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3년
1803년 (계해)
1월
2월
윤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9책(탈초본 1870책) 순조 3년 8월 24일 병술
1803년 嘉慶(淸/仁宗) 8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林蓍喆
病
。 行左承旨
趙觀鎭
牌招啓辭未下
。 右承旨
沈象奎
坐
。 左副承旨
金宗善
坐直
。 右副承旨
李文會
坐
。 同副承旨
閔命爀
坐直
。 注書
洪遇燮
病
朴宗琦
仕
。 假注書
徐淇修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崔秀俊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傳于
閔命爀
曰, 傳香承旨馳詣
懿陵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閔命爀
曰, 傳香承旨馳詣
懿陵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金宗善
曰, 進講入侍。
○ 傳于
金宗善
曰, 進講入侍。
○ 傳于
金宗善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金宗善
曰, 召對爲之。
○
沈象奎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此
慕華館
親臨
瑞蔥臺
時, 侍衛·寶劍·守宮, 當爲備員, 而都摠管
李書九
·
吳載熙
, 副摠管
李健秀
·
申鴻周
俱有身病, 副摠管
吳毅常
受由在外, 將不得備員, 合有變通之道, 令政院稟旨變通, 仍令該曹卽爲口傳差出, 待下批, 牌招察任, 以爲備員侍衛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沈象奎
, 以都摠府言啓曰, 今此
慕華館
親臨
瑞蔥臺
時, 侍衛·寶劍·守宮, 當爲備員, 而都摠管
李書九
·
吳載熙
, 副摠管
李健秀
·...
○
沈象奎
, 以兵曹言啓曰, 今八月二十七日, 大駕詣
慕華館瑞蔥臺
試射時, 何營軍兵隨駕, 何營軍兵留陣, 而禁軍及馬步兵, 以幾番幾哨磨鍊, 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敢稟。傳曰, 訓·禁兩營行幸時, 隨駕軍兵爲先廂, 訓將都領, 禁將率旗鼓, 先詣迎接信地, 後廂則御營廳爲之, 留營留陣, 置之, 禁軍以行幸時隨駕數磨鍊。
○
沈象奎
, 以兵曹言啓曰, 今八月二十七日, 大駕詣
慕華館瑞蔥臺
試射時, 何營軍兵隨駕, 何營軍兵留陣, 而禁軍及馬步兵, 以幾番幾哨磨鍊, 餘軍留營, 何以爲之乎? 敢稟。傳曰, 訓·禁兩營行幸時, 隨駕軍兵爲先廂, 訓將都領, 禁將率旗鼓, 先詣迎接信地, 後廂則御營廳爲之, 留營留陣, 置之, 禁軍以行幸時隨駕數磨鍊。
○
沈象奎
, 以兵曹言啓曰, 今此動駕時, 以御營廳爲後廂事, 命下矣。 在前禁·御兩營新番軍逢點後, 如値動駕時, 則有新舊番鄕軍合用之例, 而兩營新番軍, 今適上來, 使之一體出用, 禁衛營入直軍, 亦以該營新番軍替代, 何如? 傳曰, 允。
○
沈象奎
, 以兵曹言啓曰, 今此動駕時, 以御營廳爲後廂事, 命下矣。 在前禁·御兩營新番軍逢點後, 如値動駕時, 則有新舊番鄕軍合用之例, 而兩營新番軍, 今適上來, 使之一體出用, 禁衛營入直軍, 亦以該營新番軍替代, 何如? 傳曰, 允。
○ 癸亥八月二十四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進講入侍時, 知事
金祖淳
, 參贊官
金宗善
, 檢校直閣
沈象奎
, 侍讀官
李東萬
, 記事官
朴宗琦
, 別兼春秋
金蓍根
·
趙雲翊
, 以次進伏訖。
祖淳
曰, 日氣頗冷, 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祖淳
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祖淳
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祖淳
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祖淳
曰,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祖淳
曰,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上開卷, 讀前受音一遍訖。
祖淳
讀自九罭, 止狼跋二章。 上讀新受音一遍。
祖淳
解釋章句以奏。 上繼讀五遍訖。
祖淳
曰, 此章大旨, 槪與前章同, 而赤舃几几云者, 形容
周公
之遭大變, 而不失其常也。 大抵
周公
之氣像, 在平時而亦有可觀於几几之間, 故遭大變而能不改常度, 蓋其莊敬之工存諸中, 故其見於威儀者, 若是其安重舒泰, 而若無所存之蘊諸內, 則其著於外者, 必不能如是矣。 然則雖在凡人, 孰不可愼於威儀之則, 而況帝王, 萬人之所瞻也。 天子皇皇, 諸侯穆穆者, 皆指人君之威儀, 而發於外者如此, 則其內可知矣。 然徒有如此之威儀, 而不有治心之工, 則雖或作爲假飾於平常無事之時, 而如當倉卒急遽之際, 則本色自露, 未免有明帝自起撞郞之擧也, 故必於幽獨隱微之間, 用力於莊敬整肅之工, 然後雖處倉卒急遽之際, 可無此患矣, 伏願體念焉。 上曰, 閣臣陳之。
象奎
曰, 狼跋之詩, 可以見聖人亨以處困之道也。 自古聖人, 處變而不失其常者, 不但
周公
也。 語未畢, 上曰, 稱
周公
之威儀, 何獨以赤舃爲言乎?
象奎
曰, 赤舃几几, 言其足容之安重, 則足驗素履之舒泰也。 從古聖人, 未嘗不遭此等之變, 而但處之如常,
堯
有洪水之災,
舜
有井廩之變,
文王
遭羑里之厄,
周公
遭流言之謗, 以
堯
·
舜
·
文王
·
周公
之聖, 皆不免躬蹈至艱之變, 而進退從容, 無往不宜, 臨大難而不懼, 斷大事而不疑, 非聖人, 不足以語此也。 故學詩者, 不當究之於言語文字之間, 而默想其
周公
遭謗處變, 安閑不迫底氣像, 可也。 凡常人之情, 懼則或至於喪屨, 喜則或至於折屐, 而今夫處
周公
之地, 遭
周公
之變者, 孰不驚懼失措, 而其氣像之安閑, 擧止之從容, 若是其綽有常度, 此所以見聖人處也。 大抵
詩三百
, 皆出於懲創感發, 而一字一言之間, 皆有形容性情, 摸畫氣像處, 以此推觀, 然後庶有得於懲創感發之竗
[妙]
矣。 上曰, 玉堂陳之。
東萬
曰, 知事·閣臣所奏, 罄陳底蘊, 臣無容更達矣。 上曰, 九罭章, 何爲而盡得聖人之心云乎?
祖淳
曰, 大抵聖人之心, 亦無異於常情, 至誠惻怛, 藹然忠厚之意, 卽聖人之心也。 今以此詩觀之, 則其云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等語, 反復懇惻, 如怨如慕, 難於形容, 其慕聖樂德之心, 藹然自露於言外, 親而愈敬, 愛而不褻, 以至去留之際, 意至懇而辭不煩, 性情之正, 方可謂看得明白, 而其云得其聖人之心者, 亦非謂作詩者盡得聖人之全體也。 其辭意之惻怛懇摯, 若不得聖人之心, 則不能如是盡其形容也, 是亦聖人之徒也。 上曰, 閣臣亦陳此義也。
象奎
曰, 知事所奏, 誠好矣。 聖人之心, 亦非別件也。 能知聖人之所以爲聖人, 而誠悅之愛慕之, 至此之切, 故所以云盡得聖人之心也。 上曰, 玉堂亦陳之。
東萬
曰, 智足以知聖人, 故能知聖人之心也。
祖淳
曰, 其曰, 知得此意, 直是盡得聖人之心云者, 如云盡得詩人之心也。 蓋詩人, 盡道聖人之心, 則後之觀此, 知得此意, 便得聖人之心也。
象奎
曰, 說詩之道, 委曲傅會, 則其詞愈蔓, 而其旨愈遠, 後世說詩者, 每多穿鑿架說之患, 故終不得作者之心也。 上掩卷。
象奎
曰, 砲放例於
洗馬坪分所
擧行, 而今番亦依此爲之乎? 上曰, 依此爲之。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癸亥八月二十四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進講入侍時, 知事
金祖淳
, 參贊官
金宗善
, 檢校直閣
沈象奎
, 侍讀官
李東萬
, 記事官
朴宗琦
, 別兼春秋...
○ 癸亥八月二十四日申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金宗善
, 侍讀官
李東萬
, 檢討官
沈鎜
, 待敎
李敎信
, 假注書
徐淇修
, 別兼春秋
洪秉喆
·
金蓍根
, 以次進伏訖。 上開卷, 命讀之。
東萬
讀自三年夏, 止患矣。 上曰, 下番讀之。
鎜
讀自帝乃更選, 止大水。 上曰, 參贊官讀之。
宗善
讀自秋七月, 止窮民。 上曰, 閣臣讀之。
敎信
讀自立貴人, 止不能詰。 上曰, 注書讀之。
淇修
讀自徵處士, 止而已。 上曰, 上番讀之。
秉喆
讀自旣至郡, 止不出。 上曰, 下番讀之。
蓍根
讀自封皇后, 止破之。 上曰, 文義陳之。
東萬
曰, 大抵
桓
·
靈
之時, 無足可言, 而至若以
劉陶
之言觀之, 則稍有可觀, 其所謂民可百年無貨, 不可一朝有饑者, 此言甚好。 三代之時, 元無鑄錢之法, 而蓋自後世, 始有此法, 錢是財貨, 而財者國家之末節也, 至於農者, 天下之大本也。 自上古以來, 至于我朝, 莫不先務於稼穡之艱難, 而三古之世, 尙矣不論, 猗我列聖家法, 尤專在於重農二字, 至于我先大王, 祈永命諴小民之盛德大業, 雖不可一一殫擧, 而凡於歲首綸音之敎, 上辛祈穀之道, 晝宵惓惓, 靡不用極。 今我聖上, 新承丕基, 化理淸明, 政是繼述先志之一大機會也。 伏願深留聖意於祈永諴小之本焉。 上曰, 下番陳之。
鎜
曰, 今按
梁冀
之誅, 實爲當時國家之幸也。 然而以時君言之, 則刑政旣不光明, 以臣下論之, 則懲討亦不快行, 此所以特書伏誅二字, 以示筆法, 此等文義, 所當深玩處也。 伊時朝象, 頗有淸明之望, 而畢竟五宦爲侯, 末流之害, 甚於
梁冀
。 大抵有國之難愼者, 莫如爵賞, 爵賞不濫, 然後始可以觀治政矣。 伏願此等處, 深留聖意焉。 上曰, 民貧必鑄大錢者, 何也?
東萬
曰, 似禁其私鑄之弊也。 上曰,
梁冀
之誅討, 不付外廷, 而付之宦官者, 何也?
鎜
曰, 時君柔弱, 故擧措不能明正矣。 上曰, 參贊官陳之。
宗善
曰,
梁冀
之討, 不付外朝者, 聖敎誠切當矣。
冀
之罪逆, 實覆載難容, 而至是始伏法, 可謂失刑之大者, 而其誅之也, 亦不得明正其罪, 末乃憤於鄧宣事, 始有除去之意, 尤可見專出於一時之私矣。 其時外朝, 如
朱穆
等諸人, 不爲不多, 而必與彼刑餘之賤, 有此囓臂之議, 雖因其時外廷, 怵畏勢焰, 莫敢誰何, 且左右之人, 無非
冀
人, 故此雖或出於不得已之擧, 然如
朱子
所云, 大事不得不用此輩, 事定之後, 便須分界, 限立紀綱者, 正不易之道理, 而大本旣不善, 則末流之弊如彼矣。 權奸旣誅, 則進用士類, 宦寺則賞功, 而毋假名器, 使不得干政, 猶爲一半分善後之圖, 而惟其昏暗, 習於小人, 疎於君子, 蓋其近習便嬖, 一切與士夫相反, 伺候人主之意, 專以迎合爲能, 故其害至使人主惟其言而莫予違, 殆甚於
梁冀
之病國矣。 大抵東漢, 專以節義廉恥立國, 故其衰也, 戚宦雖在朝專恣, 而士夫在下者, 一邊主張淸議, 故國脈以此維持, 至於二百年之多, 及
梁冀
之誅, 而宦寺執國命, 則主張淸議之人, 竝被黨錮殺戮之禍, 而國隨以亡矣。 此正志士所以痛恨於
桓
·
靈
也, 此是治亂存亡之幾, 此等處鑑戒, 似好矣。 上曰, 閣臣陳之。
敎信
曰,
梁冀
之罪逆, 自
李固
, 亦不得明言其進餠之事, 而漢庭未有能辨之者, 彝倫斁絶無餘矣。 如
張陵
之劾奏, 可謂捨邱山之重, 而察毫芒之細矣。 史評之所臚列諸罪, 亦是
冀
薄物細故, 而最其禁省起居, 纖微必知者, 卽從古奸兇脅制人主之伎倆, 此是人君所當深察處也。 凡小人之必欲窺伺人主之動靜者, 初則出於先意迎合, 以爲自媚之計, 而及其秉權之後, 事事皆欲專恣, 則要使人主, 徒擁虛器, 不得自由, 而惟恐其一政一令之自上而出也, 此皆人君, 初爲其迎合謟媚之悅意, 而墮其蠱惑之術, 終至於權柄倒持, 措手不得矣。 若不能深惡痛絶於迎合之初, 則何以制之於勢盛威立之後乎? 所以霜氷之戒, 在於辨之不早矣。
冀
之跋扈, 初亦不敢若是其無忌憚, 而小人之所畏, 只有君子而已。 雖於敢爲不善之時, 每有厭然掩之心, 常恐淸論之議其後也。 及其權勢漸張, 人多趨附, 骩骳俯仰之類, 助成順從, 如
胡廣
之於
梁冀
, 於是無顧畏君子之心, 而肆行其兇臆矣。
廣
之附
冀
, 論以春秋之法, 則固宜先被黨與之誅, 而因
廣
之趨附,
冀
能稔惡, 至使淸議之士, 鉗口無言, 士氣由此而銷鑠, 此時徵辟之士, 皆不應詔, 只欲鞱晦自全矣。 大抵君子布列在位, 治象淸明, 則所謂淸議在朝, 而是則治世也。 若或小人柄用, 君子屛退, 則所謂淸議在野, 而是則衰世也。 至於在野之君子, 亦皆遁世, 惟恐入山之不密, 則於是乎世無君子, 而所謂淸議泯滅, 國隨以亡矣, 此所以扶植士類, 崇奬淸議, 爲治法之先務矣。
東萬
曰, 參贊官及閣臣所奏, 誠好矣。
桓帝
非但氣質懦弱, 難於爲治, 最其立志未高, 末流之弊, 至於委靡不振, 人主之立志, 必貴其宏遠矣。 上曰, 鑄錢, 萬人鑄之, 一人奪之者, 何也?
東萬
曰, 鑄錢則用之有限, 故一人足可盡之, 而至於耕農之利, 則用之無限矣。 上曰, 陰陽爲炭, 萬物爲銅者, 何也?
東萬
曰, 此是設言之辭, 而雖如此, 不能足無厭之求也。 上曰, 復斷刺史以下, 行三年喪者, 何也?
宗善
曰,
文帝
旣行斷喪之制, 則天子則不服三年, 而群下則間行三年之喪, 故復有此令矣。
敎信
曰, 服喪則去官, 故宦官不便之, 又有此斷喪之令, 此時朝廷州郡, 皆宦官之姻親族黨也。 上曰,
黃瓊
擧奏州郡貪惡, 其時朝廷多大事, 而先擧此小事者, 何也?
敎信
曰, 其時宦官專權, 朝廷濁亂, 貪官汚吏, 恣橫州郡, 民情嗷嗷, 若以目下外面見之, 則先擧貪汚之罪, 似爲急務, 所以
黃瓊
之首擧此政矣。 然
瓊
非格君之大人, 何以責備乎? 若
張綱
所謂豺狼當道, 安問狐狸者, 知所本矣。
宗善
曰, 大臣之責, 格君心以正朝廷百官, 而
瓊
則不足於輔相之材矣。 上曰,
劉陶
是立朝之人耶?
東萬
曰, 是
太學
生矣。
敎信
曰,
劉陶
之言, 明白剴切, 而其中目不視鳴條之事耳, 不聽檀車之聲者, 尤切直矣。 上曰,
劉陶
則能免禍, 而
李雲
則獨見殺者, 何也?
敎信
曰, 帝欲不諦之說, 比之
劉陶
之言, 亦非大段逆耳者, 而
雲
則論候覽封拜之初, 觸忤
桓帝
私護之心故也。 大抵人之七情, 惟怒難制, 況人主之喜怒, 因此而刑政係焉, 可不愼乎? 上掩卷。
宗善
曰,
大院君祠宇與墓所
致祭祭文, 當爲撰進, 而祭文頭辭中,
河東府大夫人
, 一體行祀之意, 措辭添入, 何如? 上曰, 依此爲之。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癸亥八月二十四日申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金宗善
, 侍讀官
李東萬
, 檢討官
沈鎜
, 待敎
李敎信
, 假注書
徐淇修
, 別兼春秋
洪秉喆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