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승정원일기 104책(탈초본 1989책) 순조 10년 10월 10일 신묘
1810년 嘉慶(淸/仁宗) 15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金在昌
。 左承旨
李永錫
坐
。 右承旨
趙鐘永
。 左副承旨
申溆
。 右副承旨
洪羲俊
。 同副承旨
申光軾
坐直
。 注書 二員未差。 假注書
趙毅淳
仕
南秉寬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李祖馨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을 정지하고 晝講만 행함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 只晝講。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 只晝講。
○ 藥房都提調
金思穆
, 提調
沈象奎
, 副提調
李永錫
啓曰, 伏未審日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爲宜。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中宮殿氣候, 何如?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殿宮氣候一樣, 卿等不必入侍矣。 王大妃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中宮殿口傳問安。 答曰, 知道。
惠慶宮
口傳問安。 答曰, 知悉。
嘉順宮
口傳問安。 答曰, 知悉。
○ 藥房都提調
金思穆
, 提調
沈象奎
, 副提調
李永錫
啓曰, 伏未審日間, 聖體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爲宜。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中宮殿氣候, 何如?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臣等不任區區伏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 答曰, 知道。 殿宮氣候一樣, 卿等不必入侍矣。 王大妃殿口傳問安。 ...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承政院의 啓
○ 本院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晝講。
○ 本院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只晝講。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承政院의 啓
○ 本院啓曰, 行大司憲
李冕膺
, 執義
宋稚圭
, 掌令
金直淳
在外,
李泰淳
牌不進, 持平
金圖遠
·
朴鳴和
未署經,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本院啓曰, 行大司憲
李冕膺
, 執義
宋稚圭
, 掌令
金直淳
在外,
李泰淳
牌不進, 持平
金圖遠
·
朴鳴和
未署經,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傳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李永錫
啓曰, 藥房三提調持湯劑來待矣。 傳曰, 封入。
○
李永錫
啓曰, 藥房三提調持湯劑來待矣。 傳曰, 封入。
○ 傳曰, 當該中官罷職。
○ 傳曰, 當該中官罷職。
○ 本院啓曰, 明日晝講, 經筵當爲進參, 而知經筵
曺允大
·
朴崙壽
·
金羲淳
, 同經筵
金銑
俱有身病,
吳泰賢
在外, 李好敏譯科進, 無進參之員。 知經筵
曺允大
·
朴崙壽
·
金羲淳
, 同經筵
金銑
, 竝待開門牌招, 以爲推移進參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本院啓曰, 明日晝講, 經筵當爲進參, 而知經筵
曺允大
·
朴崙壽
·
金羲淳
, 同經筵
金銑
俱有身病,
吳泰賢
在外, 李好敏譯科進, 無進參之員。 知經筵
曺允大
·...
吏批의 관원현황
○ 有政。 吏批, 判書
朴宗慶
進, 參判
李肇源
在外, 參議
李羲甲
牌不進, 承旨進。 以
韓耆裕
爲副校理,
南奎采
爲典籍,
金箕悳
爲
宣陵
參奉,
金履喬
爲通信使,
李勉求
爲副使。
○ 有政。 吏批, 判書
朴宗慶
進, 參判
李肇源
在外, 參議
李羲甲
牌不進, 承旨進。 以
韓耆裕
爲副校理,
南奎采
爲典籍,
金箕悳
爲
宣陵
參奉,...
兵批의 관원현황
○ 兵批, 判書
李勉兢
雜科進, 參判
閔命爀
病, 參議
鄭景祚
入直進, 參知
鄭東榦
病, 承旨進。 判府事加設單
李集斗
, 同知單
文喜孫
。
○ 兵批, 判書
李勉兢
雜科進, 參判
閔命爀
病, 參議
鄭景祚
入直進, 參知
鄭東榦
病, 承旨進。 判府事加設單
李集斗
, 同知單
文喜孫
。
○ 以吏曹參議
李羲甲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以吏曹參議
李羲甲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以掌令
李泰淳
, 獻納
朴綺壽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以掌令
李泰淳
, 獻納
朴綺壽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曰, 只推。
○ 以
咸鏡
監司
趙德潤
狀啓, 薦新生文魚·生大口限內不得封進, 惶恐待罪事, 傳曰, 勿待罪事, 回諭。
○ 以
咸鏡
監司
趙德潤
狀啓, 薦新生文魚·生大口限內不得封進, 惶恐待罪事, 傳曰, 勿待罪事, 回諭。
○ 副修撰
趙民和
疏略曰, 日昨轟燁之變, 何爲而作也? 災不虛生, 必有所召, 殿下對越之誠, 非不篤也, 而或者實德之未格而然歟, 恤民之仁, 非不切矣, 而或者實惠之未究而然歟, 政令施發, 或欠奮勵之功而然歟, 公私措置, 或涉因循之弊而然歟, 生靈之困悴, 由於懲貪之未盡而然歟, 習俗之奢靡, 由於節儉之未行而然歟, 言路之不開, 而聽納之未弘歟, 懲討之不嚴, 而義理之不明歟? 凡此數者, 皆足以致災, 而若其應之之道, 不可他求, 亶在於聖敎中誠之一字。 夫誠實之道, 在於知·行竝進, 聖學則必期於力踐, 治道則亦在於力行, 而夷考近日, 一何反是也? 勤勤於廈氈之上, 懇懇於章奏之間者, 無非治法政謨, 忠言讜論, 而殿下虛襟而受之, 開心而聽之, 太平萬世, 不日可期, 而以言乎朝象則猶復前日, 以言平人心則猶夫前日, 此專由於上下之無誠實而然也。 今日卽殿下汲汲有爲之時也, 而玩時愒日, 墮墜成習, 大小恬嬉, 悠泛度日, 無一人擔當國事·經綸世務, 而擧國靡靡, 徒言無行, 頻開經筵之請, 迭陳於上而及其時接, 反以無入直爲頉, 頻接臣隣之言, 交陳於下, 而及其日次, 或以無時急入稟, 此皆諸臣不能對揚之致, 而上有好者, 下必甚焉, 則抑殿下之有所自反處也。 臣竊以爲, 殿下誠實之工未盡, 而猶足以因循以度, 牽補以過, 可保目前之無事而然乎? 天下之勢, 不進則退, 若不及今改圖, 惕然自奮, 一有所大作爲, 則必將駸駸冉冉, 日趨危亡之域而後已, 可不懼哉? 殿下每當災異之作, 略施警惕之意, 徒欲以避殿減膳之文, 具責躬罪己之空言, 冀感至窅之天, 要回方怒之心, 此所以逢怒之滋益深, 而示警之逾不已也。 今臣之事殿下, 亦如殿下之事上帝, 臣之不能仰格宸心者, 以臣誠意之不能務積而然也, 殿下倘能反隅於此, 益殫照事之誠, 則仁愛之天, 亦豈無降顧孚感之理乎? 惟聖明, 誠之爲貴, 加十分眞積之工, 無一毫虛僞之念, 則今日之震雷, 卽所以玉成我殿下之聖德, 而乃欲其一心交修, 自底全安者也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切實, 當留念, 爾其勿辭察職。
○ 副修撰
趙民和
疏略曰, 日昨轟燁之變, 何爲而作也? 災不虛生, 必有所召, 殿下對越之誠, 非不篤也, 而或者實德之未格而然歟, 恤民之仁, 非不切矣, 而或者實惠之未究而然歟, 政令施發, 或欠奮勵之功而然歟, 公私措置, 或涉因循之弊而然歟, 生靈之困悴, 由於懲貪之未盡而然歟, 習俗之奢靡, 由於節儉之未行而然歟, 言路之不開, 而聽納之未弘歟, 懲討之不嚴, 而義理之不明歟? 凡此數者, 皆足以致災, 而若其應之之道, 不可他求, 亶在於聖敎中誠之一字。 夫誠實之道, 在於知·行竝進, 聖學則必期於力踐, 治道則亦在於力行, 而夷考近日, 一何反是也? 勤勤於廈氈之上, 懇懇於章奏之間者, 無非治法政謨, 忠言讜論, 而殿下虛襟而受之, 開心而聽之, 太平萬世, 不日可期, 而以言乎朝象則猶復前日, 以言平人心則猶夫前日, 此專由於上下之無誠實而然也。 今日卽殿下汲汲有爲之時也, 而玩時愒日, 墮墜成習, 大小恬嬉, 悠泛度日, 無一人擔...
○ 副修撰
李泳夏
疏略曰, 冬雷之異, 非止今番, 年來此警, 殆無虛歲, 方其告警之際, 君臣上下, 恐懼怵惕, 及其事定之後, 恬嬉伈泄, 依舊樣子, 往年而如是, 今年又如是, 聖敎所謂惕心, 雖萌於災時, 惰機轉成於恒年者, 深有得乎古聖王修省之義, 伏願持守此心而不解焉, 則應天之誠於斯, 至矣。
程夫子
有言曰, 人君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親賢士大夫之時多, 則可以涵養氣質, 薰陶德性, 殿下日三晉接, 不輟講論之工, 月六賓對, 遵守祖宗之規, 然而一日之內, 晉接臣僚, 不過數時, 入處深宮, 殆過其半, 當此時溫繹所講之書, 不忘當世之務, 亦如接臣僚開講筵之時乎? 聖敎所謂誠者, 德之表也源也者, 深有得於硏幾愼獨之義, 伏願持守此心而不解焉, 則修身之誠, 於斯至矣。 顧今民生之困悴, 可謂末如之何矣, 今年穡事, 比之昨年, 稍有優劣之可言, 而見今民事之艱, 無異昨年之甚, 何者? 還穀之停退者, 軍布之減徵者, 今年則不可不捧, 災結之狀請, 賑政之設行, 今年則異於昨年, 而朝家軫念之政, 昨年則先期措劃, 今年則屆冬無聞焉。 非但
兩湖
爲然, 諸道中昨年稍處稔往往有判歉者, 今雖若晏然無事, 而迄于歲終, 又不知至於何境, 不可不及今講究。 無論
兩湖
與他道, 分其告歉之尤甚·之次, 可以設賑者設賑, 還穀軍布之可以停退者停退, 然後荷擔嗷嗷之民, 可免顚連之患矣, 聖敎所謂民生猶未知艱難者, 予安得一一知之者, 深有得於察民隱之義。 伏願持守此心而不解焉, 則恤民之誠, 於斯至矣。 蓋應天之誠至, 則側身修行, 非獨於遇災之時, 恐懼怵愓, 常存於無災之時, 修身之誠至, 則嚴恭寅畏, 無間於幽顯, 親賢遠侫, 益臻於高明, 恤民之誠至, 則一視同仁, 無遠邇之別, 憂勤惕念, 無間斷之時, 所謂實心·實政·實惠·實效, 皆從一誠字做去, 豈不休哉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切實, 當勉加留念矣。
○ 副修撰
李泳夏
疏略曰, 冬雷之異, 非止今番, 年來此警, 殆無虛歲, 方其告警之際, 君臣上下, 恐懼怵惕, 及其事定之後, 恬嬉伈泄, 依舊樣子, 往年而如是, 今年又如是, 聖敎所謂惕心, 雖萌於災時, 惰機轉成於恒年者, 深有得乎古聖王修省之義, 伏願持守此心而不解焉, 則應天之誠於斯, 至矣。
程夫子
有言曰, 人君親宦官宮妾之時少, 親賢士大夫之時多, 則可以涵養氣質, 薰陶德性, 殿下日三晉接, 不輟講論之工, 月六賓對, 遵守祖宗之規, 然而一日之內, 晉接臣僚, 不過數時, 入處深宮, 殆過其半, 當此時溫繹所講之書, 不忘當世之務, 亦如接臣僚開講筵之時乎? 聖敎所謂誠者, 德之表也源也者, 深有得於硏幾愼獨之義, 伏願持守此心而不解焉, 則修身之誠, 於斯至矣。 顧今民生之困悴, 可謂末如之何矣, 今年穡事, 比之昨年, ...
○ 正言
尹應大
疏略曰, 嗚呼, 日昨雲觀之報, 何爲而至也? 殿下自卽祚以來, 水旱之災, 星象之怪, 比歲疊見, 而至於閉藏之月, 轟燁之異, 尤不啻屢見, 則仁愛之告, 可謂勤矣, 聖心輒爲警動, 責躬求言, 懇懇縷縷之敎, 亦不待今日而已至矣。 誠使殿下, 自初遇災, 眞能省愆修德, 奮志立政, 則上穹宜已底豫, 災沴宜已消減, 何至今日, 復以災異爲憂, 重煩十行之綸, 以求助於臣隣耶? 臣於此, 有以見殿下於前日之災, 未必眞知其可畏, 而每歲所下聖敎, 亦未必出於至誠耳。 若出於至誠, 則權綱不振, 政敎委靡, 而何不奮發, 貪墨成風, 民生困悴, 而何不警飭, 文武恬嬉, 百度解弛, 而何不董責, 名分日壞, 等威不章, 而何不整肅, 言路壅閼, 情志未孚, 而何不恢張, 士趨不古, 風聲氣節, 漸就消磨, 而何不激勵, 民俗不齊, 奸僞侈濫, 太無防閑, 而何不矯救乎? 臣愚竊以爲, 殿下之畏災異, 未嘗不眞, 責躬求言, 未嘗不誠, 而尙無轉而爲祥之效者, 政坐立志不固耳。 惟其不固也, 故今日畏之, 而明日不能如今日, 今日誠焉, 而明日不能如今日, 畢竟至於苟且因循而自歸於應文備例之科而已也, 立志之方, 莫切於講學, 講學之要, 莫先於力行, 此所以乾道之剛健不息, 而知仁之不可捨勇也。 竊覸近日以來, 講對之作輟無常, 竝與臣隣之召接, 而或有累日不爲之時, 一曝十寒之歎, 一如去年樣子, 此臣所以不敢捨本而論末者也, 倘殿下不以人而廢其言則幸甚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切實, 當留念, 爾其勿辭察職。
○ 正言
尹應大
疏略曰, 嗚呼, 日昨雲觀之報, 何爲而至也? 殿下自卽祚以來, 水旱之災, 星象之怪, 比歲疊見, 而至於閉藏之月, 轟燁之異, 尤不啻屢見, 則仁愛之告, 可謂勤矣, 聖心輒爲警動, 責躬求言, 懇懇縷縷之敎, 亦不待今日而已至矣。 誠使殿下, 自初遇災, 眞能省愆修德, 奮志立政, 則上穹宜已底豫, 災沴宜已消減, 何至今日, 復以災異爲憂, 重煩十行之綸, 以求助於臣隣耶? 臣於此, 有以見殿下於前日之災, 未必眞知其可畏, 而每歲所下聖敎, 亦未必出於至誠耳。 若出於至誠, 則權綱不振, 政敎委靡, 而何不奮發, 貪墨成風, 民生困悴, 而何不警飭, 文武恬嬉, 百度解弛, 而何不董責, 名分日壞, 等威不章, 而何不整肅, 言路壅閼, 情志未孚, 而何不恢張, 士趨不古, 風聲氣節, 漸就消磨, 而何不激勵, 民俗不齊, 奸僞侈濫, 太無防閑, 而何不矯救乎? 臣愚竊以爲, 殿下之畏災異, 未嘗不眞, 責躬求言, 未嘗不誠, 而尙無轉而爲...
○ 庚午十月初十日, 校理
徐長輔
書進故事曰,
宋眞宗
初卽位,
李沆
爲相, 王朝參政,
沆
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 朝以爲細事, 不足煩上聽。
沆
曰, 人主少年, 當使知四方艱難, 不然, 血氣方强, 不留意聲色犬馬, 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 作矣, 吾老不及見, 此參政他日之憂也。 臣謹按先儒嘗以
眞宗
首末, 反覆論之曰, 景德以前, 足爲繼世之賢君, 祥符以來, 不過爲矯誣上天之主, 又曰, 景德以前之相, 皆是
李沆
·王朝輩君子人, 而祥符以後之相, 皆用小人, 觀於此, 可知
眞宗
之爲治, 前後判異, 而相道之有關於君德之成敗, 有如此矣。 當
眞宗
卽位之初,
沆
爲輔相之任, 而日以水旱·盜賊·艱難·疾苦, 一一奏之者, 斯可謂知所先務, 而其深遠之慮, 眞宰相之器也, 惜乎王朝之見, 不及於此也。 夫
沆
之爲後日慮是者, 不獨止此, 而邊患旣息, 則曰恐人主漸生侈心, 問治道所宜先, 則曰不用浮薄喜事之人, 此最爲先, 及至
眞宗
末年, 所作爲一如其言, 則其無先見之明而能如是乎哉? 此雖出於
沆
之見幾, 而大抵爲人君上, 深居九重, 四海之廣, 兆庶之衆, 水旱之災, 盜賊之變, 許多艱難·疾苦之狀, 無由盡知也。 故
虞舜
明四方之目,
周公
進七月之詩, 逮夫漢·唐之君, 小康之世, 亦莫不摠攬庶務, 好察民隱矣。
宋之眞宗
, 雖以
李沆
爲相, 得聞四方艱難之說, 而其奈血氣方强·稟質未化·土木禱祠·天書封禪等奇怪妄誕之事, 無一不爲, 則宜其景德·祥符之前後各異, 而
李文靖
眞聖人之歎, 當發於王朝之言也。 洪惟我殿下, 丕承列朝艱大之業, 深軫生民懷保之方, 而八道之積弊衆瘼, 其何以盡知之? 萬姓之艱難·疾苦, 其何以盡聞之乎? 日前震雷之告警, 其或由於民隱之未及上徹歟? 又或由於惠澤之未及下究歟? 伏願聖明, 廈氈淸燕之暇, 頻接臣隣, 每勤諮訪, 無論事之大小, 凡係民情, 無遺畢燭, 俾盡講究之策, 則轉災爲祥之道, 亦無過此也。 答曰, 省爾故事, 敷陳切務, 留念矣。 校理
曺鳳振
書進故事曰,
宋太祖
嘗徵處士
王昭素
, 爲國子博士, 問以治世養身之術, 對曰, 治世, 莫若愛民, 養身, 莫若寡慾,
太祖
愛其言, 書于屛几。 臣謹按, 歷代人君, 未有不以虐民多慾而敗者,
秦始
築城駕海而天下怨之,
漢武
求仙採藥而後世譏之, 此其驗也。
子
曰, 節用而愛民,
周子
曰, 無慾則靜虛動直, 蓋其治世之道, 養身之方, 實不外是, 而
昭素
能及之, 豈眞得聖賢之旨者歟? 且夫
宋祖
一聞其言, 欣然嘉納, 揭諸座右, 朝夕常目則其從諫如流之量, 取人爲善之德, 固已卓越, 而夷考其平生, 非徒心而好之, 亦多踐而行之者, 其聞
江南
之平而泣曰, 攻城之際, 必有橫罹逢鏑者。 又曰, 朕夙夜畏懼, 防非窒慾, 庶幾以德化人, 凡此數事, 罔非愛民寡慾之心, 而其所深得躬行之工, 於是乎可見矣, 其能創業垂統, 爲宋賢祖, 不亦宜乎? 洪惟我殿下, 以大有爲之姿, 兼不諫入之德, 周諮嘉謨, 好察邇言, 虛己翕受, 如恐不及, 臣固不勝欽仰萬萬, 而第念臨御以來, 幾一紀之間, 未嘗見體認躬行之蹟, 著見於政令注措之際, 然則前後虛受之美, 徒歸於絲綸上文具而已, 此豈群下所仰望於聖明者哉? 古人云, 言之非難, 行之惟艱, 此非但千古格言, 實爲目下對證之劑。 伏願深留睿念, 克軫藝祖好善之誠, 而益勉其實心踐行之道焉。 答曰, 省爾故事, 極爲切實, 留念此語矣。
○ 庚午十月初十日, 校理
徐長輔
書進故事曰,
宋眞宗
初卽位,
李沆
爲相, 王朝參政,
沆
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 朝以爲細事, 不足煩上聽。
沆
曰, 人主少年, 當使知四方艱難, 不然, 血氣方强, 不留意聲色犬馬, 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 作矣, 吾老不及見, 此參政他日之憂也。 臣謹按先儒嘗以...
○ 庚午十月初十日, 上御
誠正閣
。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同副承旨
申光軾
, 假注書
南秉寬
, 事變假注書
李祖馨
, 記事官
金陽淳
·
李紀淵
, 左議政
金載瓚
, 右議政
金思穆
, 吏曹判書
朴宗慶
, 行戶曹判書
沈象奎
,
此下未考
以次進伏。 上曰, 日昨雷異, 儘是非常矣, 果有求言之擧, 而及見卿等箚子, 則拈出誠字, 敷陳甚好矣。
載瓚
曰, 近來十月之雷, 無歲無之, 而今番則太有甚焉, 若求其孚感天心, 消災致祥之道, 則固不出乎誠之一字, 臣等此言, 非臣等之言, 卽古人之言也。 顧今國事, 召災之端, 不一而足, 天若隨事警告, 則惟日不足矣, 豈但冬雷爲可警動者乎? 殿下諄複之敎, 旣以誠自勉, 臣等仰陳之言, 亦以誠爲勉, 而誠之道無他, 在於聖上方寸之上, 而有非言語所可爲者也。 臣等亦未知殿下爲誠之敎, 果是眞實底誠乎? 苟能誠矣, 則自然著見於事爲之上, 臣等雖極悚惶, 而殿下政令上實效未見之前, 則實不敢十分信殿下能做眞箇誠字工夫矣。 上曰, 甚好矣, 非不知誠之道爲好, 而此後當益加體念矣。
載瓚
曰, 臣等伏承下敎, 不勝欽仰之忱矣。 其於臣等則有不可不乞退之義, 大臣之災時丐免, 似是文具, 而臣等今番乞退, 則實非不誠之言也, 當國家如此艱難之時, 如臣無狀者, 忝在相位, 安得無天災乎? 我國, 雖云褊少, 而爲相於一國者, 其位顧不重歟? 斥退如臣無似之類, 而更卜賢相, 然後天不降災, 國乃賴安矣。
思穆
曰, 燮理陰陽, 固是三公之責, 則愼其任不其然乎? 故曰官不必備, 惟其人, 臣則冒居相位者, 實非其人矣, 亟命斥退, 然後始無上天之警告矣。 上曰, 日前批答, 亦已言之矣。 卿等雖或有誠心乞退之意, 而此時乞退, 亦近文具, 卿等但將今日此心, 益勉以誠實做去, 以奏來後之效, 好矣。
載瓚
曰, 卽見
全羅
監司狀啓, 則民事之切急, 誠欲無言, 而接濟之道, 實漠然矣, 道臣所言, 卽臣等所常言之者, 而大體國計民事, 兩得其宜, 然後可矣。 在昔
漢文
·
景
時, 減天下租稅之半者, 亦非一再, 漢之時則業成富庶, 蓄積旣多, 而今國儲空枵, 無一所恃, 若減
全羅
一道租稅, 則國計萬不成說, 特以昨年
三南
歉荒無前, 故道臣之請, 至於如此, 然若盡從道臣之請, 則實有不可爲之勢, 更當退與諸宰, 爛商仰奏矣。 上曰, 務從善處也。
載瓚
曰, 卽見
公忠
監司
金蓍根
分等狀啓, 則
平澤
等二十二邑鎭置之尤甚,
忠州
等二十三邑置之之次,
淸風
等十邑置之稍實, 仍以爲, 後錄諸條, 竝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其一, 昨年停退還餉及身米布錢, 尤甚戶全數, 之次戶折半, 稍實戶三分一仍停事也。 其一, 今年海溢邑
天安
等十邑當納新還餉布, 尤甚戶全數, 之次戶折半, 稍實戶三分一停退事也。 其一, 舊還, 無論尤甚·之次·稍實邑竝許勿捧事也。 其一,
雙樹
軍餉,
溫陽
等十九邑鎭所俵穀, 三分一還納本倉, 三分二捧留本邑倉事也。 其一,
安興
軍餉,
洪州
等五邑, 各令折半還納, 餘數待明秋準納事也。 其一,
上黨
軍餉, 姑許捧留, 各其邑倉, 待明秋輸納該城事也。 其一,
安興
餉穀, 姑許捧留邑倉, 待明秋還納該鎭事也。 其一, 拯劣米太,
牙山
所在丙辰·辛酉·丙寅三年條分徵穀與沿邑所在流來拯米太及
瑞山
等今年致敗拯米太, 竝限明秋停退事也。 其一,
淸風
等五邑外各邑, 自今年十月至明年九月兵曹納與各軍門所納身布及昨年停退條, 竝許純錢代捧事也。 其一, 砲保價布,
淸風
等五邑外各邑, 竝許純錢代捧事也。 其一, 各軍門軍保作米, 樂工保米今年條及昨年停退條, 尤甚·之次邑, 不計, 三等面里, 竝許純錢代捧事也。 其一,
天安
等十邑被災面里軍民丁卯·戊辰兩年停退身布, 竝令仍停事也。 其一,
牙山貢津倉
大同, 依近例追後裝載事也。 其一, 尤甚·之次邑限明秋勿定配所事也。 其一, 推奴徵債限明秋防塞事也。 本道穡事, 依山近峽之地, 受災最淺, 優得免歉, 山野互半之處, 通全邑而優劣各異, 接一坪而災實不同, 而霜候幸得稍退, 晩移幾免全棄, 俱可爲俗所謂穴農, 而至於沿海諸邑, 自春至秋, 諸災俱備, 而最是鹹損海溢, 尤爲偏甚。 無論此疆彼理, 未免全歉, 道臣之如是分等, 各有料量, 依所請施行, 昨年餉還停退條, 尤甚邑三分一, 之次邑四分一, 稍實邑之尤甚面里五分一, 仍爲停退, 身米布錢停退。 非無已施之例, 而若非特恩, 有難每年煩請, 置之,
天安
等十邑鎭, 濱海災損, 果爲最甚, 新還餉布, 尤甚戶折半, 之次戶三分一, 竝令停退, 舊還餉, 固當分數分捧, 而以今民勢, 昨年停條, 尙令分等許停, 則舊還之此時竝捧, 實屬當念, 竝令仍停。
雙樹
·
上黨
·
安興
餉還之移俵各邑者,
溫陽
等十九邑鎭, 竝折半捧留本邑,
安興
餉還之移轉於
洪州
等五邑者, 水路運輸, 果爲不遠, 使之準數還納,
上黨
餉還之分畫於
平澤
等三邑者, 數旣無多, 依
雙樹
例, 限折半還納拯劣米太
牙山
所在丙辰·辛酉·丙寅三年條, 竝與
瑞山
等邑今年條, 一體仍停, 待明秋準捧。
淸風
等五邑外, 自今年十月至明年九月, 兵曹及各軍門所納身布及昨年停退條, 限折半純錢代納, 訓局砲保價布, 與他有異, 誠非自下所請, 置之。 各軍門軍保作米樂工保昨年停退條, 尤甚邑全數代錢, 之次邑折米代錢, 當年應納條則本邑準捧,
天安
等十邑被災面里丁卯·戊辰身布停退條, 仍令停退,
牙山貢津倉
大同, 許令追後裝發, 勿定配所, 推徵防塞, 竝依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訓局砲保與各軍門, 一體純錢代捧, 身米布仍停, 可也。
出擧條
載瓚
曰, 卽見
江原
監司
洪義謨
災實分等狀啓, 則
杆城
等九邑置之稍實,
通川
等十七邑置之之次, 尤甚名色, 不爲擧論, 仍以爲, 事目災一百結外, 不足災一百八十九結七十八負五束, 特蒙準許, 推奴徵債限明秋防塞事, 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今年諸道所被之災, 大抵同然, 而本道之雖未登稔, 庶免歉荒者, 實爲甚幸, 分等依施, 加請災一百八十九結零, 果非過多, 以此數準劃, 推徵防塞, 亦爲許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卽見
水原
留守
金履翼
災實狀啓, 則以爲, 本府今年穡事, 災頉自多, 最尤甚貧窮者, 勢將設賑, 從後登聞, 而各樣災名, 則未移爲七百九十六結八十負四束, 海溢爲三百二十三結九十三負五束, 覆沙爲八十四結五十七負, 較量地部劃下五十結, 則不足爲一千一百五十五結三十負九束, 特爲加劃, 昨臘未捧各穀及今年還穀, 一體趁限收捧, 而其外丁卯·戊辰·己巳停退各穀, 竝爲仍停, 推奴徵債限明秋防塞事, 竝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本府以昨年大無之邑, 又不免失稔, 而沿海各面, 殆無異於昨年, 則災結之多, 安得不然? 第旣非擧一境全歉, 而折長補短, 則較昨年不啻稍勝, 今以一邑之地, 災爲一千二百餘結者, 終涉過多, 有難準許, 以五百五十結, 竝事目災五十結, 合爲六百結許劃, 至於新舊停退條之全數仍退, 民情非不切悶, 餉體亦係至重。 況嗣歲之慮, 尤所悶念, 而如是爲請, 誠甚未安, 守臣推考, 餉還丁卯條仍停, 戊辰條三分一, 昨年條四分一, 許令停捧, 推徵防塞, 亦爲依施,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卽見
廣州
留守
韓用鐸
災實狀啓, 則以爲, 本府農形, 雖近穴農, 摠以論之, 實未免歉, 地部劃下三十結外, 不足災九十七結一負三束, 特爲加劃, 昨年停退三千九百十五石零限明秋仍停事, 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本州穡事,
聲串
一面外, 雖非純登, 亦免全歉, 較豐凶之中, 而優可謂穴農, 然而沿面擧被沈墊, 山坊亦多汰覆, 今此災結九十七結零之加請, 諒非獲已, 數且不多, 依所請許劃, 至於昨年停退之全數請退, 民情雖悶, 餉體宜念, 而有此仰請, 終涉不審, 守臣推考, 四分一許令停捧, 待明秋使之準納。
聲串
面則三年連歉, 今又尤甚, 加等軫恤, 在所不已, 最無依九十一戶當納新舊還及身米, 依所請, 竝令限明秋停退,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卽見
江華
留守
尹致性
狀啓, 則以爲, 添餉貿米條, 當捧爲三千三百五十石零, 而穡事傷損, 民情遑急, 元餉則不敢仰請闊狹, 而至如添餉條貿米, 本以代錢分給者, 且數十年之間, 一無以米準捧之歲, 多有純錢代捧之例, 今年貿米條, 純錢捧上, 待明秋還作本色事, 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本府以環海之地, 受災偏多, 及到收穫, 大失始望, 守臣所陳, 果合所料, 民勢轉艱, 催課切悶, 添餉貿米條三千三百五十餘石, 依近例許令純錢代納, 昨年元餉停退條, 守臣雖不敢仰請, 而民勢難捧, 實爲切悶。
華城
·
南城
, 各以四分一許停矣, 本府穡事, 與兩道無異, 一體以四分一仍停, 待明秋準捧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卽見
慶尙
左水使
李馨秀
狀啓, 則以爲, 本營所屬
開雲
·
西平
兩浦戰船二隻, 俱爲限滿傷退, 不可不趁今改造, 而左沿松擧皆體小, 兩隻船改造材木, 右道封山, 依例許斫事, 請令廟堂稟旨分付矣。 前以
包伊浦
戰船改造事, 以信行卜船用後充代之意, 草記允下矣, 今亦信行後騎卜船中, 當量宜移給, 造船之役, 今姑停止之意, 分付,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三道
補賑人三千石以上,
濟州
補賑兩人, 竝道內邊將除授, 一千石以上人, 竝五衛將除授之意, 前已筵稟允下矣。 今已多月, 邊將則僅差一人, 衛將則尙多未差者云, 遠人之許久企望, 賞典之未卽頒施, 有非賞不踰日, 令必示信之意也。 若使齎失望而後, 始爲差除, 則賞無足以聳民志, 令無足以慰遠人, 邊將若無見窠, 則瓜近人作窠差出, 五衛將亦爲作窠擬入, 幼學之相當職當差者, 亦卽關問本道, 詳探其地處及自願, 竝隨窠差出之意, 分付兩銓曹,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載瓚
曰, 前前
平安
兵使
趙𡹘
昨年被拿也, 裨將
姜晦煥
, 因特敎, 嚴刑充軍矣, 今則主將已爲收敘, 而褊裨尙在編配, 論以刑政, 終涉偏重, 宜有分揀之道,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放送, 可也。
出擧條
載瓚曰, 以
新寧
還逋前後當該守令, 自該府分等照律, 而一守令則徒配, 其餘則竝施奪告身之典矣。 本邑還逋, 不知始自何年, 而今此諸守令, 雖非首犯, 不能登時査發則同, 不能準數徵捧則同, 罪旣惟同, 則律當無異, 而一人之獨被編配, 實有罪同罰異之歎, 故似聞公議, 或多稱冤云, 論以平允之道, 不宜偏重,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罪同罰異, 宜有分揀之道, 放送, 與被罪他守令, 同罪勘處, 可也。
出擧條
載瓚曰, 冬至兼謝恩使拜表期日不遠, 正使
李集斗
, 依例判中樞府事單付, 口傳下批之意, 分付該曹, 何如? 上曰, 政官牌招, 開政下批, 可也。
出擧條
宗慶曰, 臣待罪度支時, 有釐正貢弊事, 敢此仰達矣。 修理契, 本是別貿貢物隨用隨下, 殆無限量, 故昔年己卯, 定式恒留一次, 價米五千石式上下, 一年進排, 若過此數則加給, 不及此數, 則隨其進排多少上下, 以准恒留者, 定爲不易之典, 而目下恒留遺在, 通計己卯前後, 則爲四萬餘石。 己卯已前遺在, 姑且無論, 以後遺在, 卽恒留定式之外, 爲有司者, 非不知恒留法意, 而不計差小差多, 只以五千石, 至于今上下, 上下逐年無減, 故遺在逐年增加, 至爲四萬之數矣。 價米出自惠廳, 而臣適冒忝, 每接度支之牒, 已怪其不有加減, 而直以五千之數上下矣。 及待罪度支時, 考其恒留, 則己卯後果爲二萬餘石, 所當以恒留計減, 勿復有上下者, 而苟究該貢事勢, 則自己卯至今年, 恰爲五十年之間, 轉相賣買, 時貢人非前貢人, 舊遺在非今遺在, 渠輩呼冤, 不是異事, 而在公家, 則設貢法意, 反有重焉, 毁其法意, 徒循謬例, 以悅衆心, 臣不忍爲也。 與郞僚相議, 逐年以二千石上下進排之, 過此數爻, 則以遺在計減者, 一以存法意, 一以恤貢弊, 而時貢人矜悶之狀, 不待渠輩之言, 而已所稔知, 旣存貢法, 則兼恤貢弊, 在所不已, 如有從長通變, 有益於該貢之道, 則豈不許施? 今聞該貢有呈訴於度支者, 云本事之便否, 姑未能臆度, 而如無掣礙之端, 則自戶曹往復廟堂, 量宜決處恐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象奎
曰, 德應房奉安輦輿·玉轎·駕轎·毛物改備與修補時, 物力則出自戶曹藏護則任之司僕, 而官員不欲檢飭, 下屬惟意抛置, 故其所修改, 殆無限節。 曾於甲寅, 以每年修補價錢二百兩酌定都下, 後自本寺春秋奉審時, 若有執頉修改之擧, 則數三張內外, 該內乘雖不論罪, 若過十張則依外而守令, 內而錢穀衙門官員例, 解由則拘礙, 陞品則勿擬。 下屬從重論勘事, 有所定奪, 而當年修改者, 雖一張, 執頉則依張多例, 解由拘礙, 久任責成, 無頉則仍用履歷事, 特敎定式, 揭板恪遵, 行之十數年, 在經費, 果不無其效矣。 至於戊辰, 因下敎勿送修補價, 依甲寅以前例擧行, 則未及三載, 修改已三次, 而所入物力, 不啻倍蓰, 此莫非本寺官吏看護之道, 不如都下之時而然也。 臣意則修改一款, 雖自戶曹擧行, 而奉審藏護等節, 當謹遵甲寅下敎, 定式施行,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光軾
曰, 當此遇災求言之時, 今日賓對, 兩司·諸臺, 無一人進參, 違牌諸臺, 竝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 庚午十月初十日, 上御
誠正閣
。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同副承旨
申光軾
, 假注書
南秉寬
, 事變假注書
李祖馨
, 記事官
金陽淳
·
李紀淵
, 左議政...
○ 庚午十月初十日, 上御
誠正閣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曺允大
, 特進官
洪奭周
, 參贊官
申光軾
, 侍讀官
洪儀泳
·
徐長輔
, 假注書
南秉寬
, 記事官
金陽淳
·
李紀淵
, 各持
詩傳
第二卷, 武臣
吳載重
, 以次進伏訖。
儀泳
讀自毖彼泉水, 止章六句, 釋義以奏, 上命陳文義。
儀泳
曰, 此詩, 卽衛女思歸寧而不得之詩也, 此婦人未知衛國何君之婦人, 而亦未知嫁於何國也, 然而大抵此婦人所處情事, 可謂切迫矣。 出嫁他國, 聞其父母之終而不得歸寧者也, 此詩四章, 寫其情事如畫, 一章則謀於諸姬, 二章則謀及諸姑與伯姊, 三章則可見其以禮自守也, 四章則餘思藹然, 而其中不瑕有害四字, 可見其操守之卓然矣。 其常時情性之充養至正, 禮法之防限甚截, 歸國之心雖切, 而終始思量, 畢竟以不瑕有害四字, 止其行矣, 註言瑕何相通, 而先儒或言瑕與遐通矣, 言其爲害之或不遠及者也, 此二說, 參互看之, 好矣。 大體禮節防閑, 卽天理之常, 人道之正也, 一有不盡, 則認以爲大過, 至於或遇如此懇迫之處, 而能思其不瑕有害, 則此雖婦人之事, 而其志趣工夫, 直與
顔子
四勿之工, 無異矣。
顔子
以和風慶雲之像, 有一日克復, 天下歸仁之言者, 皆從四勿中做得來也, 今此不瑕有害四字, 便是入四勿之階梯, 而此女子之終始不歸者, 正是大段成就於禮防一關矣。 一女子能辦如此事, 則況乎帝王之學乎? 伏願殿下一言·一動·一事·一爲, 必以
顔子
四勿之工, 爲準, 而不瑕有害四字上體念, 似好,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所陳甚好矣。 上曰, 下番陳之。
長輔
曰, 俄者上番, 以不瑕有害四字敷陳者, 誠好矣。 先儒言思義理而卒於不歸, 事之正也, 蓋婦人之難事也, 大抵義理關頭, 每有不瑕有害之心, 則斯過半矣。 賢人君子之着力於道學工夫者, 亦何莫非由是道做去, 則況乎人主一心, 爲萬化之源, 凡於政令事爲之上, 造次斯須之頃, 必以不瑕有害四字, 留着聖心, 則何事做不得也? 日前雷異, 聖明之世, 何爲而致此也? 大抵聖學不明, 則其害觸處皆及, 以至言路不廣, 而聰明有壅塞之患, 字牧失人, 而百姓有困瘁之憂矣。 近日諸臣章奏者, 輒以懋聖學爲言, 今則便是陳談陋說, 而聖學之講明與不講明, 國之安危治忽係焉, 豈可以其言之陳陋, 而不思所以聖學講明之道乎? 顧今聖學高明, 孰不欽仰, 而統計一年, 則講日常少於撤講之日, 不無一曝十寒之慮矣。 伏願三晝之講及召對·夜對, 頻頻設行, 看作茶飯不可廢之事, 則實效自著矣, 豈不休哉? 以言乎言路則習俗骫骳, 氣節消磨, 語衮闕則觸忤是懼, 論時政則忌諱多端, 甚至於尋常官師之相規, 寥寥無聞, 此皆群下之罪, 而上好下甚, 其理的然。 繼自今以後, 克廣言路, 先自近日章奏間, 如有可採者, 採用之, 則昌言嘉猷, 亦當日進於前矣, 至於爲民之事, 則臣於日昨傳敎民惟邦本之敎, 不勝讚歎之忱矣。 蓋民者, 國之本也, 而固本之道, 在於懷保奠安之得其宜矣, 邇來爲民之策, 靡不用極, 而民生之困瘁, 日而益甚者, 皆由於字牧之不得其人之致也。 非無殿最之黜陟, 繡啓之論列, 而龔黃之治, 尙矣不復可見, 雖被貪墨之罪, 曾未幾何, 復廁仕籍, 懲貪之典, 不宜如是其疎忽也, 此後則如有犯贓者, 另施加典, 則民被其澤矣。 臣適因文義, 敢此敷陳, 伏願留神焉。 上曰, 諸條敷演以陳者, 甚好, 當體念矣。 上曰, 知事陳之。
允大
曰, 此女子以禮自守, 終不歸寧, 則發乎情而止乎禮者, 可謂賢婦人也, 然而是豈有平日學問之工然哉? 蓋其一段義理之心, 原於性命之正而流出來者也。 古語曰, 雖下愚, 不能無道心, 雖上智, 不能無人心, 然則精以察之, 每使人心, 退聽於道心, 此正是學問之極工, 而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者, 此也, 此章之極致, 亦以精一之工看得者, 好矣。 顧今自上求助之德音, 有足感格天人, 有曰惕心, 雖萌於災時, 惰機轉成於恒年, 首尾數百言, 諄諄懇懇於誠字之工, 聖敎至此, 臣隣莫不感泣, 蓋誠不誠, 卽人心·道心之分界, 而克誠則爲善, 不誠則爲惡, 故
程子
亦言, 誠者善惡之幾也。 凡天下萬事, 有出於形氣之私者, 有出於義理之正者, 惕心者, 道心而義理之正者也, 惰心者, 人心而形氣之私者也, 內而言語動作, 外而政令施措, 必以道心爲主, 而每使人心退聽, 則終至於治躋大猷之盛矣。 伏願於人心·道心之分, 克加體念焉。 上曰, 所陳好矣。 上曰, 特進官陳之。
奭周
曰, 上下番以不瑕有害一句敷陳者, 甚好, 而猶有餘意之未盡言者也, 臣請因是略陳之。 蓋此詩之旨, 所貴乎發於情止於禮者也, 大凡人之所不能無者, 情也, 而諸般爲害者, 亦皆從情中出來, 宮室衣服之私, 飮食男女之慾, 以至燕閒安逸, 志滿氣戾者, 莫非情之所使, 而大則害情理, 小則害事爲, 傷財勞民之事, 不一而足, 人君則尤甚焉, 情一不制則害及於宗社, 可不懼哉? 然則凡於出一言·行一事, 必以不瑕有害四字, 恒存聖念, 則便是存天遏人之工, 而自臻於至善之域矣, 豈不休哉? 日昨求言, 十行絲綸, 德音藹然, 孰不欽仰讚歎, 而人主事業, 不但見於發號施令之際, 而必愼於燕安幽獨之地, 若或安於逸豫, 深居九重, 罕接臣隣, 則上下之情不通, 而其害無窮矣。 以至七情不得其中, 則內以害攝養之道, 外以害軍國之政, 苟於器用服飾之節, 聲色玩好之間, 每思害之一字, 則自然無害矣, 大體爲害之事不一, 而其中甚者則曰, 暫爲此事, 豈有甚害乎? 又其甚者, 則曰, 此則小事耳, 爲此何害乎? 尤其甚者, 則曰, 吾爲此事, 人孰知之? 在昔
武王
銘於其楹曰, 毋曰胡害, 其禍爲大, 毋曰胡傷, 其禍將長, 是豈非後辟之所可監法者乎? 人君雖深居九重, 而心之所發, 厥應如響, 上而皇天監臨, 下而百姓有知, 試以往史觀之, 庸主昏君, 自以謂吾爲此事, 人孰知之, 而畢竟其暴行惡德, 載於後史, 萬世皆知, 可不懼哉? 如此思念, 惕然省察則非但爲目下致治之方, 實爲萬世無彊之福矣, 於此留神, 是臣區區之望也。 上曰, 所陳切實, 尤可留念矣。
儀泳
曰, 俄者臣以害之一字, 仰陳, 而臣則學識鹵莽, 未能敷陳矣, 今者特進官所陳, 誠甚切至, 而無餘蘊矣。 然凡事作爲, 未必皆以害之一字, 先着在心矣, 此心之發, 無一有愧於天人, 則自然不爲爲害之事也。 大凡人君之德, 莫如仁義, 而假以用之者, 千古以還, 莫如
唐太宗
, 而惟其好色·好兵之心, 終始未已, 立國之初, 瀆亂倫紀, 末年躬征, 狼狽而歸, 自以謂運用機變於隱微之地, 人莫窺測, 而畢竟其害之顯著者如此, 則其爲害者, 猶甚於爲惡於顯著之地也。 顧今聖心, 慥慥求治如渴, 伏願於幽獨燕閒之地, 省察此心, 表裏無間, 恒若上天之在傍, 無一毫自欺, 則害之一字, 自然落空矣。 伏願於此體念焉。 上曰, 此云我思肥泉, 思須與漕等語, 可見其思念父母之切至矣, 以此思念之情, 當其父母終之時, 則似無不可歸之義, 而此女子之終不暫歸者, 蓋其父母終已久之時, 故不得歸而作此詩乎?
儀泳
曰, 註疏云, 此衛女, 卽
宣公之女
也。 雖未詳知其必然, 而大抵女子不百里奔喪者, 禮也, 若不以禮自處, 無故歸國, 則
春秋
亦有
文姜
·
出姜
·
哀姜
之事耳, 況遭父母之喪而豈有不歸之事乎? 然而此女子之以禮自守, 終始不歸者, 可知其賢矣, 此詩之作, 以在於父母終之時看解, 無妨矣。
奭周
曰, 此詩之作, 不必以在於其父母終之時看去矣, 大體女子者, 父母在則有歸覲之禮, 而父母終則不得歸者, 卽禮也, 且女子出嫁, 則雖兄弟, 坐不同席, 亦禮也, 此女子之不歸, 蓋在於父母終以後時也。
允大
曰, 侍讀官
洪儀泳
, 進講之際, 累次誤讀, 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 庚午十月初十日, 上御
誠正閣
。 晝講入侍時, 知事
曺允大
, 特進官
洪奭周
, 參贊官
申光軾
, 侍讀官
洪儀泳
·
徐長輔
, 假注書
南秉寬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