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4년
1804년 (갑자)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0책(탈초본 1883책) 순조 4년 8월 9일 을축
1804년 嘉慶(淸/仁宗) 9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30일
晴
行都承旨
徐瀅修
病
。 左承旨
李相璜
坐直
。 右承旨
沈象奎
實錄廳進
。 左副承旨
嚴耆
坐直
。 右副承旨
李溏
坐
。 同副承旨
韓致應
推鞫進
。 注書
洪在敏
病
韓用儀
病
。 假注書
趙鐘永
仕
徐淇修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柳春東
推鞫進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韓致應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疏批未下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韓致應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疏批未下外, 未肅拜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備忘記,
彌串
僉使
金百鍊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 片箭一部, 筒兒一箇賜給。
○ 備忘記,
彌串
僉使
金百鍊
下直, 長弓一張, 長箭一部, 片箭一部, 筒兒一箇賜給。
○ 傳于
韓致應
曰, 推鞫爲之。
○ 傳于
韓致應
曰, 推鞫爲之。
○
韓致應
啓曰, 臣
致應
, 以刑房承旨, 今日推鞫進去, 下直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韓致應
啓曰, 臣
致應
, 以刑房承旨, 今日推鞫進去, 下直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嚴耆
啓曰, 卽者宗廟署官員來言, 明日秋奉審, 提調一員當爲進參, 而都提調
李秉模
在外, 提調
趙鎭寬
有身病, 不得進參云。 提調
趙鎭寬
,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卽者宗廟署官員來言, 明日秋奉審, 提調一員當爲進參, 而都提調
李秉模
在外, 提調
趙鎭寬
有身病, 不得進參云。 提調
趙鎭寬
,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卽者掌樂院官員來言, 明日
宗廟
·
景慕宮
秋奉審, 提調當爲進參, 而一提調
徐邁修
推鞫進, 提調
趙鎭寬
有身病, 不得進參云。 提調
趙鎭寬
,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卽者掌樂院官員來言, 明日
宗廟
·
景慕宮
秋奉審, 提調當爲進參, 而一提調
徐邁修
推鞫進, 提調
趙鎭寬
有身病, 不得進參云。 提調
趙鎭寬
,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卽者戶曹郞廳來言, 明日
宗廟
·
永禧殿
秋奉審, 判書
李晩秀
, 當爲進參, 而以情勢不得進去云。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卽者戶曹郞廳來言, 明日
宗廟
·
永禧殿
秋奉審, 判書
李晩秀
, 當爲進參, 而以情勢不得進去云。 卽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景慕宮
官員所報, 則明日本宮秋奉審時, 提調當爲擧行, 而都提調
李時秀
在外, 提調
李晩秀
, 以情勢不得進參云矣。 提調
李晩秀
, 令政院稟旨牌招, 以爲擧行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景慕宮
官員所報, 則明日本宮秋奉審時, 提調當爲擧行, 而都提調
李時秀
在外, 提調
李晩秀
, 以情勢不得進參云矣。 提調
李晩秀
, 令政院稟旨牌招, 以爲擧行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
宗廟
·
永禧殿
秋奉審, 當爲進參, 而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
宗廟
·
永禧殿
秋奉審, 當爲進參, 而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本宮提調, 當爲進參, 而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本宮提調, 當爲進參, 而如是違牌, 事甚未安, 更爲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再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如是違牌, 無意承膺, 事甚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三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奉審事體, 何如? 而此重臣如是屢違, 必由於太常事而然乎? 該寺提擧, 特爲許遞, 更爲牌招進去。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再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如是違牌, 無意承膺, 事甚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三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奉審事體, 何如? 而此重臣如是屢違, 必由於太常事而然乎? 該寺提擧, 特爲許遞, 更爲牌招進去。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三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終未承膺, 事體所在,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四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三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終未承膺, 事體所在,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四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四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一向違召, 無意承膺, 事體所在, 極爲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五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四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一向違召, 無意承膺, 事體所在, 極爲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五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五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無意承膺, 事體道理, 俱極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六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五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無意承膺, 事體道理, 俱極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六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更爲牌招。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六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終不承膺, 事體道理,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七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奉審隔夜, 一事逡巡, 此何道理? 今無可引之端, 仍以前牌催促, 使之明日進去。
○
嚴耆
啓曰, 兼戶曹判書
李晩秀
,
景慕宮
提調
李晩秀
六牌不進推考傳旨, 今方捧入, 而明日秋奉審, 不可不進參, 而連事違召, 終不承膺, 事體道理, 萬萬未安, 所當更請牌招, 而係是一日七牌,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奉審隔夜, 一事逡巡, 此何道理? 今無可引之端, 仍以前牌催促, 使之明日進去。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李溏의 啓
○
李溏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掌令
姜文會
在外, 執義
洪受浩
, 掌令
鄭澣
, 持平
任百禧
聯箚, 持平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溏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掌令
姜文會
在外, 執義
洪受浩
, 掌令
鄭澣
, 持平
任百禧
聯箚, 持平一員未差,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溏
以義禁府鞫廳大臣意啓曰, 推鞫爲之事, 命下矣。 臣等今方來會, 而知義禁
韓晩裕
在外, 不得備員, 今姑許遞, 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 待下批牌招, 以爲參坐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李溏
以義禁府鞫廳大臣意啓曰, 推鞫爲之事, 命下矣。 臣等今方來會, 而知義禁
韓晩裕
在外, 不得備員, 今姑許遞, 其代令該曹口傳差出, 待下批牌招, 以爲參坐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李集斗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集斗
爲知義禁。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集斗
爲知義禁。
○
李溏
啓曰, 明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箚批未下外, 呈告人員, 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李溏
啓曰, 明日次對, 兩司當爲進參, 除在外·箚批未下外, 呈告人員, 待開門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以
廣州
留守
金載瓚
狀啓, 判府事
徐龍輔
, 祿米不爲領受事, 傳于
李相璜
曰, 更爲輸送事, 回諭。
○ 以
廣州
留守
金載瓚
狀啓, 判府事
徐龍輔
, 祿米不爲領受事, 傳于
李相璜
曰, 更爲輸送事, 回諭。
○
嚴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報恩
幼學
金韓福
呈狀, 則以爲, 同姓十三寸叔
漢麟
, 嫡妾俱無子, 以其同姓十寸弟
夢三第二子韓瑞
, 欲爲繼後, 兩家同議與受, 未及禮斜, 而
漢麟夫妻
俱歿, 拘於常格, 不得按例呈狀立案, 而忝居門長, 故如是具由仰訴, 依定式草記稟處事, 呈狀矣。 曾因大臣筵達, 兩邊與受文蹟, 明有可據, 而不得登聞者, 許令該曹, 論理草記事, 允下, 而門長
金韓福
所訴旣如此, 依大臣筵奏定式,
金夢三第二子韓瑞
, 立爲
金漢麟
之後, 何如? 傳曰, 允。
○
嚴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報恩
幼學
金韓福
呈狀, 則以爲, 同姓十三寸叔
漢麟
, 嫡妾俱無子, 以其同姓十寸弟
夢三第二子韓瑞
, 欲爲繼後, 兩家同議與受, 未及禮斜, 而
漢麟夫妻
俱歿, 拘於常格, 不得按例呈狀立案, 而忝居門長, 故如是具由仰訴, 依定式草記稟處...
○
李溏
以訓鍊都監·禁衛營·御營廳言啓曰,
東關王廟東邊外墻二間許頹圮處
, 今已畢築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溏
以訓鍊都監·禁衛營·御營廳言啓曰,
東關王廟東邊外墻二間許頹圮處
, 今已畢築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李溏
以司僕寺提調意啓曰,
珍島
牧場本寺上納稅各穀, 爲四百餘石, 而米太欠縮, 合爲百餘石之多, 該監牧官, 不爲親檢裝載, 一任下屬之弄奸, 致有此欠縮之夥多者, 揆以事體, 極爲駭然, 其在懲後之道, 不可以已遞勿論,
珍島
前監牧官
申滃
, 令該府拿問處之, 何如? 傳曰, 允。
○
李溏
以司僕寺提調意啓曰,
珍島
牧場本寺上納稅各穀, 爲四百餘石, 而米太欠縮, 合爲百餘石之多, 該監牧官, 不爲親檢裝載, 一任下屬之弄奸, 致有此欠縮之夥多者, 揆以事體, 極爲駭然, 其在懲後之道, 不可以已遞勿論,
珍島
前監牧官
申滃
, 令該府拿問處之, 何如? 傳曰, 允。
○ 禁府啓目,
龜山
僉使
金志淳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又啓目,
幽谷
前察訪
金龍見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禁府啓目,
龜山
僉使
金志淳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又啓目,
幽谷
前察訪
金龍見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吏曹參判
金勉柱
疏曰, 伏以臣, 於見職, 間或暫蒙恩遞, 而曾未數月, 旋復見叨, 則是臣一直虛縻於銓銜者, 殆將周歲矣。 噫, 臣之本末, 語其才器, 則萬不近似, 考其勩績, 則毫無可記。 此不但同朝之所共知, 臣亦自知甚明, 故臣於前後章牘, 不避瀆撓, 屢暴危懇, 必期遞免, 竊想聖明, 亦庶幾俯燭, 而只緣臣忱誠膚淺, 辭理荒拙, 不能仰格淵聽, 獲蒙體諒之恩, 靜究厥由, 罔非臣罪。 第臣於愚分難冒之外, 又有情實之萬萬悶隘者, 玆不得不拚死一暴焉。 臣本稟質至脆, 有如浮苴, 起居飮啖, 不類恒人, 自在少壯之年, 每有所祟, 輒濱危境。 蓋其病根, 專由痰濕積癖, 而已入於膏肓者久矣。 及至近年以來, 則崦嵫景迫, 榮衛日覺凋瘁, 周行殫束, 筋力去益銷耗。 兼以年前待罪於西藩也, 歷巡遠惡, 重觸風露, 渾身麻木, 幾殊僅甦。 自是以後, 症形漸劇, 筋骸都不收拾, 神精如堕昏霧。 似此危狀, 朝紳亦或稔知矣。 況今金火交官, 將攝失宜, 委頓床笫, 㱡㱡若盡, 殆數旬餘矣。 前後政命, 輒犯違傲, 雖緣病勢之難强, 自訟義分之都虧。 伏況校史之役, 何等重大? 而至有大僚筵稟, 飭敎截嚴, 猶且一味瘝曠, 恬若不知, 罪戾山積, 惶蹙轉深, 跼天蹐地, 此何人斯? 第臣癃病之狀, 至於此境, 則雖卽日乞骸, 退塡溝壑, 非爲過矣。 而區區犬馬之誠, 不忍便訣於明時, 低佪盤礴, 斃以爲期而已。 然則雖冗閑庶職, 實無以自力奔走, 況此銓選之地, 是何等要任緊務? 而乃以跛眇之行, 視爲經年久冒之計乎? 斷斷危衷, 天日鑑臨, 非敢爲一毫飾讓, 以誣聖聰也。 玆不得不更暴腔血, 仰首鳴號。 伏乞天地父母, 特賜矜諒, 亟許遞臣職名, 仍命所司, 勿復擬臣於選部之任, 俾蒙終始生成之澤, 不勝幸甚,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其勿辭, 調理行公。
○ 吏曹參判
金勉柱
疏曰, 伏以臣, 於見職, 間或暫蒙恩遞, 而曾未數月, 旋復見叨, 則是臣一直虛縻於銓銜者, 殆將周歲矣。 噫, 臣之本末, 語其才器, 則萬不近似, 考其勩績, 則毫無可記。 此不但同朝之所共知, 臣亦自知甚明, 故臣於前後章牘, 不避瀆撓, 屢暴危懇, 必期遞免, 竊想聖明, 亦庶幾俯燭, 而只緣臣忱誠膚淺, 辭理荒拙, 不能仰格淵聽, 獲蒙體諒之恩, 靜究厥由, 罔非臣罪。 第臣於愚分難冒之外, 又有情實之萬萬悶隘者, 玆不得不拚死一暴焉。 臣本稟質至脆, 有如浮苴, 起居飮啖, 不類恒人, 自在少壯之年, 每有所祟, 輒濱危境。 蓋其病根, 專由痰濕積癖, 而已入於膏肓者久矣。 及至近年以來, 則崦嵫景迫, 榮衛日覺凋瘁, 周行殫束, 筋力去益銷耗。 兼以年前待罪於西藩也, 歷巡遠惡, 重觸風露, 渾身麻木, 幾殊僅甦。 自是以後, 症形漸劇, 筋骸都不收拾, 神精如堕昏霧。 似此危狀, 朝紳亦或稔知矣。 況今金火交官, 將攝失宜, 委...
○ 正言
申在明
疏曰, 伏以臣, 門地單寒, 人器蔑劣, 孤露失學, 初無寸長之可稱, 僥倖登第, 亦非本分之攸期。 而釋褐之初, 猥蒙先大王鼓舞之化, 堂后假銜, 頻侈特除之恩, 芸館薄譴, 至荷匪怒之敎, 寵光所被, 闔門感惶, 庶幾長涵呴濡之澤, 少酬塵刹之報矣。 不料命途之奇薄, 遽抱弓劍之至慟, 龍髯莫攀, 蟻褥未遂, 則惟其送往事居之義, 追先報今之誠, 妄竊以爲不後於人, 而才謏識淺, 難備器使之末, 母老家貪, 最急祿養之私, 中間三載, 待罪嶠郵, 徒竊廩餼, 莫效涓埃, 至今追思, 無往非罪, 乃於千萬不自意, 忽伏奉薇坦除旨, 臣誠惝怳震越, 罔知攸措, 而逖違之餘, 叩謝是急, 雖未免章皇出肅, 而郞階未署之前, 其通其塞, 猶付於人, 故杜門跧伏, 惟俟駁正之論矣。 又不自意除署有命, 參鞫義重, 彈冠束帶, 揚揚赴坐。 臣於是乎儼然自處以臺閣也, 猿狙之冠冕, 鶢鶋之鍾鼓, 固未足喩此不襯, 而臺閣之大羞恥, 自臣伊始矣。 夫國家所以設置臺閣者, 蓋欲使之補其闕遺, 置君上於無過, 濟以可否, 與宰相而相抗, 危言格論, 整頓王綱, 繩愆糾謬, 攘除官邪, 于以靖世道而壹民志, 則苟非言行足以信服一世, 風稜足以彈壓百僚, 誠足以格君心之非, 識足以明治體之要者, 決不宜居是職而當是任也。 顧臣所存之自微至著, 所行之自朝至暮, 無一近似於上數者之云。 而徒感一時格外之恩, 視若平步可進之地, 則其爲處義之乖張, 廉防之戲損, 猶屬臣一身事, 而方當一初淸明之會, 四方想望之時, 其所以簡才彦而畀言責者, 乃在於如臣至無能之人, 則其仰累於我聖上則哲之明量授之政, 當復如何? 此臣所以寧犯慢命之誅, 而不敢爲進身之計者也。 參前倚衡, 承膺無路, 玆敢披瀝肝血, 仰首鳴號。 伏乞天地父母, 諒臣才分之實難僥冒, 察臣祈懇之匪出飾讓, 亟賜刊改, 以重公器, 仍治臣瀆擾之罪, 以肅朝綱, 不勝幸甚。 臣於丐免之章, 不宜贅及他說, 而區區願忠之誠, 有不容自已, 猥以平日講究於中者, 仰備睿覽, 惟殿下少垂察焉。 臣聞從古聖賢之言治, 莫不以人主一心, 爲天下萬事之本。 夫人主, 端拱九重, 其起居言動, 未必暴著於天下之耳目, 則況其心法之微密, 有誰得以窺測哉? 然而下民之知覺, 至愚而神, 上天之視聽, 不遠伊邇, 公私義利之幾, 纔分於方寸之間, 而去就向背之勢, 莫遏於影響之捷, 故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 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又曰一念之善, 景星慶雲, 一念之差, 疾風怒雷。 人主治心之務, 若是乎重且急也。 世俗之言, 以爲聖人之氣稟, 淸明純粹, 生而知之, 安而行之, 其於心也, 無所事於修治, 無所待於矯捄。 臣則以爲不然也。 夫聖莫聖於
堯
·
舜
, 而形氣之私, 所不能無, 則惟其於人心道心之間, 灼知危者之難安, 微者之難著, 克加精之一之之工, 而信執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中, 此乃所以爲
堯
爲
舜
也。 不然而自足其智, 不加省察克治之工, 則顧何能成就欽明濬哲之德, 而克奏時雍咸熙之績也哉? 爲學固不可驟躐, 而必須先立表的, 然後漸次築實其根基, 求治固不可猝迫, 而亦當素定規模, 然後逐旋安排其間架。 何謂表的? 何謂根基? 天德王道, 中和位育, 卽萬世帝王之表的, 而若其修齊治平之本, 則必自格致誠正之實工。 何謂規模? 何謂間架? 質文之所尙, 禮樂之損益, 卽歷代有國之規模, 而若其因時捄弊之要, 則必在政法施措之得失。 然則格致誠正者, 非百王作聖之根基乎? 政法施措者, 非一代爲治之間架乎? 根基不築, 而能積累高厚者, 未之有也, 間架未排而能結構宏達者, 未之有也。 然所謂政法施措, 因時捄弊之要, 非可以私智詐力爲也, 必從格致誠正上做將出來, 然後始可以動而不括, 行之無疑, 上之所以發號施令, 如高屋之建瓴, 下之所以率敎承化, 如庶草之偃風矣。 故人君講治理, 而以唐虞三代, 爲高遠而不可及者, 其所注措, 終不免苟且牽補, 以盾而妨
[防]
矛, 朝刻而暮銷。 若是者, 非但外仁之莫施, 反或內欲之不濟矣。 人臣匡輔衮職, 而以格致誠正, 爲陳腐而不足陳者, 其所獻替, 直不過米鹽煩瑣, 得此而失彼, 捄末而遺本。 若是者, 非但臣恭之不盡, 亦云時務之未達矣。 伏惟我殿下, 以不世出之姿, 奮大有爲之志, 臨御以來, 講學是懋, 其於
堯
·
舜
·
禹
·
湯
相授之心法,
孔
·
孟
·
顔
·
曾
傳述之旨訣, 固亦聞之已早, 講之已熟矣。 臣不敢知殿下, 實能體之身心, 輒以驗諸事爲, 使其表裏精粗, 一而無間耶? 萬有一不能如此, 而直如
朱夫子
所謂今之學者, 說誠意, 只將誠意, 吟咏一餉, 說正心, 只將正心, 吟咏一餉而已, 則其於端本出治之地, 將何以得力哉? 臣又聞古今言者, 莫不以言路之通塞, 爲有關於國家之興替, 此誠不易之正論也。 近世以來, 廷無勁直之風, 士乏忠讜之節, 非但旌直賞諫之音, 曠絶於簪筆之記, 以言獲罪者, 久亦寥寥乎無聞矣。 噫, 此曷故焉? 或言朝廷, 自無闕事之可言, 或言上之人, 無容諫之量。 夫聖帝明王, 不過漆器之微愆, 而箴戒之言, 未嘗或廢, 昏辟暴君, 待以刀鋸之威, 而敢言之口, 莫之能杜。 惟此二說者, 皆非實際也。 臣嘗默求厥由, 此殆世道衰下, 私意橫流, 人臣之愛君憂國, 終不如自謀其身之切, 而學術言議, 識慮風猷, 自不足以表見於淸朝也。 由是而軟熟成風, 媕阿爲事, 輾轉膠固, 以至於此。 惟幸我殿下, 聖德天縱, 一念乾愓, 初服之政, 動法祖宗, 自然不容有過中之擧, 而若或警戒少懈於無虞, 怠肆或乘於已安, 雖以聖人之德, 不能無待於群下之匡捄, 則於斯時也, 果能有正言不諱, 謇謇諤諤, 如古直士之爲者乎? 臣固知虛受廣納, 逆于心求諸道, 實非聖主所難, 而抑恐世之人, 乃反目瞠舌掉, 以爲創見希有, 而其不如漢廷公卿之責數
汲黯
者, 幾希矣,
秦誓
曰, 有一介臣, 其心休休焉, 人之彦聖, 其心好之, 不啻如自其口出, 是能容之, 以保我子孫黎民。 漢臣
諸葛亮
之言曰, 凡有忠慮於國者, 但勤攻吾之闕失, 宰相猶然, 而況人主乎? 誠願殿下, 廣開來諫之路, 明示好善之衷, 扶植名義, 惟恐其不固, 振勵頹風, 猶懼其或緩, 則當今急先之務, 莫切於此也。 至於民生之困悴, 俗習之壞弊, 國計之虞危, 汲汲焉若不保朝夕者, 誠不可一二數, 而以臣膚淺之見, 草草指陳, 要以塞一日之責, 則有非積誠敷奏懋底實績之義也。 殿下誠能好問好察, 敷納明試, 則在廷之臣, 孰敢不各盡意見, 以效其得失哉? 昔宋臣
蘇軾
等, 編進
陸贄奏議
, 以爲如醫者之用藥, 必傳古人之方, 置之左右, 如見
贄
面, 如聞
贄
言。 自宋至皇明, 皆有此編, 以備一代之龜鑑矣。 臣竊伏念我朝, 自開國以來, 名臣碩輔, 代有其人, 嘉謨嘉猷, 史不勝書, 今若依
陸奏
之例, 編以爲書, 取以爲鑑, 則其所裨益於聖朝之治謨者, 尤當親切於中朝異代之文獻也。 臣未知此書, 果曾有編成者否, 如其未也, 則亦願亟命館閣之臣, 廣加蒐輯, 刪繁撮精, 裒爲一帙, 上以資淸燕之鏡考, 下以備論思之楷式, 實亦友善尙古之意也。 惟殿下, 勿以人微而廢其言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好矣, 當體念。 爾其勿辭察職。
○ 正言
申在明
疏曰, 伏以臣, 門地單寒, 人器蔑劣, 孤露失學, 初無寸長之可稱, 僥倖登第, 亦非本分之攸期。 而釋褐之初, 猥蒙先大王鼓舞之化, 堂后假銜, 頻侈特除之恩, 芸館薄譴, 至荷匪怒之敎, 寵光所被, 闔門感惶, 庶幾長涵呴濡之澤, 少酬塵刹之報矣。 不料命途之奇薄, 遽抱弓劍之至慟, 龍髯莫攀, 蟻褥未遂, 則惟其送往事居之義, 追先報今之誠, 妄竊以爲不後於人, 而才謏識淺, 難備器使之末, 母老家貪, 最急祿養之私, 中間三載, 待罪嶠郵, 徒竊廩餼, 莫效涓埃, 至今追思, 無往非罪, 乃於千萬不自意, 忽伏奉薇坦除旨, 臣誠惝怳震越, 罔知攸措, 而逖違之餘, 叩謝是急, 雖未免章皇出肅, 而郞階未署之前, 其通其塞, 猶付於人, 故杜門跧伏, 惟俟駁正之論矣。 又不自意除署有命, 參鞫義重, 彈冠束帶, 揚揚赴坐。 臣於是乎儼然自處以臺閣也, 猿狙之冠冕, 鶢鶋之鍾鼓, 固未足喩此不襯, 而臺閣之大羞恥, 自臣伊始矣。 夫國家所以設置...
○ 推鞫時, 罪人
在民
, 更招後刑問一次, 訊杖第四度停刑。 仍捧遲晩罪人
尹致行
, 更招後刑問一次, 訊杖第十五度停刑。
○ 推鞫時, 罪人
在民
, 更招後刑問一次, 訊杖第四度停刑。 仍捧遲晩罪人
尹致行
, 更招後刑問一次, 訊杖第十五度停刑。
○ 傳于
李溏
曰, 推鞫姑罷。
○ 傳于
李溏
曰, 推鞫姑罷。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