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見에 崔錫鼎 등이 입시하여 考講을 거치지 않은 金輔臣을 守令에 備擬하는 문제, 遷葬의 폐단에 대해 논의함
○ 傳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引見時, 右議政崔錫鼎所啓, 臣曾以金輔臣陞六事陳達, 其後臺啓重發, 今又以備擬縣窠之故, 臺言又發。此由於臣之初不明白定奪之致。蓋自先朝以後, 或因大臣筵達, 直出六品, 則一依薦剡施行, 故雖幼學·蔭官, 無考講之規, 至有爲三曹郞官者矣。其後臺臣陳疏, 請更申明考講之法, 伊時因廟堂稟定, 直出六品者外, 雖別薦者, 亦令考講, 而戊辰年間, 別薦人精擇, 且以學行被薦, 故又罷講規矣。今此臺啓中所謂學行茂著, 淸路將通之人, 則不必拘常例云者, 誠是矣。金輔臣, 則素多氣槪操行, 且有才局, 而擧其重而以志操薦聞矣。旣已直出, 而初非經學之士, 則此類, 宜有指一稟定之事, 且於近間新定式生進, 則必經三曹, 幼學, 則必經京兆·隷院·禁都·監察等職, 庶類, 則必經馬官後, 除拜守令, 旣定令甲, 則今臣之備擬守令之望, 未免誤着。此係定式之事, 左相今方入侍, 下詢處之, 何如? 上曰, 此事, 何如? 左議政尹趾善曰, 旣云薦目, 則雖外道臣所薦之人, 曾前亦無考講之事。今因大臣所薦, 直出六品, 則此與常調有間矣。右參贊李畬曰, 小臣之意, 則除講與否, 惟在薦目輕重, 不宜以道臣·大臣所薦, 有所分別矣。大司諫徐文裕曰, 臣等昔年待罪臺職也, 以文學學行外, 一竝考講, 定式施行之意陳疏, 因該曹覆啓蒙允矣。凡有學行文學者, 固是絶等, 而其餘或以才諝, 或以武藝, 及各技被薦者, 擧皆除講, 則殊無立法考講之本意, 今此金輔臣事, 雖未知薦目之何如, 旣非文學學行之人, 則幼學·蔭官之以薦除講, 實爲不當矣。崔錫鼎曰, 此事, 當初申明, 果由於文裕之言, 而其後雖非學行之人, 亦不考講, 至今未知何以定式耶? 此後則有節行之人外, 皆令考講耶? 尹趾善曰, 人之節行與否, 灼知誠難。若眞有節行, 則豈可拘於常例, 而不用乎? 上曰, 今此金輔臣之守令備擬, 似涉太驟, 臺啓所論, 誠是, 而但此事, 前因臺疏而申明, 其後又有戊辰年間事例, 有一定之規, 何以處之? 崔錫鼎曰, 臣意, 則經術文學之士, 固無拘礙, 至於節行操行之人, 雖亞於經術之士, 亦非才諝之比, 考講則依前勿拘, 先除漢城·隷院等職, 以試履歷, 然後除拜守令, 似可矣。吏曹參判徐宗泰曰, 守令考講, 雖非舊典, 已成近制, 不可容易變改, 志槪薦目, 視才諝雖重, 而有難指的區別。臣意, 則學行薦目外, 皆具考講, 爲宜。志槪之士, 雖有不屑就之慮, 而如此而後, 遵守爲易矣。上曰, 學行之人, 則勿爲考講, 其後, 則必令考講, 然後該曹之區別施行, 自當簡便, 依此定式施行, 可也。上曰, 近來遷葬, 實爲痛弊。夫卜其宅兆, 以安厝之, 固是人子之義, 至於遷葬, 亦或有切迫不得已者, 則雖不可一槪論之, 第有數遷墓地, 至再至三, 甚者或至四五巡, 末又還定舊穴, 予嘗目見其弊, 已極慨然。間見擊錚公事, 則或橫占於大村中者有之, 蓋以地有盡而人家遷葬者, 無限, 故以至於此。夫以風水擇地, 亦人子情理之所不能已, 而崇惑堪輿, 實是士夫間弊風, 宜有別樣申飭之擧矣。崔錫鼎曰, 韓愈作佛骨表, 斥之以蠹財病民。卽今世人之專爲禍福, 數遷墓者, 非但崇信之不當, 亦有耗財病民之患矣。上曰, 此皆動於禍福而如此。不獨財力之耗竭, 凡爲人子之道, 數遷其父母及祖父母之葬地, 使體魄不寧, 其害於義理, 何如哉? 至於大村中用山者, 尤宜各別嚴飭矣。崔錫鼎曰, 臣嘗待罪都憲時, 陳達以爲, 相地官, 難於占得空山, 或於他人山所及大村中, 占得空地, 故山訟滋興。此後, 則凡干山訟, 爲先刑推相地官, 然後可使無訟, 以此爲請, 而該曹回啓, 循例爲之, 故別無實效。今後如有爭山相訟之葬, 無論曲直, 必先刑推地官, 若果理曲, 則主喪者定配。如此, 自無山訟之紛紜, 而遷葬之弊, 多惑於地家禍福之說, 已成痼弊。輕動其祖先體魄, 已極不可, 而至於奪人家後及村中者, 不可勝數。今以此弊, 設爲禁令, 不如以地理之元不可信, 皎然曉諭之爲愈。世宗朝魚史瞻, 嘗辨論山家地理說之非, 不惟其所論如此, 乃葬其親於家園之側, 及其身沒, 其子世謙等, 又葬考於泮瀕。其不擇地如此, 而其後子孫, 別無禍敗, 此固已著之明驗。若以此等事, 援理曉諭, 則或可謂矯弊之道矣。上曰, 丁卯年因地師陳疏, 有奉審長陵之擧, 而久遠陵寢, 不可撓惑於術家未瑩之說, 故竟寢遷陵之議。此事, 若在士夫家, 則必不能如是矣。金時傑曰, 此一款, 亦可以打破衆惑矣。崔錫鼎曰, 儒臣所達, 是矣。以此措辭, 以有旨申飭乎? 抑自廟堂分付乎? 李世華曰, 不必有旨, 出於擧行條件, 作爲事目, 而頒布內外, 似可矣。上曰, 不必有旨通諭, 以今日筵中說話, 頒布宜矣。李畬曰, 人家或有臨葬, 啓舊壙而遇水火之變, 而不得已遷葬, 若且爲子孫求福, 屢遷其祖先瑩隴, 則其惑, 甚矣。夫體魄安寧, 然後子孫受福, 臣曾見數數遷墓之家, 鮮有不遭禍敗者也。李濡曰, 惑於風水, 用山於大村中者, 固宜嚴禁, 而凡移風易俗, 實由於上行下效。朝廷之上, 宰相貴人, 先行之, 然後在下者, 慕效, 若只定禁法, 則恐無實效。以近事言之, 益平君家遷葬, 已至數三度矣, 前後特命禮葬, 或給葬需, 此於親親之義, 固是盛德事, 而隨其遷葬, 每施恩典, 則亦近於導成, 殊非矯弊之道。此後, 則雖應給禮葬之喪, 遷葬時, 勿爲題給, 似宜矣。尹趾善曰, 勿論勳戚大臣, 遷葬時, 不復許禮葬, 何如? 上曰, 此後, 則遷葬時, 勿許禮葬, 可也。出朝報
○ 傳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引見時, 右議政崔錫鼎所啓, 臣曾以金輔臣陞六事陳達, 其後臺啓重發, 今又以備擬縣窠之故, 臺言又發。此由於臣之初不明白定奪之致。蓋自先朝以後, 或因大臣筵達, 直出六品, 則一依薦剡施行, 故雖幼學·蔭官, 無考講之規, 至有爲三曹郞官者矣。其後臺臣陳疏, 請更申明考講之法, 伊時因廟堂稟定, 直出六品者外, 雖別薦者, 亦令考講, 而戊辰年間, 別薦人精擇, 且以學行被薦, 故又罷講規矣。今此臺啓中所謂學行茂著, 淸路將通之人, 則不必拘常例云者, 誠是矣。金輔臣, 則素多氣槪操行, 且有才局, 而擧其重而以志操薦聞矣。旣已直出, 而初非經學之士, 則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