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즉위년
1800년 (경신)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7책(탈초본 1831책) 순조 즉위년 12월 18일 병인
1800년 嘉慶(淸/仁宗) 5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陰
行都承旨
南公轍
內閣直
。 行左承旨
鄭尙愚
坐
。 行右承旨
申獻朝
坐直
。 左副承旨
崔獻重
坐
。 右副承旨
金近淳
坐
。 同副承旨
嚴耆
坐直
。 注書
金啓溫
病
一員未差。 假注書
呂東植
仕
尹致永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吳洪錫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申獻朝의 啓
○
申獻朝
啓曰, 行大司憲
李敬一
呈辭, 執義
高宅謙
, 掌令
姜文會
·
閔慶世
, 持平
安廷善
·
趙恒存
傳旨未下,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申獻朝
啓曰, 行大司憲
李敬一
呈辭, 執義
高宅謙
, 掌令
姜文會
·
閔慶世
, 持平
安廷善
·
趙恒存
傳旨未下,...
御營廳의 軍兵이 日次私習한다는 嚴耆의 啓
○
嚴耆
啓曰, 御營廳將官來言, 今日本廳軍兵, 日次私習云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嚴耆
啓曰, 御營廳將官來言, 今日本廳軍兵, 日次私習云矣, 敢啓。傳曰, 知道。
○ 傳于
嚴耆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嚴耆
曰,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
○ 傳于
金近淳
曰, 右副承旨入侍。
○ 傳于
金近淳
曰, 右副承旨入侍。
○ 以執義
高宅謙
, 掌令
姜文會
·
閔慶世
, 持平
安廷善
·
趙恒存
, 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金孝秀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申獻朝
曰, 只推。
○ 以執義
高宅謙
, 掌令
姜文會
·
閔慶世
, 持平
安廷善
·
趙恒存
, 司諫
朴瑞源
, 獻納
金孝秀
牌不進罷職傳旨...
○ 議政府吏曹館閣堂上同議弘文錄揀擇五點,
吳翰源
·
朴命燮
·
李寅采
·
沈銖
·
張錫胤
·
尹寅基
·
申溆
·
李東冕
·
安廷善
·
李重蓮
·
鄭魯榮
·
嚴思彦
·
任厚常
·
申龜朝
·
李東萬
·
柳台佐
·
李象謙
·
李敬參
·
李基憲
·
金會淵
, 以上取二十人。
○ 議政府吏曹館閣堂上同議弘文錄揀擇五點,
吳翰源
·
朴命燮
·
李寅采
·
沈銖
·
張錫胤
·
尹寅基
·...
○ 傳于
南公轍
曰, 政官待明朝, 牌招開政。
○ 傳于
南公轍
曰, 政官待明朝, 牌招開政。
○ 大王大妃殿以承傳色口傳下敎曰, 今日筵說, 使五月筵敎記注之注書, 詳細記出。
○ 大王大妃殿以承傳色口傳下敎曰, 今日筵說, 使五月筵敎記注之注書, 詳細記出。
○
鄭尙愚
, 以
山陵都監儀軌
廳言啓曰, 本都監儀軌郞廳
洪元燮
有頉, 代副司果
洪樂正
差下, 使之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鄭尙愚
, 以
山陵都監儀軌
廳言啓曰, 本都監儀軌郞廳
洪元燮
有頉, 代副司果
洪樂正
差下, 使之察任, 何如? 傳曰, 允。
○
金近淳
, 以均役廳言啓曰,
黃海道
暗行御史
閔命爀
書啓別單中,
海州
浦沿各坊鹽盆, 及
長淵
各浦靑魚箭陳廢白徵者, 申飭査櫛, 可代者充代, 可頉者永頉事, 令該廳稟處之意, 自備局草記允下矣。以道比摠, 頉此補彼, 卽是均役事目, 而今以繡啓觀之, 白徵之外, 亦有加現之可以塡代者, 毋論漁箭漁網船隻鹽釜, 使之査其陳破, 檢其時起, 可減者減之, 可增者增之, 通一道以衍補縮, 民無白徵之患, 公無漏稅之弊事, 該道道臣處, 另加分付, 何如? 傳曰, 允。
○
金近淳
, 以均役廳言啓曰,
黃海道
暗行御史
閔命爀
書啓別單中,
海州
浦沿各坊鹽盆, 及
長淵
各浦靑魚箭陳廢白徵者, 申飭査櫛, 可代者充代, 可頉者永頉事, 令該廳稟處之意, 自備局草記允下矣。以道比摠, 頉此補彼, 卽是均役事目, 而今以繡啓觀之, 白徵之外, 亦有加現之可以塡代者, 毋論漁箭漁網船隻鹽釜, 使之査其陳破, 檢其時起, 可減者減之, 可增者增之, 通一道以衍補縮, 民無白徵之患...
○ 庚申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王大妃殿垂簾,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右副承旨
金近淳
, 同副承旨
嚴耆
, 假注書
尹致永
, 事變
〈假〉
注書
吳洪錫
, 記注官
承膺祚
, 記事官
洪奭周
, 領府事
李秉模
, 領議政
沈煥之
, 左議政
李時秀
, 右議政
徐龍輔
, 行兵曹判書
李祖源
, 行護軍
金文淳
, 行刑曹判書
趙尙鎭
, 水原留守
李晩秀
, 禮曹判書
韓用龜
, 吏曹判書
徐邁修
, 知訓鍊事
徐有大
, 行護軍
李祖承
, 戶曹判書
李書九
, 行護軍
尹行恁
, 刑曹參判
申大顯
, 行護軍
申大謙
, 同知中樞府事
李漢豐
, 行都承旨
南公轍
, 校理
韓興裕
以次進伏訖。
秉模
等曰, 大雪方下, 日氣陰寒,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秉模
等曰, 大王大妃殿湯劑前, 連進童便, 膈間滯候, 尙未復常, 不勝憂念之萬萬矣, 上曰, 今日則始有差勝之效, 湯劑連爲煎入也。
秉模
曰, 每於早朝煎入, 爲宜矣。上曰, 依此爲之。仍命書榻敎曰, 大王大妃殿進御加味蔘·橘飮, 自今日一貼式煎入。
秉模
等曰, 王大妃殿氣候,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秉模
等曰,
惠慶宮
氣候,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秉模
等曰,
嘉順宮
氣候,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秉模
曰, 臣待罪藥院, 只聞醫女之所傳, 諸般症候, 詳未承聞, 議定湯劑之際, 恐有相左之慮, 是豈愼重之道乎? 仍奏曰, 大王大妃殿, 湯劑, 連爲議定, 而症候諸節, 無以詳細承聞,
鰲興
國舅奉祀孫, 卽令銓曹, 相當職調用, 以爲承候之地, 何如?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煥之
曰, 臣等俱以無似之質, 職忝具瞻之地, 不能董飭百官, 日前伏承萬萬非常之敎, 不勝悚惶, 而只緣臣等之罪, 致煩辭敎之過中, 臣等去益震剝矣。上曰, 卿言則是矣, 而使予無此擧, 專在於卿等矣。
時秀
曰, 日前辭敎, 以臣等之罪, 至有過中之擧, 如臣等有罪, 則但當治臣等之罪而已, 勿復更費如是非常之敎, 是臣區區之望也。上曰, 卿言, 果然是矣。大王大妃殿, 敎曰, 次對之進定於今日者, 將有洞諭之事也, 卿等詳細承聽, 一心對揚, 以扶我孤危之國勢也。仍下諺敎一通, 命承旨讀奏,
耆
進伏讀奏, 大王大妃殿下敎曰, 都承旨讀之也。
公轍
進前曰, 小臣本不嫺於諺文矣。
耆
讀奏訖, 大王大妃殿敎曰, 今玆諺敎, 卽所以闡明我先大王未卒之志事也。我先王御極二十餘年, 秉執義理, 至精至微, 至於五晦筵敎, 嚴正懇惻, 剖柝無餘, 而終乃使之自明·自首者, 亶出於一段爲世道之至誠苦心, 不幸未及處分, 遂成末命, 若使當日, 竟無自明·自首之人, 則先王之一番大處分, 其可已耶? 在今日君臣上下追念先敎之道, 何敢不以先王之心爲心, 以明先王未卒之志, 而主上方在沖年, 猶未及盡燭於前後事實, 未亡人哀疚之中, 疾病相仍, 神思索然, 無由振作, 至于今荏苒矣。至於諸大臣, 皆以先朝眷遇之臣, 或在元輔之任, 或居參助之地, 雖以一二閣臣言之, 偏被先朝之殊私, 承聞先朝之義理, 非比他人, 而六月以後, 今已半年, 迄無一事追念闡明之擧, 寧不慨然之甚乎? 至若領相, 自先王時, 付之以義理, 而觀於近日凡事, 常多玩愒姑息底意, 而全沒勇往擔當之氣, 振擧國事之責, 將恃於誰乎? 未亡人千思萬量, 不得已至有此擧, 卿等須知予今日爲此擧之意, 咸與聽悉, 轉相告諭, 而使之自明·自首者, 乃是先王之遺意, 更不可遷延時日, 大臣以下, 旣聞此敎, 各陳所見也。
秉模
曰, 累萬言諺敎, 丁寧剖柝, 闡明先王之情事, 發揮先王之義理, 我先王有志未就之事, 欲言未忍之意, 洞然明白, 更無餘蘊, 怳若更侍先王之側, 復承先王之敎也? 惟我先大王一副苦心, 嚴正之中, 有惻怛焉, 惻怛之中, 有嚴正焉。莫重·莫大之義理, 至精·至微之秉執, 辨之也明, 守之也固, 二十餘年如一日, 以至有五月末命而無復餘蘊, 先大王豈預知五月筵敎之爲末命, 而如是諄諄哉? 天旣付先王以義理之重, 故不知不言之中, 默啓其衷, 有此一番敷諭於凭几之前者, 殆若洪範九疇之錫與
神禹
也。大抵義理之精, 惟聖人, 乃能剖柝, 非凡民之所得與, 而一經聖人剖析之後, 凡民皆可以遵此而行, 雖有至凶·至頑之徒, 奉覽諺敎, 孰不痛革舊習, 咸與維新乎? 不知者, 以自明·自首, 謂之可愧, 而偕至大道, 得免於詿誤, 有何可愧之端乎, 不然則邦有常憲, 烏可貸乎? 今玆諺敎, 旣可以大明先王之義理, 而慈聖殿下盛德陰功, 實爲億萬年無彊之休, 臣惟有欽仰攢祝而已。
煥之
曰, 臣之所以藉手事我先王者, 唯義理而已, 我先王一副當義理之秉執, 明如日月, 嚴如鈇鉞, 臣雖無似, 豈不仰思所以闡明之道哉? 六月以後, 神精遁爽, 觸事昏錯, 無由一半分裨補, 常切懍蹙之忱矣, 今承慈敎, 責諭縷縷, 臣罪萬死, 更無可達矣。今玆下敎, 剖析無餘, 聖上雖在沖齡, 一番奉覽, 義理源頭, 自可洞然劈破, 豈不爲宗社無彊之休乎? 先大王五月筵敎之後, 木石豚魚, 孰不孚感, 而又承今日之慈敎, 雖有若干迷不知變之類, 又豈不惕然知懼, 思所以革舊圖新乎? 六月十二日之敎, 臣未登筵, 雖不親承, 而亦嘗一聞於筵臣矣。初以三日定限, 使之自明, 旋又寢定限之敎, 及至十六日, 臣與僚相, 同入診筵, 仰承下敎, 有曰匪類幽陰之徑, 以千岐百蹊, 鑽刺窺伺之狀, 予皆已知之矣。渠若不自現而出於予口, 則渠將至何境乎? 伊時玉音, 丁寧在耳, 尙今追思, 不勝嗚咽, 乙卯以後, 未有廓然之效, 六月之後, 又未能大加闡明, 此莫非臣等之罪也。
時秀
曰, 先大王爲義理爲世道懇懇勤勤之苦心, 臣等豈不仰認, 而至於近日, 劈破源頭痛矯俗弊之敎, 臣之承聞於筵席, 不啻一二次矣, 爲今日北面之臣者, 苟或少違於此, 則其可曰有臣分乎? 今日累萬言慈敎, 丁寧懇至, 追先王未卒之志, 必欲使一世迷頑之輩, 偕造大道, 咸與維新, 旣聞此敎, 孰敢不曉然覺得, 期於丕變前日之習乎? 先王秉執之義, 慈聖闡揚之德, 從此可以大明於萬世, 欽仰頌歎, 不知所達矣。
龍輔
曰, 伏奉慈敎, 首尾累數萬言, 丁寧懇惻, 至嚴·至正, 上自某年源頭, 歷敍乙·丙之爲乙·丙, 凡六七轉而至于壬子, 仍以今年五月筵敎, 爲一篇之歸趣, 先大王三十年所秉執之大義, 無不發揮。臣等奉聆以來, 欽仰之餘, 繼以掩抑, 今日諸臣, 孰非先大王化育作成中人, 而若臣則出入邇列, 最爲日久, 凡於義理精微, 聞之也最專, 故信之也愈篤。 若論今日不能闡明之罪, 則臣實爲首, 而且以五月筵敎中許令自首之敎, 言之, 以我先大王日月之明, 豈不知醞釀譸張之自有其人, 而不爲明賜處分? 只令許其自首者, 誠以天地之仁, 不欲遽加威刑, 先以申令之意, 敷此下敎, 俾開其一線生路。渠雖狡頑有餘, 苟有一分秉彝之心, 尙庶幾感恩畏威, 卽地首實, 以圖自新之道, 而無奈狼性難化, 一直抵賴, 終不自服於先大王在宥之日, 至今思之, 痛惋尤倍。 今下慈敎, 又若是諄複, 有足以孚感豚魚, 見此敎而若又一向梗化, 則是眞梟心·獍腸之類也, 仁人之所必惡, 聖世之所必誅, 臣等雖甚無似, 豈不效鷹鸇逐雀之義乎? 大王大妃殿敎曰, 諸宰亦以次陳達也。
祖源
曰, 諸大臣旣皆仰陳, 臣更無可達矣。
時秀
曰, 此重臣自來重聽, 似未諦聞諺敎而然矣, 仍略告以慈敎梗槪。
祖源
曰, 如是下敎之後, 又豈有不率敎之類乎? 如有之, 則此乃亂臣也, 孰敢不明目致討乎?
文淳
曰, 大行朝秉執之大義理, 嚴正牢礭, 自御極之初, 鋤治凶逆, 嚴於鈇鉞, 信如金石, 二十餘年如一日, 今日廷臣, 苟有一分人心, 豈敢有他意哉? 至於五月晦日之筵敎, 義理剖析於牖迷, 德意藹蔚於矯俗, 而奄遭罔極, 便成末音, 則當此之時, 尤豈有頑不率敎之類乎? 萬一有之, 邦憲自在矣, 今奉慈敎, 嚴明懇惻, 臣不勝欽仰贊歎之至。
尙鎭
曰, 先大王二十五年所秉執之大中至正底義理, 今日廷臣, 孰敢不一心固守, 而設有一二不率敎之輩, 見今日慈敎之後, 又孰不曉然覺悟, 咸底於惟新之域乎?
晩秀
曰, 臣十年近密, 偏被恩造, 朝夕淸燕之敎, 前後絲綸之降, 浸灌耳目, 銘鏤肝肺, 先大王卓越今古建諸天地之大義理, 仰之如日月, 信之如四時, 今日累千言慈敎, 勤勤懇懇, 所以闡明先王之聖德, 發揮先王之志事, 靡有餘蘊, 臣不勝感泣攢頌之至。至於五晦筵敎, 寔出於剖析大義, 曉牖迷俗之至仁·至誠, 凡今北面之臣, 孰敢不惕然感懼, 偕底大道, 而其時事端, 則由於小臣靜攝之中, 仰貽聖慮, 至今追惟, 抑塞惶隕, 不知所達矣。
用龜
曰, 今日臣子之藉手事君者, 卽我先大王二十五年秉執之義理也。凡在橫目之列者, 孰敢背馳, 而或有不逞之徒, 譸張誑惑, 掩翳我聖德, 乖亂我世道, 則臣等當明目張膽, 以效鷹鸇逐雀之義矣。伏況先大王五晦末命, 嚴正惻怛, 有足以孚感豚魚, 而尙無自明·自首之人, 寧不痛惋? 今伏承所下慈敎, 屢千萬言, 亶出於明義理矯世俗之盛德至仁, 臣不勝欽仰攢誦之至矣。
邁修
曰, 臣雖至愚·至迷, 厚被先王之恩造, 屢承先王之敎誨, 豈不識先大王一副當義理之所在哉? 五月筵敎, 拈出矯俗二字, 洞辨其爲忠爲逆爲君子爲小人之分, 雖或迷不率敎之人, 亦必欲使之革心·革面, 咸與維新, 而志事未卒, 遽成末命, 追惟痛隕, 尤切罔極。今承慈敎, 剖析尤益明白, 辭敎尤益嚴截, 雖豚魚木石之迷頑, 豈不惕然醒悟, 皆有以變化氣質乎?
有大
曰, 慈敎縷縷, 明白懇到, 臣雖年老聽瑩, 未盡諦承, 而先王遺意, 庶可以愈益闡揚, 欽頌之餘, 不勝掩抑矣。
祖承
曰, 今日慈敎, 嚴正懇惻, 發揮先大王聖德苦心, 無復餘蘊, 登筵諸臣, 孰不掩泣承聆乎? 若復有不率敎之徒, 迷不知感悟, 則厥罪有浮於殷之頑民, 斷當以法治之, 然後世道庶可以底定矣。大王大妃殿敎曰, 其間廟務, 想多積滯, 而今已晩矣, 日氣陰寒, 主上開戶久御, 亦爲可悶, 次對則後日稟處, 以此諺敎, 筵退後詳細輪見, 必思闡揚之方也。今玆諺敎, 實是仰體先王遺意之擧, 豈予可已而不已者哉? 自明·自首之擧, 必使之無淹時日, 而若或謂主上幼沖, 女君臨朝, 而有一分輕忽之心, 則邦憲自在, 予雖一婦人, 豈無可爲之道乎? 須各惕念擧行也。仍又下諺敎,
耆
奉命讀奏訖, 大王大妃殿敎曰,
李書九
之一味逡巡, 期於必遞, 未知其果何意思? 頃見疏本, 多有可怪底句語, 此重臣之有才局有所執, 已自先朝, 稔聞久矣, 度支特除, 豈有別般所聞處而然乎? 此重臣如此, 寧不慨然? 實非平日之所恃矣。大臣所見, 果何如?
秉模
曰, 臣於見其疏之後, 亦與領相, 有所酬酢, 而其中一二句語, 爲大妄發矣。臣與
書九
, 素不相識, 而近年以來, 周旋於有司之任, 亦知其爲人, 其人則決非背馳義理之小人矣。且厚被先朝之眷愛, 致位至此, 顧今朝象渙散, 位著乏人之日, 又以先朝所成就之人, 過加摧折, 俾不得復起爲人, 則豈不可惜乎? 愚見如此, 未知何如矣。
煥之
曰, 其疏句語, 果是大妄發, 而若專歸之以釣名之小人, 則在渠誠至冤矣, 自先朝任事之時, 臣與之同事, 觀其爲人, 則性甚褊狹。 向日適有遠接使極擇之敎, 以前戶判差送, 而仍以
書九
特除, 近來頗有嘵嘵之外論,
書九
亦聞此等辭說, 而恐其貽累於聖德, 故有此不審之句語, 若目之以小人, 則恐非其本情矣。
時秀
曰, 其言則果大妄發, 而背馳義理之目, 則誠至冤矣。
龍輔
曰, 其言雖甚不審, 只可歸之於妄發, 若以小人目之, 而有此行遣, 則處分恐或過中矣, 臣之區區所見, 竊以貽累聖德, 爲慮, 故不敢不一陳於簾前矣。大王大妃殿敎曰, 此重臣如此, 他人何論? 予之如是處分, 出於萬不獲已, 卿等亦悉此本意, 遍諭於在廷諸臣也。予之否德, 何敢比擬於
宣仁太后
, 而
宣仁
之用
司馬光
·
呂公著
, 亦豈聞人言而用之乎?
書九
之言, 如彼其怪, 若此而何以做得國事乎? 卿等之言雖如此, 予難聽施矣。
煥之
曰, 臣非敢請處分之還收也, 慈敎中小人二字, 在渠實爲至冤, 臣之所奏, 只欲明渠之心跡而已。
秉模
曰, 臣旣非時任, 如是屢煩, 亦涉出位, 而所見則不敢不仰達矣。
孔子
爲政而誅
少正卯
,
少正卯
, 魯之聞人也, 然而其罪狀明著, 故
孔子
誅之而人心協服, 若罪狀未著而誅之, 則亦何以厭服人心乎? 今此慈敎, 若遽頒下, 則中外物情, 必多拂鬱, 朝廷爻象, 亦多渙散, 在上造化之權, 臣雖未敢容議, 而迷見旣已如是, 若諉之以位非時任而有所囁嚅, 則是負先王也, 亦負聖上與慈聖也, 臣豈忍爲是乎?
煥之
曰, 今月大政, 例以二十日定行, 而聞銓堂言, 則實無及期之勢云, 二十二日設行, 亦多近例,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曰, 日已晩矣, 卿等卽爲退去。
秉模
等先退, 大王大妃殿敎曰, 吏判進前。
邁修
進前, 大王大妃殿敎曰, 此吏判之擇任, 意非偶然, 而近來政注之間, 雖或有可取, 大抵多因循周便底意, 而未見爲世道激濁揚淸之擧, 豈不慨然? 大政當前, 須另加淬礪也。
邁修
曰, 臣以無似, 厚被恩造, 豈不欲殫竭對揚, 而不但自來見識之鹵莽, 年已七十, 神精衰耗, 前忘後失, 雖不敢言私, 而方當大政, 實爲罔措矣。大王大妃殿敎曰, 用人之政, 專在於銓衡, 須以公明二字, 殫心做去, 克盡爲國之誠也。
邁修
曰, 蔭官陞六後, 準六朔經一考, 始擬於五品窠, 而間因排望之苟簡, 以未經一考之人, 啓稟陞擬事, 定式矣。八月大政陞六之人, 至今月未準六朔之限, 五品窠無以排擬, 合有變通之道,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又曰, 諸道褒貶題目之可合降考者, 謹已稟覆, 而
慶尙道
啓本中,
晉州
牧使
尹魯東
題目, 純是貶辭, 當爲罷黜, 而係是譴補, 雖不得擧論, 終難仍置, 故敢此仰達矣。 上曰, 依爲之。
出擧條
大王大妃殿敎曰, 今姑退去, 如有所奏, 待都政日爲之也。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大王大妃殿, 傳曰, 嗚呼, 日月如流, 大行王因山奄過, 虞卒已畢, 萬事已矣, 夫何逮及? 痛念大行王御極二十餘年, 恤恤銜哀, 如窮人無所歸, 曾無一日爲君之樂, 如此情事, 豈往牒帝王之所有哉? 然大行王所以處人倫常變之間者, 各盡其分, 較然如金秤, 旣不以恩掩義, 又不以義廢恩, 惻怛之意, 每行於嚴正之中, 秉執之確, 不撓於至艱之際, 無不卽乎人心之安, 合乎天理之正, 苟非超越百王之德, 安能如是? 嗟乎, 大行王盛德至善, 旣如是矣, 奈何干犯某年義理者? 作俑於始, 一種凶狡之類, 祖述於後, 乃敢潛懷不滿, 訾誣聖躬, 無復餘地, 渠則自處以復讐之義, 而謂先王弁髦於是, 渠則自托以尊本之禮, 而謂先王持難於是, 矯誣聖德, 歸諸不敢言之科, 噫其痛矣, 此輩通天之罪, 豈可勝誅哉? 先王非不洞燭於此輩情狀, 而一段苦心, 亶在於全保鎭安, 故壬子夏, 頒下許多綸音·筵說, 庶幾使頑愚之徒, 少開其惑, 自戢其惡, 此蓋偃武修文化龍蛇爲赤子之聖意。惟玆聖恩, 於渠輩, 不啻如天地河海之德意, 尙不知感戢, 一向背馳, 以角勝於先王秉執之義理, 爲務, 譸張誑惑, 寔繁其徒, 邇來七八年間, 人心之陷溺日深, 世道之澆訛滋甚, 國勢益以凜綴者, 是誰之罪? 夫以先王之明, 亦豈不洞燭於是, 而每以鎭安休息, 爲一副規模, 故又不忍率然用法矣。今年五月晦, 又下萬餘言筵敎, 自源頭劈破義理, 剖析忠逆, 而其曰, 一轉而干犯某年大義理, 再轉而爲乙未, 三轉而爲丙申, 四轉而爲丁酉之敎, 卽所以從源頭劈破義理也。其曰, 入於此者, 國邊也, 忠也, 君子也, 出於此者, 賊邊也, 不忠也, 小人也之敎, 卽所以剖析忠逆也, 終曰, 思所以自明之方之敎, 卽所以開其棄舊自新之路也, 先王於渠輩全保鎭安之苦心血誠, 其果何如也? 然先王於此, 有不忍到底索言, 以自傷其惻怛之心者, 故又有曰, 今玆下敎, 忍之又忍, 平說之又平說, 渠輩雖甚凶頑, 苟有一分人心, 則見此筵敎, 仰思所以不忍索言之故, 豈敢不惕然泚顙, 翻然回心, 以求免於背馳義理陷溺賊邊之科哉? 然忍之又忍, 則凶徒之前後情節, 無由昭布, 而先王之志事, 未免䵝昧矣, 平說之又平說, 則義理之精微曲折, 無由洞辨, 而人心之誑惑, 終難開牖矣。然則忍之平說四箇字, 是先王, 以自己情事之惻怛, 不忍說道之故也, 然以後王闡揚先志之道, 揆之, 則又何可一切含忍, 不一番洞說, 以曉世上之頑愚哉? 然今主上, 方在沖年, 如此事實, 何由盡燭? 以是之故, 未亡人不得已拭淚敷告, 嗟, 汝大小臣工, 敬恭諦聽。 大抵
英廟
朝某年處分, 蓋出於萬不得已之擧措, 然爲臣子而乃敢干犯於此, 則其罪不容於誅, 觀於伸白
韓鍮
之處分, 可知聖意之攸在矣, 渠旣有所干犯, 又生翻覆之計, 肆發凶言, 至欲動搖我國本, 其所包藏, 又果何如也? 此所以一則干犯, 二則干犯, 正筵敎所謂一轉而干犯於某年大義理者也。惟其源頭之醞釀, 如是, 故及乎乙·丙之間, 末流懷襄, 沮遏代理之命, 謀危貳極之位, 宗社幾乎覆亡, 而幸賴兩朝慈孝彌篤, 渠輩凶圖, 竟不得售, 宗社底安, 此豈人力? 實皇天之所默佑也。自是以後, 渠輩怨國讐君之心, 日益以深, 綢繆排布, 密勿爛熳, 逆變幾月斯興, 而幸賴先王, 英明乾剛, 炳幾致討, 得以折亂萌而奠國勢, 此又筵敎所謂再轉·三轉·四轉而爲乙未·丙申·丁酉者也。至於丁酉以後, 則筵敎中謂以鄶以下無譏, 此實先王爲世道哀痛之敎也, 然不一明其事實, 則一國民庶, 何由知其哀痛之所以然乎? 蓋乙·丙·丁酉之間, 若干凶黨, 略施誅竄之法, 則懲討不可謂不行, 然惟其窩窟自在, 不能正名而討罪, 黨與略治, 反使怨毒而致亂, 故丁酉以後七八年之間, 渠輩一片精神之日夜譸張, 誑惑人心者, 專在於構誣聖躬四箇字, 邪說悖論, 不勝紛紜, 而至甲辰秋,
夏
賊凶書出矣。夫
夏
賊凶書, 卽渠輩怨國讐君之首實斷案, 當此之時, 正是正名鋤治靖世定民之一大機會, 而當日治逆之政, 又未免姑息, 故此輩之揚揚無懼, 氣豪意健, 比前尤倍。又以至丙午夏秋, 釀出萬古所無慘毒之變, 及至壬子夏, 又嘯聚黨類密勿經營, 以典禮一事, 交相唱和, 期於必成乃已, 以先王秉執之確, 不少撓奪, 則此輩, 乃敢以忘本忘讐窮凶至悖之說, 詆毁聖德, 以爲操切脅持之計, 渠輩於
景慕宮
, 有何至誠血忠而然耶? 此不過干犯某年之逆, 爲淸議所攻斥, 勢不兩立之故, 必欲拚死, 圖成典禮之擧措, 爲自脫罪名移禍士類之計, 其心所在, 孰不如見肺肝乎? 且渠輩, 旣以復讐爲大義, 則當報之讐, 莫如干犯某年者, 而乃與之爛熳同歸, 反以攻斥干犯者之淸議, 視若血讐, 必欲百計構害者, 其何故也? 倘非先王之英明, 則士類其有孑遺乎? 思之及此, 安得不氣短而心寒也? 大抵, 數十餘年來忠逆是非之爭, 雖曰多端, 而論其源頭, 不過本於某年大義理而已。無論戚里與外廷, 若曰干犯於某年大義理者, 曰忠曰是, 則攻斥干犯者之人, 信當爲逆爲非, 若曰攻斥干犯者之人, 曰忠曰是, 則干犯者, 亦當爲逆爲非, 自古陰陽淑慝之分, 曷嘗有兩是, 亦曷嘗有兩非哉? 是乃古今天下不易之常理, 三尺童子, 亦所當知也。義理之較然如此, 而惟彼一種狡黠之徒, 乃又曰
春秋
無義戰, 務爲兩斥, 以立幟於一世, 是則不彼不此, 中立兩間, 以賭漁人大利之計也。況自古忠逆分黨之際, 名曰中立者, 孰有不爲賊邊, 又有不禍人家國者乎? 其亦可懼哉? 筵敎又曰, 某某人之扶植義理者, 亦豈必盡是與戚里相親者乎? 聖意實所以明淸議之扶義理者, 非出於親附戚里之私, 則戚里之爭, 出於義理之公, 不待言而自明矣, 一邊人乃敢扭捏句語, 變幻本意, 以爲擯斥國邊之欛柄, 其設心造意, 尤可痛矣。嗚呼, 以先王盛德至孝, 不幸遭前古帝王所無之情境, 其所以處之者, 如彼其至誠盡分大中至正, 雖
堯
·
舜
之聖當之, 所以處之者, 又何加此? 爲臣子者, 誠能仰體君父之情事, 則但當有掩抑嗚咽欽仰頌祝而已, 又豈容喙於其間, 而渠輩乃敢以典禮一事, 視作奇貨, 胥動悖言, 誣衊君父, 使先王平生秉執不忍言之事, 將䵝昧於百世, 究厥心腸, 是可謂有一分人心乎? 以此論之, 則渠輩雖被千剮萬斫之刑, 何敢出一聲哀冤之言乎? 大抵, 丁酉以後, 卽筵敎所謂鄶以下無譏者也, 然苟究其源委來歷, 則繼丁酉四轉之後, 又五轉而爲甲辰, 六轉而爲丙午, 七轉而爲壬子, 若論此輩始終藉口誣陷君上壞了世道之根本, 則都不出於典禮一款, 然則此輩腸肚, 實自干犯某年義理之逆, 一串貫來者, 昭不可掩矣。 噫嘻, 我祖宗四百年仁厚之澤, 何負於渠輩, 而渠輩之壞亂, 乃如是耶? 思之痛苦, 寧欲溘然。至於乙卯以後, 便是先王一初維新之政, 筵敎中曰, 乙卯以後, 予以爲, 世道深長慮之意, 拈出矯俗二字, 蓋以務從寬厚, 不欲索言之故, 只以一俗字說去, 而其實則干犯於某年義理者, 卽此一俗字, 關係於乙未·丙·丁者, 亦卽此一俗字, 居今之世, 爲今日臣子者, 孰不知矯俗二字之嚴於鈇鉞乎? 其論
金履載
事, 有曰, 外面驟看, 雖謂之究不解而說不去, 亦可, 無乃復有不知不覺之中, 如陰瘇之未卽形現於外而汨於幽陰者乎? 終又曰, 聞今日之敎者, 必有慷慨激仰, 思所以闡明之道者, 亦必有惕然悚懼, 思所以自明之方者, 又曰, 闡明與自明, 只在自家一身, 如是之後, 若又無效, 則予亦奈何? 觀此筵敎中首尾辭意, 則聖人爲世道惻怛深長之慮, 可謂泣鬼神而感豚魚矣。況其所謂惕然悚懼思所以自明之方之敎, 又是先王十分喚醒愚頑圖與維新之聖意也。是以, 雖在當日疾患困苦之中, 乃限定期日, 俾各陳疏自明, 其後只一宰臣闡明之疏外, 更無一人自明者, 此時聖候雖漸沈篤, 猶深致慨然。 乃於六月十二日筵中, 又下敎曰, 渠輩終不自明·自首, 則予不得不處分, 聖敎之懇惻嚴截, 至於如此, 以是觀之, 渠輩終不自明·自首, 則先王大處分, 果終得已耶? 然則使之自明·自首之擧, 乃先王之末命, 卽其不得已之志事也。況其義理之關係何如, 事體之嚴重何如, 則以大殿情事及予之所處, 曷敢曰先王已昇遐而不思所以究竟對揚之道哉? 然則予今日之擧, 旣可已而不已者耶? 國之所以爲國, 人之所以爲人, 不過義理而已, 義理斁晦, 則國而夷狄, 人而禽獸, 夷狄禽獸, 何以爲國? 先王所以苦心血誠, 秉義理如鈇鉞, 牖頑迷如穉子, 必欲偕底大道者, 爲是之故。 以是言之, 則於渠輩, 實是化鬼爲人起死回生之大機會, 變賊邊爲國邊, 變不忠爲忠, 變小人爲君子, 不過如戶轉樞, 何憚而不爲乎? 敷告腹心, 如是懇切, 尙敢悍然恃頑, 不知變動, 則是渠之爲心, 自甘凌蔑先王之成命, 終爲梗化之凶類也。王府關石, 不壞而在, 過此以往, 非予所知, 欲使自明·自首者, 不淹其時日, 以尋生路, 嗟汝在廷, 咸須知悉。又傳曰, 嗚呼, 予未亡人遭不幸之時, 逃遁不得, 垂簾聽政, 每念我朝四百年后妃辭令不出閨門外之家法, 有靦面目, 而遵行古事, 不得已頒下辭敎, 除拜官職, 予雖處深宮, 義理則自謂粗有所知, 違於義理之事, 予豈忍爲之乎? 朝臣之本末長短, 曾有所仰聆於吾先王者,
李書九
之才諝, 可堪於戶惠堂之遺音, 予至今思之, 故向來戶判有闕, 特爲除授矣, 見其辭疏, 其中句語以爲, 此必有以不肖姓名, 上誤予聽, 謂予聽誰言而爲之乎? 千古寧有如許告君之辭, 予之左右, 不過女侍數人, 誰知渠姓名? 其外卽予本第人也。予之區區所見, 不欲以朝廷政令間事, 問於私親, 故初無問之之事, 其外卽大臣·諸臣,
李書九
亦豈非其中人乎? 渠之疏語, 殆若有誰從密逕, 以渠姓名告知於予者然, 爲予政令之累, 姑無論, 我朝聖神相承之後, 豈有似此之事乎? 渠敢爲此言釣名, 而顧瞻他日, 全欲背馳義理, 以巧密之計, 混翳我一初淸明之治, 從此人心渙散, 朝象潰裂, 如許小人, 若不嚴處, 豈曰有君君臣臣之倫綱乎? 然而猶不忍處分矣。日前以褒貶事, 大殿侵夜酬應, 不就寢而煩惱, 予勸以處分猶爲難愼, 予雖不更勸, 而以大司成
鄭大容
事, 言之, 無情勢而無端違牌, 近來不顧分義, 如是無嚴者, 皆是效則於如
李書九
者而然, 懲一勵百之道, 豈可不嚴加處分? 戶曹判書
李書九
, 爲先削職, 絶島定配。大抵
李書九
上疏句語, 人孰不知, 而此時三司之臣, 無一言, 寧不寒心乎?
○ 庚申十二月十八日午時, 上御
熙政堂
。 大王大妃殿垂簾, 大臣·備局堂上引見入侍時, 右副承旨
金近淳
, 同副承旨
嚴耆
, 假注書
尹致永
, 事變
〈假〉
注書
吳洪錫
, 記注官
承膺祚
, 記事官...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