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영조 7년
1731년 (신해)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39책(탈초본 723책) 영조 7년 5월 19일 신사
1731년 雍正(淸/世宗) 9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宋成明
奉命在外
。左承旨
柳綎
坐直
。右承旨
李春濟
未肅拜
。左副承旨
趙命臣
坐直
。右副承旨
洪尙賓
坐
。同副承旨
韓師善
服制
。注書 二員未差。假注書
姜必文
仕
權贒
仕直
。事變假注書
權瑞東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慶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慶宮
。停常參·經筵。
해의 색이 붉었음
○ 日出時, 日色赤。
○ 日出時, 日色赤。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柳綎의 啓
○
柳綎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傳曰, 只晝講。
○
柳綎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傳曰, 只晝講。
○ 備忘記, 傳于
柳綎
曰, 史官二員待命, 騎馬六匹立之。
○ 備忘記, 傳于
柳綎
曰, 史官二員待命, 騎馬六匹立之。
○ 傳于
柳綎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柳綎
曰, 召對爲之。
上言의 啓字를 爻周하기 위하여 도로 들이겠다고 아뢰는 柳綎의 啓
○
柳綎
啓曰, 啓下
京畿
上言一百十六張內, 七十二張, 分下各該司, 猥濫四十四張, 啓字爻周次, 還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柳綎
啓曰, 啓下
京畿
上言一百十六張內, 七十二張, 分下各該司, 猥濫四十四張, 啓字爻周次, 還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趙命臣
書啓, 臣承命馳往于典獄署, 點閱罪囚, 則承傳罪人三十七名, 啓覆罪人一名, 刑曹罪人四十名, 咀呪罪人五名, 來關罪人十八名, 各司罪人十三名內。
金宗迪
段, 其子
克濟
逃躱, 來現間囚禁事也。
古阜
京主人
李俊方
妻
春梅
段, 下郡所納耆所屯穀, 不卽督納事也。馬兵
朴萬永
·
趙次海
·
全建
等段, 大臣去路犯馬事也。所由
金承命
妻
玉香
段, 本府所捉之人, 其夫中路故放事也。界首主人
宋純
段, 實錄廳公事到付, 趁不來納事也。京畿營吏
金世龜
段, 山陵都監堂上支待, 不能申飭事也。營吏
李國賢
段, 大臣行次時, 監司趁不來待事也。
安岳
京主人
朴世廷
段, 除防錢終不催納事也。已上罪人十名, 罪名俱不至大段, 故臣仰體聖上憫旱恤囚之德意, 竝爲放釋。此外罪人段, 罪名俱係至重, 竝爲仍囚, 而典獄囚徒外, 各衙門拘留罪人, 則分付各衙門, 使之斯速放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趙命臣
書啓, 臣承命馳往于典獄署, 點閱罪囚, 則承傳罪人三十七名, 啓覆罪人一名, 刑曹罪人四十名, 咀呪罪人五名, 來關罪人十八名, 各司罪人十三名內。
金宗迪
段, 其子
克濟
逃躱, 來現間囚禁事也。
古阜
京主人
李俊方
妻
春梅
段, 下郡所納耆所屯穀, 不卽督納事...
○ 未時, 上御
時敏堂
。召對, 入侍時, 參贊官
趙命臣
, 侍講官
金尙星
, 檢討官
尹東衡
, 假注書
權贒
, 編修官
李震葉
, 記事官
洪昌漢
。
金尙星
讀高麗紀七板。上曰, 下番讀之。
尹東衡
讀六板。上曰, 注書出去, 問山陵奉審大臣, 今日當入來與否, 可也。
權贒
, 承命趨出, 復命曰, 問諸議政府下人, 則尙無私通, 今日似未及入來云矣。上曰, 承旨讀之。
趙命臣
讀六板。上曰, 注書讀之。
贒
讀八板。上曰, 兼春秋讀之。
李震葉
讀五板。上曰, 下番讀之。
洪昌漢
讀五板, 畢其卷。
尙星
曰, 第二板
尹紹宗
論
李仁任
之事, 言似切直, 而以下十二板事觀之, 實非切直, 而言則是矣。治國之道, 以正人心爲上,
論語
不云乎? 道之以政, 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政·刑所以禁之也, 德·禮所以敎之也。禁者, 禁其不正之心, 敎者, 敎其心之正也。故其效如是各異,
紹宗
正人心之言, 則有合於理者矣。上曰, 然矣。
尙星
曰, 第五板史官
崔蠲
等上書, 而論史事也。其言殊好, 史體甚重, 政事之是非, 世道之汚隆, 君德之得失, 皆爲直書, 以示後世, 故自古有國家者, 莫不以史職爲重。至於京外大小衙門, 凡所施爲之事, 一一報館, 以憑記錄, 永爲恒式, 而近來則竊聞史官之時政記, 或不無疎略之弊, 而此係祕史, 固非外人之所敢知。然至於外方兼春秋, 則無一記事之人, 自朝家宜有申飭之道矣。
洪昌漢
曰, 臣以玆事有所懷, 欲爲一番陳達而未果矣。近來外方兼春秋, 書送日記之規, 極爲疎略, 多有只記陰晴以送者。外方豈無可記之事實, 而只以陰晴報來者, 豈有如此之道乎? 至於黃海都事
金聖鎔
, 慶尙都事
南泰齊
, 則雖陰晴, 亦不記送, 故臣招致邸吏, 屢度催促, 而聽若不聞, 終不擧行。以本館申飭, 決無動念之理, 自朝家宜有處分矣。上曰, 然矣。祖宗朝設置外方兼春秋之意, 夫豈偶然, 而今乃如此。頃因
李宗白
所達, 有所申飭矣。今聞翰林之言, 兩都事所爲, 誠甚駭然。
金聖鎔
·
南泰齊
, 竝從重推考, 此後則詳細記事之意, 各別申飭, 可也。
出擧條
尙星
曰, 以先朝實錄洗草事言之, 尙今未能擧行, 古則洗草時, 例有賜宴之事, 甚盛擧也。今則賜宴一節, 非擧論之時, 而
肅廟實錄
, 奉安已久, 至於時政記, 則雖有不必洗草之議, 而此則行之已久, 恐難輕議, 今於奉安石室之後, 尙未洗草者, 事體亦甚未安。
昌漢
曰, 臣於此事, 亦有所懷矣。自古有時政記不爲洗草, 留藏館中之議, 而前輩名臣碩輔之居史職者, 不以此爲爭執, 國朝以來, 實錄完了之後, 皆卽洗草者, 蓋以實錄旣成之後, 時政記不必留置, 而且時政記卷秩, 極爲浩多, 累朝時政記, 若欲倂留置, 則極爲難處故也。卽今
肅廟
朝時政記, 留在館中, 留藏與洗草二者, 朝家當有區處之道, 而事體重大, 非一史官所可擅達, 而玉堂適發端, 故敢達。上曰,
景廟朝實錄
, 匪久當成就云, 一時擧行, 未爲不可, 而至於先朝實錄, 事體至重, 洗草之時, 不宜埋沒, 故尙今遷就者, 予意固有所在, 而今則賜宴一節, 非所可論, 奉安石室之後, 一向留置於館中者, 事體誠未安, 從速洗草之意, 分付擧行, 可也。
出擧條
實錄都廳, 幾人行公, 而摠裁官則間幾日赴坐耶?
昌漢
曰, 臣待罪史館, 例兼都廳之任, 而方在下番之故, 未得一番仕進於本廳。而槪聞摠裁官則間間赴坐, 都廳堂上則
宋眞明
, 郞廳則
李宗白
, 獨爲行公云矣。上曰, 都廳郞廳, 只一人乎?
昌漢
曰,
尹涉
之代,
朴師正
爲之, 姑不出云矣。上曰, 先朝實錄, 事體何等重大乎? 今日臣子之所當畢義盡分者, 只有此事, 而今則尤異於向來纂述之時, 只董印役而已。豈有撕捱之端乎?
金在魯
之一向撕捱, 終是過矣。從重推考, 牌招察任,
朴師正
則拿推, 可也。
出擧條
尙星
曰, 文義則無他別意之可陳者。卽今旱災, 誠爲萬萬悶迫, 似聞兩麥, 雖不至全失, 而井泉俱涸, 田疇皆拆, 民情擧皆遑遑, 望雨甚切。試以近日日變及雹災言之, 誠極驚心矣。老農之言皆以爲, 決是大無之兆云。夫連歲登稔之餘, 米價如土, 甚賤則甚貴者, 乃理之常。然而所謂米賤者, 非出於民産有裕之致, 假令今歲大歉, 則安保其能不顚連乎。收蓄米穀, 以爲有備之地者, 正是今日急務, 此在廟堂設施之如何, 而顧今雨意漠然, 聖心焦勞, 昨日晝講時, 至有數日內親禱之敎, 至誠對越之意, 可以孚格上天, 而今日明日, 邈然無感, 惟願益加修省, 俾有上格之效, 此則前已仰陳, 而今年乃辛亥年也。昔在
顯廟
朝, 逢此大無之歲, 竭誠救賑, 濟我蒼生, 而饑饉厲
[癘]
疫之餘, 自多札夭之患,
顯廟
特命設壇於
東
·
西郊
, 別有酹祭。大聖人及骨之仁, 有足以感泣幽明, 而歲星環回, 又當此歲, 安知許多冤抑之氣, 不有以召致災沴耶? 傳云, 非其鬼不祭, 而此則皆殿下之赤子, 聖王惻怛之仁, 宜示愍恤之典, 而先朝丁丑年, 亦有
江都
戰死人致祭之擧, 臣意則辛亥餓死之鬼, 特令酹慰, 則亦足爲導迎和氣之助, 敢此仰達。上曰, 儒臣所達, 俱爲是矣。古亦有亢旱, 而豈有如今年者乎? 以近來日月之色觀之, 可知其大旱之兆矣。夏至已過, 天氣豈不漸熱, 而今日之熱, 人猶難堪, 草穀之暵乾, 尤何可言, 蹉過此時, 則似無所及, 故特遣重臣祈雨者, 出於遑汲之意, 而雨意如是漠然, 明日當觀半日, 欲有下敎者矣。今年乃辛亥, 若以去辛亥之大無, 而謂之今又如此, 則似近傅會, 而亦不無此等之理, 至如許多冤抑之氣, 豈無感傷天和之道乎? 昨年
寧陵
行幸時, 路過
雙嶺
, 心有感古悽然之思, 而陰風冷雨, 適當其時, 數千毅魄, 似有相感之理, 予入小次時, 自不覺感涕之潸然矣。今日儒臣所達, 實感予心,
顯廟
朝設壇酹祭之事, 予未及覺悟, 今因儒臣而知之矣。王者恤民之政, 無間存沒, 卽令該曹, 特爲設壇於
東
·
西郊
, 使之致祭事, 分付擧行, 可也。
趙命臣
曰, 儒臣所達, 蓋出於體聖上憫旱之意, 而凡民死亡, 鬼無所歸者, 自朝家設爲城隍, 厲祭以待之, 勿論京外, 每年擧行。且祀典體重, 不可煩瀆, 當此祈雨祭設行時, 別爲設祭, 無乃未安乎? 上曰, 承宣之言亦是矣, 而先朝亦有丁丑致祭之事矣。豈有煩瀆之慮乎? 明日當有下敎, 或與大中祀相値, 則擇其空日擧行事, 分付, 可也。
抄出擧條
當此憫旱祈雨之時, 宜有疎滯之道, 入侍承宣, 馳往典獄, 爲先輕囚放釋, 可也。
出榻敎
尙星
曰, 今因疏釋之敎, 常有所懷, 故敢達。
申處洙
·
李萬維
之事, 初非有深意, 而施以絶塞絶島荐棘之律, 則臣以爲過矣。賞罰黜陟之典, 不宜偏重, 兩人負犯與行罰, 決不相襯矣。上曰, 儒臣之言則是矣。而
孟子
不云乎? 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而後, 可以得天心矣。年來時象, 以予自反, 則實有不能善導之責矣。若不知不覺, 而偶陷於罪, 則豈不可愍, 而此則不然。故爲此擧, 亂我朝廷, 人心若此不和, 何以得天心乎? 烹弘羊天乃雨, 予意則罪如此人, 然後可以得雨矣。不知人事而爲之者不足數也。
申處洙
則非不知人事者也。
李萬維
, 亦可人也。然先朝大處分之事, 到今言之, 其所語逼者何如耶?
朴長潤
, 猶可謂無識而誤犯,
申處洙
, 則知之而故犯, 其所負國大矣。昨以
禮記
, 有下敎之事, 若聞親老之說, 則予心有感。前日
鄭錫三
江都
覲親之行, 予實貴之,
申處洙
亦有老母云, 豈無愍然之意, 此則私也。爲政之道, 不可以私害公, 予心之堅不堅, 於此可知矣。
命臣
曰, 儒臣以賞罰事仰達, 其言儘好, 臣亦因此, 竊有所懷敢達矣, 賞罰所以勵世磨鈍也。無此則雖
堯
·
舜
, 不能爲治。然核功罪極難, 所以賞罰, 鮮能得中矣。近來賞罰之大者, 固不暇論, 雖姑以近且少者言之, 邊倅善治同也。而一則加資, 又從而擢用, 一則旣施以加資之典, 而旋又還收, 此非賞之斑駁者乎? 均是臺官, 而自上疑其避事, 罰之以罷職不敍者, 亦同也。而一則事在近而得蒙甄敍, 一則事在久而一向靳敍, 此非罰之不均者乎? 鞫廳收殺後, 金吾郞屬及捕廳將校之勤仕者, 例蒙賞典, 而捕廳將校, 則將有施賞之擧, 而金吾郞廳等, 尙不擧論, 臣未知因何而亦似斑駁矣。
李萬維
事, 臣未知本事之如何, 而至於
申處洙
, 則臣略知其爲人, 其人朴質疎率, 豈有用意捏無之理, 渠只見於先輩文集中有所云云, 故率爾而發之矣。然此非用意之深, 則聖上之擬之以不敬之罪, 豈非過中乎? 非但儒臣爲言, 人多稱冤, 公議可見, 而一向靳允, 亦豈非罰之失中者乎? 上曰, 臺官事, 予未記得, 指謂誰某事耶。
命臣
曰, 此指前大諫
李春躋
, 前執義
李光溥
·
韓德厚
事也。
李春躋
, 旣有情勢, 其時違牌, 固非避事,
李光溥
, 且有疏末所懷, 而自上還給其疏, 竝命罷職不敍矣。至於
韓德厚
, 則自鄕承召, 入肅恩命, 而適有身病, 不得聯名於前啓, 呈辭而出, 此亦有臺例, 而自上疑有避事之意, 而特下罷職不敍之命矣, 均是罰也。而或敍或否, 故臣敢有此所達矣。上曰,
韓德厚
特罷之事, 予實忘之矣。近事或能記得, 而遠事則每多遺忘,
李春躋
事, 其時重臣奏達, 故知其情勢之似然, 而
李光溥
以下則不許之矣。
韓德厚
事, 聞承宣之言, 而始知之, 心雖不然, 而迹則似然矣。卽今世界, 必作混沌, 待其開闢而後, 當復古道矣。
孔聖
復生, 則未知如何, 而予則以爲處分, 必如是而後, 或有一分可勝之勢矣。予所無心之事, 諸臣則必有心而觀之, 承宣亦不免俗套, 念不在於同寅協恭, 而每以此等事, 留在心中, 疑有輕重於兩間, 實非予之所望也。汲黯之戇, 用於可用處, 則豈不好矣, 而用於不可用之地, 則豈可謂之戇乎?
揚雄
賢人也。而
朱子
以爲莽大夫, 其人雖朴質, 不能脫俗, 則便是時象中人也。賞格, 重事也, 不可輕施。戊申則有錄勳之擧, 故餘皆論賞, 而近日之事, 異於出征時, 雖有頒赦, 而金吾則姑未擧論, 欲於次對, 欲下詢而處之。捕廳則激勸之道, 雖常時, 亦有賞格之事矣。承宣每以此等事, 留着心頭, 予固知承宣, 則超出俗套, 而猶不能免焉。良可嘅然, 此後則頓然忘却, 不係於心中, 可也。
命臣
曰, 聖誨縷縷, 臣不勝惶悚, 自上每於待下之際, 不問本事之是非, 先着黨色之疑慮, 故臣於昨年筵中, 以色目二字, 勿留淵衷, 只觀其事之可否, 爲之從違等語, 有所仰勉矣。告於君上者如是, 而獨於臣心, 則敢以黨私之意, 挾雜以進乎?
尙星
曰, 聖敎勤勤開諭, 而承宣又復煩達, 筵席事體, 極未安, 推考, 何如? 上曰, 所貴者誠, 君臣各以自反爲心, 雖日日推考, 其於不信何? 然此非推考之事, 勿推, 可也。
尙星
曰, 罰有時不行, 賞豈有不爲之慮乎? 前例不必可問, 雖有前例, 何可每每遵行乎? 若因前例, 而每每論賞, 則臣恐行賞之際, 日不暇給矣。朝家擧措, 每患顚倒, 頃日次對時, 臣有懷欲陳而未果矣。雖以耗穀事言之, 初因
李廷濟
疏, 而有盡捧之令, 繼因重臣之論, 而有三分之一還給之敎。又以
李廷濟
之再疏, 而乃有勿施之命, 擧措豈不顚倒乎? 臣在鄕時聞, 因
宋寅明
之奏達, 今番遷陵時, 監造官, 以陞六之員差出之敎, 此實美事, 而旋因摠護使之塡差, 一反其道, 此雖小事, 外議則疑其顚倒矣。臣於昨日, 因政貴有恒之義, 欲陳勉戒者, 而日暮未及盡達矣。雖小小政令, 一定之後, 恒而不變, 則人心不期信服, 而自然信服矣。希恩干賞, 自是近日之痼弊, 私意橫流, 無以沮遏, 臣等則或因親知, 固有私意, 而殿下多有私意於其間乎? 雖以
具聖任
事言之, 前後下敎, 聖意如何, 而大臣因他事奏達, 卽有甄敍之敎, 大抵臨下之道, 雖有差錯之事, 執之愈固, 則群下自當畏服, 而變易太易。今日如是, 明日如彼, 豈不可悶乎? 此實聖躬之病痛, 伏望益加飭勉焉。上曰, 其言極是矣。予心旣有所定, 而或慮有過, 自多撓攘, 似近
漢高
銷刻之事矣。旣知其然, 則宜其自守, 而近來方寸有傷, 欲有下敎, 而輒患忘却, 此所謂常談之不能收拾者也。
具聖任
事, 儒臣言之後, 始覺其然, 而事或不然者矣。不能守志之言, 果爲是矣。今乃頓覺, 此後當猛省矣。
尙星
曰, 昨因辭尙體要之義, 又有所懷, 而未果陳達矣。聖人之辭, 不宜迫切, 而頃日備忘中, 有獻官知其餕餘之敎, 此雖出於責勵之意, 而諸臣雖無狀, 豈至於但知餕餘, 而不察祭物之境乎? 聖王辭令之間, 終欠擇發, 如是迫切, 此實殿下之病處, 今雖過時, 宜有反汗之道, 故敢達。上曰, 予未能覺矣。此乃頃日告由奠時備忘乎? 予意則惟以膰肉之義, 有此下敎, 而餕字奠字之間, 雖有差誤, 大意則無甚異同, 儒臣所達是矣。知其奠餘四字, 自政院抹去, 可也。
出擧條
尙星
曰, 內下
禮記
, 當爲懸吐以入, 而冊衣當以藁精紙改粧矣。上曰, 依爲之。先朝所未及進講者, 乃十九卷乎?
尙星
曰, 然矣。上曰,
聖學輯要
, 先朝召對時, 以大文爲之乎?
尙星
曰, 見其所付自止, 則或付於二張, 或付於三張矣。諸臣皆退。
○ 未時, 上御
時敏堂
。召對, 入侍時, 參贊官
趙命臣
, 侍講官
金尙星
, 檢討官
尹東衡
, 假注書
權贒
, 編修官
李震葉
, 記事官
洪昌漢
。...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