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政殿의 晝講에 李世華 등이 입시하여 大學衍義와 聖學輯要를 강독하고 賑恤事 등을 논의함
○ 缺時, 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 知事李世華, 特進官李濡, 參贊官徐文裕, 侍讀官李健命, 檢討官趙大壽, 假注書韓永徽, 記事官權尙游·趙泰一, 武臣白時耉, 輪對官司儀吳斗宬, 禮賓主簿金志道, 奉事金夏明, 掌苑別提朴世雄, 東部主簿李夏成[李廈成], 西氷庫別檢金鎭華。上讀大學衍義前受音一遍訖。李健命進講聖學輯要序文一遍。上讀聖學輯要新受音一遍。健命進文義曰, 此序, 乃敍輯書之義, 別無文義之可釋, 而李珥主意, 在於領要大學一書, 實是爲學之要, 而其首章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者, 乃一篇之綱領, 而聖賢千謨萬訓, 皆是闌明此三綱領之意也。大抵學問之道, 或自博而反約, 或由約而推博, 以孔門弟子觀之, 顔淵之博文約禮, 兩致其極者, 蔑以加矣。第因早沒, 後世無傳, 如子夏·子游, 則以文學稱, 蓋見其博學明辨之功, 而其後田子方·列禦寇·莊周之徒, 出於其門, 末流之害, 終爲異端。至於曾子, 以其守約之故, 獨得其宗, 自子思而傳孟子, 道統甚明。由此言之, 爲學工夫, 當以守約爲先矣。上曰, 然。至序列條目處。健命又曰, 此出於大學之目, 故與衍義相似, 而衍義, 不及治國平天下, 故辨人材·審治體·察民情等目, 在於格致, 而此書則如用賢識時務安民等目, 在於爲政。蓋此書比衍義, 文約而節目又加詳盡矣。健命又曰, 取考李珥年譜, 則宣祖大王, 覽此下敎曰, 此書甚切要, 且非副學之言, 乃聖賢之書也。甚有補於治道云。聖祖嘉奬之意可知, 而如使李珥, 在於今日, 則契會之隆, 啓沃之益, 爲如何哉? 獨其書尙存, 幸得進講。昔程子論語法曰, 將諸弟子問, 爲己問, 將聖人答, 作今日耳聞, 則庶幾自得。自上進講此書之時, 若李珥之討論於一堂, 而耳聞目覩, 則非但先正願忠之志, 可行於今日, 殿下繼述之志, 尤豈不有光於聖祖乎? 上曰, 三字缺是矣。李世華曰, 此冊, 與大學衍義一般, 而大學衍義則大博, 此冊則撮出四書四字缺先講大學, 次講此冊, 可謂學問工夫之次第矣。先正臣李珥, 道學之外, 其忠誠貫日, 經營累年, 始成此冊。宣祖大王入承大統之後, 李珥以副提學, 作此冊, 宣祖大加奬許, 禮遇李珥, 至矣盡矣。自上宜加體念先祖禮遇儒賢之意也。上曰, 然。上掩卷。世華曰, 頃者小臣, 分送飢民於諸島, 而不知死生之多少矣。昨見永宗僉使所報, 則死亡只二十五人, 其餘則姑果安保云。故敢此仰達矣。又曰, 栗島飢民作粥賑饋事, 臣方句管, 而島中與陸地有異, 往來就粥者, 不如上年之紛紜, 其中亦有江村便近不緊人就粥者, 不無虛實相蒙之弊, 凡干民戶, 京兆例爲主管矣。都城內外, 尤甚飢餓之類, 自京兆照數抄出, 成貼以送, 則受而置之, 仍爲饋粥事, 定式施行, 似可矣。李濡曰, 頃當飢民抄出之時, 迷劣之類, 或慮其分送諸島, 多有隱避者, 故抄出就粥之數, 不過一百二十餘人, 其收養者四十八人矣。其後飢民, 得聞伊日自京兆給錢, 坌集呼訴, 而願爲收養, 受松帖者, 亦且相繼, 以其不可續續追抄, 故一切不許矣。今若分付五部, 流丐之尤甚者, 使之隨得率現京兆, 何如? 世華曰, 此事已與濡相議矣。使漢城府, 趁卽成冊, 移送栗島後, 就其中如有願爲收養者, 給付以送, 以爲自京兆成給立案及松帖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世華曰, 小臣實職, 無開坐上直等事, 而卽今所兼摠管之職, 例爲直宿闕內, 一邊直宿, 一邊出往島中, 實爲難便, 摠管之職, 乞蒙遞改, 以爲專管賑事之地, 何如? 上曰, 摠管其數頗多, 自可推移遞直, 不必遞改也。世華〈曰〉, 近來人心不淑, 頃日大臣之自闕中出去時, 廣州民人, 擁遮道路, 乞得穀物, 又爲齊到臣家, 多般呼訴, 而自京中無可給之穀, 作關廣州, 仍爲出給, 使之退去受食。廣州民人等以爲二字缺糧資欲爲覓去, 故計給若干米升, 而廣州民人數字缺亂打臣之所帶下人, 事極驚駭。其中首唱人朴世《四字缺》棍移送刑曹矣。上曰, 其漸不可長也。徒配可矣。世華曰, 特敎如此, 當依下敎施行矣。徐文裕曰, 廣民受食官穀之道, 與他邑倍優, 其習誠爲可痛, 而律文之外, 輕加重律, 恐未得當。濡曰, 飢民爲乞糧, 哀乞於闕門之外, 或私家, 容或可矣, 而藉其飢民, 而作拿之狀, 極爲痛駭, 此後如此之輩, 各別重治, 移送捕盜廳, 似可矣。上曰, 聞守禦使之言, 廣民之受食官穀者, 比他邑旣多, 而藉飢民, 而作挐如此, 其漸不可長也。徒配則爲過矣。濡曰, 臣有區區所懷, 非職務外, 不敢仰達矣。卽今百姓之飢餒特甚, 故國家風俗紀綱, 盡爲解弛, 國家旣無所儲, 實無以救活, 聞外方牟麥, 又爲失農, 若然則國無以支民無以保, 近來廟堂區劃, 非不盡心, 而其中或不無十事之中一事之非者, 而自上每下例敎, 故自下所爲, 亦多緩忽, 臣切慨然, 故敢此仰達, 而當此形勢, 君臣上下, 尤可盡心商確, 國儲蕩竭, 上自御供, 無餘地裁減, 貢物之法, 本爲都下根本之地, 當初磨鍊缺頗裕, 卽今米一石之價, 或給錢四兩, 其價雖減, 其缺無缺此實爲貢物人難保之勢, 若此不已, 都下之民, 誠爲難支, 且養兵之道, 在凶歲尤加顧恤, 而今聞禁軍及都監軍士中, 多有入於賊黨者, 平日養兵者, 入於盜賊, 誠非細慮, 且外方軍保應納之物, 趁其當納之時, 皆論報頉減, 故卽今戶曹及各軍門, 一竝蕩渴, 緩急實無可恃之道, 自上尤宜益加留意處也。上曰, 所達出於深慮, 當自廟堂, 相議處之也。文裕曰, 聞濡之所言, 則臣亦有區區所懷, 惶恐敢達。頃臣待罪諫官, 有所達矣。先大王, 當辛亥大無之歲, 與金佐明·徐必遠·閔鼎重兄弟, 區劃凡事, 得以濟活飢民, 卽今臣僚中, 可以擔當事務者無幾, 必以得人委任之意, 敢此仰達矣。上曰, 唯。文裕曰, 輪對官待令矣。上曰, 史官出去招來。司儀吳斗宬進伏。上曰, 本院訟事未決者, 幾人耶? 斗宬曰, 卽今未決者, 只一度矣。上曰, 有何弊端乎? 斗宬曰, 雖有些少弊端, 堂上頻頻啓□矣。禮賓主簿金志道進伏。上曰, 與奉事偕進。上曰, 本寺所掌何事? 志道曰, 小臣所掌, 只鹽醬矣。上曰, 其數幾許? 志道曰, 末醬時在二千一百六石六斗, 鹽時在二百五十三石十三斗零, 甘醬時在十七石四斗零, 淸醬時在十五石十四斗零。奉事金夏明進曰, 小臣所掌, 只米𥸴矣。上曰, 其數各各幾許? 夏明曰, 米時在八十七石十三斗零, 粘米時在十八石八斗零, 菉豆時在一百十一石十二斗零, 黃豆時在六百七十石九斗零, 眞荏時在六十八石九斗零, 木麥時在二百四十四石十二斗零, 小豆時在五石九斗零矣。上曰, 本寺無他可達之弊乎? 志道曰, 無他弊端矣。東部主簿李聖夏進伏。上曰, 主簿所掌何事? 聖夏曰, 主簿所掌, 坊民軍戶矣。上曰, 無他弊端乎? 聖夏曰, 雖有些少弊端, 自漢城府續續啓達矣。掌苑別提朴世雄進伏。上曰, 所掌何事? 世雄曰, 本寺所管, 只果苑矣。上曰, 諸官員, 必有分掌之事乎? 世雄曰, 小臣所掌則果實矣。氷庫別提金鎭華進伏。上曰, 本庫有弊端乎? 鎭華曰, 提調方下鄕, 如或上來, 自可變通矣。文裕曰, 輪對官落帽, 推考, 何如? 上曰, 勿爲之。文裕曰, 本院, 位甚不齊。左副承旨李思永, 更爲牌招察任, 何如? 上曰, 依爲之。罷出。燼餘
○ 缺時, 上御宣政殿。晝講入侍, 知事李世華, 特進官李濡, 參贊官徐文裕, 侍讀官李健命, 檢討官趙大壽, 假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