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9년
1809년 (기사)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4책(탈초본 1969책) 순조 9년 7월 8일 병인
1809년 嘉慶(淸/仁宗) 14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兼都承旨
沈象奎
病
。 行左承旨
李庚運
坐
。 行右承旨
宋祥濂
坐直
。 左副承旨
李好敏
坐直
。 右副承旨
金熙周
坐
。 同副承旨
金基厚
緣故出
。 注書
李魯集
仕直
一員未差。 假注書
柳訸
未入來
。 事變假注書
鄭弼漢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藥房에서 中宮殿에게 안부를 물음
○ 中宮殿, 藥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 中宮殿, 藥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金熙周의 啓
○
金熙周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持平
宋啓榦
·
金直淳
在外, 執義
申溆
, 掌令
朴宗琦
未肅拜, 掌令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金熙周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持平
宋啓榦
·
金直淳
在外, 執義
申溆
, 掌令
朴宗琦
未肅拜, 掌令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尹尙度에 대해 改差할 것을 청하는 李好敏의 啓
○
李好敏
啓曰, 假注書
尹尙度
,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李好敏
啓曰, 假注書
尹尙度
,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李好敏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李好敏
曰, 召對爲之。
柳訸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尹尙度
改差, 代以
柳訸
爲假注書。
○
尹尙度
改差, 代以
柳訸
爲假注書。
○
宋祥濂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哨官
金禹鼎
·
李源行
, 以火藥庫入直當次, 互相推諉, 趁不入來, 事極駭然, 竝汰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宋祥濂
, 以御營廳言啓曰, 本廳哨官
金禹鼎
·
李源行
, 以火藥庫入直當次, 互相推諉, 趁不入來, 事極駭然, 竝汰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禁府照目粘連,
高敝
前縣監
金最行
矣, 本府議啓內, 歉年難捧, 勢所固然, 而還上法意, 本自嚴重, 則流逋之掩置不報, 事極可駭, 以喪前所犯, 徒三年定配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勿揀赦前, 私罪奉敎依允。 又啓目粘連, 向前
李民植
亦, 昨年所捧本縣代播, 各邑移劃, 已盡區處, 則舊捧之陳腐不堪作種, 事勢固然, 而代播之政, 旣有飭令, 則末乃移轉之不得準給, 有欠典守, 不可無罪, 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禁府照目粘連,
高敝
前縣監
金最行
矣, 本府議啓內, 歉年難捧, 勢所固然, 而還上法意, 本自嚴重, 則流逋之掩置不報, 事極可駭, 以喪前所犯, 徒三年定配收贖, 告身盡行追奪, 勿揀赦前, 私罪奉敎依允。 又啓目粘連, 向前
李民植
亦, 昨年所捧本縣代播, 各邑移劃, 已盡區處, 則舊捧之陳腐不堪作種, 事勢固然, 而代播之政, 旣有飭令, 則末乃移轉之不得準給, 有欠典守, 不可無罪, 以此照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
○
金熙周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卽接月令醫員
金樂祦
手本, 則時囚罪人
李民植
, 以伏暑之症, 腹痛嘔逆, 食飮全却, 日夜叫苦, 實有難保之慮云。罪人病勢危重, 則一邊保放, 一邊草記, 曾有定式矣。
李民植
姑爲保放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金熙周
, 以義禁府言啓曰, 卽接月令醫員
金樂祦
手本, 則時囚罪人
李民植
, 以伏暑之症, 腹痛嘔逆, 食飮全却, 日夜叫苦, 實有難保之慮云。罪人病勢危重, 則一邊保放, 一邊草記, 曾有定式矣。
李民植
姑爲保放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吏曹啓目粘連, 觀此弘文館修撰
李止淵
上疏, 則以爲, 臣之父母, 年近六旬, 精力早衰, 平居凜綴, 投之滋味, 始强收拾, 試之溫劑, 方得回甦, 而臣家本壁立, 貧寒無資, 歲不知秋, 朝不謀夕。 伏乞聖慈, 俯垂恕諒, 許令選部, 畀臣一小縣, 以遂便養之願亦爲白有臥乎所,
李止淵
之家貧親老, 菽水難繼之狀, 卽通朝之所共知, 許畀一縣, 俾遂便養之願, 允合於孝理之政是白乎矣, 經幄之臣, 出補外邑, 事體不輕, 臣曹不敢擅便, 上裁, 何如? 判付啓, 依回啓施行爲良如敎。
○ 吏曹啓目粘連, 觀此弘文館修撰
李止淵
上疏, 則以爲, 臣之父母, 年近六旬, 精力早衰, 平居凜綴, 投之滋味, 始强收拾, 試之溫劑, 方得回甦, 而臣家本壁立, 貧寒無資, 歲不知秋, 朝不謀夕。 伏乞聖慈, 俯垂恕諒, 許令選部, 畀臣一小縣, 以遂便養之願亦爲白有臥乎所,
李止淵
之家貧親老, 菽水難繼之狀, 卽通朝之所共知, 許畀一縣, 俾遂便養之願, 允合於孝理之政是白乎矣, 經幄之臣, 出補外邑, 事體不輕, 臣曹不敢擅便, 上裁, 何如? 判付啓, 依回啓施行爲良如敎。
○ 己巳七月初八日辰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李好敏
, 持
詩傳
第八卷, 侍讀官
洪命周
, 持
詩傳
第八卷, 檢討官
鄭元容
, 持
詩傳
第八卷, 待敎
朴綺壽
, 持
詩傳
第八卷, 記事官
李魯集
, 持
詩傳
第八卷, 記事官
申在植
, 持
詩傳
第八卷, 記事官
李光文
, 持
詩傳
第八卷,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命讀,
命周
, 讀自緜緜瓜瓞, 止鼛鼓不
[弗]
勝賦也。 命下番讀之,
元容
, 讀自迺立皐門, 止維其喙矣, 賦也, 命參贊官讀之。
好敏
, 讀自虞芮質厥成, 止章六句。命閣臣讀之。
綺壽
, 讀自一章言在
豳
, 止說見上篇。上命陳文義,
命周
曰, 自古聖王, 莫不以重民爲出治之本, 今按緜詩一章, 則言周民之始於
公劉
居
邠
之日, 二章則言避狄遷
岐
之由, 三章四章則言敎民築室耕稼, 至於五章六章, 始言立公室作廟之事。凡厥有國, 必當以立公室作廟社爲先, 而周室則不然, 先民居而後公室者, 豈非後世百王柯則之一端乎?
書
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寧, 有國之以民爲本, 有如是矣。今我殿下, 受先王艱大之業, 爲萬世生民之父母矣。此等處, 深加省察, 凡係民事, 靡不用極, 似爲爲治之本矣。 上曰, 所陳好矣。命下番陳之,
元容
曰, 此章, 推言
太王
之肇王業, 而至於
文王
, 受天命之本矣。
文王
之盛德至善, 固多讚美之事, 而末章之只以有疏附·有先後·有奔走·有禦侮稱之者, 可見
文王
興周之業, 由乎得人之盛也。
文王
, 以棫樸之化, 多楨榦之美, 吉士藹藹, 賢才濟濟, 則未敢知四者之目, 誰得以當之, 而以其時布列者論之, 則如
閎夭
·
散宜生
之率下親上,
周公
之輔導前後,
召公
·
畢公
之喩德宣譽,
太公
之威武折衝, 似已合於四者之目矣。蓋賢才國家之所資而興也, 而用賢之道, 允貴乎量才而授任, 故此詩言得人之盛, 而亦分作名目, 稱其四臣之各得其任, 而四者之事, 非四臣則無以宣之也, 蓋帝王偏覇之治, 雖不同道, 而其授任賢才之道, 一也, 故
唐堯
之時,
舜
爲司徒
契
爲司馬,
禹
爲司空,
后稷
爲田疇,
夔
爲樂正,
倕
爲工師,
伯夷
爲秩宗,
皐陶
爲大理, 益掌敺禽, 分掌九職, 各勝其任, 九功克成, 庶績咸熙, 此帝王任賢之盛也。
齊桓公
之時, 辭令不給則
隰朋
侍, 刑罰不中則
弦章
侍, 居處肆縱則
東郭牙
侍, 田野不修則
寗戚
侍, 戎事怠偸則
王子成父
侍, 德義不中則
筦子
侍, 各有所掌, 各盡其能, 功冠五覇, 業成九合, 此覇王任賢之盛也。大抵才不必其備, 人各有一能,
山濤
之政事, 未必備文章,
歐陽
之文章, 未必備政事, 舍短取長, 量力授任, 則人無可棄之才, 官無可曠之職, 而此要, 專在於人主持心公正。無容毫私, 鑑空衡平, 精白辨別, 則賢愚巧拙, 長短優劣, 無不畢燭而深知, 然後可以量其才而授其任矣。顧今人才, 雖不及古, 才不借異代, 人足了一代, 則亦豈無疏附先後奔奏禦侮之人乎? 伏願講如此章, 如此推移看, 深加聖念於授任之道, 是臣之望也。命參贊官陳之,
好敏
曰, 下番所奏用人之說儘好, 臣無更達之辭矣。蓋周家八百年基業, 專在此詩, 而至於末章, 尤有可觀者。以
文王
之盛德, 而又有四臣之佐治, 位賢任能, 各當其材, 故周家之化, 於斯爲盛, 而顧今之世, 亦豈無可用之才乎? 用人之要, 亶在於量才授任, 而任用之後, 尤貴乎久任責成矣。且朝著之間, 廉隅爲重, 故言
文王
得人之盛, 而首稱虞·芮之質成者, 取其有禮讓之美也。此蓋由於
文王
之化行俗美, 而大抵興讓之道, 專在於在上者之躬行導率。顧今殿下, 行此
文王
之德化, 則用賢興讓之道, 亦豈專美於古耶? 命閣臣陳之,
綺壽
曰, 此詩, 以緜緜瓜瓞, 比周家之先小後大, 蓋自
后稷
·
公劉
, 所由來已久, 而乃若周家之肇基王跡, 實在於
太王
之遷
岐
矣。
太王
之在
邠
, 不以養人者害人, 而邑
岐
之日, 從者如歸市焉。繼以
文
·
武
之聖德而受命于天, 王業昌大, 誕啓卜世三十, 卜年八百之洪休, 則瓜瓞之喩, 可見其切當矣。以我朝言之, 則
關北
一道, 卽周家沮漆之地也。惟我
穆祖大王
, 徙居于
湧珠里
,
翼祖大王
, 亦嘗避野人之難於
赤島
, 當是時也, 陶復陶穴, 而草創艱難之業, 可以想得。然而人民之從于
湧珠里
者, 乃有百七十餘家之多, 從于
赤島
者, 至如歸市, 其後聖聖相承, 而皇天眷佑, 遂開億萬年無疆之基, 蓋周室與我朝, 其創業垂統之初, 專由於得人心而已。由是觀之, 則
北道
, 卽我朝興王根本之地, 而朝家撫恤元元之政, 尤宜有別於他道。然而以其地方之距京師踔遠也, 故至如深北, 則只知有方伯·守令, 而漠然不知朝廷之命令。是以貪官汚吏, 恣行剝割之政, 而道臣亦多未能覺察, 哀彼無告之民, 無以聊生, 而貪墨之吏益無顧忌。今者北邑贓吏, 方有嚴囚者, 可期懲一礪百, 而此不過適致現發而然耳。在前不知之中, 有勢力者, 貪虐如此囚, 而倖逭罪科者, 亦必不爲不多, 我朝根本之地, 一任此輩之肆虐, 而怨咨朋興, 積失人心, 思之及此, 寧不痛惋? 是以方伯·守令之擇差, 何道不然, 而至於此道, 則尤不可不各別愼揀。伏願以此意, 申飭廟堂·銓曹, 而亦間間發送繡衣, 另加按廉, 大行黜陟, 使
北
民咸知朝家愍恤之德意,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所陳甚好, 當留念矣。 上曰, 下番玉堂及參贊官, 皆以用人爲奏, 而下番之以量才授職爲言者, 尤好矣。
帝堯
時之九官分職, 庶績咸熙, 尙矣無論, 至於
齊桓
, 雖偏覇之主, 亦能任能使賢, 各盡其職, 何以則能得用人才, 而用人之際, 亦能量其才而授其任耶?
命周
曰, 人才之不及於古, 實爲方今之大悶, 而古人曰, 才不借於異代, 又曰, 天生一代人足了一代事, 雖在今日, 亦豈無可用之人乎? 此皆不能誠心求之之致也。人主一心, 萬化之源也, 今我殿下於一心上工夫, 明而益明, 聖而益聖, 洞然浻澈
[瑩澈]
, 如鑑之空而姸媸畢照, 如衡之平而輕重莫逃, 則人才之長短能否, 瞭然於聖鑑之中, 而自不能掩之矣。惟殿下念之。 上曰, 參贊官所奏禮讓之說, 好矣。就以末章集註觀之,
文王
之時, 有讓畔讓路, 讓爲大夫讓爲卿之美, 故在下之人, 亦皆觀感而興讓, 其上行下效, 自近及遠之化, 亦可推知, 而
文王
之後, 更無如此之美俗, 何歟?
好敏
曰,
岐周
禮讓之美, 實由於
文王
作成之化。大凡人才, 固有古今之別, 而豈可曰今世全無其人乎? 然而驟看則難辨才不肖, 至如雕刻之巧, 捷給之流, 止於薄技, 而非所謂才也。若夫上可以輔弼, 下可以澤物, 然後方可謂有用之才, 而月計而不足, 歲計而有餘, 此豈尋常看過所可知得哉? 我先朝日月之明, 無微不燭, 無遠不照, 不但朝廷之上, 鑑別賢否, 八方之大小官員, 莫不奔走率職, 孜孜於民事。雖當歉歲, 極意賑接, 故歲頻不登, 而恩澤浹洽, 民不知爲歉歲, 爲守宰者, 亦各擔着民憂, 克盡備預之方, 民雖艱食, 恃以無恐, 京外安堵, 初無渙散之意, 而至於都民休戚, 專係於秋曹·京兆, 故每令另擇堂郞, 爲堂郞者, 殫誠盡職, 罔敢少忽。 以此規模, 出而任字牧之責, 則各自謹畏, 聲績必著, 此實由於先朝作成之化, 而擧世之人, 涵泳聖澤, 日用不知, 有若魚不見水, 人不見塵, 而濟濟登庸之人, 無非可用之才矣。夫何挽近以來, 廉隅之風掃如, 官師之規寂然, 京師者, 四方之表準, 而京師如是, 則四方可知。今夫十年豐登之餘, 公私積儲, 何至罄渴, 而一番旱災, 民心先自騷動, 難以奠接者, 實由近來紀綱解弛, 玩愒成習, 中外任事之臣, 不能盡心民事, 對揚德意故也。古人曰, 欲法
堯
·
舜
, 當法祖宗, 先朝二十年陶鑄作人之化, 是則是傚, 才無大小, 隨器任職, 一技一能, 各盡其用, 而使之殫誠竭力, 必思報效, 則人才蔚興之美, 何患不古若哉?
周文
聖化, 世已久遠, 若不可跂及, 而臣愚以爲, 退計十數年前, 則先朝作人之化丕振, 而禮讓之風蔚興, 比諸
二南
盛際, 可以匹美而比隆矣。我殿下繼述之方, 亶在是矣。
元容
曰, 人主躬行盛德, 化行俗美, 則朝野行路之人, 必無不觀感而知所禮讓矣。然則畔路士大夫之讓, 自是不期然而自然之事也。三代以後, 禮讓之未有如
文王
之時者, 不能行
文王
之德故也。惟我
中宗
朝, 一心求治, 進用儒賢, 先正臣
趙光祖
, 爲大司憲而未幾月, 男女異路, 民下觀感之速, 蓋如此矣。斯民也, 卽三代之所由而行, 則民豈有古今之異乎? 惟在乎在上者之導率如何耳。 上掩卷, 命玉堂·閣臣先退,
命周
等退出。 仍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己巳七月初八日辰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李好敏
, 持
詩傳
第八卷, 侍讀官
洪命周
, 持
詩傳
第八卷, 檢討官
鄭元容
, 持
詩傳
第八卷, 待敎<...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