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정조 22년
1798년 (무오)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5책(탈초본 1802책) 정조 22년 12월 29일 무오
1798년 嘉慶(淸/仁宗) 3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李晩秀
內閣直
。左承旨
宋銓
坐
。右承旨
李肇源
坐直
。左副承旨
金啓洛
坐直
。右副承旨
閔昌爀
坐
。同副承旨
沈象奎
坐
。注書
柳台佐
在外
金啓溫
病
。假注書
李允謙
仕直
韓致重
仕
。事變假注書
閔德基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藥房提調
洪良浩
, 副提調
李晩秀
啓曰, 伏未審夜間, 聖體調攝, 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今日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議定湯劑爲宜, 臣等不任區區憂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答曰, 知道。比昨雖無所勝, 不必用藥, 勿爲問候, 可也。王大妃殿·
惠慶宮
·中宮殿, 藥房口傳問安。答曰, 知道。
○ 藥房提調
洪良浩
, 副提調
李晩秀
啓曰, 伏未審夜間, 聖體調攝, 若何?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今日臣等率諸御醫, 趁早入診, 詳察聖候, 議定湯劑爲宜, 臣等不任區區憂慮, 敢來問安, 竝此仰稟。答曰, 知道。比昨雖無所勝, 不必用藥, 勿爲問候, 可也。王大妃殿·
惠慶宮
·中宮殿, 藥房口傳問安。答曰, 知道。
○ 藥房口傳啓曰, 朝伏承問安批旨, 有比昨無所勝之敎, 下情誠不勝萬萬焦迫, 茶飮煎進, 亦已移時。伏未審午間, 聖體調攝, 益有差勝之節乎? 臣等率醫官入侍, 詳察聖候, 議定繼進湯劑, 不容少緩。伏乞亟降召接之命, 千萬顒祝, 惶恐敢啓。答曰, 知道。藥則不服爲上乘, 晩後諸症, 亦近向勝, 卿等退去。
○ 藥房口傳啓曰, 朝伏承問安批旨, 有比昨無所勝之敎, 下情誠不勝萬萬焦迫, 茶飮煎進, 亦已移時。伏未審午間, 聖體調攝, 益有差勝之節乎? 臣等率醫官入侍, 詳察聖候, 議定繼進湯劑, 不容少緩。伏乞亟降召接之命, 千萬顒祝, 惶恐敢啓。答曰, 知道。藥則不服爲上乘, 晩後諸症, 亦近向勝, 卿等退去。
○ 傳于
李晩秀
曰, 領府事家, 遣史官問病以來。
○ 傳于
李晩秀
曰, 領府事家, 遣史官問病以來。
○ 傳于
李晩秀
曰, 前假注書
韓致重
, 仍察廳任。
○ 傳于
李晩秀
曰, 前假注書
韓致重
, 仍察廳任。
○
李肇源
啓曰, 以都摠府中日頉稟事, 招問該吏, 則謂以故例則然, 取考謄錄, 則立春當日, 如値中日草記頉稟, 至於前一日, 元無頉稟之例, 無例之事, 始旣煩詢問之下, 又敢臆對, 該府擧行, 萬萬駭然。下吏令攸司照法嚴繩, 當該入直堂郞, 所當重勘, 而本院請推之外, 無他可施之罰,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下吏何足責, 歲時亦何必推治? 分揀, 不能檢飭之堂上, 推考, 可也。
○
李肇源
啓曰, 以都摠府中日頉稟事, 招問該吏, 則謂以故例則然, 取考謄錄, 則立春當日, 如値中日草記頉稟, 至於前一日, 元無頉稟之例, 無例之事, 始旣煩詢問之下, 又敢臆對, 該府擧行, 萬萬駭然。下吏令攸司照法嚴繩, 當該入直堂郞, 所當重勘, 而本院請推之外, 無他可施之罰,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下吏何足責, 歲時亦何必推治? 分揀, 不能檢飭之堂上, 推考, 可也。
○ 傳于
李晩秀
曰, 所以問之者, 懋其實也。應旨亦當然, 近來諸疏中質實, 初見於此人, 巡將
鄭道星
, 今日齋宿時, 左相招見, 如可合用, 草記事, 招致備郞傳之。
○ 傳于
李晩秀
曰, 所以問之者, 懋其實也。應旨亦當然, 近來諸疏中質實, 初見於此人, 巡將
鄭道星
, 今日齋宿時, 左相招見, 如可合用, 草記事, 招致備郞傳之。
○ 以兵曹社稷祈穀大祭時守門單子, 傳于
李肇源
曰, 明日軍士房承旨發牌招來後, 廳坐嚴飭守門禁喧與雜人。
○ 以兵曹社稷祈穀大祭時守門單子, 傳于
李肇源
曰, 明日軍士房承旨發牌招來後, 廳坐嚴飭守門禁喧與雜人。
韓用龜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備邊司薦望, 以
韓用龜
爲平安監司。
○ 備邊司薦望, 以
韓用龜
爲平安監司。
吏批의 관원현황
○ 有政。吏批, 判書
金華鎭
受由, 參判
李益運
進, 參議未差, 右副承旨
閔昌爀
進。啓曰, 判書
金華鎭
受由, 參議未差,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仍爲之。以
蔡弘遠
爲大司鍊,
尹光孚
爲工曹正郞,
李英遠
爲司宰僉正,
沈廷秀
爲永禧殿令, 平安監司單
韓用龜
。
○ 有政。吏批, 判書
金華鎭
受由, 參判
李益運
進, 參議未差, 右副承旨
閔昌爀
進。啓曰, 判書
金華鎭
受由, 參議未差, 小臣獨政未安, 何以爲之? 敢稟。傳曰, 仍爲之。以
蔡弘遠
爲大司鍊,
尹光孚
爲工曹正郞, ...
兵批의 관원현황
○ 兵批, 判書
李時秀
病, 參判
柳誼
病, 參議
李翊模
入直進, 參知
兪漢寧
差祭, 右承旨
李肇源
進。上護軍
邊得讓
, 副護軍
任希遠
以上竝單付, 平安道兵馬水軍節度使單
韓用龜
。
○ 兵批, 判書
李時秀
病, 參判
柳誼
病, 參議
李翊模
入直進, 參知
兪漢寧
差祭, 右承旨
李肇源
進。上護軍
邊得讓
, 副護軍
任希遠
以上竝單付...
○
李晩秀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弘陵令所報, 則今此正朝祭享, 兩官當爲備員, 而新除授參奉
李楘
, 時在
江原道春川
地, 勢無及期上來之路云, 莫重祭享, 兩官不可不備, 在外參奉
李楘
, 今姑改差, 其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 以爲備員將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在外之人, 以在外代差出, 致煩酬應, 當該銓官推考, 今日政卽爲擬入, 可也。
○
李晩秀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弘陵令所報, 則今此正朝祭享, 兩官當爲備員, 而新除授參奉
李楘
, 時在
江原道春川
地, 勢無及期上來之路云, 莫重祭享, 兩官不可不備, 在外參奉
李楘
, 今姑改差, 其代卽令該曹口傳差出, 以爲備員將事之地, 何如? 傳曰, 允。在外之人, 以在外代差出, 致煩酬應, 當該銓官推考, 今日政卽爲擬入, 可也。
李昌熙 등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再政。以
李昌熙
爲肇慶廟令,
金履度
爲儀賓都事,
沈縉漢
爲漢城判官,
李秉道
爲軍器主簿,
奇象益
爲司饔奉事,
權伋
爲弘陵參奉,
權襈
爲信川郡守,
韓復衍
爲稷山縣監。三政。以
韓用謙
爲刑曹正郞,
朴民淳
爲禁府都事,
趙鎭順
爲引儀,
申奭相
爲漢城主簿。四政。以
柳秉均
爲慶基殿令。五政。以
李集玉
爲漢城主簿。
○ 再政。以
李昌熙
爲肇慶廟令,
金履度
爲儀賓都事,
沈縉漢
爲漢城判官,
李秉道
爲軍器主簿,
奇象益
爲司饔奉事,
權伋
爲弘陵參奉,
權襈
爲...
○ 傳于
閔昌爀
曰, 平安監司當日辭朝。
○ 傳于
閔昌爀
曰, 平安監司當日辭朝。
○ 備忘記, 平安監司
韓用龜
下直, 長弓一張·長箭一部·片箭一部·筒兒一箇賜給。
○ 備忘記, 平安監司
韓用龜
下直, 長弓一張·長箭一部·片箭一部·筒兒一箇賜給。
○ 傳于
沈象奎
曰, 當該政官, 推考。
○ 傳于
沈象奎
曰, 當該政官, 推考。
○ 傳于
金啓洛
曰, 未下直守令, 皆令當日辭朝, 給馬, 下送。
○ 傳于
金啓洛
曰, 未下直守令, 皆令當日辭朝, 給馬, 下送。
○ 以南兵使
徐有秉
狀啓, 南兵營秋操前中後營將等, 無前例初不應射事, 傳于
李肇源
曰, 八道通行之例, 獨於南兵一梱, 謂無前例, 守令·邊將·權管·察訪等, 名以赴操, 初不挽弓云者, 無例云云。必是下輩爲免罪科, 瞞敎帥臣之致, 如許帥臣, 卽其地充軍, 以嚴師律, 斷不可已, 而時値歲翻, 始爲參酌, 此後使之一遵金石之典, 而赴操爲名, 則文蔭無論, 雖文臣, 曾經正卿者, 外補在邑, 其時當行守令之事, 此狀啓豈成說乎? 令兵判各別嚴飭後, 此狀啓還下送。
○ 以南兵使
徐有秉
狀啓, 南兵營秋操前中後營將等, 無前例初不應射事, 傳于
李肇源
曰, 八道通行之例, 獨於南兵一梱, 謂無前例, 守令·邊將·權管·察訪等, 名以赴操, 初不挽弓云者, 無例云云。必是下輩爲免罪科, 瞞敎帥臣之致, 如許帥臣, 卽其地充軍, 以嚴師律, 斷不可已, 而時値歲翻, 始爲參酌, 此後使之一遵金石之典, 而赴操爲名, 則文蔭無論, 雖文臣, 曾經正卿者, 外補在邑, 其時當行守令之事, 此狀啓豈成說乎? 令兵判各別嚴飭後, 此狀啓還下送。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己未年各處頒給信漢符別單, 及文宰二品以上武臣蔭官曾經摠管人員章標頒給別單, 修整以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兵曹言啓曰, 來己未年各處頒給信漢符別單, 及文宰二品以上武臣蔭官曾經摠管人員章標頒給別單, 修整以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傳曰, 所以問之者, 懋其實也。應旨亦當然, 近來諸疏中質實, 初見於此人, 巡將
鄭道星
, 今日齋宿時, 左相招見, 如可合用, 草記事, 命下矣。謹依下敎, 卽爲招見, 先問來歷, 則謂以班裔, 累世衰微, 渠以作農, 家計稍饒, 連以補賑, 蒙帖加之恩, 今番上疏, 其子頗解文字, 故以意授之而構呈云矣。人旣務實, 言亦近質, 而合用與否, 有不敢一見而質言, 姑先處之以空闕衛將, 恐或合宜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備邊司言啓曰, 傳曰, 所以問之者, 懋其實也。應旨亦當然, 近來諸疏中質實, 初見於此人, 巡將
鄭道星
, 今日齋宿時, 左相招見, 如可合用, 草記事, 命下矣。謹依下敎, 卽爲招見, 先問來歷, 則謂以班裔, 累世衰微, 渠以作農, 家計稍饒, 連以補賑, 蒙帖加之恩, 今番上疏, 其子頗解文字, 故以意授之而構呈云矣。人旣務實, 言亦近質, 而合用與否, 有不敢一見而質言, 姑先處之以空闕衛將, 恐或合宜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壯勇營言啓曰, 今十二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年終放砲時, 次知將官·將校及別破陣火箭軍姓名·器械數爻, 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壯勇營言啓曰, 今十二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年終放砲時, 次知將官·將校及別破陣火箭軍姓名·器械數爻, 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訓鍊都監言啓曰, 今十二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年終放砲時, 次知將官·將校姓名及兼別破陣等容貌·年歲·器械數爻, 竝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李肇源
, 以訓鍊都監言啓曰, 今十二月二十九日三十日年終放砲時, 次知將官·將校姓名及兼別破陣等容貌·年歲·器械數爻, 竝別單書入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吏曹啓目, 粘連觀此弘文館校理
閔命爀
上疏, 則以爲臣於承政院右副承旨臣
昌爀
, 爲同生兄弟, 有春秋兼銜應避之嫌, 照法當遞亦爲白有臥乎所, 相避之法, 在下當遞,
閔命爀
兼帶春秋館記注官之任, 依例減下, 何如? 啓。依允。
○ 吏曹啓目, 粘連觀此弘文館校理
閔命爀
上疏, 則以爲臣於承政院右副承旨臣
昌爀
, 爲同生兄弟, 有春秋兼銜應避之嫌, 照法當遞亦爲白有臥乎所, 相避之法, 在下當遞,
閔命爀
兼帶春秋館記注官之任, 依例減下, 何如? 啓。依允。
○
安春君
疏曰, 伏以, 臣以衰朽癃疾之流, 至有今日者, 莫非殿下之賜也。涓埃未效, 職分且虧, 居常震懍, 惟譴何是俟? 卽伏見吏曹名帖, 則以臣差毓祥宮正朝祭獻官, 而顧臣宿病, 一味濱危, 風痰遍身交劇, 最是手脚不仁, 難屈難伸, 欲爲把物, 則不覺戰慄, 欲爲行步, 則若將顚仆, 平居運動之際, 未常不須人, 日以叫苦呻痛爲事, 卽一病癈之流也。莫重祭享時獻酌升降, 萬無强作之望, 惶隕窮蹙, 罔知攸措, 玆敢冒萬死, 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 俯賜鑑諒, 亟遞臣獻官之任, 以重祀事,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安微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付標。
○
安春君
疏曰, 伏以, 臣以衰朽癃疾之流, 至有今日者, 莫非殿下之賜也。涓埃未效, 職分且虧, 居常震懍, 惟譴何是俟? 卽伏見吏曹名帖, 則以臣差毓祥宮正朝祭獻官, 而顧臣宿病, 一味濱危, 風痰遍身交劇, 最是手脚不仁, 難屈難伸, 欲爲把物, 則不覺戰慄, 欲爲行步, 則若將顚仆, 平居運動之際, 未常不須人, 日以叫苦呻痛爲事, 卽一病癈之流也。莫重祭享時獻酌升降, 萬無强作之望, 惶隕窮蹙, 罔知攸措, 玆敢冒萬死, 疾聲呼籲於宸嚴之下。伏乞聖明, 俯賜鑑諒, 亟遞臣獻官之任, 以重祀事,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安微分,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
○
安昌君燝
疏曰, 伏以, 臣賤疾猝劇, 幾至一望? 全廢飮啖, 委頓床褥, 涔涔不省之中, 昭寧園正朝祭獻官差帖, 遽降於臣身, 臣謹當駿奔而將事, 豈敢辭免之爲計? 顧今病勢如此, 差道未易, 時日之內, 萬無起動之望, 莫重享禮, 實難自力强赴, 病伏悚惶, 岡知攸措, 玆敢不得已冒死, 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 俯賜鑑諒, 亟遞臣獻官之任, 以重祀事,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肅朝綱焉, 臣不勝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付標。
○
安昌君燝
疏曰, 伏以, 臣賤疾猝劇, 幾至一望? 全廢飮啖, 委頓床褥, 涔涔不省之中, 昭寧園正朝祭獻官差帖, 遽降於臣身, 臣謹當駿奔而將事, 豈敢辭免之爲計? 顧今病勢如此, 差道未易, 時日之內, 萬無起動之望, 莫重享禮, 實難自力强赴, 病伏悚惶, 岡知攸措, 玆敢不得已冒死, 仰籲於天地父母之前。伏乞聖明, 俯賜鑑諒, 亟遞臣獻官之任, 以重祀事,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肅朝綱焉, 臣不勝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付標。
○ 行護軍
洪聖淵
疏曰, 伏以, 臣見差明陵正朝獻官, 明將受香, 而近患毒感, 頭疼咳嗽, 肢節諸般症形, 一時倂發, 久鎖直次, 亦不得安意調治, 自昨夕一倍添劇, 達宵叫楚, 神精怳惚, 以今病狀, 萬無自力駿奔之望, 臣身顚仆, 固不足恤, 而享禮僨事, 將添罪戾, 玆敢疾聲仰籲於天地父母之下。伏乞亟賜變通, 俾無公私狼狽,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改付標。
○ 行護軍
洪聖淵
疏曰, 伏以, 臣見差明陵正朝獻官, 明將受香, 而近患毒感, 頭疼咳嗽, 肢節諸般症形, 一時倂發, 久鎖直次, 亦不得安意調治, 自昨夕一倍添劇, 達宵叫楚, 神精怳惚, 以今病狀, 萬無自力駿奔之望, 臣身顚仆, 固不足恤, 而享禮僨事, 將添罪戾, 玆敢疾聲仰籲於天地父母之下。伏乞亟賜變通, 俾無公私狼狽,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改付標。
○ 護軍
申耆
疏曰, 臣卽伏見吏曹名帖, 則以臣塡差於元陵正朝祭獻官, 臣於享役, 何敢爲辭免之計, 而忽遇輪行毒感, 寒熱交戰, 神識昏迷, 重以流注之痰, 凝結於落傷腰脇之間, 少有動作, 牽痛不堪, 以此病形, 萬無自力將事之望, 玆敢略綴短疏, 仰煩崇聽。伏乞聖慈, 俯垂矜諒, 卽許變通,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付標。
○ 護軍
申耆
疏曰, 臣卽伏見吏曹名帖, 則以臣塡差於元陵正朝祭獻官, 臣於享役, 何敢爲辭免之計, 而忽遇輪行毒感, 寒熱交戰, 神識昏迷, 重以流注之痰, 凝結於落傷腰脇之間, 少有動作, 牽痛不堪, 以此病形, 萬無自力將事之望, 玆敢略綴短疏, 仰煩崇聽。伏乞聖慈, 俯垂矜諒, 卽許變通,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安私分,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疏辭許令該曹付標。
○ 巡將
鄭道星
疏曰, 伏以, 臣伏見十一月三十日勸農政求農書傳旨下者, 雙擎百讀, 有以知我殿下重民政之盛德至意也。十行絲綸, 丁寧懇惻, 至於匹庶之賤, 噵之使言, 臣雖至愚, 豈敢不殫渴微忱, 仰答聖問之萬一也哉? 自庚寅以後, 大麥無歲不熟, 其他大麥, 多穰少歉, 莫非至誠祈穀, 自天降康之所致, 農夫之歌咏聖澤, 歡欣舞蹈者, 至于今三十年, 所猗歟盛哉? 若夫畓穀之間被水旱之災而失稔者, 蓋不得其要道也。臣本生長於畎畝之中, 粗聞農務之肯綮矣。凡稻種有許多名色, 而有强者有柔者, 其柔者, 遇旱則難茁而易枯, 其强者, 於水於旱, 竝無害焉。蓋稻種之强者有三, 俗所謂天上稻斗於
羅山
稻·
淳昌
稻是也。三稻之種, 其性最强, 故水畬則注秧, 乾畓則付種, 而二月翻耕, 三月付種, 則晩秧移揷之時, 此三色苗半已成長, 而結實亦早, 雖遇水旱, 少無所損, 擧皆登熟, 此臣之所嘗目擊, 農人之播此三種, 而年年得利者也。
三南
多水田, 五道多旱田, 若使種三稻之法施行, 則於
三南
其利尤博矣。自牛禁之後, 牛畜蕃息, 而若令五家作統, 迨其暇而互相借耕, 則無牛者亦可以及時矣。牛之老退而不堪耕者, 留之無益, 自各其邑烙印, 許令改備, 則必資農家之緊用, 當春窮之時, 哀此貧寒之民, 難辦種子與農糧, 易致失時之嘆, 特貸還穀, 俾免失時, 而待其秋成, 還爲收納, 則在民爲利, 在官無害, 又自官分付面任, 飭掌內里民, 使之一一起墾, 則野無不闢, 而無陳荒之弊矣。凡民之惰其四肢, 而不歸于農者, 三分居一, 伏願時或別遣繡衣, 先勸勸農之意, 而且廉探遊衣遊食之民, 卽治其罪, 則亦足爲懲一勵百之道, 而民皆力穡矣,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爾疏不過十餘行, 而三稻之種法, 牛禁之敷陳, 皆懋實適用之言, 有司堂上旣經完伯, 招爾詳問意見, 一以爾說, 試之於南邑可試處, 向後食效, 必也草記。
○ 巡將
鄭道星
疏曰, 伏以, 臣伏見十一月三十日勸農政求農書傳旨下者, 雙擎百讀, 有以知我殿下重民政之盛德至意也。十行絲綸, 丁寧懇惻, 至於匹庶之賤, 噵之使言, 臣雖至愚, 豈敢不殫渴微忱, 仰答聖問之萬一也哉? 自庚寅以後, 大麥無歲不熟, 其他大麥, 多穰少歉, 莫非至誠祈穀, 自天降康之所致, 農夫之歌咏聖澤, 歡欣舞蹈者, 至于今三十年, 所猗歟盛哉? 若夫畓穀之間被水旱之災而失稔者, 蓋不得其要道也。臣本生長於畎畝之中, 粗聞農務之肯綮矣。凡稻種有許多名色, 而有强者有柔者, 其柔者, 遇旱則難茁而易枯, 其强者, 於水於旱, 竝無害焉。蓋稻種之强者有三, 俗所謂天上稻斗於
羅山
稻·
淳昌
稻是也。三稻之種,...
○ 淸道郡守
金履喬
疏曰, 伏以, 臣本無似, 廁跡侍從, 居內幾年? 無一毫補, 徒以親老貧窶, 冒眛陳情, 乃蒙聖念矜憐, 特畀專城, 將毋就養, 得飽君餘, 前之糠籺, 換以甘旨, 昔之呻吟, 蘇於力圭, 顧惟恩私, 感銘, 心肺, 惟是盡心於殿下之赤子, 有以紓聖憂之萬一, 卽臣今日之職分, 而才薄識劣, 百爲眛方, 歲飢民困, 一不從心, 實效蔑如, 愧懼日積。伏惟我殿下, 憫黎元之無辜, 而罹天災之荐仍,
嶺
·
湖
千里之遠, 視同輦轂之下, 慮或一夫之不獲, 而幽隱之未達, 許令法從親民之臣, 各陳所見, 毋敢有隱, 凡厥任使, 孰不蕫飭凡厥小民, 孰不感激? 由是而災不爲災, 闔境晏如, 遂使頷顑之類, 擧懷安奠之心, 是豈人力之所及哉? 仍伏念, 臣所莅之邑, 處於山野之交, 土厚而俗樸, 邑僻而事簡, 苟使守令之治, 得其方略, 就中均排, 自可少弊, 而惟是吏逋一事, 實爲目下痼弊, 臣旣得陳疏之便, 而趑趄未敢言者, 爲其一分了殺之道矣。今則疏限已迫, 穀簿之磨勘, 亦在不遠, 玆不得不據實自列, 恭俟處分焉。臣於到任以後, 躬閱諸倉, 査櫛穀物, 則流來反逋五千五百五十四石, 今年實分二萬一千一百九十六石, 竝計其耗, 合二萬九千四百二十五石, 卽是秋穀當捧之數爻也。各穀之中, 米居三之一, 今以秋成後穀出, 依結計數, 較彼當捧, 則雖摠一境之穀, 實有强半不足之憂, 而幸賴停退代穀之澤, 民以畢納爲心, 臣以準捧爲期, 了畢在卽, 庶趁勘限, 而其中各穀三千一百三十四石, 載錄於丙辰倉吏四人之名, 此則前郡守臣
申大羽
在任時, 已爲摘發其逋, 而盡括贓産, 未及準捧, 則論報巡營, 冀得限年收捧, 而此非營邑之臣所可擅便, 故姑以仍分載錄者也。臣亦屢議巡營之後, 或探取外置, 或査實漏庄, 到今收捧者爲九百五十四石, 勢窮力竭, 威刑莫效, 責徵隣族之外, 更無他道, 而逋吏之在獄, 民之畏之, 如視虎狼, 族秩若出, 擧議逃散, 臣職在守穀, 欠缺未收, 罪在萬死, 而侵擾災民, 以圖免罪, 其爲辜負, 尤有大焉。畢竟徵納, 況無其望者乎? 稍待年豐, 漸次收殺, 則自免及民之患, 亦無虛勘之弊。伏乞特垂仁恩, 分付道臣, 其餘數二千一百八十石, 姑許停退, 限年分捧, 仍命有司, 勘定臣罪, 以爲爲守令不職之戒焉。臣於自劾之章, 不宜贅及他說, 而噵言之下, 未敢泯默, 略將一二瞽說, 以備聖明之裁擇焉。臣以臣邑之所領略者, 推諸耳目所及, 殆乎無邑無弊, 然其受弊, 邑各不同, 所以言弊, 人各異見, 就其異同之論而參互之, 自有端緖之可尋, 豈可以爲通同之患, 而置之勿論之科, 不思所以矯救哉? 還穀受弊之邑, 必曰民少穀多, 卽今道內之各穀元摠一百九十二萬七千餘石, 雖使全數糶糴於民, 民戶不下三十六萬四千餘戶, 一戶所受, 不過五石, 而就其中只計應分之數, 則約爲三石有餘, 苟非此數, 不足有助於種糧, 豈有以多爲患之弊? 特以不能均排之故, 多處偏多, 小處偏小, 如
居昌
等邑, 戶穀相當, 優過十石,
盈德
等邑, 以
〈一〉
戶計穀, 未滿二石, 其爲不均, 推此可知。伏望申明均穀之令, 分付道臣, 漸次分排, 俾邑摠均齊之後, 嚴飭守宰, 毋使富戶獨免, 貧戶疊受, 則所受旣均, 所納自少, 民蒙實惠, 而還弊可祛矣。且貢人外受之弊, 不可不念, 此輩以市井牟利之類, 圖占外受, 攀緣士夫, 七十一州, 皆得書托, 及到營下, 敷同吏屬, 假使萬石作錢, 則先排二萬石發關, 遂乃歷抵列邑, 虛張勢誘, 索報高價, 則彼下邑殘倅, 不忍恝視, 寧咈民願, 而曲從其請, 及其邑報齊到之後, 利則取之, 不利則退之, 或至有旣作還寢之邑, 夤緣立本, 以爲口實, 而民被其害, 殘邑之偏困, 穀簿之不均, 多由於是, 亦宜禁抑也。至於田政受弊之邑, 每患結摠之難, 比卽今
嶺南
田畓時起二十一萬九千六百餘結, 若以庚子元量三十四萬一千六百餘結, 蓋之其缺已爲三之一, 況人物殷盛, 土田甚貴, 犁耟所及, 無不闢之處, 苟使摠內, 均排雲卜, 冤徵之弊, 非所當慮, 而特以量田久闕, 地利遷徙, 山邑之菑畬, 無補於水邊之川浦, 由是而國結漸縮, 民徵多冤, 當今之先務, 莫急於量田, 而朝家成命, 亦已許之矣。第使守令從便擧行, 則結不足之邑, 怯於缺摠而不敢爲, 結有餘之邑, 憚於任怨而不欲爲, 苟非特加申飭, 難責實效, 說者以爲, 設有隱漏, 本歸吏食, 今若一齊査括, 恐生別般弊端, 此言誠然矣。第竊伏念, 近年以來, 結入旣縮, 經用不足, 每以常賑, 移作儲置, 已成年例, 所在倉儲, 穀簿蕭然, 吏莫售奸, 所食旣絀, 則其所容手, 竝湊於田政, 觀於壬子川翻之一時濫頉, 蓋可推知, 雖曰年年比摠, 而其抵死投隙, 漸次侵欺, 誠莫可遏, 臣意以爲, 各邑元會, 隨大小均排之後, 當年耗條, 卽以詳定例作錢, 詳定外贏餘, 許從時價, 俾爲吏祿, 而申嚴田結隱漏之律, 從實改量, 則其所容入, 必有優劣, 而土地出稅, 惟正之供, 不宜放失, 在法當然, 至於容入之優劣, 亦不須較量也。且以各邑災政言之, 一自直減之法行, 而均惠之道罕, 爲守令者, 旣知營門之直減, 則不欲爲刻覈之政, 每附於從厚之科, 揮竹無聲, 法始許災, 而不忍準式, 旣不準式, 彼此相懸, 彼躬行原野之守令, 尙患見欺, 歷巡之監司, 何由而周知? 不得已隨其邑報, 一例直減, 旣直減矣。準式之邑, 反多白徵, 從厚之吏, 得免怨聲, 而小民蚩蚩, 亦知其故, 必欲優入分數, 已成習俗, 災摠漸加, 逐年不同, 臣以謂直減之法, 雖可暫效於一年, 不可遵行於永久。伏乞分付有司之臣, 先示信於民邑, 而申明舊典, 一有濫觴, 依律嚴飭, 切勿直減, 則俵災如法, 必有其效, 若論軍保之爲弊, 額添丁少之患, 無邑不然, 卽今各邑募屬, 如藥軍, 奴保等名色, 隨邑各異, 臣未敢知的爲幾何? 槪之以良役實摠, 固多於前日之額, 而民不安分。賤惡軍役, 亦有甚於前日, 前日隨行之類, 率皆圖免爲心, 或附校院, 或軍校, 或驛吏投托, 而載錄形案, 或忠衛入錄, 而受出完文, 或幼學冒稱, 而私刊譜牒, 行賂收斂, 自有定價, 一人入此, 子孫俱免, 披閱帳籍, 太半此屬, 而泝考久遠, 亦必綻露, 以是之故, 民不恒居, 亦無久式, 夫其巧避之術, 若是多門, 則簽軍之族, 其少亦宜, 若使一向抛置, 不有別般禁止, 臣恐冤布疊徵之弊, 日甚一日, 而不可救矣。廟堂關飭, 逐歲申嚴, 孰不欲遵奉令甲? 一加淘洗, 而竊觀事勢, 則凡係軍名, 其厭避也極, 故一有査櫛, 其招冤也速, 今之虛丁姑息, 列邑皆然, 以此抵罪, 有幸不幸之殊, 而因冤狼狽, 有必然至之勢, 人情孰不畏冤而避謗, 故其簽丁之法, 未免彌縫而止, 富民實戶, 一任隱漏, 疤名錄案, 太半傭丐, 隨塡隨散, 更徵隣里, 畢竟巧避之類, 亦受其弊, 特暫避軍保之名而已。名實不正, 積弊漸痼, 事之寒心, 莫此爲甚, 夫弊有所極, 貴在因俗而通變, 今若因其厭避之名而換之, 因其洞徵之俗而均之, 戶布名錢, 實爲救弊之道, 而此係更張, 非所敢言, 惟伏望博採衆議, 參酌今俗之可行者, 與儒鄕元案, 從某至某, 免軍簽役, 作爲界限, 別立科條, 刊頒節目, 亦令各該道邑, 修明儒鄕元案, 十分停當, 然後各官移徙之民, 皆憑原官公牒, 隨卽釐正, 爲儒爲鄕爲良爲賤, 不入于此, 必入于彼, 則守令之考簿簽丁者, 得有依據, 民庶之被括應役者, 可絶僥倖, 而至如驛吏忠義屬, 更加覈實, 無使濫雜, 則民志大定, 軍籍永淸矣。且其該洞代定之法, 行之已久, 額多之洞, 民散而虛名漸多, 役歇之洞, 民聚而閑丁易漏, 不惟洞里如此, 州郡亦然, 雖以接界邑所見驗之,
慶山
之民多疊徵,
密陽
之俗無兼役, 以此推去, 他邑可知, 亦宜有均排之道, 而苟非大加釐正, 恐難遽議, 且以吏胥之弊言之, 外邑衙前, 皆逾定額, 而其餘趨走給使, 依附公門, 以爲生業者, 不勝其多, 至於大府主鎭, 以累千計, 旣有累千之人, 必有累千之食, 此輩不耕不織, 惟民仰哺, 以其數多之故, 侵虐尤甚, 民吏之間, 便若寇賊, 誠非細故, 且吏胥無料, 衣食必厚, 而額多之處, 或十年僅周任窠, 所謂任窠, 倉庫與田結之任耳, 於是焉取償其十年之費, 其圖賴剝割, 容有極哉? 欠逋隱漏, 不可禁止, 其害不及民, 則耗必歸國, 民邑之百千萬弊, 實由於此, 省減吏額, 固非輕議之事, 而或從願許頉, 或有闕勿補, 行之漸次, 豈無其道? 伏望申命道臣, 參較列邑, 從長措劃焉。今臣所論, 不過曰沿邑之還少, 而弊受於山邑, 峽邑之結加, 而弊受於水邑, 避役滋多, 而弊受於黃白, 吏業旣廣, 而弊受於民生, 此皆列邑之通患, 而非臣郡之所獨, 今所條進, 便不新奇, 而爲弊之大, 實無外此, 細究弊源, 亦不過曰不均之爲患耳。此正典所謂不患貧患不均, 苟能措置得宜, 則夫以
嶺南
殷富之地, 而恤恤焉惟困悴是憂, 豈有是也? 臣竊伏惟念, 民國相與之道, 國以政法而理民, 民以賦役而給上, 政法理民, 而生業各遂賦役給上, 而誠信交孚, 敎化始行, 風俗斯美, 苟非斯道, 民貧國匱, 而風俗敎化, 無所附焉。臣之在任以後, 日接小民, 細察情僞, 而慨然憂歎者存焉。夫以當初設施言之, 賦稅, 土地所出, 惟正之供, 而我法最輕身役, 古之庸法, 而雖在今俗, 不過十日雇直, 糶糴, 春秋散斂, 貴出賤入, 雖有耗落, 亦足便民, 若使斯民誠心供上, 宜無力不瞻之嘆, 而一自政法不理, 民生不均, 至有白徵加徵之弊, 而民始冤焉, 至有疊布族布之弊, 而民始冤焉, 至有梱往橐歸之弊, 而民始冤焉。已不識道理之當爲, 而竝與無冤之類, 皆以圖免爲能, 僥倖成於習俗, 催徵偏於貧窮, 遂至鞭撻從事, 圖趁期會, 尙何望於誠信之孚, 敎化之行, 風俗之美? 彼小民無知, 固不足責, 而凡百有爲, 不善任使之罪, 容可贖乎? 若以爲此等弊端, 其來已久, 未必時日爲急, 而因仍姑置, 則竊恐其如病益痼, 不可救藥矣。伏願深留聖意, 毋忽焉。至於戶結斂事, 伏承探問敷陳之聖敎矣。臣邑以有公錢殖利之故, 各樣公貨防役之給代之不可廢者, 多從此辦出, 而煙徭兩役, 則比他稍輕, 取考膽錄, 則其所創始, 俱爲久遠, 不知年條, 戶結斂之存減數爻, 已憑營關條列, 公錢之從便蠲弊, 亦係臣邑擅爲, 而至若他邑事情, 不過耳剽, 莫詳裏面, 其所以緣何生弊? 救弊爲弊, 俱未的料, 不敢强說, 第以旁近所見, 參之物情, 則如
大丘
·
淸道
等邑, 自有公錢收息,
密陽
·
昌寧
等邑, 亦有色落取贏, 公用放下, 分紓煙徭之力, 而至如斗小之邑, 旣無別般拮据, 只憑戶結收斂, 而其數自多, 今番釐正, 就此存減, 則彼視同蘧廬之官, 嚴畏朝令, 嫌其存錄數爻之加於隣邑, 不惜一二年之割廩給代, 姑爲省減之政, 豈能無後弊之可言? 彼公錢收息, 色落取贏, 雖免空斂之名, 畢竟是出於民者, 臣意則無論各項名色, 雖在戶結斂之外, 通計出民之數, 分量多少, 作爲公下責應, 則其於民力紓重, 自無不均之患, 民力旣均, 則用下贏衍, 不足爲弊, 此則道臣必有參量修啓者, 臣不敢覶縷焉。臣以年淺, 又未經事, 而所言皆他人已言之餘, 顧何敢有槪聖聰, 而自夫陳瘼有命之後, 凡百民隱, 未嘗不耿耿在心, 旁採守宰, 廣詢父老, 其言亦無加此, 可知當務之急, 而非臣一人之見也。參較爲說, 仰答明旨, 倘蒙一二採納, 小民其實賴之, 臣無任云云。省疏具悉。諸條令廟堂可以回啓者, 粘啓稟處, 附陳結斂事, 殘邑守宰, 如彼塞責, 爾言果然, 然則何異於年前所謂
關西
各鎭防斂乎?
嶺南
有道臣, 第且觀之。
○ 淸道郡守
金履喬
疏曰, 伏以, 臣本無似, 廁跡侍從, 居內幾年? 無一毫補, 徒以親老貧窶, 冒眛陳情, 乃蒙聖念矜憐, 特畀專城, 將毋就養, 得飽君餘, 前之糠籺, 換以甘旨, 昔之呻吟, 蘇於力圭, 顧惟恩私, 感銘, 心肺, 惟是盡心於殿下之赤子, 有以紓聖憂之萬一, 卽臣今日之職分, 而才薄識劣, 百爲眛方, 歲飢民困, 一不從心, 實效蔑如, 愧懼日積。伏惟我殿下, 憫黎元之無辜, 而罹天災之荐仍,
嶺
·
湖
千里之遠, 視同輦轂之下, 慮或一夫之不獲, 而幽隱之未達, 許令法從親民之臣, 各陳所見, 毋敢有隱, 凡厥任使, 孰不蕫飭凡厥小民, 孰不感激? 由是而災不爲災, 闔境晏如, 遂使頷顑之類, 擧懷...
○ 新溪生員
鄭錫猷
疏曰, 伏以, 殿下求農書求農器之綸音, 卽我宗社億萬年無疆之基也, 東方億兆民阜財之幾也, 抑亦韋布芻蕘盡言之會也。臣竊覸我殿下, 臨御以來二十餘年之間, 夙夜憂勤, 無非勸農之政也, 廈氈詢訪, 無非務本之事也。一雨之知時, 則丕惟曰將利於吾民之農歟? 一雪之呈瑞, 則亦惟曰將兆於來歲之豐歟? 諄諄之德音, 或發於憫旱之日, 懇懇之聖敎, 或頒於方春之初, 綸音一出, 則八方翹首, 羸癃殘疾, 莫不鼓舞, 婦孺輿儓, 莫不欣聳, 枎杖而聽之, 歸家而誦之曰, 何聖上明見千里之外如是也, 何聖上明察匹夫之艱如是也? 或至於感激流涕, 飢者忘其飢, 寒者忘其寒, 擧欣欣幸生於聖明之世, 而噫, 我聖上恤農愛民之誠, 至於去丙辰還穀之策, 而殆無餘蘊矣。曲盡人情, 則若父兄之說門內事, 哀矜惻怛, 則若慈母之保赤子, 當是之時, 擧國之民, 莫不欽誦相告曰, 我聖上察民之瘼, 若是其詳也, 我聖上恤民之隱, 若是其至也。必將有大設施大變通, 使我一國之民, 措於不飢不寒之域也。然而側耳數年, 尙無處分之命何哉? 豈我聖上以空言試之, 而下亦以空言應之耶? 抑贊揚聖意之無其人耶? 抑區劃變通之無其策耶? 若以空言而試之, 則諄諄數千萬言, 不啻丁寧矣。若以爲贊揚之無其人, 名臣碩輔訏謨於廟堂者, 足任當世之務也。若以爲變通之無其策, 則以千乘之國, 爲千乘之政, 錢穀之出納, 財賦之聚散, 不過一卷簿書間措處之如何耳, 何患無其策乎? 然而使我聖上獨勞於上, 使我生民獨苦於下者, 非贊揚之無其人也, 亦非變通之無其策也。一言以蔽之曰, 我國之政, 病在姑息二字, 苟無眼前之大害, 則不思來頭之大弊, 廟堂之上, 雖有經遠之策, 不能自拔於姑息之套, 而以國事擔在脊梁, 以民憂視爲已任, 不拘於俗, 不牽於時, 礭然若
泰山
喬嶽者也。不然, 我聖上聰明英毅不世出之姿, 以我聖上深仁厚德若已恫之誠, 行恤農之政, 施仁民之惠, 何事之不可變而通也, 何物之不可區而劃乎? 臣亦草野間一農夫也。每讀十行之綸, 而竊有第五倫眞明主之歎, 感嘆之不足, 至於誦詠之, 誦詠之不足, 至欲披雲霧而瀝肝膽, 以報答聖恩之萬一, 而天門深邃, 無路自達矣。乃者日次玄枵, 辰屬協洽, 以時則此歲已遒, 而土運俱旺之時也。以年則嗣歲將興, 而先寧考親耕之年也。宸心惕若於對越之天, 民憂熲然於方寸之地, 渙發綸音, 誕告八域, 或有農書之可採者歟, 或有農器之可用者歟? 申申于務農之方, 眷眷乎利民之策, 欲聞草野一得之說, 一則大
堯
問野之意也, 一則大
舜
察邇之意也。臣竊伏惟我聖上神聖睿智之德, 斲木敎耕之器, 使
神農
未創, 則我殿下可以創之矣。相土播穀之術, 使
后稷
未始, 則我殿下可以始之矣。凡諸務農之書, 利民之器, 莫非我殿下之所商量所揣摩, 則更有何農書之可求哉? 何農器之可問哉? 然而聖人智周萬物, 而借聽於聾, 明燭萬理, 而俯詢於蕘, 臣聞天下之事, 耳聞不如目見, 目見不如手執也, 臣手執者也。天下之理, 遠度不如近察, 近察不如身歷, 臣身歷者也。臣跧伏草野, 晝耕夜讀, 殆三十年矣。書之關於農者, 器之利於農者, 時或閱於目而試於手矣。金穰水毁, 計然之書也。穿渠漑田, 鄭國術也, 務盡地力, 白圭之利也。至若我東之農書, 則
農家
之集說,
穡經
之
遺篇
, 蓋採農家之言, 而其餘種桑漬種, 深畝蘊崇, 錢鎛之制, 犁耟之法, 隨時而異其規, 隨地而變其用, 然而失其時則農書不足恃也, 失其所則農器不足賴也。使民不失其時, 不失其所者, 固在於農書農器之外也。臣請先論我國之地利, 次論我國之田土, 次論之農器, 後論不失時不失所之方可乎?
沃沮
山多而濱海, 土瘠而風寒,
帶方
峽窮而川深, 土确而野濕,
樂浪
西北背山, 東南開野,
三南
, 水深土饒, 山海參半,
海西
·
畿甸
, 土薄而山峻, 瀕海者多斥鹵, 近山者多沙石, 比之於中國, 則
山東
饒桑麻,
山西
饒黍稷,
江南
饒稻粱,
河北
饒菽粟, 風氣之所異, 地利之所宜, 槪可知也。我國之
三南
, 卽中國之
江南
也,
沃沮
, 卽中國之
河北
也,
樂浪
, 卽中國之
山西
也,
帶方
, 卽中國之
山東
,
畿甸
, 卽中國之
冀州
也,
海西
, 卽中國之
衮州
也。故田穀之所産, 宜於東者不宜於西, 宜於北者不宜於南, 總而論之,
畿甸
之水田, 爲二萬餘結, 而旱田亦如之,
湖西
之水田, 爲六萬餘結, 而旱田亦如之,
湖南
之水田, 爲十二萬餘結, 而旱田則半之,
嶺南
之水田, 爲九萬餘結, 而旱田多十之一,
海西
之水田, 爲一萬餘結, 而旱田多五之四,
關東
之水田, 爲三千餘結, 而旱田則倍之,
關北
之水田, 爲四千餘結, 而旱田則多十倍,
關西
之水田, 爲一萬餘結, 而旱田則近七倍, 由是觀之, 地理之高下, 田土之燥濕, 蓋可揣知, 而其所用之農器, 宜於水田者不宜於旱田, 用於高燥者不用卑濕, 其利鈍便否, 俗異其制, 地異其用, 比如
江南
之水碓,
山東
之桔橰, 宜於此者不宜於彼則一也。臣嘗於圭竇之中, 有所揣摩者, 可以遍用於一國, 而宜於燥濕高下者, 惟田車是已, 蓋田車之利有五, 春則有糞車, 一車之運, 當五牛之載, 一牛用一人, 而若糞車則減四牛四人, 牛力紓而人力寬, 其利一也。方農之時, 糞田尤急, 先一時則穀倍, 後一時則穀減, 一時之間, 豐歉預判, 而若用糞車, 則敏事而及時, 其利二也。秋則有役車, 方其收穫之時, 滯穗遺秉, 捿於田畝, 鳥鼠之所損, 而潦之所敗, 不一而足, 而當此之時, 有牛者哿矣輸運, 而無牛者坐而歎息, 若用役車, 則有牛者有餘力, 而無牛者亦無任負之勞, 其利三也。若夫郡縣捧糴之時, 氷雪塞塗, 寒風砭骨, 當是之時, 牛足怯滑, 人肩將穿, 若役車則大者或駕之馬, 小者或推而行, 其利四也。且夫民家之所用, 莫急於牛馬, 而牛馬之病, 常在於背足, 足病則不能行, 背病則不能載, 牛馬之不能壽者, 多由於馱重而力竭, 若用車則牛無背瘡, 馬無足病, 其利五也。今見牛貴而設牛禁, 夫牛禁者, 禁其亂屠而已, 若官之厲禁也, 若只管嚴法, 而不復酌情, 則雖或利於牛, 而有時害於農, 何者? 今夫養牛者, 將以爲農也。苟欲爲農, 則雖賞之而屠, 必不肯也。若其病不能爲農, 則勢將賣之, 而牛禁旣嚴, 則誰能買者, 不能農不能賣, 則害在其間, 由是觀之, 用田車則牛自不貴矣。或者謂中國則野廣原平, 故可用車, 而我國則不然, 山多而野少, 不便用, 臣以爲, 中國不必無山, 古詩云, 鹽車上峻坂, 所謂峻坂非山耶? 嘗聞中國用車之法, 路陋則用獨輪, 山高則用倒駕, 順風則用帆, 惟在人之所用而已。且農車則所用者不過十里五里之內, 十里五里之內, 豈有處處不可行之山乎? 但臣所慮者, 天下之事, 初見則駭, 創開則疑, 疑且駭則不可家喩戶說, 而勢將難行也。然而臣聞古老之言, 則祖宗朝, 欲行錢貨, 而民不悅, 時則有若故相臣
李德馨
·
柳永慶
·
金堉
, 或曰可行, 或曰不可行, 或廢而或行, 畢竟行之者, 自站舍始, 站舍者, 行路之所共由也, 耳目之所共慣也。今車制亦自站舍始, 則必將漸效, 而民不撓矣。凡八路貢賦之輸, 郡縣之馱, 例皆貰馬, 馬之貰計千里, 而償二千錢, 一馱之貰, 殆當一馬之價, 價重則馱重, 馬貴職由於此也。若自郡縣及站舍, 凡馱運之物, 皆以車輸, 則朝無馱價之費, 官無貰馬之勞, 站舍之貰馬者, 亦將以車代馬, 不失其生涯, 轉轉相效, 自一人而一鄕, 自一鄕而一郡, 數年之後, 將遍於國中, 而臣又聞
孝廟
之自
燕瀋
而返國也。得其水車之制, 以爲利於農, 而欲頒於國中, 而不果者, 或以偏於所用, 而我國之地利, 異於
燕瀋
故也。今農車則異於是, 況國中或有用車處乎? 然而失其時則器不足恃也, 失其所則器不足賴也。凡今農民之瘼, 不一而足, 而當今之急務, 莫如祛四害興四利, 何謂四害? 曰冗官也, 冗兵也, 貪吏也, 還穀也, 臣聞三代之時, 建官惟百, 至於唐之時, 雖增於古, 而內外文武之官, 不過六百, 夫四海之大, 九州之廣, 而建官之制, 多不過六百, 以我國之地方之人民, 較於中國, 則該所謂柳葉之小, 而建官則不啻十百之倍, 一人而有餘者, 十人分之, 一官而有餘者, 十官共之, 一官之中, 又有許多冗食之數, 不耕而食, 不織而衣, 一夫耕十夫食, 尙云不給, 而況千夫食乎? 農囷於出賦, 國囷於頒祿, 臣謂冗可以汰也。臣聞我國之民戶, 爲一百五十萬餘, 而兵曹所屬騎步兵, 爲十萬有餘, 而各道營鎭標下·營·牌隊軍·塘報·束伍等, 許多名色, 不知其幾十倍, 而白骨黃口, 居十之三四, 千乘之國, 其賦十萬, 不害爲强國, 而不識戈矛爲何物之黃口, 顧安用哉? 且終身出布, 死而不減, 使其有鬼, 豈不徘徊於荒阡野草之間曰, 何聖明在上, 使我抱冤於地下乎? 故貧民之多子者, 一年之農, 盡歸於官, 臣謂冗兵可以汰也。臣聞百里分憂, 所以牧民也。今之出宰者, 不問民之疾苦, 而先問所食之厚薄, 習而成俗, 恬不爲怪, 鞭扑而斂之, 侵漁而取之, 以充歌舞酒肉之用, 雖欲農民之不困, 得乎? 臣謂貪吏可以黜也。至若還穀之弊, 千疵而萬瘼, 雖賢倅良牧, 無可奈何, 而我聖上往年之策, 已深知而的見, 則今不必枚擧, 臣還穀可以罷也。故曰去四害, 然後農不失其時, 民不失其所也。
管子
所謂除害農之事者, 是也。何謂四利? 曰擇賢才也, 均田制也, 闢閑土也, 和糴糶也, 臣聞賢才者, 國之實也, 民之祿也, 苟欲肥國而利民, 則莫先於擇賢人, 故
舜
之命九官, 申申於播穀之事, 而所仗者
后
·
棄
之賢也。
詩
三百, 無命官之文, 而獨於農官, 有嗟嗟之命, 而所戒者保介之賢也。我國則初無勸農之官, 而可責以勸農者, 宰牧而已。是宜擇其人擇其才, 能則陟之, 否則黜之, 如漢家先試郡縣後登列卿之制, 而我國則不然, 循資而遷之, 計級而陞之, 如魏晉間停年格, 不復問其賢否, 賢果有幾人, 而否則其於蒼生何哉? 臣謂賢才不可不擇也, 臣聞農本於田, 無田則農無施矣。三代井田之制, 固不可議爲於我國之地形, 而在王者一視之仁, 不可使小民全無農土, 不可使豪民竝據阡陌, 京城勢利之族, 閭里之豪氓, 土占膏腴, 兼中人百家之産, 官收十一之稅, 而私收十五之稅, 人無半畝而, 廣據溝洫者有之, 無寸土而穀朽倉廩者有之, 臣謂略爲限田之制, 田不過十結, 地不過一井, 不許濫占, 則無田者可以有田矣。其間有力穡而勤田, 致財多者, 宜如漢制十計四以上寵顯之規, 則農可以勸矣。故曰, 田制不可不均也。臣聞地無遺利, 則民無飢色。大抵我國之地, 山多而野陋, 田之在山者, 多有火田·加田·續田·陳田之名, 用力多而所收少, 或一年起而三年陳, 或一墾永陳, 其故何也? 所墾之利, 不足以償所收之稅也。臣謂火田稅刪, 則地利可以無遺也。故曰減山田之稅, 然後閒土可闢也。臣聞利民之政, 莫如糴糶, 穀賤則增價而入之, 穀貴則減價而出之, 穀賤而農不病, 穀貴而民不飢,
耿壽昌
常平之法,
劉晏
轉漕之制, 蓋可考矣。我國則不然, 年登而穀賤, 民不願受而强與之, 歲歉而穀貴, 民無可捧而强徵之, 還穀是已, 還穀之弊, 臣已仰陳於右, 而國不可無穀, 軍不可無餉, 還穀之所以難罷者是也。然而通變之道, 莫如糴糶, 若有糴糶, 則國不患無穀, 軍不患無餉, 而其使民利民之道, 則不啻百倍於還穀矣。故曰, 務農之要, 莫如罷還穀而和糴糶也。故曰, 與四利, 然後農不失時, 民得其所也。
管子
所謂興利農之事者, 是也。蓋嘗論之, 一日無農, 則天地所以生民之道, 幾乎熄矣, 是故古之帝王, 不以農爲重, 試觀虞夏之文, 則敬授人時, 平秩東作者, 帝
堯
之農書也。六府允治, 百穀用成者, 夏
禹
之農書也。至於累世勤稼, 以農爲國者, 莫如周也。其曰知小人依, 其曰知稼穡艱, 何莫非務農之意, 而于以裕後人, 而公卿百執事, 莫不以農爲職, 奠國家於于耟, 擧趾之間, 囿民俗以親君愛上之風, 周家八百年基業, 未必不由於一農字也。臣於是, 論天下之大農書曰, 豳風七月也。論天下大農器曰, 良耟趙鎛也, 而千古務農之書, 利農之器, 自在其中矣。噫, 今此農書·農器之敎, 實仰我聖上周咨博詢之盛德至意, 而臣愚死罪, 言不知裁, 妄干宸聰, 而臣竊聞漢臣
賈誼
曰, 天下之命, 繫於太子, 惟我元子, 天姿夙成, 睿性特達, 卽
唐宗
隨事敎誨之時, 而殿下今日之綸音, 卽一周家貽燕之謨也。知稼穡之艱, 則基他日裕民之本也, 知小人之依, 則啓他時澤民之治也。宋臣
眞德秀
, 嘗以農功辛苦, 告於其君, 其言曰, 農有四時之苦, 晨霜未釋, 忍飢扶犁, 手皴措𤁧, 燎火自溫者, 墾土之苦也。暑日流金, 揮汗滴土, 山耘水耨, 沾體塗足者, 立苗之苦也。霜風砭肌, 秋
〈雨〉
擈面, 縛草爲舍, 寒夜無眠者, 守禾之苦也。或舂或揄, 載簸載揚, 半輸官府, 半入債家者, 食貧之苦也。至若見衣則知女紅之苦, 見食則知農夫之苦, 臣請以
德秀
之告於君者, 陳於离筵之講席, 且以今日殿下之綸音, 揭於座右, 使我元良, 常常寓目, 一以知殿下恤民之苦心, 一以知生民農功之苦, 則我東方億萬年無疆惟休之基, 庶資于此矣, 臣無任云云。答曰, 省疏具悉。還弊旣發, 策以問之, 寧或爲無用之空言? 數十年前營閫之臣, 捐捧防役等瑣瑣屑屑名色, 幾皆罷其券而停其債, 畢竟卽不過容手於取耗之穀內, 而京司亦然, 紅蔘也婢貢也。特其大者, 餘不可殫擧, 夫法也者, 如器之置於地, 惟在用之之如何? 還穀之爲小民切痼之瘼, 非不知也。外此減貢而給代, 除役而充代, 被惠而息肩者, 又不啻幾十萬, 則若不從他別般講究於行之兩便之道, 徒然發令曰云云。豈可乎哉? 附陳經綸, 下廟堂看詳措處。
○ 新溪生員
鄭錫猷
疏曰, 伏以, 殿下求農書求農器之綸音, 卽我宗社億萬年無疆之基也, 東方億兆民阜財之幾也, 抑亦韋布芻蕘盡言之會也。臣竊覸我殿下, 臨御以來二十餘年之間, 夙夜憂勤, 無非勸農之政也, 廈氈詢訪, 無非務本之事也。一雨之知時, 則丕惟曰將利於吾民之農歟? 一雪之呈瑞, 則亦惟曰將兆於來歲之豐歟? 諄諄之德音, 或發於憫旱之日, 懇懇之聖敎, 或頒於方春之初, 綸音一出, 則八方翹首, 羸癃殘疾, 莫不鼓舞, 婦孺輿儓, 莫不欣聳, 枎杖而聽之, 歸家而誦之曰, 何聖上明見千里之外如是也, 何聖上明察匹夫之艱如是也? 或至於感激流涕, 飢者忘其飢, 寒者忘其寒, 擧欣欣幸生於聖明之世, 而噫, 我聖上恤農愛民之誠, 至於去丙辰還穀之策, 而殆無餘蘊矣。曲盡人情, 則若父兄之說門內事, 哀矜惻怛, 則若慈母之保赤子, 當是之時, 擧國之民, 莫不欽誦相告曰, 我聖上察民之瘼, 若是其詳也, 我聖上恤民之隱, 若是其至也。必將有大設施大變通, 使我一...
○ 敎平安監司
韓用龜
書, 王若曰, 任北門銷鑰之寄, 得人最難, 按
西路
鈐轄之權, 非卿莫可, 庸撤薇垣之席, 遠莅
箕
封之墟, 惟卿, 珪障令姿, 簪纓華閥, 政事文學之俱備, 蔚爲一世之所推, 愷悌恬雅之足稱, 綽有古家之遺範, 銓部著佐貳之譽, 鑑衡克平,
松京
任保釐之責, 管轄得重, 所以倚毗之彌篤, 嘉乃望實之俱隆, 眷彼
關西
一區, 實我海東重鎭, 燕寒之煙塵不警, 戎備多疎虞之嘆, 殷師之風敎寢遐, 俗尙有鹵莽之患, 民生漸瘁, 絡繹冠蓋之相望, 奸僞日增, 繽紛錢穀之爲弊, 公私罄竭, 疇任撫摩之方, 閭里蕭條, 政急整理之要, 玆授卿以平安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度使·巡察使·管餉使·平壤府尹, 卿其祗服寵命, 勉恢嘉猷, 黜陟惟在公心, 佇見澄淸之譽, 廉愼自是本色, 宜勉節損之規, 分九重宵旰之憂, 詎無惠澤之均布, 恢萬民息蕃之道, 可見弊瘼之自蘇, 自餘稟裁, 厥有典憲。於戲, 西城之裘帶自緩, 庶見藏甲之謠,
北闕
之星辰遙瞻, 應切依斗之悃, 故玆敎示, 想宜知悉。
知製敎
李貞運
製進
○ 敎平安監司
韓用龜
書, 王若曰, 任北門銷鑰之寄, 得人最難, 按
西路
鈐轄之權, 非卿莫可, 庸撤薇垣之席, 遠莅
箕
封之墟, 惟卿, 珪障令姿, 簪纓華閥, 政事文學之俱備, 蔚爲一世之所推, 愷悌恬雅之足稱, 綽有古家之遺範, 銓部著佐貳之譽, 鑑衡克平,
松京
任保釐之責, 管轄得重, 所以倚毗之彌篤, 嘉乃望實之俱隆, 眷彼
關西
一區, 實我海東重鎭, 燕寒之煙塵不警, 戎備多疎虞之嘆, 殷師...
○ 戊午十二月二十九日午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假注書
李允謙
, 記注官
金景煥
·
承膺祚
, 以次進伏訖。命書榻敎曰, 進御忍冬茶一貼煎入。仍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戊午十二月二十九日午時, 上御便殿。都承旨入侍時, 行都承旨
李晩秀
, 假注書
李允謙
, 記注官
金景煥
·
承膺祚
, 以次進伏訖。命書榻敎曰, 進御忍冬茶一貼煎入。仍命退, 承史以次退出。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