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의 계속된 큰 흉년의 참상을 보고하고 諸般身布의 蕩滌, 災害를 입은 곳에 給災해 줄 것, 兵額을 充定하는 방법 등에 대한 吳命俊의 상소
○ 永柔縣令吳命峻疏曰, 伏以關西一路, 卽我門戶, 兩國之所交會, 冠蓋之所輻輳, 其關防之重, 接應之難, 豈待臣一二譚, 而不幸自乙丙以來, 荐歲大殺, 人類殆盡, 至於淸北四五邑, 一望蓬蒿, 人煙斷絶, 兵燹之禍, 蓋不至此, 思之氣短, 言之於悒, 間者獲賴我聖上和糶之惠, 勸擧之令, 忘飢力穡, 庶望有秋, 夫何播種之節, 亢旱爲災, 發穗之時, 風霜雹打, 末終極備之災, 近古所無, 臣邑所在德屯沃野, 名於道內, 而洪水橫流, 可泛樓船, 埋沙浦落, 無處不然。日昨雹災之慘, 尤所罕觀, 其大如拳, 鴻鴈亦打死, 若干餘穀, 有若萬馬躁躙, 出野巡審, 所見愁慘, 一隅旣然, 三隅可反, 臣邑如此, 他邑可推, 今年穡事, 又至於此, 未知西土有何咎殃, 而天之降災, 一何偏酷? 人心危懼, 莫保朝夕, 土崩瓦解之勢, 間不容髮, 離合去就之幾, 政在今日, 譬猶人纔經大病, 元氣未蘇, 又有客邪來侵, 澟澟垂死, 必須安屋調息, 可望其回生, 若或投之峻劑, 加以勞動, 飮食不充, 氣血不調, 則其死可立而待, 必無幸矣。目今西土形勢, 一意撫磨[摩], 毫髮不撓, 然後可以勞來成聚三行缺百三十一戶內, 軍兵摠數, 京案諸邑及巡營·兵營·慈城所屬遼水軍, 合五千二字缺名, 而臣縣官所屬, 則亦不在此中矣。在昔盛時, 民戶稍完, 兵額無闕, 而尙有黃〈口〉定役, 白骨微[徵]布之歎, 況今流亡過半, 戶口大損, 雖竝鱞寡孤獨, 朝聚暮散之類而計之, 見在戶口數, 僅止於此, 比之古昔, 則減十之四五矣。雖不擇老弱, 逐名充定, 猶見其不及, 今欲百般搜括, 盡補闕額, 則如刮龜毛, 只益騷擾, 欲姑息安徐, 不思齊整, 則徒擁虛簿, 兵不成伍, 脫有緩急, 將何所恃? 百爾思度, 計無所出, 言念及此, 不覺寒心。無已則有一焉。古人有言曰, 兵務精, 不務多, 若令帥臣, 改作團束, 部減爲司, 司減爲哨, 去其空額, 抄其壯實, 別加鍊習, 以作精兵, 則其於軍務, 亦非失計。昔者越王句踐, 十年生聚, 十年敎訓, 終成沼吳之烈, 若待民生成聚, 戶口復增, 逐年簽補, 漸次充額, 則幾何而不復其籍乎? 但念朝議, 若憚其更張, 惜〈其〉權減, 則或合於諸色軍兵, 三保中, 減其一保, 陞爲正軍, 或許以兵曹所管餘丁, 充定闕額, 或以監·兵營所屬不緊之類, 量〈宜〉劃給, 使之塡補, 亦其一道矣。至於義州農防軍, 尤是冗兵, 初緣亂後, 人民未聚, 土地未闢, 抄送內邑軍兵, 使之屯戍耕種矣。其後, 灣府民力旣完, 不借他邑, 故不許立番, 直收是布, 灣固雄府也, 此不足有無, 而無實無名, 莫此爲甚, 臣愚以爲, 農軍布則可罷, 而歸之於餘丁之代, 防軍則可汰而編於正軍也。各樣還上及各色軍兵, 各寺奴婢身役之未捧者, 殆不記其數, 上司關文, 日夕畓[沓]至, 故臣試加叩算, 則諸般身布, 至於二十七同二疋, 錢亦八百二十兩, 今年應捧米穀, 至於四萬二千八百五十八石之多, 大率以人戶計之, 每戶必收十一石一斗五升零, 然後可以充數, 雖殫其地之出, 竭其廬之入, 其何能畢捧乎? 況其本案所在, 半成鬼錄, 無處可徵, 侵及隣族, 所謂隣族, 鶉衣菜色, 垂涕而訴曰, 某人, 乃逃亡者之母邊七八寸, 當爲斯役, 而吾乃逃亡者之妻八九寸也。吾役之不能支, 吾身之不能保, 又何能對答他族乎? 互相推諉, 請得指一徵出, 臣聞之惻然, 誠無以爲答也。況以一人之身, 而兼十人之族役, 督迫捶楚, 膏血殆盡, 上爲悍吏之所暴, 下爲飢寒之所迫, 無所控訴, 籲天祈地, 嗚呼, 豈不慘哉? 臣竊觀從前逋欠, 頻有蕩滌之令, 而矧乙丙之歲, 無異兵革之後, 尤宜滌其空簿, 以施實惠, 而但限其二行缺旬農得〈時〉則竝廢稼穡, 冬月則暴露霜雪, 愁歎之聲, 有不忍聞。至於運二字缺只是一站之用, 而或索十日之價, 人夫使喚, 不過一時之役, 而必裹累年之糧, 其所浪費, 類皆如是, 若其器皿鋪陳之搬運, 生魚雉鷄之腐傷, 煙家柴草之需, 種種難堪之狀, 不一而足, 一經站役, 邑里蕭然, 此實諸邑莫大之弊也。臣於春間謝使之還, 計其容入之價, 收送主站之官, 支過使行, 亦無欠闕, 臣縣之冗費大省, 而於主站則固無傷也。臣願雖如勅行浩大之役, 姑未可輕議, 我國使行, 則依此變通, 少無所妨, 而但主站官之每以不能獨當爲言者, 非他故也。所謂乾價, 低昂不一, 率多以廉價, 塞責備選, 故致有爭執之言, 願令道臣, 從優酌定, 永爲定式, 少除僻邑難支之弊焉。臣卽伏見年分文書, 川翻浦落, 永無一片田形外, 不許給災, 而初不付種, 全不掛鎌, 元不擧論, 此必該曹未諳西土年事, 而不爲區別也。夫井地出稅, 有國所重, 樂歲寡取, 是亦貊道, 況今國儲哀痛, 宗廟百官之奉, 亦不足以繼, 臣雖愚昧, 其何敢曲爲小民, 不恤國計, 而今年西土農事, 慘被水患, 又經雹災, 或有田形依舊, 而水沈雹打, 全不掛鎌者, 有成川覆沙, 一莖不遺, 而兩傍片畝, 猶未盡落者, 如此而謂有一片田形, 勒徵其稅, 則豈非徹天之冤乎? 且臣於春間, 仰體聖上務本之盛敎, 身出田野, 督勸耕種, 則或有田多而力不足者, 懼其陳廢之獲罪, 乞以其田, 白給他人, 而亦無願耕者, 或請得官種而不能得, 則曰吾雖欲力穡, 奈無種何, 願入陳而勿復責稅也。臣於此, 語塞不能答, 察其情, 未嘗不惻然興歎, 到今誠不忍督責其稅, 而至於田主盡歿, 無人可耕, 荒疇廢堰, 蓬蒿滿目, 此地收稅, 將責於誰人乎? 王者之政, 必無是矣。聖明在上, 豈有此哉? 臣願特察民隱, 復發德音, 竝將初不付種, 水災雹災, 全不掛鎌等處, 許給全災, 以紓窮民一分之困焉。朝家賣爵, 本爲賑民之資, 實出不得已之政, 則白給飢民, 事理較然, 決不當還爲徵捧, 以取蓄利之譏也。昨年以來, 各邑之受帖募粟者, 多不過百餘斛, 而皆抄出流丐, 或計給乾糧, 或作粥以饋矣。今聞會錄賑廳, 還捧其穀, 非但流民盡散, 指徵無處, 以堂堂國家, 反取賣爵殖利之名, 不可使聞於天下後世也。二字缺盡許白給, 其數元來不多, 豈可爲些少之穀, 以責償於窮民, 而數行缺戶保虛位, 至於四十六名, 而旣不可以南營軍, 推移塡補, 又不可以陸軍破格二字缺營之嚴督日至, 空額之充定無策, 其勢豈不悶哉? 且南防營之距臣縣, 不過百餘里, 可以朝召夕赴, 至於北防營, 則其間恰滿三日之程, 雖有警急, 其何能號召乎? 參以公私事勢, 特許移案南營, 誠爲兩便, 少無所妨, 道臣, 亦嘗以此稟報朝廷, 而尙未變通, 因循至此, 噫, 匹夫失所, 古聖以爲已恥, 仁天覆育萬物, 無所不體, 若令該曹, 卽許移案, 則水軍, 庶可免遠地應役之勞, 臣縣形勢, 亦可有推移充定之路矣。本道田畓出稅之規, 田一結, 小米八升, 太二斗四升, 畓一結, 大米四斗內, 朝家特軫西北, 減三分之一, 實納小米五升三合三勺四里, 太一斗六升, 大米二斗六升六合六勺六里, 而嘗値本道稅米輸納江邊之時, 竝其運價, 三甲備納矣。其後邊運已停, 而濫徵猶不革, 故頃在癸亥仁廟朝, 因本道士民陳疏, 特減一甲, 而猶爲倍甲之徵, 至甲辰, 本邑之民, 又呈監營, 仍得啓聞, 則廟堂, 以旣無輸入江邊之事, 而元數外加捧, 似無是理覆啓, 惟我先王, 曲軫西民, 特命減二斗, 所減者, 田一結, 小米五升, 太一斗五升, 畓一結, 大米二斗, 而比諸前規三分減一之時, 則加納之數, 猶至於大米六升六合六勺六里, 小米三合三勺三里·太一升矣。噫, 當初特減三分之一者, 誠是如天之至澤, 而中因江邊之轉輸, 升降之際, 反失特減之數, 卽今出稅, 非但加徵於當初定制, 其視北路之稅, 亦且不侔, 此豈不有乖於祖宗朝特減之意, 而亦豈不有歉於王者一視之政乎? 此後有征戍運輸之擧, 則其馱載之價, 雖依前仍徵, 亦無所不辭矣。臣願卽令該曹, 考出當初特減之制, 四字缺加徵之數, 一依舊規, 斯速變通, 以垂西民百世之惠焉。嗚呼, 今日民庶, 生理殘敗, 賦役煩苦, 八路同然, 然其蕩敗流散, 至於無可奈何, 則未有如西土之民, 因苦憔悴, 不能安業, 去者, 更無還心, 存者偏受其苦, 荷擔側足, 莫有久志, 此無他, 蓋田政不均, 賦斂偏重, 五年饑荒, 生業旣竭, 已上數弊, 爲其痼疾, 如二豎在身, 不去則死, 此弊不除, 終亦必亡而已矣。嗚呼, 九重深邃, 蔀屋荒遠, 如此慘苦之狀, 殿下何得盡知乎? 雖因筵席之上, 章牘之間, 或不無登徹之事, 而一郡縣民瘼三行缺瘵之極, 夙夜憂悶, 恐負職責, 凡係害民之端, 靡不稟裁道臣, 而惟此數條事, 頃〈有〉稟旨, 道臣亦難擅便, 故玆不得披瀝微悃, 仰干嚴威, 僭瀆大矣, 死罪死罪。且伏念西土民俗貿貿, 徒事弓馬, 節行無聞, 表章賢士, 矜式鄕里, 誠是作成之大本, 臣於到任之後, 求訪善士, 則縣人鄭繼忠·金應元二人, 事親盡孝, 鄕黨共稱, 或指血和藥, 母病獲痊, 或送終追遠, 冥應寔著, 其他出類之行, 感神之誠, 不敢盡陳, 而至於繼忠, 其從祖父賜鎰[諡], 堂侄大郁等, 皆以節孝著聞, 一家至行, 炳炳至今, 竝美遐裔, 前後缺六七字而尙未有表章之擧。蓋以末世毁譽不純, 不敢率爾上聞四五字缺者, 果皆名浮其實, 適得美譽, 死骨之買, 亦不害爲市駿之資耳。伏願聖明, 特命該曹, 或復其家, 或旌其閭, 以爲激勵遐土之方焉。臣無任戰慄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 令廟堂稟處。
○ 永柔縣令吳命峻疏曰, 伏以關西一路, 卽我門戶, 兩國之所交會, 冠蓋之所輻輳, 其關防之重, 接應之難, 豈待臣一二譚, 而不幸自乙丙以來, 荐歲大殺, 人類殆盡, 至於淸北四五邑, 一望蓬蒿, 人煙斷絶, 兵燹之禍, 蓋不至此, 思之氣短, 言之於悒, 間者獲賴我聖上和糶之惠, 勸擧之令, 忘飢力穡, 庶望有秋, 夫何播種之節, 亢旱爲災, 發穗之時, 風霜雹打, 末終極備之災, 近古所無, 臣邑所在德屯沃野, 名於道內, 而洪水橫流, 可泛樓船, 埋沙浦落, 無處不然。日昨雹災之慘, 尤所罕觀, 其大如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