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五分。
○ 自午時至人定, 灑雨下雨, 測雨器水深五分。
○ 傳曰, 別講爲之, 坐直承旨入侍。
○ 傳曰, 別講爲之, 坐直承旨入侍。
내일 召對를 여쭙는 承政院의 啓
○ 政院啓曰, 明日召對, 取稟。 傳曰, 爲之。
○ 政院啓曰, 明日召對, 取稟。 傳曰, 爲之。
오늘 仕進하지 않은 徐元淳에 대해 牌招를 청하는 申錫愚의 啓
○
申錫愚
啓曰, 左副承旨
徐元淳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申錫愚
啓曰, 左副承旨
徐元淳
, 今日不爲仕進,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以左副承旨
徐元淳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以左副承旨
徐元淳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弘文館啓曰, 上番校理臣
姜㳣
, 以御營廳從事官, 今日軍布上下時, 晝仕出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弘文館啓曰, 上番校理臣
姜㳣
, 以御營廳從事官, 今日軍布上下時, 晝仕出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吏曹啓曰, 成均館典籍
金麟燮
, 除拜後過限未肅拜,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吏曹啓曰, 成均館典籍
金麟燮
, 除拜後過限未肅拜, 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辛亥五月初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洪翼燮
, 侍讀官
姜㳣
, 檢討官
李承輔
, 待敎
金炳國
, 假注書
李錫宙
, 記注官
羅時鏞
, 別兼春秋
閔致庠
, 各持
通鑑
第四卷,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承輔
曰,
宣帝
深知生民疾苦與弊瘼, 故惓惓於牧民之政, 今曰太守吏民之本, 數變易則下不安, 此固深得牧民之意也。 夫牧民之官, 數數變易, 則爲太守者, 自知莅任之不久, 專事貪虐, 爲吏民者, 亦知匪久遞易, 則徒事欺蔽矣。 然則民何支保乎? 且雖有才智之優於牧民者, 或比歲遞易, 或一歲屢易, 則奚暇責其成效乎? 昔
帝舜
之咨岳牧也, 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幽明, 則其委任責成, 若是之久矣。
漢宣帝
之欲久任太守者, 卽出於三載考績之意也。 此等處進講之時, 以古證今, 有可以遵行者用之, 其不可用者置之, 則當有助於治國之道矣。 伏願詳察焉。 上曰, 予事與
宣帝
相似, 而政治則似不及也。
承輔
曰, 以治政之不及
宣帝
爲敎, 其謙抑之聖德, 不勝欽仰, 而古之人君, 多有久勞于外之事, 而漢之
文帝
·
宣帝
, 殷之
高宗
是也。
大舜
亦自畎畝之中, 至登帝位矣。
殷宗
與
文帝
, 不過是中主而已。
宣帝
特以生長閭里之故, 備知田民愁歎之事, 及踐帝位, 惓惓於治民之政, 雖得字恤之意, 而其外政治, 亦不過綜核名實, 專尙刑名之學耳。 不可比擬於古聖王治法, 而今我殿下, 以治民一事之不如
宣帝
, 有謙抑之敎, 臣於是亦不無抑鬱之心。 以殿下天縱之聖, 奚取
宣帝
牧民一事乎? 治法政謨, 取法於
帝舜
, 則當與
重華
之德, 可以比隆, 而
孟子
曰,
舜
何人也, 予何人也?
大舜
無能名之治, 初非高遠難及之事也。 好學而修德, 一言一事, 皆出於天理之公, 而代天爲功, 則自可與
大舜
無間矣。 是臣區區之望也。 又奏曰,
王成
增秩之事, 亦可見
宣帝
用人之不明矣。
王成
果如或人之毁, 而無其治績, 則始也增秩顯賞, 是固不明也。
王成
眞有治績, 而有此或人之毁, 則明君在上, 豈有毁言之敢售哉? 此亦不明處也。 昔
齊威王
時,
阿大夫
則譽言日至,
卽墨大夫
則毁言日至,
威王
, 使人視
阿
與
卽墨
, 然後察其毁譽之相反, 乃有誅賞之各施, 使
宣帝
, 若如
威王
使人視之之事, 則寧有
王成
始蒙賞而終見毁之理耶? 又奏曰,
韋賢
之乞骸, 可謂賢宰相也。 人於仕宦之際, 每有不知止之歎, 而今此致仕之事, 卽出於知足之意也。
韋賢
卽魯國
鄒
人, 世守文學, 而篤於詩書之工, 故當時稱爲鄒魯大儒, 初爲
昭帝
師傅, 敎以
詩傳
, 而當
宣帝
迎立之時, 亦與其議, 故封侯而食邑七百戶, 其子
玄成
, 又以明經繼相, 時人以此稱之曰, 遺子黃金滿籝, 不如敎子一經。 且其先
韋孟
, 亦以博學, 爲
楚王戊
之師, 其文學之所由來者如是矣。 又奏曰,
宣帝
欲酬
霍光
之功, 則賞賜其子孫, 以延于世, 與同休戚可也。 今乃顯寵其昆弟諸壻, 任以兵權, 俾生驕奢縱恣之心, 未幾而竝皆夷滅之, 殆近慘忍之政, 而又非全保功臣之道也,
缺
㳣
曰,
宣帝
久勞于外, 備知民事, 故欲使庶民, 安其田里, 亡嘆息愁恨之心, 而有此考功核實之政, 五日一聽事, 如今之賓對, 刺史守相之親問, 如今之監司守令入侍。
宣帝
之憂民如是, 宜其良吏之爲盛矣。 惟我殿下, 亦有
漢宣
興閭閻知艱難之事, 而今於廈氈之上, 若安錦玉之美, 宵旰之念, 不在於百姓之愁苦, 則其何以安民? 民若不安, 國亦何以得安乎? 必須以誠心而愛民, 以實政而求治,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五日一聽事, 如今輪對奏事是也。
㳣
曰, 賓對亦有諸宰奏事也。 上曰, 然矣。
缺
㳣
曰, 以實心行實政, 則
唐
·
虞
三代, 不難致矣。 何可以
漢宣
自期乎? 上曰, 此則然矣。 而少也無
漢宣
之好學, 何以及
漢宣
之治乎?
㳣
曰, 治化雖遠過
漢宣
, 猶以不及爲心, 則是不自足之聖德也。 學問之將就, 功業之嵬蕩, 益不可量, 臣不勝欽仰萬萬矣。 上曰, 璽書, 何也?
㳣
曰, 此勉勵之詔書也。 今之繡褒守令, 亦有璽書表裏之賜矣。
缺
㳣
曰,
王成
之僞自增加,
宣帝
雖知之而不爲之罪者, 欲其奬一人而勸十百之意也。 此有古人之論也。
缺
上掩卷後敎曰, 今日詣閤之頃, 比前稍遲乎?
承輔
曰, 然矣。 上曰, 俄者座目入啓時, 適値御膳, 以致時刻之稍遲, 心甚不安也。
承輔
曰, 殿下逮下之聖念, 及至於此, 實爲榮感, 而且晉接臣隣之際, 汲汲然若不及之勤念, 亦可以仰揣, 臣等不勝欽仰萬萬, 而推此聖念, 施諸政令, 實是區區所願也。 上曰, 史官就座,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辛亥五月初九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洪翼燮
, 侍讀官
姜㳣
, 檢討官
李承輔
, 待敎
金炳國
, 假注書
李錫宙
, 記注官
羅時鏞
○ 辛亥五月初九日未時, 上御
熙政堂
。 別講, 坐直承旨同爲入侍時, 參贊官
申錫愚
, 侍讀官
姜㳣
, 檢討官
朴商壽
, 待敎
金炳國
, 假注書
李敦禹
, 記注官
羅時鏞
, 別兼春秋
閔致庠
, 各持
通鑑
第四卷, 同副承旨
洪翼燮
, 以次進伏訖。 上曰, 史官分左右, 仍開卷。
㳣
讀自初
孝武
之世, 止咸冤傷之, 仍釋義訖, 奏曰, 刑罰者, 所以禁暴止亂, 而律令煩苛, 則民愈犯之, 是故必本之德敎, 次以刑罰, 然後民可得以治矣。 導德齊刑, 卽謂是也,
武帝
使百姓, 窮困犯法, 而欲以刑威止之, 豈不難哉? 不務寬緩, 而只主深刻, 則民無所措手足, 善乎,
張釋之
之言曰, 法者, 天下之平也。 且
秦皇
以牛毛苛法而亡,
漢祖
以寬仁約法而興。 觀於此二者, 亦可知宜寬不宜苛矣。 王政莫重於用刑, 用刑莫過於寬平, 伏願此等處, 深加省察焉, 上曰, 駮者, 何義也?
㳣
曰, 駮者, 雜也。 罪雖同而所論各異, 或重或輕, 是之謂駮也。
缺
㳣
曰, 深者獲公名, 平者多後患, 以其緩深故之罪, 急縱出之誅也。
缺
㳣
曰, 省法制寬刑罰者, 指苛法與峻刑而言也。 至於經法, 何可省之, 而當刑者, 亦何可寬之乎? 雖
唐
之世, 亦有
四凶
之誅, 若徵於煩苛, 而竝廢常法, 則紀綱法度, 無以立矣。 是故刑必貴乎寬嚴之得中也。 上曰, 秩六百石, 何謂也?
㳣
曰, 秩者, 爵級也。 廷尉平之秩, 歲入捧六百石, 上文之良二千石中二千石, 皆此類也。 上曰, 季秋後請讞者, 必待季秋而用刑乎?
㳣
曰, 上文亦有以應天意之句, 王者之政, 必體天道而行之。 四時之序, 秋爲肅殺之氣, 而刑以肅殺爲義, 故每於季秋請讞也。
缺
上曰, 廷尉平, 此後仍不置之耶?
㳣
曰, 漢仍有廷尉平之官矣。 又曰,
經
云刑期于無刑, 又云辟而止辟, 刑欲其無刑, 辟欲其止辟者, 此乃聖人之仁心, 而刑辟, 不過佐治之具也。
文
·
景
之世休養生息, 民不犯法, 有刑錯之風, 此時何嘗深刻嚴峻而致此乎?
以下缺
炳國
讀自涿郡太守, 止亂首矣。 仍釋義訖, 奏曰, 今此
鄭昌
刪定律令之疏, 可謂格言也。 迨此之時, 文書盈案, 奸猾轉相比朋, 況律令不一, 民不知所避, 數爲犯法, 此無異設網而得禽獸也。 可不矜哉?
朱夫子
曰, 聖人之治, 以德爲化民之本而已。
書
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化民以德, 施刑從寬, 使人人各安其業, 則
堯
·
舜
之治, 復見於今日矣。 伏願殿下留念焉。
○ 辛亥五月初九日未時, 上御
熙政堂
。 別講, 坐直承旨同爲入侍時, 參贊官
申錫愚
, 侍讀官
姜㳣
, 檢討官
朴商壽
, 待敎
金炳國
, 假注書
李敦禹
, 記注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