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4년
1804년 (갑자)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0책(탈초본 1884책) 순조 4년 9월 18일 갑진
1804년 嘉慶(淸/仁宗) 9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徐瀅修
坐直
。 左承旨
金宗善
坐
。 右承旨
李溏
病
。 左副承旨
李文會
坐直
。 右副承旨
林漢浩
坐
。 同副承旨
金在昌
坐
。 注書
韓兢履
未肅拜
趙璜鎭
在外未肅拜
。 假注書
趙鐘永
仕直
一員未差。 事變假注書
柳春東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視事를 頉稟한다는 李文會의 啓
○
李文會
啓曰, 明日殿座相値, 視事頉稟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文會
啓曰, 明日殿座相値, 視事頉稟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林漢浩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 傳旨及疏批未下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 傳旨及疏批未下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假注書
徐淇修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假注書
徐淇修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卽者成均館官員來言, 九日製今日爲之事, 命下矣。 本館堂上一員, 例當進參, 而知館事未差, 同知館事
韓用龜
·
金勉柱
俱有身病, 大司成
李相璜
未肅拜, 無進參之員云, 竝卽牌招, 以爲推移進去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卽者成均館官員來言, 九日製今日爲之事, 命下矣。 本館堂上一員, 例當進參, 而知館事未差, 同知館事
韓用龜
·
金勉柱
俱有身病, 大司成
李相璜
未肅拜, 無進參之員云, 竝卽牌招, 以爲推移進去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李文會
曰, 承旨持此御題, 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 試取以來。
○ 傳于
李文會
曰, 承旨持此御題, 與弘文提學偕往泮宮, 試取以來。
○
李文會
啓曰, 弘文提學
趙鎭寬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九日製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弘文提學
趙鎭寬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九日製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弘文提學
趙鎭寬
, 旣已承牌矣。 藝文提學
黃昇源
, 卽爲牌招, 以爲同參考試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弘文提學
趙鎭寬
, 旣已承牌矣。 藝文提學
黃昇源
, 卽爲牌招, 以爲同參考試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藝文提學
黃昇源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同參考試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藝文提學
黃昇源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同參考試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文會
啓曰, 臣與弘文提學
趙鎭寬
偕往泮宮, 九日製儒生試取, 則收券爲一百二十五張矣, 捧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科次入侍。
○
李文會
啓曰, 臣與弘文提學
趙鎭寬
偕往泮宮, 九日製儒生試取, 則收券爲一百二十五張矣, 捧入之意, 敢啓。 傳曰, 科次入侍。
○ 傳于
林漢浩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林漢浩
曰, 召對爲之。
○
金宗善
啓曰, 明日東·南
關王廟
節祭傳香, 禮房承旨當爲齋宿, 行都承旨
徐瀅修
今日不爲仕進, 所當牌招, 而拘於廳規, 不得請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牌招。
○
金宗善
啓曰, 明日東·南
關王廟
節祭傳香, 禮房承旨當爲齋宿, 行都承旨
徐瀅修
今日不爲仕進, 所當牌招, 而拘於廳規, 不得請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牌招。
○ 傳于
徐瀅修
曰, 秋到記明日當親臨, 處所以
明政殿
爲之。
○ 傳于
徐瀅修
曰, 秋到記明日當親臨, 處所以
明政殿
爲之。
○ 傳于
徐瀅修
曰, 左副承旨進去泮宮, 今日朝食堂, 收取以來。
○ 傳于
徐瀅修
曰, 左副承旨進去泮宮, 今日朝食堂, 收取以來。
○
林漢浩
啓曰, 今此試官望中時無職名人, 令該曹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啓曰, 今此試官望中時無職名人, 令該曹口傳付軍職, 何如? 傳曰, 允。
趙尙鎭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兵曹口傳政事, 上護軍單
趙尙鎭
。
○ 兵曹口傳政事, 上護軍單
趙尙鎭
。
○ 傳于
林漢浩
曰, 明日出宮內門路, 以
協陽門
爲之。
○ 傳于
林漢浩
曰, 明日出宮內門路, 以
協陽門
爲之。
○ 傳于
徐瀅修
曰, 發遣吏郞諸執事, 淸齋與否, 摘奸以來。
○ 傳于
徐瀅修
曰, 發遣吏郞諸執事, 淸齋與否, 摘奸以來。
○
林漢浩
啓曰, 問啓事, 命下矣。 問于兵曹判書
曺允大
處, 則以爲, 臣奉職無狀, 自速臺評, 致勤問啓之命, 惶懍震越, 罔知攸措。 注文僉使
李元豐
, 果是臣之待罪
華城
時幕裨也。 以大皇橋役之監董, 特命陞資, 已經五衛將, 則其功勞履歷, 恐無礙於邊將之任, 考諸薦案, 亦多薦剡, 大政差擬, 已例可據, 故果擬望蒙點, 勿論功勞之可紀, 前例之可據, 褊裨則褊裨也。 以此而謂臣行私, 則臣固受以爲罪, 而至於復職云云, 臣未知何所指也。
李儒燁
則以承傳擧行,
李誾彬
·
李英植
則以科前司果, 亦爲擧擬。 大抵科前司果, 比之於元出六司果, 則雖有緊歇之稍間, 而司果則同是司果, 故臣於大政, 先擬元出六司果四人, 後擬科前司果二人, 臣則自以爲公平均排。 而且宣傳官則異於他職, 雖於大政儲窠之時, 亦擇人甄復, 已成規例。 況以科前司果可合之人, 而檢擬於宣傳之窠, 初非有違於政格, 則今此臺臣之論, 豈未諳其例而然歟? 若帥臣狀啓之要路奪取, 臣見之未半, 不覺𢥠
[戄]
然悸恐, 駭汗浹背也, 苟有是也, 則論厥罪犯, 當置何辟? 蓋其言, 似因臣之向日事而致誤, 臣於今月十一日初昏後, 適聞注文僉使狀罷之風傳, 伻問其委折於
京畿
監司
徐榮輔
, 則
畿
伯送書以爲, 近以軍務面議事, 招來該僉使矣。 自喬營忽地狀罷, 謄報方來到, 語多礙眼, 事甚乖當, 欲推來原狀, 與本家相議還送, 而但原狀之到院與否, 姑未詳知, 且城鑰已下, 無以相通, 以此轉報政院, 啓本如或入來, 則姑留似好云。 故臣果傳送此札, 報于政院, 受答還傳, 而狀啓之何時推去, 臣實不知。 其後追聞, 則自畿營推還原狀云, 前後事實, 不過如斯, 臣雖無似, 粗識道理, 無論狀本之緊漫, 措語之當否, 何敢要於路而奪取乎? 且幺麽一褊裨之邊將去就, 何關於臣, 而乃作此駭悖無嚴之擧乎? 且原狀到院之後, 畿營推去, 則要路奪取, 豈成說乎? 非惟語不近理, 無足多辨, 伏讀聖批, 以此重臣, 亦豈有是理爲敎, 雖使臣滿紙分疏, 何以及此? 臣不敢費辭張皇, 而第臣之所自悼者, 臣若言行有素, 見孚同朝, 則設或有訛言之傳播者, 人必見諒曰, 此人豈有此事? 而今則以萬不近理之說, 無難加之, 而初不徐究其必無之由, 私心惶愧, 不知所達云矣, 敢啓。 傳曰, 觀此問啓帥啓之要路奪取云云, 果得脫空, 使之退去, 臺諫雖許風聞論人, 爽實不可無警, 該臺臣推考。
○
林漢浩
啓曰, 問啓事, 命下矣。 問于兵曹判書
曺允大
處, 則以爲, 臣奉職無狀, 自速臺評, 致勤問啓之命, 惶懍震越, 罔知攸措。 注文僉使
李元豐
, 果是臣之待罪
華城
時幕裨也。 以大皇橋役之監董, 特命陞資, 已經五衛將, 則其功勞履歷, 恐無礙於邊將之任, 考諸薦案, 亦多薦剡, 大政差擬, 已例可據, 故果擬望蒙點, 勿論功勞之可紀, 前例之可據, 褊裨則褊裨也。 以此而謂臣行私, 則臣固受以爲罪, 而至於復職云云, 臣未知何所指也。 ...
○ 以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獻納
李東煥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漢浩
曰, 只推。
○ 以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獻納
李東煥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漢浩
曰, 只推。
○
林漢浩
啓曰,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獻納
李東煥
旣有只推之命, 一體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啓曰,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獻納
李東煥
旣有只推之命, 一體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啓曰, 正言
李㬖
疏批已下, 一體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啓曰, 正言
李㬖
疏批已下, 一體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林漢浩의 啓
○
林漢浩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掌令
兪漢人
, 持平
李毅遠
在外,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持平
李潮
牌不進,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林漢浩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掌令
兪漢人
, 持平
李毅遠
在外,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持平
李潮
牌不進,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 以大司諫
權常愼
, 正言
朴英載
·
李㬖
,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持平
李潮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漢浩
曰, 只推。
○ 以大司諫
權常愼
, 正言
朴英載
·
李㬖
, 執義
尹命烈
, 掌令
韓始裕
, 持平
李潮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漢浩
曰, 只推。
○ 以大司成
李相璜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瀅修
曰, 只推。
○ 以大司成
李相璜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徐瀅修
曰, 只推。
○ 獻納
李東煥
啓曰, 臣見識顓蒙, 最居人下, 淸朝耳目, 初不近似。 不意納言新命, 忽降於昨暮, 臣感恩怵分, 卽伸叩謝之忱, 而況今聲討方張, 義當竭蹶趨承, 而昨旣日昏, 今始來避, 所失尤大。 第臣於院啓中
李東萬
事, 族雖疎遠, 意難連參, 在前如臣情地者, 擧皆引避, 得蒙體諒之恩, 臣之處義, 宜無異同, 其何可一刻冒居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 依啓。。
○ 獻納
李東煥
啓曰, 臣見識顓蒙, 最居人下, 淸朝耳目, 初不近似。 不意納言新命, 忽降於昨暮, 臣感恩怵分, 卽伸叩謝之忱, 而況今聲討方張, 義當竭蹶趨承, 而昨旣日昏, 今始來避, 所失尤大。 第臣於院啓中
李東萬
事, 族雖疎遠, 意難連參, 在前如臣情地者, 擧皆引避, 得蒙體諒之恩, 臣之處義, 宜無異同, 其何可一刻冒居於臺次乎? 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 依啓。。
○
林漢浩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此親臨秋到記時, 侍衛寶劍, 當爲備員, 而部摠管
李彦植
, 副摠管
鄭觀采
呈辭在外, 都摠管
林蓍喆
, 副摠管
宋鍈
有身病, 二員未差, 將不得備員, 合有變通之道, 令政院稟旨變通, 仍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 待下批牌招察任, 以爲備員侍衛之地, 何如? 傳曰, 竝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
○
林漢浩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此親臨秋到記時, 侍衛寶劍, 當爲備員, 而部摠管
李彦植
, 副摠管
鄭觀采
呈辭在外, 都摠管
林蓍喆
, 副摠管
宋鍈
有身病, 二員未差, 將不得備員, 合有變通之道, 令政院稟旨變通, 仍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 待下批牌招察任, 以爲備員侍衛之地, 何如? 傳曰, 竝許遞,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
安春君烿 등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摠管前望單子入之, 都摠管
安春君烿
,
西春君燁
, 副摠管
鄭觀采
·
朴基豐
·
柳文植
·
白師誾
落點。
○ 摠管前望單子入之, 都摠管
安春君烿
,
西春君燁
, 副摠管
鄭觀采
·
朴基豐
·
柳文植
·
白師誾
落點。
○
徐瀅修
以禮曹言啓曰,
咸鏡道
各陵殿奉審事, 命下矣。 奉使印信一顆, 依例齎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徐瀅修
以禮曹言啓曰,
咸鏡道
各陵殿奉審事, 命下矣。 奉使印信一顆, 依例齎去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禮曹覆啓判付內, 故
文忠公成三問
立後奉祀事, 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
成三問
之危忠炳節, 百世可祀, 而祠板之復出, 亦可見天理之不偶, 繼其絶緖, 主其香火, 儘合尙賢之敉典, 然世代旣遠, 昭穆久替, 到今追敍, 大礙禮律, 立後一款, 初非可論, 只使其傍孫, 別建祠宇, 義取攝祀, 一以寓不祧之禮, 一以示崇報之意,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禮曹覆啓判付內, 故
文忠公成三問
立後奉祀事, 有令廟堂稟處之命矣。
成三問
之危忠炳節, 百世可祀, 而祠板之復出, 亦可見天理之不偶, 繼其絶緖, 主其香火, 儘合尙賢之敉典, 然世代旣遠, 昭穆久替, 到今追敍, 大礙禮律, 立後一款, 初非可論, 只使其傍孫, 別建祠宇, 義取攝祀, 一以寓不祧之禮, 一以示崇報之意,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吏曹覆啓, 故正郞
朴審問
褒贈當否, 請令廟堂稟處矣。
朴審問
之貞忠苦節, 不下於六臣, 考諸
忠義錄
等書, 事蹟昭載, 照人耳目, 則似此之人, 合有褒贈之擧, 而尙今未遑, 實是欠典, 許贈亞卿, 以示聖朝樹風聲礪名節之德意,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吏曹覆啓, 故正郞
朴審問
褒贈當否, 請令廟堂稟處矣。
朴審問
之貞忠苦節, 不下於六臣, 考諸
忠義錄
等書, 事蹟昭載, 照人耳目, 則似此之人, 合有褒贈之擧, 而尙今未遑, 實是欠典, 許贈亞卿, 以示聖朝樹風聲礪名節之德意,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禮曹覆啓判付內, 故
忠定公皇甫仁
, 故
忠烈公權順長
, 故
忠莊公朴榮臣
不祧事及故
貞簡公李穆
追配四賢祠當否, 有竝令廟堂稟處之命矣。
皇甫仁
之扶植綱常, 與六臣而同歸,
權順長
之焚躬烈火, 竝文忠而殉節,
朴榮臣
之劍斫鉅剮, 罵賊帥而不屈, 凡此三臣之貞忠大節, 只今焜燿靑史, 列聖朝褒揚崇報之政, 無復餘憾, 而至若不祧一款, 非但事係特恩, 且與勳臣有異, 則邦典常禮之外, 在所難愼, 竝姑置之。
李穆
之風裁名節, 實合俎豆之享, 而至於四賢祠, 則所躋祀者皆是儒生, 揆以禮義, 恐難竝侑。 昨秋
湖
儒之疏籲也, 大臣覆奏之不得輕許, 似出此意, 亦姑置之, 何如? 傳曰, 允。
○
林漢浩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因禮曹覆啓判付內, 故
忠定公皇甫仁
, 故
忠烈公權順長
, 故
忠莊公朴榮臣
不祧事及故
貞簡公李穆
追配四賢祠當否, 有竝令廟堂稟處之命矣。
皇甫仁
之扶植綱常, 與六臣而同歸, ...
○ 義禁府照目, 禁府前都事
成載淳
矣本府議啓內, 罪人
車億萬
, 罪關鞫情, 而身爲入直都事, 不善防束, 致此縊死之境, 事極可駭, 以此照律罪, 杖八十收贖, 奪告身三等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又啓目,
萬頃
前縣令
李義福
原情云云。 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義禁府照目, 禁府前都事
成載淳
矣本府議啓內, 罪人
車億萬
, 罪關鞫情, 而身爲入直都事, 不善防束, 致此縊死之境, 事極可駭, 以此照律罪, 杖八十收贖, 奪告身三等私罪, 奉敎依允爲旀, 功減一等爲良如敎。 又啓目,
萬頃
前縣令
李義福
原情云云。 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前刑曹判書
趙尙鎭
疏曰, 伏以, 臣狗馬賤疾, 方在委頓, 束帶赴公, 其勢末由, 冒陳疾痛之呼, 幸蒙鞶帶之遞, 庶可以安意調治, 獲延殘喘, 聖恩之隨處曲庇, 河海莫量, 區區感祝之私, 糾結于中。 卽伏見吏曹名帖, 以臣塡差今二十日纛所祭獻官, 臣固宜竭蹶趨承之不暇, 而諸般形症, 少無減勢, 痰火上升, 鮮血吐咯, 神眩頭痛, 寒熱交作, 宛轉床褥, 蠢動無路, 玆敢冒萬死呼籲於黈纊之下。 伏乞聖慈, 俯垂矜諒, 特令該曹亟賜變通焉。 臣之一分報效, 惟在於筋力奔走, 殫竭爲事, 而年衰病痼, 力不從心, 兩日之內, 連事煩聒, 臣罪至此, 益無所逃。 乞治臣瀆擾之罪, 以嚴朝綱,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許令該曹改付標。
○ 前刑曹判書
趙尙鎭
疏曰, 伏以, 臣狗馬賤疾, 方在委頓, 束帶赴公, 其勢末由, 冒陳疾痛之呼, 幸蒙鞶帶之遞, 庶可以安意調治, 獲延殘喘, 聖恩之隨處曲庇, 河海莫量, 區區感祝之私, 糾結于中。 卽伏見吏曹名帖, 以臣塡差今二十日纛所祭獻官, 臣固宜竭蹶趨承之不暇, 而諸般形症, 少無減勢, 痰火上升, 鮮血吐咯, 神眩頭痛, 寒熱交作, 宛轉床褥, 蠢動無路, 玆敢冒萬死呼籲於黈纊之下。 伏乞聖慈, 俯垂矜諒, 特令該曹亟賜變通焉。 臣之一分報效, 惟在於筋力奔走, 殫竭爲事, 而年衰病痼, 力不從心, 兩日之內, 連事煩聒, 臣罪至此, 益無所逃。 乞治臣瀆擾之罪, 以嚴朝綱, 以安私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許令該曹改付標。
○ 大護軍
金勉柱
疏曰, 伏以, 陵園親享, 聖慕克伸, 鸞蹕穩旋, 玉體康寧, 臣民慶忭, 中外惟均。 仍伏念, 臣本以庸愚賤品, 百無肖似, 而兩歲以來, 屢忝銓地, 全昧量入之義, 冒當匪據之職, 雖緣義分之所迫, 自知憤誤之必致, 何幸聖慈, 曲垂鑑燭, 微諒獲遂, 而每自追省, 餘懊尙存。 忽於月初臺疏之出, 極言今夏大政之失, 論斥深峻, 無復餘地, 而臣亦伊時參政之亞銓, 則揆以廉義, 有不可以官職之已改, 晏然自在, 故退伏訟愆, 恭竢處分, 今旣一旬餘矣。 聖度天大, 曲加包容, 不惟不加嚴譴, 乃反寵之以晉秩之命, 恩出常格, 事曠今古, 顧臣蟣蝨之賤, 有何見取於淸朝, 而濫叨鴻私, 若是之荐疊也, 臣誠震剝驚懍, 不知死所。 噫, 臣資性疎迂, 學識蔑裂, 猥竊科第, 早廁名塗, 偏荷兩朝拂拭之恩, 莫效古人循墻之義, 內外華顯, 周歷殆遍, 而有除輒膺, 視若倘來, 此固出於怵畏圖效之微誠, 而量己度能, 何嘗不瞿然而汗, 𢥠
[戄]
然而懼也。 不意聖明, 不諒臣之不肖, 眷紆愈勤, 拔擢濫加, 臣於是反省於身, 而取譬於物, 則正如蝜蝂之蟲, 已載不起, 而猶復取物以自益, 其不摧折而糜減者幾希矣。 臣誠寢驚夢愕, 不自知其將何止泊, 而冥升至此也。 夫爵人於朝, 與衆共之, 此乃先哲之垂訓, 而明主之成憲也。 夫旣曰, 與衆共之, 則豈有不計公議之未愜, 績庸之罔著, 而徒務驟畀顯秩, 以榮其身而已乎? 臣之本末長短, 非但群僚之所稔知, 抑亦聖鑑之所洞燭, 顧豈有才學望實, 一分可堪於擢用者乎? 雖猿狙之冠冕, 鼯鼠之羈馽, 未足以喩其不稱也, 卽臣私分之危蹙, 固無論, 在朝家名器之輕屑, 謂當如何? 臣雖愚迷無狀, 決不敢拚棄廉隅, 耽冒榮寵, 貽累聖政, 而自速重戾也, 玆敢披瀝衷悃, 仰瀆宸嚴。 伏乞聖上, 俯垂諒察, 所授新資, 亟許還收, 以重公器, 以安微分,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其勿辭行公。
○ 大護軍
金勉柱
疏曰, 伏以, 陵園親享, 聖慕克伸, 鸞蹕穩旋, 玉體康寧, 臣民慶忭, 中外惟均。 仍伏念, 臣本以庸愚賤品, 百無肖似, 而兩歲以來, 屢忝銓地, 全昧量入之義, 冒當匪據之職, 雖緣義分之所迫, 自知憤誤之必致, 何幸聖慈, 曲垂鑑燭, 微諒獲遂, 而每自追省, 餘懊尙存。 忽於月初臺疏之出, 極言今夏大政之失, 論斥深峻, 無復餘地, 而臣亦伊時參政之亞銓, 則揆以廉義, 有不可以官職之已改, 晏然自在, 故退伏訟愆, 恭竢處分, 今旣一旬餘矣。 聖度天大, 曲加包容, 不惟不加嚴譴, 乃反寵之以晉秩之命, 恩出常格, 事曠今古, 顧臣蟣蝨之賤, 有何見取於淸朝, 而濫叨鴻私, 若是之荐疊也, 臣誠震剝驚懍, 不知死所。 噫, 臣資性疎迂, 學識蔑裂, 猥竊科第, 早廁名塗, 偏荷兩朝拂拭之恩, 莫效古人循墻之義, 內外華顯, 周歷殆遍, 而有除輒膺, 視若倘來, 此固出於怵畏圖效之微誠, 而量己度能, 何嘗不瞿然而汗, 𢥠...
○ 司諫
閔師宣
疏曰, 伏以, 臣之八耋偏母, 素患風痰之症, 目經今夏暑潦, 一倍添篤, 精神筋力, 落下數層矣。 近因日前陡寒, 宿病之外, 又生別症, 胸膈結轖, 食飮不能呑下, 腹背牽引, 轉側動輒須人, 氣息綿綴, 帖身床席, 臣左右扶將, 實無跬步離捨之勢。 當此聲討方張之時, 牌召日降, 而無路趨承, 屢犯違傲, 臣於衷情焦灼之中, 益添滿心惶隕, 玆敢不避煩猥, 略入文字, 仰瀆崇嚴。 伏乞天地父母, 亟遞臣所叨之職, 俾便救護,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肅朝綱,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本職許遞。
○ 司諫
閔師宣
疏曰, 伏以, 臣之八耋偏母, 素患風痰之症, 目經今夏暑潦, 一倍添篤, 精神筋力, 落下數層矣。 近因日前陡寒, 宿病之外, 又生別症, 胸膈結轖, 食飮不能呑下, 腹背牽引, 轉側動輒須人, 氣息綿綴, 帖身床席, 臣左右扶將, 實無跬步離捨之勢。 當此聲討方張之時, 牌召日降, 而無路趨承, 屢犯違傲, 臣於衷情焦灼之中, 益添滿心惶隕, 玆敢不避煩猥, 略入文字, 仰瀆崇嚴。 伏乞天地父母, 亟遞臣所叨之職, 俾便救護,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肅朝綱,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本職許遞。
○ 正言
李㬖
疏曰, 伏以, 臣嘗聞
曾子
之言曰,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夫然後, 言之而不爲空空, 聽之而眞有實效, 所藏乎身不恕, 而欲望其喩諸人, 則雖敵以下, 猶不能感動。 況人臣之於君也, 以己之空言無所有, 而責難於盡善盡美之道, 則宜乎言之而無所取, 聽之而無所益也。 臣性本庸愚, 早又失學, 記誦之業, 徒事口耳, 尋常事理, 亦不通曉, 其何以談當世之利害, 而補衮職之闕遺耶? 臣之不稱是職, 自知甚審, 此所以冒上辭章, 期於必遞, 而誠未格天, 未蒙鞶褫, 臣之悶迫惶懼, 無所容措。 而惟是愛君一念, 根於秉彝, 芻蕘之言, 聖人或擇, 故玆敢披瀝肝肺, 冒陳愚悃。 惟殿下勿以人廢其言而留意澄省焉。 臣聞國家之治亂, 惟在公私之別, 而公私之所以分, 不過天理人欲二者而已。 天理長則人欲消, 人欲長則天理消, 理慾相爲消長, 而治亂分焉。 臣未知今日之國家, 其果公道勝耶, 私道勝耶? 天理長乎, 人欲長乎? 國之治亂, 據此而可知也。 臣未暇悉擧, 姑就其大者而言之, 古之論人國者, 必觀其人才之盛衰, 風俗之美惡。 而未知今日之人才盛乎衰乎, 風俗美乎惡乎, 自夫世道淆漓, 人心不古, 未聞窮居而求道, 惟事驟進而媒榮, 非但修之於家, 而壞之於廷也, 竝與其平素講習者, 不過科擧利祿而已。 甚者至於關節成風, 鑽硏有路, 如此而尙何望於人才之作興, 而風俗之淳厚乎? 若非大奮發大更張, 恐無回淳反朴之道, 而以此氣象, 因循恬嬉, 則終不至於危亡者, 未之有也。 殿下試以是而思之, 則必將惕然而驚歎矣。 臣見識庸陋, 矇如面墻, 而乃若願忠之至, 不後於恒人, 願殿下懋聖學以立其本, 振紀綱以勵頹俗, 崇節儉以裕財用, 懲貪墨以勵廉恥焉, 何謂懋聖學以立其本也? 夫
堯
·
舜
·
禹
, 生知之聖也, 宜無資於學問, 而其授受之際, 丁寧告戒者, 不過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 蓋人生而稟於天者道心也, 生於形氣而應於日用者人心也。 道心之不能擴充者, 人心爲之害也, 危者安而後, 微者可以著也。 在
易
大畜之象曰, 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人之有志於操存省察之工, 而不能多識前言往行, 則或未免於認欲爲理, 認私爲公之病也。 伏惟殿下, 聖學天縱, 睿知日新, 固無待於學問思辨之工, 而人心易流, 氣習易汚, 必當廣選道術博學之士, 而置之經幄, 日勤三接, 從容咨訪, 或經或史, 逐日開講, 緝熙光明, 無少間斷, 一言一動, 動遵天則, 使方寸之間, 虛明洞澈, 少無瑕翳, 則萬理畢照, 而邪說無自入矣。 以此而臨政制治, 何事不做, 臣之所願懋聖學以立其本者此也。 何謂振紀綱以勵頹俗也? 國之有德敎刑政, 所以道之善而禁之惡者也。 旣無所興起, 又無所懲畏, 則雖
堯
·
舜
在上, 必不能成其雍熙之治也。 是以大司徒以三物興萬民, 大司馬以八刑糾萬民, 使民知所趨避而後, 歸於一德矣。 今也則不然, 所以敎之者全無方術, 而所以禁民者又復縱弛, 名分不嚴, 上下無章, 三司禁令, 便爲下隷之囊橐, 詞訟曲直, 看作親知之應副, 泯泯棼棼, 恬不知恥, 國之無紀綱, 可知矣。 誠願殿下, 赫然奮發, 飭勵臣工, 則誰敢不震懾威靈, 奔走率職乎? 大官盡職, 小官效之, 京師如此, 八路從之, 自然有丕應徯志之效矣。 臣之所願振紀綱以勵頹俗者此矣。 何謂崇節儉以裕財用也? 夫射者, 非天生而鬼辦, 其實出於民而已。 故生財之道, 不過生者衆食者寡, 爲者疾用者舒, 而財之不足, 奢侈害之也。 一人兼十人之衣, 一人兼十人之食, 則財如何不竭, 民如何可保也? 古者一年耕有三年之食, 是以雖或有水旱凶荒之災, 民不至捐瘠者, 有備故也。 近年以來, 雖或有不稔之患, 而亦不至於野無靑草, 則宜乎公私羡餘, 衣食有裕, 而奈之何太倉無陳腐之儲, 閭里有杼柚之空, 少遇歉荒, 則流離四散者, 其故何也? 先儒有言曰, 奢侈之害, 甚於水旱。 臣請略擧其爲弊之端, 夫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 終歲不製衣則寒, 今之豪家富族, 食之於不饑之外, 衣之於不寒之外, 一卓之費, 足以食十人, 一裘之資, 足以衣十人, 重以婚喪踰制, 務窮侈靡, 富者, 恣其所欲, 貧者恥其不及, 竭力於無用之地, 務勝於不敵之勢, 轉輾增衍, 不得不措。 嗚呼, 其亦惑之甚矣。 以有限之財, 應無窮之費, 則宜乎民窮而財盡, 臣願殿下體
大禹
菲飮之德, 念
文王
卑服之意, 躬行節儉, 上行下效, 則必將風行而草偃, 聲發而響應矣。 臣之所願崇節儉以裕財用者此也。 何謂懲貪墨以勵廉恥也? 臣聞剝民之事非一, 而惟貪墨爲最。
孔子
曰,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今之君子, 旣不能懷刑, 則尙何責於小人之懷惠乎? 漢之
文
·
景
, 純用雜霸, 而猶稱小康之治者, 贓十金以上, 皆令棄市, 是以人知畏法, 不敢侵民, 民安而國亦安也。 今之方伯守宰, 固未必盡如龔黃, 而未聞有以貪贓而見廢, 則人安得顧畏法禁, 砥礪名節乎? 殿下操威福之權, 執刑賞之柄, 賞之而誰敢不勸, 刑之而誰敢不畏, 廉謹者奬之, 貪濁者罪之, 而奬之如漢之增秩賜金, 罪之如齊之烹
阿大夫
, 則風聲所及, 誰敢不激勵興起, 日遷善遠辜, 而莫知其所以然乎, 臣之所願懲貪墨以勵廉恥者此也。 凡此數條, 皆不可後, 而推其本則惟在於殿下之一心。 一心正則萬事無不得其正, 一心不正則萬事無一得其正, 正心之道, 惟在於懋聖學, 而要其歸, 則不出乎存天理遏人慾, 杜私意而恢公道。 一日二日, 念玆在玆, 精而察之, 擴而充之, 則昭明於變之治, 何必專美於古? 而金膏玉燭之化, 其將復見於今日矣。 豈不盛哉, 豈不休哉? 臣於陳勉之章, 不宜贅他, 而切有所憤惋於心者, 敢此尾陳, 惟聖明垂察焉。 夫藩臣
李存秀
, 何其鄙陋瑣瑣之甚也? 以若地處, 恬靜自守, 何官不做, 而意急驟進, 銓家一席, 不離須臾, 吮癰舐痔, 恬不爲愧, 昏夜乞哀, 攫取藩任, 見之者唾面, 聞之者掩鼻, 及其莅任也, 專事肥己, 舞弄營貨, 販作己私, 惟恐其利之不贍, 憑藉殿役, 濫斫松板, 以充無厭之壑慾, 傳說狼藉, 聽聞駭惑, 如此鄙瑣之類, 不可置之方伯之列。 臣謂
黃海
監司
李存秀
, 亟施刊削之典, 則庶可爲懲貪勵世之一道。 又於兵判事, 尤有所痛惋者, 夫西銓何等重任也, 一遵公格, 錙銖不差, 然後人心和而物情叶矣。 故每當都政之時, 則久勤仕滿之類, 互相指點曰, 某窠某也之當次, 某闕某人之當窠云爾, 則此乃政格之所板印, 而不敢毁劃故也。 此重臣則不然, 不恤積仕報久勤之軍校, 而親裨擇擬, 抛棄虛銜未區處之冷弁, 而甄復是先, 已是不公之甚, 而醫員
李元豐
, 卽不過幺麽一白徒也。 而濫擬於
注文
僉使, 至令各營軍校, 怨聲載路, 此可見循私忘廉之心, 而且況沿邊重地, 如非仍公上京, 則不可一日瘝曠。 而近聞
元豐
, 專恃勢力, 無少顧忌, 留連京洛, 已過數箇月矣。 以其曠鎭之罪, 喬桐帥臣, 至有論報稟處之狀啓, 而騎判敢使私人, 要路奪取稟狀, 莫令登徹, 而鉗制人口, 莫敢誰何, 壅遏之弊, 胡至此極? 聞之驚駭, 不覺心寒, 此等循私無忌憚之類, 不可以位任之重, 置而不論。 臣謂兵曹判書
曺允大
, 施以竄配之典, 當該僉使
李元豐
, 亦令該府拿問嚴處, 則亦足爲振紀綱勵廉恥之一端矣。 臣以疎逖孤弱之蹤, 妄陳狂瞽之說, 非不知見忤於權貴, 而忠憤所激, 不容噤默, 庚牌之下, 敢此冒瀆。 伏乞天地父母, 憐其愚而察其情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四條所陳, 爾言好矣。
海
伯事, 久處邇密, 素知其人品甚好, 豈有是理? 況爾非目見, 則風傳豈可信乎? 兵判事, 政格姑舍, 帥臣狀啓之要路奪取云云。 此重臣亦豈有是理乎? 予則不信也。 爲先令政院問啓於兵判。
○ 正言
李㬖
疏曰, 伏以, 臣嘗聞
曾子
之言曰,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夫然後, 言之而不爲空空, 聽之而眞有實效, 所藏乎身不恕, 而欲望其喩諸人, 則雖敵以下, 猶不能感動。 況人臣之於君也, 以己之空言無所有, 而責難於盡善盡美之道, 則宜乎言之而無所取, 聽之而無所益也。 臣性本庸愚, 早又失學, 記誦之業, 徒事口耳, 尋常事理, 亦不通曉, 其何以談當世之利害, 而補衮職之闕遺耶? 臣之不稱是職, 自知甚審, 此所以冒上辭章, 期於必遞, 而誠未格天, 未蒙鞶褫, 臣之悶迫惶懼, 無所容措。 而惟是愛君一念, 根於秉彝, 芻蕘之言, 聖人或擇, 故玆敢披瀝肝肺, 冒陳愚悃。 惟殿下勿以人廢其言而留意澄省焉。 臣聞國家之治亂, 惟在公私之別, 而公私之所以分, 不過天理人欲二者而已。 天理長則人欲消, 人欲長則天理消, ...
○ 甲子九月十八日未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林漢浩
, 侍讀官
任厚常
, 檢討官
朴宗正
, 檢校直閣
金邁淳
, 假注書
趙鐘永
, 別兼春秋
洪秉喆
·
徐有恂
, 各持綱目第二十七卷,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命讀,
厚常
讀自趙殺其尙書, 止可用也。 上曰, 下番讀之。
宗正
讀自重華召艾, 止國家之大利也。 上曰, 參贊官讀之。
漢浩
讀自論者, 止封勢歸義侯。 上曰, 閣臣讀之。
邁淳
讀自夏四月, 止未可圖也。 上曰, 注書讀之。 賤臣讀自趙築
華林苑
, 止勸宣除之。 上曰, 上番讀之。
秉喆
讀自冬十月, 止仇池公。 上曰, 下番讀之。
有恂
讀自四年, 止謫戍
涼州
。 上敎賤臣曰, 弘文提學收券入來與否, 知入, 可也。 賤臣承命出去, 以收券來待, 還奏後進伏。 上曰, 文義陳之。
厚常
曰,
石虎
亡國之事, 非止一再, 其暴虐貪淫, 皆足致敗, 而至於立私論朝政法, 尤是大段失着矣。 朝政得失, 非但在官者論之, 雖在草萊之間, 岩穴之中, 出而論之, 此是廣言路之意, 是故狂夫之言, 君子必擇, 芻蕘之說, 聖王必詢。 若禁其私論, 則雖有可言之事, 人孰敢言之? 古昔盛世, 必置進善之旌, 誹謗之木者, 亦出於來諫諍之道也。 且公卿以下畏其禁, 不敢相遇談語, 此無異秦皇禁其偶語巷議, 如此而言路之壅蔽, 耳目之杜塞, 已無可言矣。
趙虎
之事, 雖不足責, 此亦後世鑑戒之一端, 伏願省察焉。 上曰, 下番陳之。
宗正
曰, 私論朝廷法之說, 上番旣陳之, 而
趙王虎
之事, 固無足道矣。 秦時始立此法, 而漢興始除誹謗法, 言路開閉, 實有關於國之興亡矣。 此所以廣開言路, 盡言不諱, 上自衮躬闕失, 下至官師箴規, 誠爲淸朝之美事, 而然而聽言之道, 亦自有術, 厥或憑藉言事, 而或售傾軋之習, 或出挾雜之意, 則此亦不可不察, 人主於此, 臨之以大公至正, 則可以得言者之情矣。 雖以今日時象言之, 安知無此等之弊乎? 此等處留神省察, 好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漢浩
曰, 上下番所陳皆好, 別無更達者矣。 上曰, 閣臣陳之。
邁淳
曰, 此言漢主勢驕淫, 不恤國事, 罕接公卿, 信任左右, 如漢主之事, 固不足論, 而大抵公卿者外朝也, 左右者私人也。 私人則不得不有顔私, 而外廷則無以盡知其賢愚, 此自然之勢也。 臣於閣中, 伏見
日得錄
中先朝下敎, 有曰, 人必有一箇癖好, 而予則無一癖好, 惟是喜見士大夫之癖, 欲罷不能也。 先朝二十五年治法政謨, 何事不爲監法, 而卽其本領, 則喜見士大夫是也。 竊願留念焉。 上曰, 劉惔謂以
桓溫
之善博, 能知克蜀, 善博者豈必善戰乎?
厚常
曰, 非以善博故能知善戰也。 大抵不必得則不爲, 有似乎博, 故比喩爲說矣。
邁淳
曰, 此則適見一事, 而知
桓溫
者也。
郗超
先知
謝玄
之克捷, 而曰, 玄履屐之間, 任事得宜, 此言亦相類矣。
厚常
曰, 以博知之之說, 亦似出於晉時風氣之好爲淸談者矣。 上曰,
張耽
之言云, 議者擧將, 多推宿舊,
韓信
之擧, 非舊德也。 此言若以宿舊謂不可用者然, 然則宿舊之人, 不宜用耶?
厚常
曰, 雖是宿舊, 才如可用, 則何可不用乎? 聖敎誠然矣。
宗正
曰,
裴恒
則用之宿舊,
謝艾
則起於微賤, 故適然爲說如此耳。
邁淳
曰, 宿舊中有才則可用, 微賤中有才則亦可用, 在人君取人之道, 則不必分看於宿舊與微賤矣。 上掩卷, 命玉堂閣臣先退,
厚常
等退出。
漢浩
曰, 禁府時囚照律, 昨有成命, 而以金吾堂上之不卽齊會, 已至經宿, 尙未擧行, 事體所在, 殊涉未安, 當該堂上, 推考, 何如? 上曰, 從重推考, 可也。
出擧條
上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甲子九月十八日未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林漢浩
, 侍讀官
任厚常
, 檢討官
朴宗正
, 檢校直閣
金邁淳
, 假注書
趙鐘永
, 別兼春秋...
○ 甲子九月十八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九日製儒生試取科次入侍時, 左副承旨
李文會
, 假注書
趙鐘永
, 別兼春秋
洪秉喆
·
徐有恂
, 弘文提學
趙鎭寬
, 藝文提學
黃昇源
, 對讀官校理
任厚常
, 修撰
朴宗正
, 檢校直閣
金邁淳
, 以次進伏訖。
鎭寬
考一天券訖。 上曰, 別無可取者乎?
鎭寬
曰, 無足取矣。 上曰, 然則黜之, 此後當黜者, 提學直黜之。
鎭寬
承命次次考畢天字軸後, 上入小次。
鎭寬
科次畢後,
文會
使夾侍入稟, 上出陞御座。
鎭寬
曰, 合考者爲七張, 而二張則不合於被選矣。 當以幾張爲準而選之乎? 上曰, 五張選之, 初張則提學讀之。
鎭寬
讀訖曰, 此作則雖無新語, 亦無疵病, 其次所作, 則略有新新處, 而純熟遜之, 當以無病者爲魁乎? 上曰, 依此爲之。 直爲書等, 可也。
鎭寬
曰, 別無可書高等者矣。 上曰, 如昨榜書等, 可也。
鎭寬
書等訖, 上曰, 之次作則藝文提學讀之。
昇源
讀訖, 上命次次書等,
鎭寬
連書試等後, 跪傳諸券於
文會
。 上命
文會
拆祕封後, 命書傳敎曰, 九日製居首賦三下進士
尹錫永
直赴會試, 之次草三下一生員
尙東奎
給二分, 草三下二生員
韓錫朝
給一分, 次上進士
閔英世
, 生員
兪益柱
竝令該曹考例施賞。 又命書傳敎曰, 入格儒生再明日待令。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甲子九月十八日申時, 上御
熙政堂
。 九日製儒生試取科次入侍時, 左副承旨
李文會
, 假注書
趙鐘永
, 別兼春秋
洪秉喆
·
徐有恂
, 弘文提學
趙鎭寬
, 藝文提學...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