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講에 閔鎭遠 등이 입시하여 孟子를 進講하고, 臘享大祭를 攝行하는 문제, 三軍門의 保布를 上納시키는 문제, 世子의 入學과 冠禮 등에 대해 논의함
○ 午時, 上御熙政堂, 晝講入侍時, 領府事閔鎭遠, 特進官李鳳祥, 同知事尹鳳朝, 參贊官愼無逸, 侍讀官金龍慶·徐宗伋, 假注書安相徽, 記事官李潝·閔亨洙, 宗臣夏原君杞, 武臣行副護軍具後翼。上讀前受音孟子萬章篇, 自孟子曰仕非爲貧, 止不可以執一論也。侍讀官金龍慶, 進講告子篇, 自告子曰性猶杞柳, 止以是折之其義精矣。上傳讀一遍, 龍慶曰, 告子, 論人性而謂之以人性爲仁義, 猶以杞柳爲桮棬, 孟子, 答以爲戕賊杞柳, 以爲桮棬, 則亦將戕賊人, 以爲仁義乎? 其所劈破, 可謂十分明白矣。告子之所謂性者, 朱子所謂認氣爲性者, 蓋不知氣質之性與本然之性而然也。侍讀官徐宗伋曰, 告子所謂以性爲仁義者, 不知仁義本在於人性中矣。同知事尹鳳朝曰, 告子, 認氣爲性, 故不知人之爲仁義, 乃其性之本然, 而以仁義, 爲强作之爲之者然, 註亦曰, 告子所言之性, 禍仁義, 與楊·墨充塞仁義, 相似, 斯言得之矣, 此下所言, 性猶湍水, 生之謂性者, 皆以氣質論之矣。領府事閔鎭遠曰, 邵子曰, 心者, 性之郛郭也, 仁義自在其中矣。龍慶曰, 告子, 小變其說, 乃曰性猶湍水, 決諸東則東流, 決諸西則西流, 孟子答以, 今夫水, 搏而躍之, 可使過顙, 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 引諭辨破之說, 豈不明白乎? 下章生之謂性之說, 亦以氣質之性, 論之, 告子若更問之, 則孟子必以氣質之性, 明言之矣,至於程子, 始言氣質之性, 蓋所以發孟子之所未發也。鳳朝曰, 性者, 人之所得乎天之理也, 推其原頭本然之性而言之, 則人性, 本無不善也。韓退之, 猶以性分上中下三等, 先儒亦以爲非, 若言其氣質之性, 則有分, 而本然之性, 渾然一理, 何嘗有上中下之別乎? 鎭遠曰, 聖賢工夫, 明其本然之性, 如鏡之磨去其塵垢也, 孟子性善之說, 最是體驗處, 人於無所偏係之地, 猝然當之, 善心油然生之者, 如孺子入井, 生其惻隱之心者, 然靜處思之, 則自有善心之生也。上曰, 其言好矣。鳳朝曰, 七篇之中, 論性者多矣,每論本然之性, 不論氣質之性, 推其發於四端者而觀之, 則可知人性之本善矣。每爲氣質之所蔽, 不知有本然之性, 及夫程子之說, 出而後, 氣質之性, 本然之性, 洞然分晳矣。鎭遠曰, 性與氣未分之前, 猶有學問高明之士, 而至於程·張曉然分說之後, 儒者之學, 漸不如古, 是誠不可知也。上曰, 予欲言之, 卿先發之矣。義理旣明之後, 則所謂學者, 猶不如孔門諸子矣。鳳朝曰, 朱子以後, 學者之漸不如古, 非以義理旣明而然也, 後世之人, 稟氣不如古人, 不能着其篤實工夫, 故無踐履之效而然也。上曰, 其言然矣。鎭遠曰, 時當深冬, 日氣宜寒, 而頃者五六日霖雨後, 連有霧氣, 以是閭巷間, 多有感氣矣。臣久未入侍, 欲爲問候, 今日入侍矣,玉音有失音之候, 似是感氣矣。上曰, 姑無大段所患, 而自謁聖後, 似有感氣, 此由於一晝夜冷處之故, 間有咳嗽之症, 頃日講筵, 僅僅經過, 到今亦未快止矣。鎭遠曰, 日雖不寒, 必着厚衣襨, 可無觸冷之患, 而自上每疎此節, 故易致感氣, 臣常憫之。上曰, 大臣亦知之矣。常時厚着稍煖, 則有汗氣, 有汗氣, 則不能堪耐, 以是不厚衣襨, 自前如此之時, 或有咳嗽, 而久則自然差愈矣, 水剌一節稍勝, 不必服藥矣。鎭遠曰, 雖不服藥取汗, 用和解茶飮則好矣。上曰, 此非問候之病, 姑觀今明日, 欲問于醫矣。鎭遠曰, 古庵心腎丸, 幾許進御乎? 上曰, 近得咳嗽, 本有膈痰, 不無滯氣, 故姑止之矣。鎭遠曰, 頃以臘享大祭攝行事, 縷縷仰達, 而未得蒙允矣, 得見朝報, 則明年上辛祈穀祭, 亦爲親行, 其時常寒, 決知有損傷之患矣。祈穀祭, 戶判初獻, 例也, 肅廟朝, 特爲親行, 其歲年事頗豐, 故臣有所達, 則上以是爲好, 而親行今年祈穀, 今年年事, 雖未大稔, 亦有稍勝之效, 然此非年年親行之禮也。臘享大祭, 自先朝無親行之時, 蓋以當此極寒, 軍兵之露處經夜, 必多凍死之患故也。兩祭, 如難盡令攝行, 則祈穀祭, 出於爲民之誠, 雖爲親行, 臘享祭則姑令攝行, 夏享祭, 親行似好矣。上曰, 先朝, 無臘享親行之時, 予豈不知? 臘享, 卽祔廟後初行大祭, 其在情理, 不可不親行, 夏享則其間不知有何許事, 故親行亦未可必也。故必欲親行於臘享, 予則無致傷之慮, 隨駕侍從與將士, 豈不恤哉? 而是亦末節也。祈穀祭, 今之生民, 何許困瘁? 今年, 樂聞大臣之言而親禱矣, 微誠未格, 初則有豐徵, 終未免凶, 然當益致虔, 兩祀皆重, 不可取捨攝行矣。鎭遠曰, 以其間有何許事故, 爲敎, 自今至夏享, 不過數月之內, 其間何故之有哉? 先朝祔廟後, 無臘享親行之時, 必爲親行於夏享矣。鳳朝曰, 頃者大臣, 榻前以臘享攝行事, 縷縷陳達, 其時臣亦入侍下敎, 辭意至當, 而旣於祔祭, 少伸情禮, 不必更爲親行於臘享, 且時當極寒, 聖躬必有損傷之慮, 百官之老病者, 軍兵之衣薄者, 亦所軫念處, 臣意則以爲, 姑令攝行臘享, 親行祈穀, 事勢便當, 此是上下之同情也。特進官李鳳祥曰, 大臣及同知事所達, 皆出於情禮之允當, 特爲允許, 是臣等區區之望也。鳳朝曰, 近日連入講筵, 玉音重濁, 此是感氣, 當此之時, 何可親行於臘享, 仍行祈穀親祭耶? 鎭遠曰, 旣有感氣, 十日之內, 兩行親祭, 感氣添成傷寒, 則豈不憫哉? 臘享攝行, 速爲下敎, 千萬至仰。鳳朝曰, 百神擁衛, 似爲無事過行, 而不然則上貽宗廟之憂, 豈不慮哉? 鎭遠曰, 愼疾之道, 不然, 若以頃旣僥倖無事, 爲後必亦然, 强行難行之祭, 或致添感之患, 則其爲貽憂於東朝者, 亦復如何? 疾病之來, 非目覩之事, 唯當愼其幾而已。上曰, 一則重廟享, 一則爲民生, 兩祭豈不俱重? 而孔子曰, 父母, 惟其疾之憂, 貽憂之言, 是矣。今番躬行, 豈必添傷, 而然非決知之事, 大臣頃已縷縷陳達, 今又如是陳白, 不聽亦難, 軍兵雖是末節, 亦是祖宗之所愛恤者, 姑爲攝行, 傳香則當親傳耳。出榻前下敎 鎭遠曰, 臣於廟堂事, 不當干涉, 而事關民弊, 且是臣之曾所參涉者, 故敢達矣。蓋外方山耕續田之納稅, 稍重於元田者, 欲禁山耕之意也, 而庚子改量時, 愚民苦其稅重, 以續田入屬於元田, 續田則隨起隨稅, 元田則雖陳廢, 本無減稅之事。故旣入元田之後, 又以陳田之所得, 減稅稱冤, 臣在地部時, 以續田之入於元田者, 還屬續田之意, 啓下行會, 而外方, 憚於逐庫査實, 不爲擧行云矣。上年春, 因忠淸監司狀啓, 臣在廟堂時, 以令都事摘奸減稅之意, 覆啓, 及至都事摘奸後, 廟堂, 以今年姑許減稅, 明年更爲摘奸, 詳細啓聞之意, 覆啓云矣。忠淸各邑中, 堤川, 有臣先山, 故堤人多有來往臣家者, 得聞各邑, 今方發送於各面, 樹木成林陳荒處, 逐庫踏驗, 民間認爲皆將出稅, 莫不驚惶, 至有流散之擧云, 極爲可慮。臣意則此等處, 只當隨起隨稅, 而旣有昨年成冊, 就其成冊中, 如有起田, 則懸起, 以備都事之摘奸而已。切勿搔擾, 使民心驚動之意, 自該曹, 發關分付於本道, 以爲申飭各邑之地, 何如? 上曰, 其言好, 依爲之。出擧條 鳳祥曰, 三軍門, 自是一體, 而訓局及禁營, 則各邑保布, 例於當年歲前, 定差員上納, 御營廳保布, 則翌年春間, 例爲捧納, 而許多木同, 窮春收捧甚難, 故畢捧上納之際, 或値夏月潦雨, 則每致濕傷之患, 且多未收之弊, 事之寒心, 莫此爲甚。且懷德·文義·報恩·鎭岑等四邑, 乙巳條保布, 最多未收, 尙不捧納, 事極駭然。四邑守令, 特爲推考, 催促上納, 此後則三軍門不宜異同, 一體定差員, 趁歲前上納事, 定式施行, 何如? 上曰, 推考催促事, 依所達爲之, 三軍門保布, 一體定差員上送事, 亦爲分付, 可也。出擧條 參贊官愼無逸曰, 吏判除拜後, 尙不出肅, 看其辭疏, 則他無情勢之難安, 而唯以與兵判爲姻家, 爲嫌, 此則自前有行公之例, 故相臣李濡, 與故判書洪受憲, 爲査家, 而竝行兩銓云, 牌招察任, 何如? 上曰, 近來廉隅太勝之時, 格外之嫌, 不可强引, 卽爲牌招, 戶判亦無變通差出之意, 一體牌招察任, 可也。出榻前下敎 龍慶曰, 召對時, 繼講冊子, 向已問議于領事處, 而依先朝例, 宋鑑畢講後, 明史及東國通鑑, 次第繼講事, 定奪矣。皇明通紀, 今方畢印, 明紀編年及東國通鑑, 令校書館仍爲鱗次印出, 何如? 上曰, 依爲之。出擧條 宗伋曰, 小臣向日筵中, 有所仰達, 而至下嚴敎, 故不敢更達矣。前修撰金相奭, 渠安敢有指斥元老大臣之意乎? 陳疏徑出之際, 致有文字之不能照管, 臺臣劾論, 豈曰非乎? 臺啓旣已收殺, 唯恐聖上之猶未盡燭, 惶恐敢達。鎭遠曰, 小臣, 方欲以實錄廳事, 仰達矣。金相奭, 旣已下鄕云, 令政院催促上來, 似好矣。上曰, 臺啓則太過, 予之靳允之意, 可知矣。臺啓旣已收殺, 令政院催促上來, 可也。出榻前下敎 龍慶曰, 臣有區區所懷, 敢此仰達矣。頃者, 金祖澤之疏, 出於無隱之誠, 而兩大臣箚批, 或以爲大言自劾, 或以爲鄙瑣祖澤之疏, 句語間有所不擇, 而所秉則大義, 故初於疏答, 以爲是非則知之矣, 後乃有自劾鄙瑣等敎, 實是情外之題目, 勉出大臣之語, 雖非此等文字, 豈無可勉之辭乎? 向者罪許錫也, 有自劾二字, 其後因筵臣奏達, 刪去二字, 孰不欽仰? 而曾未幾何, 又用於祖澤, 禮待臣隣之道, 恐不如是, 此後則文字間, 斟酌下語, 似好耳。上曰, 金祖澤之疏, 實爲怪異矣。過激之論, 或致疑於左揆, 而至於右揆, 則豈有可疑之端乎? 徊徨觀望之說, 誠爲怪駭, 且各有職責, 在臺閣則容或可恕, 元非承宣之所可言者也。其日, 有兩承宣疏, 趙命臣則疏陳民弊, 故特爲優答, 而此則其可謂應旨乎? 終無着落矣, 其疏以爲, 若聽三司合啓, 則大臣當出云者, 豈非抑勒之言乎? 向者, 李彙晉承旨除授, 蓋嘉其敢言, 語或讜直, 則亦豈無容恕之道乎? 頃者, 許錫則不知其捱逼於大臣而爲之, 故有所改下, 而此則知之而下語如是, 其意可知也, 聖人以辭不迫切, 爲戒, 儒臣有達, 後當留念矣。上曰, 承旨進來。無逸進伏, 上曰, 世子入學後, 爲冠禮乎? 鎭遠曰, 景廟, 八歲入學冠禮, 九歲嘉禮, 肅廟, 九歲入學, 十歲冠禮, 十一歲嘉禮矣。國家前頭, 將有揀擇, 前有士夫家女子載錄戶籍之申飭, 而近來多不載錄云, 各別申飭, 好矣。上曰, 卿之兄, 爲判尹時, 有申飭之事矣。柑製, 時刻已過, 豈不草草乎? 鎭遠曰, 巳時出題, 似爲促迫矣。上曰, 四字似易於表矣。鎭遠曰, 四字頗異, 雖生手, 可以爲之云, 故丁巳年, 金錫胄定奪不出四字矣。上使內侍, 持納一卷冊子, 親自考閱後, 下敎曰, 考冊子則先朝己酉入學, 庚戌冠禮矣。頃者禮官稟達時, 入學, 使於二月旬後, 爲之矣。入學, 以三月旬後推擇, 冠禮, 九月旬前爲之事, 分付該曹, 可也。出榻前下敎 諸臣以次退出。
○ 午時, 上御熙政堂, 晝講入侍時, 領府事閔鎭遠, 特進官李鳳祥, 同知事尹鳳朝, 參贊官愼無逸, 侍讀官金龍慶·徐宗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