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정조 22년
1798년 (무오)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5책(탈초본 1802책) 정조 22년 12월 17일 병오
1798년 嘉慶(淸/仁宗) 3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晩秀
坐
。行左承旨
曺允大
奉命進去
。行右承旨
申耆
奉命進去
。左副承旨
李海愚
奉命進去
。右副承旨
鄭東觀
坐直
。同副承旨
沈象奎
坐直
。注書
柳台佐
病
金啓溫
仕直
。假注書
洪奭周
仕
。事變假注書
朴慶九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21일 朝參日次를 여쭙는 曺允大의 啓
○
曺允大
啓曰, 來二十一日, 朝參日次矣, 敢啓。傳曰, 停。
○
曺允大
啓曰, 來二十一日, 朝參日次矣, 敢啓。傳曰, 停。
御營廳의 軍兵이 日次私習한다는 曺允大의 啓
○
曺允大
啓曰, 御營廳將官來言, 今日本廳軍兵, 日次私習云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曺允大
啓曰, 御營廳將官來言, 今日本廳軍兵, 日次私習云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鄭東觀
啓曰, 卽見靈巖郡守
宋文述
上疏, 則上言二字, 當書於第二中行, 而連書於第一行者, 大違格式, 殊欠審愼, 所當還下送, 而係是民事, 雖不得不捧入, 該郡守不可無警, 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鄭東觀
啓曰, 卽見靈巖郡守
宋文述
上疏, 則上言二字, 當書於第二中行, 而連書於第一行者, 大違格式, 殊欠審愼, 所當還下送, 而係是民事, 雖不得不捧入, 該郡守不可無警, 推考,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沈象奎
曰, 同副承旨入侍。
○ 傳于
沈象奎
曰, 同副承旨入侍。
○ 傳于
沈象奎
曰, 戶刑換房。
○ 傳于
沈象奎
曰, 戶刑換房。
○ 傳于
申耆
曰, 禮房承旨馳詣
宗廟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申耆
曰, 禮房承旨馳詣
宗廟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李海愚
曰, 左副承旨馳詣
社稷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李海愚
曰, 左副承旨馳詣
社稷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沈象奎
曰, 同副承旨馳詣
永禧殿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沈象奎
曰, 同副承旨馳詣
永禧殿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曺允大
曰, 左承旨馳詣
景慕宮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曺允大
曰, 左承旨馳詣
景慕宮
, 奉審摘奸以來。
○
鄭東觀
啓曰, 知義禁
金思穆
, 同義禁
徐有大
,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坐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不卽擧行, 事甚未安, 更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同義禁聞其實病, 無以出肅云, 許遞, 今日齋戒相値, 未肅拜知義禁, 待開門牌招, 使之備員擧行。
○
鄭東觀
啓曰, 知義禁
金思穆
, 同義禁
徐有大
,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開坐命下之後, 如是違牌, 不卽擧行, 事甚未安, 更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同義禁聞其實病, 無以出肅云, 許遞, 今日齋戒相値, 未肅拜知義禁, 待開門牌招, 使之備員擧行。
○ 傳于
李晩秀
曰, 都承旨入侍。
○ 傳于
李晩秀
曰, 都承旨入侍。
○ 傳于
李晩秀
曰, 來待諸臣入侍。
○ 傳于
李晩秀
曰, 來待諸臣入侍。
○ 傳于
沈象奎
曰, 工房承旨入侍。
○ 傳于
沈象奎
曰, 工房承旨入侍。
○ 行右承旨
申耆
書啓, 臣承命馳詣
宗廟
, 尊所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仍留享所, 待將事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行右承旨
申耆
書啓, 臣承命馳詣
宗廟
, 尊所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仍留享所, 待將事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左副承旨
李海愚
書啓, 臣承命馳詣
社稷
, 壇上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仍留享所, 待將事修掃後, 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左副承旨
李海愚
書啓, 臣承命馳詣
社稷
, 壇上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仍留享所, 待將事修掃後, 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行左承旨
曺允大
書啓, 臣承命馳詣
景慕宮
, 尊所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姑爲仍留享所, 待將事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行左承旨
曺允大
書啓, 臣承命馳詣
景慕宮
, 尊所奉審則無頉, 祭物祭器祭井看審則精潔, 諸執事進排官摘奸則無頉, 佾舞工人摘奸則無頉, 臣則姑爲仍留享所, 待將事復命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尹東壽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注書
金啓溫
病, 代以
尹東壽
爲假注書。
○ 注書
金啓溫
病, 代以
尹東壽
爲假注書。
金啓河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洪奭周
有頉, 代以
金啓河
爲假注書。
○
洪奭周
有頉, 代以
金啓河
爲假注書。
○
李晩秀
啓曰, 玉堂上下番俱空, 事甚未安, 未差之代, 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待下批仍卽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竝許遞, 明日政差出。
○
李晩秀
啓曰, 玉堂上下番俱空, 事甚未安, 未差之代, 政官牌招開政差出, 待下批仍卽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竝許遞, 明日政差出。
○
鄭東觀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 當爲中日習射, 而臘享大祭齋戒相値, 不得爲之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鄭東觀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日入直內三廳武兼禁軍及軍兵等, 當爲中日習射, 而臘享大祭齋戒相値, 不得爲之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鄭東觀
, 以兵曹言啓曰, 五衛將
閔修益
·
鄭聖鵠
, 俱以身病猝重, 勢難供職, 呈狀乞遞, 病旣難强, 則宿衛輪番之任, 不可久曠,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鄭東觀
, 以兵曹言啓曰, 五衛將
閔修益
·
鄭聖鵠
, 俱以身病猝重, 勢難供職, 呈狀乞遞, 病旣難强, 則宿衛輪番之任, 不可久曠,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司僕寺啓目, 分養馬有頉各官, 後錄爲去乎? 依此施行,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具明遠
段, 爲先推考爲良如敎。又啓目,
箭串牧場
放馬孶息, 雖有加數, 故失至於此多, 郞廳所當請勘, 而前任僉正
朴宗厚
, 今已遞職, 判官
韓大裕
, 方有牧場擧行之事, 難責生手, 姑令戴罪
[待罪]
供職, 更觀日後勤慢, 處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郞廳等段, 更觀前頭, 與兼內乘, 當有賞罰, 卿等各別嚴飭爲良如敎。
○ 司僕寺啓目, 分養馬有頉各官, 後錄爲去乎? 依此施行,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具明遠
段, 爲先推考爲良如敎。又啓目,
箭串牧場
放馬孶息, 雖有加數, 故失至於此多, 郞廳所當請勘, 而前任僉正
朴宗厚
, 今已遞職, 判官
韓大裕
, 方有牧場擧行之事, 難責生手, 姑令戴罪
[待罪]
供職, 更觀日後勤慢, 處之,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郞廳等段, 更觀前頭, 與兼內乘, 當有賞罰, 卿等各別嚴飭爲良...
○ 司僕寺啓目, 晉州監牧官
安載述
段, 牧場所放馬孶産加報之數, 至於二百五十五匹之多, 着意看養, 殊甚可尙, 前監牧官
申大復
, 以孶産加報之功, 直除羅州監牧官, 群頭賞加後, 亦差衛將是白乎所, 今此該監牧官
安載述
之加報, 旣若是夥然, 則其在激勸之道, 竝與群頭, 宜有各別施賞之擧是白乎矣, 事係恩典, 不敢擅便, 上裁,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士夫守令·邊將之不能盡心於攻駒, 嘗所爲駭, 況以武弁, 爲兼牧僉使, 其不勤如許, 白翎僉使
李星會
汰去,
西邑
之治績, 未必可合於卽除邊地, 則其所差遣, 未知爲是, 其時銓官, 推考爲旀, 請賞牧官, 依
申大復
例施行爲旀, 群頭段賞加及衛將, 明日大政下批事, 分付爲良如敎。
○ 司僕寺啓目, 晉州監牧官
安載述
段, 牧場所放馬孶産加報之數, 至於二百五十五匹之多, 着意看養, 殊甚可尙, 前監牧官
申大復
, 以孶産加報之功, 直除羅州監牧官, 群頭賞加後, 亦差衛將是白乎所, 今此該監牧官
安載述
之加報, 旣若是夥然, 則其在激勸之道, 竝與群頭, 宜有各別施賞之擧是白乎矣, 事係恩典, 不敢擅便, 上裁, 何如? 判付啓, 依允爲旀, 士夫守令·邊將之不能盡心於攻駒, 嘗所爲駭, 況以武弁, 爲兼牧僉使, 其不勤如許, 白翎僉使
李星會
汰去, ...
○ 寧海府使
閔師宣
疏曰, 伏以, 臣至愚拙也, 猥叨字牧之任, 錫類所推, 獲遂祿養, 每飯而子母北望攢手曰, 此吾君所賜也。區區隕結之私, 豈不欲殫誠竭慮? 少效塵刹, 而智識鹵莽, 才力淺短, 莅任行將一年, 而坐費廩俸, 未有以仰答九重分憂之意, 每一循省, 只自惶恧, 顧今窮鄕下邑民生之疾苦, 何嘗一毫遺照於階前萬里, 而迺以如傷若保之聖念, 尙慮一民瘼之未祛, 一邑弊之未矯, 許令文守, 詳探博採, 封章進來, 是誠臣仰承明旨, 悉陳民隱之會, 而第臣所叨之邑, 斗處海隅, 與
關東
接界, 其於道內事情, 殆若他省, 聞見實有所未周, 傍近諸邑, 又皆地偏事簡, 無甚可言, 本邑亦以僻小之致, 幸無目下弊瘼, 而其所云路貰廳, 卽民庫也。每戶歲收牟租一斗五升, 都數爲二百九十石有奇, 而除出京主人及各營主人役價與分養馬上納代錢, 合一百四十四石, 以其贏餘, 爲各營文報及列邑傳關持者, 脚價之費矣。今番巡營扇漆卜定永罷之後, 以其添補錢五十兩, 移付於該廳, 而戶減牟租二升, 合所減爲三十八石零, 夫京外邸人之役價文報持者之脚價, 俱是有邑之不可闕者, 而邑力秪殘, 實無從他拮据之道, 故不得一切革罷, 只就其中, 略加刪減, 甚非所以仰體朝家之德意也。臣誠死罪, 然道內諸邑, 擧皆詳査細櫛於從前之徵斂, 若大若小, 隨其事力, 俱爲蠲減, 則雖多寡不齊, 窮蔀之民, 自此一分紓力, 而均蒙實惠矣。是正
朱夫子
所謂小變通小利益, 大變通大利益者也。力役之均, 卽七事中一也, 而上納軍布, 麤細不等, 禁·御保布, 則猶爲六七升, 而訓局砲保之布, 至爲八九升, 民布之出自機杼者, 幾何太半以粟易之? 今年綿農稍登, 而其直尙爲三兩零, 合計情費馱價, 則殆近四兩, 雖云一疋, 便是二疋役矣。木賤之歲如此, 綿斂之年可知,
嶠南
如此, 他道可知, 同是一邑軍丁, 而砲保之徵, 若是偏重, 故一塡此役, 民皆逃避, 頓無安業之意, 此豈不切愍而可矜也耶? 宿衛諸軍之需, 雖不可一朝遽然減升減尺, 而小民切骨之冤, 亦不可不念。伏願博詢廟堂, 講求通變之術, 以爲均力役之地, 則非但爲一路一邑之幸也。軍政之難, 何邑不然, 而本府元戶爲二千四百七十三戶, 其中班族六百餘戶, 海戶亦爲四百, 軍校·吏隷及驛屬合爲三百餘戶, 又計除校院及內寺奴屬, 則所餘良戶, 將不滿八九百矣。獨女及老除之類, 又參錯於其間, 京外軍摠, 合爲一千一百三十七名, 以若民戶, 較若軍額, 若是其難, 而曾於癸丑, 自
比安
來者, 水軍四名, 戊戌, 禁衛保自
知禮
來者五名, 壬子, 自
榮川
來者, 禁衛保一名, 砲保一名, 馬軍一名, 御保二名, 禁軍保不知何年, 自
奉化
來者五名, 前後四邑移來之額, 合爲十九名, 本邑軍伍, 尙難充數, 而他邑軍之移來添數, 又是邑民難支之一端, 當初雖因四邑之民戶凋弊, 有此移定, 而今已多年流亡, 亦幾還集, 則何至今因循不還, 而偏湊於秪殘之本邑哉? 今若各還其邑, 則在四邑, 不爲添得無前之額, 在本邑, 可以減得新添之丁, 而係關軍政, 道臣有難擅便。伏乞令廟堂裁處焉, 內奴婢之弊, 卽我聖明之素所哀矜, 而思所以一番矯救者也。廟堂之固所講究, 而未及變通者也。如臣愚鹵, 尙何敢方便指論, 而臣曾在北邑, 目見此弊之無奈何, 而今叨
嶺邑
, 毫無異同, 蓋今日之絶可矜惻, 而不可不急解其倒懸者, 惟內寺奴婢耳。第念在昔洽充實數者, 今焉消耗略盡? 十無一二, 侵徵至及於九族, 此無他, 專由於籍法不嚴, 奸弊日滋而然耳, 掩其根派, 轉往他郡, 稍饒則冒稱班族, 其次投入良役, 生兒長孫, 年久歲積, 遂至於莫可究詰之境, 於是, 焉不得不姑就見在之內奴? 强名之曰頭目而責納焉。
嶺邑
宣頭案所載之支屬, 推刷於或東或西, 茫無指向之地方者, 是豈成說哉? 臣意則今式帳籍, 以災年旣許退限, 自明年爲始, 收單時, 逐一家座覈實, 嚴立科條, 無容一民之隱漏, 各其來歷及役名, 從實懸錄, 絶禁其冒稱, 至若移寓而始入籍者, 亦令詳書其前式之籍, 在官及移接之年條, 移去移來之際, 必以本官公文及帳籍憑準, 然後始許容接, 如或令前漏籍, 而移居他鄕者, 竝與公文而無之, 則以奸民論, 其中殘獨, 雖入籍, 戶役, 本所蠲減者, 修籍時諸費, 亦許蕩減, 則小民何憚而甘歸漏籍之科耶? 臣聞彼中行旅無鋪蓋者, 店人不許留接, 勘以奸盜云。今此一紙帳籍公文, 譬諸鋪蓋, 豈不至簡而至易耶? 若然則一從宣頭案所載, 推尋其支派去處, 何往而不得覈實哉? 其果眞箇戶絶者, 案內蕩減, 始隱而今現者, 的實推刷後, 隨其所在官案中移錄, 如是而行之數年, 則統而比摠, 寧或耗縮於元付之數額耶? 漏籍之弊, 非獨內奴一事爲然, 種種許多民僞, 皆由於此, 奸宄容隱, 一也, 軍丁紊亂, 二也, 上下無分, 三也。漏籍之律, 國典至嚴, 入籍冒稱之禁, 每式必飭, 來去公文之法, 近又申明, 何如, 而官吏杻於因循, 小民無所懲畏, 容易犯科, 而一未嘗摘發置法, 則周禮重版籍之意安在哉? 伏願分付廟堂, 別定條倒, 在在申嚴, 期於法立, 毋徒爲文具之歸焉。本道尤甚諸邑, 多以儲積之不敷, 嗣歲賑貸, 無由拮据, 營邑擧皆憂遑, 而致煩重宸之勤慮, 臣竊咄焉。還上本意, 還以備水旱, 餉以慮陰雨。故必也半留半分, 設置之意果如是矣。臣竊計道內穀簿, 當不下數百萬石, 使其半留, 則何憂乎數十邑之歉荒哉? 且況枵於沿而庤於峽, 多寡不均, 有非萬室萬鍾之古制, 如是之故, 過多之邑, 一戶所受, 至於數十斛之多, 太小之邑, 春候耕耘, 無以資其種糧, 首夏以後, 則邑邑庫儲, 大都蕩然, 民情認以還穀, 爲官家殖利之資, 吏隷偸弄之冗, 不以爲渠輩嗣歲之糧。故雖在豐年, 拒納爲事, 所納亦麤劣不實, 在常歲而爲病民之巨瘼, 遇災年而無補於賑濟者, 苟求其故, 專由於盡分及多寡不均之致耳。臣謂自今爲始, 先行裒多益寡之政, 使沿峽平均, 京外諸衙門之穀, 一依會付, 使之一切半留, 別其倉庫, 各置分留, 以爲平時無至病民, 歉歲得以無憂焉。說者謂各營門還餉, 不爲盡分取耗, 則將士支放, 將何以爲之乎? 此決不可行之論云, 而此有不然者, 歷數往古, 豈有恃還耗而爲軍需者乎? 未有還耗之前, 諸路衙門, 猶能廩食校士, 而各其庫儲, 亦豐羨有裕, 今何必專以還耗, 爲左右給使之糧料, 而莫可議到耶? 苟其便民而救荒, 則何憚而莫之矯正乎? 亦願下詢廟堂而量處焉。右項諸條, 殆若泛言不切, 而伏覩我殿下, 至誠惻怛, 凡係懷保之政, 靡不用極, 諸守令之各陳民弊者, 無小無大, 而率皆允兪焉。臣實感激, 敢此縷陳焉。此外些少之弊, 惟在守令與道臣從長釐改之如何耳? 或係煩屑, 不敢仰徹, 臣無任云云。省疏具悉。諸條皆令廟堂稟處, 俾有實效, 其中民庫一款, 觀於疏辭, 減若不減, 未知畢竟釐弊之如何, 而他邑亦皆如此, 則烏在其申諭之意乎?
○ 寧海府使
閔師宣
疏曰, 伏以, 臣至愚拙也, 猥叨字牧之任, 錫類所推, 獲遂祿養, 每飯而子母北望攢手曰, 此吾君所賜也。區區隕結之私, 豈不欲殫誠竭慮? 少效塵刹, 而智識鹵莽, 才力淺短, 莅任行將一年, 而坐費廩俸, 未有以仰答九重分憂之意, 每一循省, 只自惶恧, 顧今窮鄕下邑民生之疾苦, 何嘗一毫遺照於階前萬里, 而迺以如傷若保之聖念, 尙慮一民瘼之未祛, 一邑弊之未矯, 許令文守, 詳探博採, 封章進來, 是誠臣仰承明旨, 悉陳民隱之會, 而第臣所叨之邑, 斗處海隅, 與
關東
接界, 其於道內事情, 殆若他省, 聞見實有所未周, 傍近諸邑, 又皆地偏事簡, 無甚可言, 本邑亦以僻小之致, 幸無目下弊瘼, 而其所云路貰廳, 卽民庫也。每戶歲收牟租一斗五升, 都數爲二百九十石有奇, 而除出京主人及各營主人役價與分養馬上納代錢, 合一百四十...
○ 軍威縣監
具得魯
疏曰, 伏以, 臣跡犯逋慢, 恭竢鈇鉞, 猥蒙恩補, 轉罪爲榮, 無往而非洪造大德, 自量臣之人器, 實無方寸之長, 可備驅使之末, 況此災年殘邑, 百弊蝟集, 以臣空疎愚鈍, 殆若僬僥之於千斤, 終必僨誤顚沛, 上負終始罔極之恩, 下爲忘先忝厥之人, 臣自待罪以來, 寤寐憂懼, 不憚殫竭, 而不稱之才, 無望隨處剸理, 旣痼之弊, 實難自下彌綸, 晝思夜度, 左計右量, 惶汗沾衣, 莫省攸爲, 第伏見諸邑應旨疏批下者, 無瘼不擧, 有言必納, 如傷之仁, 察邇之德, 孰不爲之欽仰頌祝也哉? 此實千一之會也。臣雖不敢以侍從自居, 若顧念私意, 有懷莫暴, 則是眞辜恩也, 負國也。臣雖無狀, 豈忍爲此哉? 民情之倒懸, 邑事之叢脞, 有不可勝言, 亦不敢煩瀆, 而其中最急且大者, 不敢不仰陳, 以冀垂察焉。噫, 弊之急且大者有四, 而臣之所欲請者有五, 其一, 還穀也, 其二, 軍丁也, 其三, 寺奴婢也, 其四, 上納木布也, 其五, 殖財設庫也。還穀本縣所在各衙門秋等元別會各穀摠數二萬六百十四石零內, 除甲寅·丁巳兩年停退條二千一百四十五石, 則見在糶糴之中者, 當爲一萬八千四百六十九石零, 而自癸丑年未捧流來反作, 至爲一萬一千二百十七石零, 見今實數, 只是七千二百五十二石零, 以其所有, 較諸所無, 僅存得三之一, 莫重國穀許多逋欠, 萬萬驚心, 臣自反庫之日, 按簿覈實, 刻期督徵, 吏奴逋則已捧者爲一千九十三石, 當捧者爲一千二百餘石, 此外二千一百五十餘石, 擧是無室無族, 便同丐乞, 而民逋六千七百六十餘石, 幾皆貧窮? 又多流亡, 雖至剝椎, 亦無奈何, 況此今年穡事, 大失望秋, 田而黍粟木綿之外, 豆太唐稷, 居半未實, 畓而早稻灌漑之外, 所謂晩移, 全無掛鎌, 已自滌場之時, 多有懸罄之歎, 幾乎無村不然? 歲歉如此, 民窮如此, 今年七千包新分, 亦無準捧之望, 況彼萬餘斛舊逋, 安能索毛於龜背乎? 雖日加刑杖, 侵及隣族, 其勢必至於流亡, 竝與新還而難捧, 臣多般思量, 不知所爲, 見今公家蓄積, 連年發散, 內外府庫, 太半空虛, 臣所以居常深憂者, 今若有私自拮据之道, 豈敢爲冒昧煩陳之計, 而實狀如右, 收拾無望, 惟有限年之策, 可紓一分民力, 臣愚死罪, 以爲今此八千九百餘石穀物, 限五年分排, 自己未至癸亥, 每年納一千七百八十石零, 則畢竟國穀, 自有準捧之道, 目下民情, 亦免流散之患矣。臣取考本縣軍籍, 則兵曹步兵餘丁一百八十五, 御營軍保四百三十九, 禁衛軍保一百十二, 訓局砲保二百二十五, 均廳選武六十, 司饔院保五, 工曹匠保一, 掌樂院保十九, 巡營各色軍三十一, 良餘軍一百十五, 兵營各色軍二十一, 各鎭水軍一千三百二十三, 餘射夫五十五, 中營作領軍官二十一,
架山
守堞軍官一百十三, 本縣束伍各色軍八百八, 藥保八十, 稅米匠七, 別武士竝保二十五, 合各軍實摠三千六百四十五名, 而黃白流亡, 至於四百四十八名, 閑丁漏戶, 多方搜括, 而所得甚少, 代充無路, 蓋元戶二千二百八十三戶內, 除應頉一千七十三戶, 則應役實戶爲一千二百十戶, 而軍丁則多至三千六百四十五名, 以是之故, 所重校宮, 旣無募屬官吏, 保人亦皆充入, 閑丁之難得, 從可以類推矣。一室之內, 或至四父子納布, 一人之身, 亦或二三役兼帶, 或有生子未滿百日, 而願充歇役者, 卽以髧髮稍長, 則入於苦役故也。蓋自一歲二歲而見充, 以至七十八十而不免, 官無代定之路, 民無蒙頉之望, 今欲査櫛牽補, 其道誠無由矣。臣謹按道內軍籍, 以其元戶, 較諸役摠, 則如
昌原
·
靑松
·
淸道
·
新寧
·
盈德
·
英陽
·
安義
等邑, 民多軍少, 以一戶而計一丁, 尙餘二千戶, 或至千餘戶, 而若
尙州
, 則元戶爲一萬八千六百七十九戶, 軍摠爲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三名, 若
宜寧
則元戶爲八千四百二十戶, 軍摠爲六千九十七名, 其在朝家綜核之政, 列邑均平之道, 宜乎減此加彼, 移多就寡矣。臣愚死罪以爲, 令道臣, 本縣軍丁, 限四百名參量分排於
尙州
等有裕之邑, 則在諸邑無偏重之患, 在本縣祛膏肓之疾矣。至於義僧番錢,
架山
軍官, 亦是切急之弊, 而丁口稍足, 則自可釐革, 臣不敢一一陳聞, 重添瀆擾之罪矣。寺奴婢事, 近來設弊者, 以是爲第一痼瘼, 無年不登於公車文字, 本縣所在者, 亦豈有異同, 而揆以常理, 竊有可疑者, 蓋本縣在案之數, 奴爲六十九口, 婢爲九十三口矣。幾十年生聚者, 必遍滿境內, 然而奴婢之名。賤惡之甚者也, 一入宣頭之案, 則雖至百歲之久。賤名莫洗, 鄕黨不齒。故男不得娶, 女不得嫁, 甚至於換改父母之名姓, 亦或有冒錄他人之系譜, 惟恐謀避之不巧, 不顧倫常之至重, 原籍者溯其譜, 則左拗右肱, 而幾皆良丁·幼學流亡者, 追其蹤, 則朝東暮西, 而殆同捕風捉影, 所以有死而無生, 名存而實無, 一百六十二口中, 實居本縣者, 奴六口婢八口, 只有此十四口, 而其餘或奸僞百端, 而影響莫尋, 或流離四隣, 而指徵無所, 每當收貢之時, 爲首族次知者, 不在獄中, 囚首則輒於街上頓足, 其應貢之木, 爲六十九匹, 雜費之錢, 爲一百十六兩矣。以其所見所言觀之, 則尺布分錢, 似無出處, 雖云徵族, 而其族至少, 其勢至窮, 何以辦此百兩之錢, 一同之木哉? 年復年來, 未嘗分尺闕納, 而爲其首族者, 亦依舊支保, 此必有中間曲折, 而臣之所嘗疑者也。合下可矜者, 未有甚於此者, 理外可疑者, 亦未有甚於此者, 臣不敢以合下之可矜者, 妄言理外之可疑者, 然散在各處者, 弊尤大焉。
義興
·
軍威
之寺奴, 多在
比安
·
義城
,
比安
·
義城
之寺奴, 多在
軍威
·
義興
, 身在之邑, 謂非所掌而任棄, 案在之官, 難於越境而推尋, 相距之遠, 或至數百里, 只委頭目, 責出所納, 其虛謊艱辛之狀, 有倍於本縣所在者, 而終必虛謊者益虛謊, 艱辛者益艱辛, 竝與依俙模索之跡, 而無復指向推諉之道, 是豈細故也哉? 臣愚死罪以爲, 各於奴婢身在邑, 區別分屬, 換整都案, 每式年, 各其邑修案報司, 每年身貢, 亦自各其邑比摠上納, 則庶有實效, 而除一許多葛藤紛紜之端矣。若其馱價之費, 固是不可無者, 至於營下勘債三十五兩, 京司情錢六十三兩, 亦非可堪之道, 竝爲減革, 似爲不少之惠矣。
續大典
曰, 田稅及三年米作木正五升三十五尺廣七寸, 大同升尺, 同田稅, 又於軍布條各衙門所納, 一竝以準六升四十尺爲式, 則近來砲保九升之法, 未知始於何年, 田稅七升爲準者, 亦未知據於何例, 而無論各軍門各衙門, 專以點退爲事, 升品尺數, 年加歲增, 所謂人情, 又是苦弊, 而人情之外, 又有別人情, 別人情之外, 又有苞苴雜費, 如是之故, 每丁元納外, 加捧後錢, 而猶爲不足, 至於該色出債彌縫, 此豈祖宗朝爲民之苦心盛意也哉? 臣愚死罪以爲, 升數則一遵舊典, 人情則量宜酌定, 著爲令甲, 莫或違越, 則庶爲吏民一段支保之道矣。
管仲
曰, 萬室之邑, 必有萬鍾之藏, 藏繈千萬, 千室之邑, 必有千鍾之藏, 藏繈百萬, 春以奉耕, 夏以奉耘, 來耟器械種饟糧食, 必取贍焉。
軍威
亦千室之邑也, 以還穀觀之, 則不啻千鍾之藏, 而糶糴失宜, 反爲農家莫大之弊, 以邑力論之, 則元無一繈之錢, 而支遣不行, 乃取人吏口吻中物, 甚至有事則必斂戶斂結, 如卜定迎送之類是也。催科則輒侵族侵隣, 如還上上納之屬是也。侵漁多端, 流亡相續, 昔之四千戶, 今爲二千餘戶, 戶縮而而官益窘, 官益窘而民益困, 官民相關之勢, 固其然也。若無裕財長久之方, 可以公私俱利, 則設有救瘼多少之益, 特爲一時姑息之策而已。且以還弊言之, 衙奴仵作, 至窮無依, 而京外使役, 行資難辦, 則出債防糴, 積逋如山, 虛錄中難捧者, 亦多此類也。此若不能別般變通, 則雖今日充積, 必明日枵然, 所以變通之道, 亦在裕財一事矣。且所謂雇價租者, 卽是傳關之資, 而出於應役之戶者也。在昔四千戶之時, 每戶以二斗三升, 通同磨鍊, 收捧排比, 以爲一年公用者, 到今役戶, 不滿二千, 故所收之租, 則隨戶減縮, 應下之處, 則比前有加, 往日一年之需, 今爲半千之用, 而其所擔當擧行者, 只一色吏而已。故侵民之端, 實由於此, 公務之滯, 亦緣於是, 而吏胥中一經此任, 則蕩敗家産, 無人不然, 或至逋欠, 或作流丐, 其所哀矜憂悶, 有不可狀矣。窮民困於戶斂, 而旣不得減罷, 貧民迫於責應, 而又不能添給, 立視其顚連之狀, 漠然無矯救之道, 焉用彼字牧之官哉? 今若欲救其末, 必宜先治其本, 臣愚死罪以爲, 本道巡營所管各倉中留庫錢, 雖有不虞之重, 而姑無及時之需, 此錢六千兩, 限五年以無邊貸下, 則每年備納一千二百兩, 如是五年, 則洽準所貸六千之本數, 而其剩雖除, 逐年補用元錢, 六千自在, 而不出十年, 穀可近萬包矣。錢之利穀之耗, 歲不下過千兩, 近千包, 折半用下, 折半設屯, 年年增之又增, 而末乃竝本錢添土, 則將爲永世不拔之基, 一掃諸般難救之弊, 而又綽有餘裕矣。臣博採物情, 參以已見, 其所斂散糶糴之法, 措置收支之規, 已有心上籌劃, 若蒙允兪之音, 則臣謹當聚會吏民, 成出約條, 以爲永久遵行之地。伏乞以臣此疏, 下于廟堂, 劃卽稟旨, 還穀則八千九百餘石, 除五年分排捧納, 軍丁則四百名, 移定於他邑, 寺貢則各屬身在邑, 而勘債情錢, 亦爲減革上納, 則升數從舊典, 情債減過濫, 殖財則道內各倉所在無邊錢六千兩, 限五年貸下, 使此五條, 得蒙施行, 則一邑生靈, 不勝萬幸, 臣猥以千不近似之姿, 濫叨百里分憂之任, 未效一日之責, 敢陳五事之請, 狂妄唐突之罪, 猥屑震惶之情, 死無容逃, 莫知所云, 臣無任云云。省疏具悉。逋穀限年分捧事, 軍丁移屬他邑事, 寺奴婢換定都案事, 殖財添土事與上納木品事, 竝令廟堂稟處, 而千餘戶摠之三倍軍摠, 黃白絶戶, 至於半千之多, 近二百口奴婢之餘者, 未滿十餘口云, 則爾邑之弊, 可謂變則通之機, 使之另確回啓,
○ 軍威縣監
具得魯
疏曰, 伏以, 臣跡犯逋慢, 恭竢鈇鉞, 猥蒙恩補, 轉罪爲榮, 無往而非洪造大德, 自量臣之人器, 實無方寸之長, 可備驅使之末, 況此災年殘邑, 百弊蝟集, 以臣空疎愚鈍, 殆若僬僥之於千斤, 終必僨誤顚沛, 上負終始罔極之恩, 下爲忘先忝厥之人, 臣自待罪以來, 寤寐憂懼, 不憚殫竭, 而不稱之才, 無望隨處剸理, 旣痼之弊, 實難自下彌綸, 晝思夜度, 左計右量, 惶汗沾衣, 莫省攸爲, 第伏見諸邑應旨疏批下者, 無瘼不擧, 有言必納, 如傷之仁, 察邇之德, 孰不爲之欽仰頌祝也哉? 此實千一之會也。臣雖不敢以侍從自居, 若顧念私意, 有懷莫暴, 則是眞辜恩也, 負國也。臣雖無狀, 豈忍爲此哉? 民情之倒懸, 邑事之叢脞, 有不可勝言, 亦不敢煩瀆, 而其中最急且大者, 不敢不仰陳, 以冀垂察焉。噫, 弊之急且大者有四, 而臣之所欲請者有五, 其一, 還穀也, 其二, 軍丁也, 其三, 寺奴婢也, 其四, 上納木布也, 其五, 殖財設庫也...
○ 戊午十二月十七日午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同副承旨, 來待諸臣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同副承旨
沈象奎
, 假注書
洪奭周
, 記注官
金景煥
·
承膺祚
, 檢校提學
鄭民始
, 水原留守
徐有隣
, 壯勇大將
趙心泰
, 原任直閣
南公轍
, 以次進伏訖。上命下御製太學恩杯箴竝序辭一篇, 命
晩秀
讀之。仍敎曰, 此本, 使抄啓文臣
金近淳
·
黃基天
, 各書一通也。又敎曰, 今番賜杯時諸生詩什, 當入印, 令鑄所入直文臣, 及
李魯春
·
宋知濂
·
李羲甲
·
金履載
·
金羲淳
·
李勉昇
·
姜浚欽
入來校正, 以爲從速印出之地, 可也。上曰, 明日都政, 當於此便殿爲之, 而處所不無窄挾之慮。故今方設補階, 明日正時, 以日出時入之事, 分付。命書榻敎曰, 藝文提學許遞, 與弘文提學未差之代, 明日政差出。
有隣
曰,
華城
人之蒙被朝家恩澤, 可謂優且厚矣。毋論儒武, 身在
華城
者, 設科而奬勸之, 授職而甄拔之, 有非他都他邑所敢望, 而及其決科除職, 則原居者築室者, 間多稍稍引去, 不體敬乘梓之至意, 且乖重土着之朝令, 揆以事面, 誠極駭痛, 凡係文蔭武之由
華城
決科除職人員, 倂與居住年條, 而作一冊子, 繼此科職者, 隨出隨錄, 仍自本府以時探察, 如有徒存戶籍之名, 而無難於挈眷離鄕者, 文移兩銓, 草記重勘, 雖於收敍之後, 非有別般贖愆之事, 更勿甄用事, 出擧條定式施行,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有隣
曰, 親軍衛番將·長樂衛衛將, 今爲實職, 而箇滿定以十五朔矣。參上參下部將, 旣已通計前仕, 則堂上將官, 似無異同, 而宜有一番筵稟, 故敢此, 仰達矣。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心泰
曰, 本營軍器什物中銃刀等, 種之自
統營
·平安兵營製來物力, 以道內公穀從實數會減事, 及槍柄木·銃家木·箭竹·片箭竹, 亦於
嶺南
·
湖南
·統兵·水營, 分數卜定, 從時價貿取, 亦以道內公穀會減, 而稅船添載上納事, 論列於軍器節目中, 纔已啓下矣。以此出擧條行會於各該道帥臣處, 何如? 上曰, 依爲之。近來卜定之弊嚴飭之時, 萬有一名, 雖從時價或廉價, 徵捧於民間, 白地辦納於該鎭, 則當該統水使, 施以制書有違律, 告身盡行追奪, 邊將等嚴棍, 卽其地充軍, 以此意措辭關飭, 來春御史下去時, 亦當添入齎去事目中, 此意一體分付, 可也。
出擧條
晩秀
曰, 卽伏見義州府尹
李基讓
狀啓, 則以漂人領送齎咨官
尹敏東
諺書, 上送承政院爲辭矣。私書不當上徹, 諺札尤極猥屑, 揆以事體, 萬萬駭然。臣等之矇然捧入, 不勝惶悚, 而原狀啓還下送, 該府尹從重推考,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戊午十二月十七日午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同副承旨, 來待諸臣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同副承旨
沈象奎
, 假注書
洪奭周
, 記注官
金景煥
·
承膺祚
, 檢校提學
鄭民始
, 水原留守...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