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9년
1809년 (기사)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104책(탈초본 1973책) 순조 9년 10월 14일 신축
1809년 嘉慶(淸/仁宗) 14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洪奭周
病
。 行左承旨
李存秀
牌不進
。 行右承旨
金宗善
坐直
。 左副承旨
趙興鎭
坐
。 右副承旨
任厚常
坐直
。 同副承旨
朴宗臣
坐
。 注書
李紀淵
病
一員未差。 假注書
兪理煥
仕直
。
金裕憲
未入來
。 事變假注書
孫錫祚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 停常參·經筵。
○
金宗善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試所進去外,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金宗善
啓曰, 合辭方張之時, 兩司無詣臺之員, 事甚未安, 除在外試所進去外, 呈告人員, 竝卽牌招, 何如? 傳曰, 允。
○ 傳于
趙興鎭
曰, 傳香承旨, 馳詣
宗廟
·
景慕宮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趙興鎭
曰, 傳香承旨, 馳詣
宗廟
·
景慕宮
,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任厚常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任厚常
曰, 召對爲之。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金宗善의 啓
○
金宗善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金星甲
, 掌令
金直淳
·
宋啓榦
, 持平
洪百儀
在外,
尹日逵
陳箚,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金宗善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 執義
金星甲
, 掌令
金直淳
·
宋啓榦
, 持平
洪百儀
在外,
尹日逵
陳箚, 監察茶時之意,...
朴宗心에 대해 改差할 것을 청하는 趙興鎭의 啓
○
趙興鎭
啓曰, 假注書
朴宗心
,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趙興鎭
啓曰, 假注書
朴宗心
, 身病猝重, 勢難察任, 今姑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金裕憲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朴宗心
改差, 代以
金裕憲
爲假注書。
○
朴宗心
改差, 代以
金裕憲
爲假注書。
○
趙興鎭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永禧殿
官員所報, 則本殿各室龍床席子上, 有鼠屎數十箇, 地衣縇及拜席, 有咬傷處, 而第一室龍床上, 褥下黃花席, 微有咬傷之㾗, 面帳又有咬破處云。 莫重殿內, 有此不潔之患, 萬萬未安, 卽爲進詣奉審後, 稟處, 何如? 傳曰, 允。
○
趙興鎭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永禧殿
官員所報, 則本殿各室龍床席子上, 有鼠屎數十箇, 地衣縇及拜席, 有咬傷處, 而第一室龍床上, 褥下黃花席, 微有咬傷之㾗, 面帳又有咬破處云。 莫重殿內, 有此不潔之患, 萬萬未安, 卽爲進詣奉審後, 稟處, 何如? 傳曰, 允。
○
趙興鎭
啓曰, 卽者禮曹郞廳來言,
永禧殿
奉審, 判書當爲進去, 而判書
韓晩裕
受由, 次堂例不得擧行云,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令次堂進去。
○
趙興鎭
啓曰, 卽者禮曹郞廳來言,
永禧殿
奉審, 判書當爲進去, 而判書
韓晩裕
受由, 次堂例不得擧行云,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令次堂進去。
李存秀 등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李存秀
·
朴宗臣
落點。
○ 承旨前望單子入之,
李存秀
·
朴宗臣
落點。
○ 以左承旨
李存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任厚常
曰, 更爲牌招。
○ 以左承旨
李存秀
牌不進推考傳旨, 傳于
任厚常
曰, 更爲牌招。
○ 以修撰
韓耆裕
·
林景鎭
, 副修撰
朴大圭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趙興鎭
曰, 只推。
○ 以修撰
韓耆裕
·
林景鎭
, 副修撰
朴大圭
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趙興鎭
曰, 只推。
○
趙興鎭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修撰
林景鎭
·
韓耆裕
, 副修撰
朴大圭
, 旣有只推之命, 竝卽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趙興鎭
, 以弘文館言啓曰, 本館下番闕直, 事甚未安, 修撰
林景鎭
·
韓耆裕
, 副修撰
朴大圭
, 旣有只推之命, 竝卽牌招, 以爲推移入直之地, 何如? 傳曰, 允。
○
趙興鎭
, 以奎章閣言啓曰, 明日卽
奉謨堂
, 冬孟朔奉審日次, 臣等進詣擧行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趙興鎭
, 以奎章閣言啓曰, 明日卽
奉謨堂
, 冬孟朔奉審日次, 臣等進詣擧行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朴宗臣
, 以戶曹言啓曰,
湖西
田稅大同再運舟橋船, 盡數入來後草記事, 年前有所定式矣。 卽接舟橋司移文, 則
湖西公州
等三十一邑田稅大同再運次下去船, 五十八隻, 今已畢入來云矣, 敢啓。 傳曰, 知道。
○
朴宗臣
, 以戶曹言啓曰,
湖西
田稅大同再運舟橋船, 盡數入來後草記事, 年前有所定式矣。 卽接舟橋司移文, 則
湖西公州
等三十一邑田稅大同再運次下去船, 五十八隻, 今已畢入來云矣,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木箭自黃字半字,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木箭自黃字半字,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木箭應射擧子三十六人內, 二矢入格一人, 通計前三日入格, 合爲八十九人矣。 木箭今已畢試, 仍自天字, 鐵箭鱗次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木箭應射擧子三十六人內, 二矢入格一人, 通計前三日入格, 合爲八十九人矣。 木箭今已畢試, 仍自天字, 鐵箭鱗次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鐵箭應射擧子, 自天字至黃字半字八十五人內, 三矢入格七十一人, 二矢入格八人, 一矢入格四人, 合爲八十三人矣。 黃字未畢試,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鐵箭應射擧子, 自天字至黃字半字八十五人內, 三矢入格七十一人, 二矢入格八人, 一矢入格四人, 合爲八十三人矣。 黃字未畢試,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鐵箭自天字半字,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鐵箭自天字半字,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鐵箭應射擧子六十四人內, 三矢入格四十六人, 二矢入格十二人, 一矢入格一人, 昨日入格四十二人, 合爲一百一人矣。 鐵箭今已畢試, 片箭自天字, 元貫革外, 加設二貫革, 合四貫革,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鐵箭應射擧子六十四人內, 三矢入格四十六人, 二矢入格十二人, 一矢入格一人, 昨日入格四十二人, 合爲一百一人矣。 鐵箭今已畢試, 片箭自天字, 元貫革外, 加設二貫革, 合四貫革, 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片箭應射擧子一百一人內, 邊一中入格二人矣。 片箭今已畢試, 騎芻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片箭應射擧子一百一人內, 邊一中入格二人矣。 片箭今已畢試, 騎芻仍爲試取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騎芻應射擧子一百一人, 而先爲試取十七人內, 二中入格二人, 一中入格三人, 合爲四人, 未及試取八十四人矣。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任厚常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騎芻應射擧子一百一人, 而先爲試取十七人內, 二中入格二人, 一中入格三人, 合爲四人, 未及試取八十四人矣。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 傳曰, 知道。
○ 禁府啓目, 假注書
朴長輿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又啓目,
眞寶
前縣監
金文欽
原情云云。 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禁府啓目, 假注書
朴長輿
原情云云。 傳旨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又啓目,
眞寶
前縣監
金文欽
原情云云。 問目內辭緣, 泛稱遲晩, 刑推得情, 何如? 判付啓, 除刑推議處爲良如敎。
○ 左議政
金載瓚
, 右議政
金思穆
箚曰, 伏以夜來砰訇之警, 是何象也? 近年雷異, 殆無虛歲, 人情易歸於狃安, 冥應難見於微邈, 每不免初無𢢩懼, 竟致因循, 然而反常者爲異, 失節則是災也。 今於陽止之節, 有此雷發之災者, 是豈無所召而然哉? 噫, 不待天災之告, 而若推人事之失, 則目今之百千萬事, 無非災也。 綱紀凌夷, 而上下無望於維支, 科宦奔湊, 而小大都喪其心性, 有如沙決而波蕩, 遑遑乎朝不謀夕, 而至於財竭民窮, 尙屬緩語。 見今四道近止之民, 溝壑在卽, 而列邑帳簿之穀, 無以當麥前之賑。 凡此幾萬生靈, 蟻附魚喁, 求生於必死, 則將見無變之不有, 而如臣等無似, 亦忝廊廟, 措劃無術, 容默爲計, 無異漏舡在海, 止洎無所, 雖使此時, 星雲示祥, 芝露呈瑞, 猶不免爲危急存亡之時, 而況災無不備, 百怪荐臻, 星孛火旱, 風水霜雹, 式月斯生, 迭相告警。 又此十月之雷, 卽是乖氣之大, 而凡所以爲災者, 到此而尤劇矣。 嗚呼, 政失於下, 讁見於上, 各以類應, 理必不忒, 今日之有萬必危, 無一可恃, 歷考往古, 未有若是之急且甚者也。 然則孔邇之天, 其德至仁, 安得不一告再告, 丁寧垂誡, 以責其一分挽救之道耶? 雖然當極艱之會, 圖丕濟之策, 唯在於君相交須, 上下同德, 而以殿下聖明, 孤立在上, 無與爲治, 臣等俱以至愚極陋, 只知懷祿保位, 進不能輔贊君德, 務愜天心, 退不能措置籌謨, 俾安民勢, 惟事伴食尸位, 使國事時憂, 莫可攸爲者, 一則臣等之罪, 二則臣等之罪。 如是而尙何望弛九重宵旰之勞, 救八方顚連之勢, 而天災時變, 自底于消弭乎? 苟有災異, 策免宰輔, 卽
西京
尙實之政, 而亦稽國朝盛事, 大臣失職, 先正其罪。 伏乞亟降威命, 竝賜斥免, 改卜賢德, 以幸國事, 千萬至祝。 取進止。 答曰, 省箚具悉卿等之懇。 夜來轟燁之災, 何爲而發也? 仁愛上天, 必不無端示災, 求之於今日人事而思之, 上自朝廷之政令施措, 以至千事萬事, 無非致災之端矣, 而上天何不諄諄詔誡者哉? 嗚呼, 人情狃於安而怠於勤, 雖當風霜之先其節, 水火之告其歉, 只有其時懼警之意, 而患每在鮮克有終之歎, 若不知前日有災無災, 此豈應天以實之道, 而況當今日, 尤豈可以不誠不實之事, 以格天心乎? 夜而不寐, 靜思所以答天譴·消災異之責, 正是今日君臣上下, 交相飭勉, 而期之於無災而後而已。 際見卿等之箚, 至首尾屢言, 不出於民國受病之事, 而亦及君相交須, 上下同德之言矣。 由予薄德不肖, 當至艱至難之日, 國事庶政, 雖如拯焚救溺, 而孜孜焉汲汲焉, 猶難振刷矣。 沁泄度日, 無一事一爲, 上合於天心, 下洽民情者, 大抵十年以來, 星雷水火之災, 庶乎無年不有, 究其厥由, 職由小子之故, 卿等之過自辭巽, 使予心益不安者, 是豈實心實政之本意, 亦或不歸於應文不實之具耶? 以卿等元老夙德, 想必不待予言, 而洞然知之矣。 卿等勿以一時災異忽之, 亦勿過自辭引, 安心勿辭, 必思弭災之責, 以答小子遇災修省恐懼警惕之意。 仍傳于
趙興鎭
曰, 此批答, 遣史官傳諭于左右相。
○ 左議政
金載瓚
, 右議政
金思穆
箚曰, 伏以夜來砰訇之警, 是何象也? 近年雷異, 殆無虛歲, 人情易歸於狃安, 冥應難見於微邈, 每不免初無𢢩懼, 竟致因循, 然而反常者爲異, 失節則是災也。 今於陽止之節, 有此雷發之災者, 是豈無所召而然哉? 噫, 不待天災之告, 而若推人事之失, 則目今之百千萬事, 無非災也。 綱紀凌夷, 而上下無望於維支, 科宦奔湊, 而小大都喪其心性, 有如沙決而波蕩, 遑遑乎朝不謀夕, 而至於財竭民窮, 尙屬緩語。 見今四道近止之民, 溝壑在卽, 而列邑帳簿之穀, 無以當麥前之賑。 凡此幾萬生靈, 蟻附魚喁, 求生於必死, 則將見無變之不有, 而如臣等無似, 亦忝廊廟, 措劃無術, 容默爲計, 無異漏舡在海, 止洎無所, 雖使此時, 星雲示祥, 芝露呈瑞, 猶不免爲危急存亡之時, 而況災無不備, 百怪荐臻, ...
○ 司諫
尹尙圭
, 持平
尹日逵
, 獻納
申在業
等, 聯名箚曰, 伏以臣等言官也, 苟有可言之事, 上自衮闕, 下至民隱, 何日非可言, 何事非可言, 而只緣災異示警, 恩綍求助, 始乃進言, 而亦不以誠, 則此豈古人應天不以文之義哉? 第臣等於夜來, 轟燁之異, 聚首憂歎, 不獨爲今日事, 而我殿下卽祚以來遇災求言, 殆無歲無之, 因災進言, 亦無人不然, 其所爲言, 竝皆藥石於時病, 綱領於治體, 而開納之衷, 修省之道, 曠絶千古, 是宜
堯
天
舜
日, 廓然淸明, 上帝鬼神, 收還威怒, 而今此非常之災, 又何爲而至也? 臣等竊恐上之責躬, 不爲不切, 而猶欠於格天之誠, 下之進諫, 不爲不多, 而便歸於應文之具, 徒有瞻聆之美, 而未見注措之實, 災異之荐, 歸之適會, 消弭之方, 看作例語, 則天反無災, 人乃狃安, 使無災之災, 莫可如何。 言念及此, 寧不凜然? 夫開發收閉, 天地之常道, 而雨風霜露之各以其時, 亦君人之政令施措也。 休咎之徵, 合於五事, 聲氣之和, 應於一心, 上下天人, 一理孔昭, 臣等竊覸我殿下聰明睿智之姿, 承祖宗付畀之重, 敬天勤民, 動罔或怠, 而第寬裕溫柔之仁, 或勝於發强剛毅之德, 撫循容忍之量, 有欠於振刷奮勵之治, 目今朝廷, 文恬武嬉, 百度解弛, 衆務頹墜, 未必非殿下自反處也。 雖以一二事言之, 罪列丹書, 千刦之, 難洗之逆孼, 名在白簡, 一天共憤之凶徒, 民濫請冤雪, 或誤入恩霈, 隄防之不嚴, 處分之過當, 莫有大於此者, 臣等之一疏塞責, 連事違傲, 不誠之罪, 固所自知, 而若其或過於容貸, 或靳於反汗, 使言路漸塞, 關和漸弛者, 則豈非殿下之有失於刑政乎? 此輩負犯, 不但不容於人, 抑亦上通于天, 今此含容曲貸之擧, 實有違於古聖王奉天討罪之政, 則天之示警, 安知不由於此乎? 雖以紀綱言之, 國之有紀綱, 如人之有血脈, 人無血脈而不得爲人, 則國無紀綱而不得爲國者, 明矣。 顧今綱紀大弛, 朝象泮渙, 而無統括維持之望, 世道乖離, 而無摠攝齊整之策, 民生殿屎, 而貪墨之風不已, 軍簽淆雜, 而黃白之冤轉深, 講學今日之急務, 而以瀛官之不備, 停撤也久, 科試八域之咸造, 而以試望之懸頉, 提飭斯勤, 縫掖之儒, 起閙於芹庭, 韎韋之士, 受罰於藝場, 聖朝培養之風, 可謂掃地, 而國家陰雨之備, 亦足寒心。 凡玆數者, 莫不有關於紀綱之大者, 此雖凡百有位, 不能盡於對揚之致也。 然董勵群工, 寔在殿下, 則上所陳寬裕之或勝, 振刷之有欠者, 實非臣言之妄也。 噫,
易
之震象曰,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今者災異之見, 政我殿下恐懼修省之一大機會也。 伏望聖上, 典學則惟日不足, 求治則日昃未邊, 於刑政則寬猛舒慘, 各有攸當, 於綱紀則振勵整肅, 惟恐或虧, 以爲轉災爲祥, 仰答天心之地焉。 取進止。 答曰, 省疏具悉。 爾等所陳, 不出振刷二字, 當留念。
○ 司諫
尹尙圭
, 持平
尹日逵
, 獻納
申在業
等, 聯名箚曰, 伏以臣等言官也, 苟有可言之事, 上自衮闕, 下至民隱, 何日非可言, 何事非可言, 而只緣災異示警, 恩綍求助, 始乃進言, 而亦不以誠, 則此豈古人應天不以文之義哉? 第臣等於夜來, 轟燁之異, 聚首憂歎, 不獨爲今日事, 而我殿下卽祚以來遇災求言, 殆無歲無之, 因災進言, 亦無人不然, 其所爲言, 竝皆藥石於時病, 綱領於治體, 而開納之衷, 修省之道, 曠絶千古, 是宜
堯
天...
○ 副校理
金箕殷
疏曰, 伏以國之將興, 必有禎祥而示之, 國之將亡, 必有妖孼而告之, 天人交與之際, 可謂至矣。 臣伏見我殿下, 自卽祚以後, 內無貨利聲色之誘, 外絶馳騁遊獵之娛, 小心翼翼, 罔敢荒寧, 對越之誠, 可格天心, 修治之勤, 可消天變, 而不幸近年以來, 禎祥不至, 妖孼反興, 海水泛溢, 地維震動, 星宿失纏, 淫虹貫陽, 種種災異之可驚可愕者, 式月斯生, 史不絶書, 而至于今歲, 旱暵無前, 饑饉兼臻, 哀我黎民, 旣秋而無收, 流離四散, 彌滿於道路, 氣像景色慘惻, 此猶不足, 又於純坤之月, 閉藏之時, 虩虩之聲, 震驚百里, 燁燁之光, 閃耀五夜, 此又何象而何影也? 臣於淹病叫楚之中, 攝衣驚起, 實不勝嫠婦漆室之憂矣。 繼伏見傳旨下者, 十行辭敎, 警惕驚動, 旣示以責躬反省, 又諭以盡言無諱。 嗚呼,
成湯
六事自責, 而大雨方千里,
景公
一言合理, 而熒惑徙一度, 則今殿下, 遇災警懼之意, 同符
成湯
之六責, 不但
景公
之一言而已。 此誠消弭災譴, 感召休祥之一大機也。 臣雖疎闇顓蒙, 無所知識, 而敢不披竭駑鈍, 仰副聖意之萬一乎? 嗚呼, 玄象毫髮不爽, 前後上天之譴告, 不啻耳提而面命, 臣雖未敢指的爲某事之應某象之兆, 而災不虛生, 必有所召, 則今此之災, 亦豈由
[無]
所由而然哉? 嗚呼, 今日國勢, 可謂岌岌, 譬之於人, 一身之上, 頂踵毛髮, 無不受病, 殆非一朝一夕, 可以責救其小而細者, 臣不敢殫擧, 而以言其大綱, 則紀綱解弛, 而人不畏法, 侈風日盛, 而害甚水火, 仕路溷濁, 而公道不行, 饑饉而無儲蓄也, 貪汚而無懲畏也, 士習之渝薄也, 人心之泮渙也, 以至隄防不嚴, 而義理漸晦, 言路杜絶, 而聰明壅蔽。 凡此數者, 有一於斯, 尙難爲國, 況今之弊, 兼而有之, 則雖謂之危亡, 迫在朝夕, 不爲過矣。 仁愛之天, 安得不動威而警告, 以開其治亂持危之道哉? 嗚呼, 天旣畀殿下以聰明睿知大有爲之姿, 仁足以保民, 明足以辨奸, 武足以斷制, 剛足以振發, 則爲
堯
·
舜
爲
湯
·
武
, 皆在度內, 而唯是作聖之志不立, 求治之誠未篤, 姑息是安, 而或忽於經遠, 細事是務, 而或遺其大綱, 故憂勞雖切, 而治不從欲, 刻勵雖勤, 而政不徯志, 一日二日, 委靡頹惰, 式至于今, 而莫可收拾, 廊廟之上, 其所籌畫, 不過應文備例, 而未嘗有做實底意思, 臺閣之臣課程, 只是鎭日違牌, 而曾未聞敢言之風裁, 九重宵旰, 爲軫民隱, 別諭非不懇惻, 而方岳之臣, 奉行不出乎簿書, 期會可幸無事而已, 初無着念於宣化, 克盡對揚之方者, 萬里階前, 思共治理, 飭敎非不嚴截, 而守土之官營爲, 專在於斗會箕斂, 以立産業而已, 元不存心於撫字, 仰體分憂之念者, 恤民之德意藹然, 而聖澤尙壅, 愛民之仁心至矣, 而至化尙阻, 蔀屋多怨咨之聲, 閭巷多轉徙之歎, 民生之困悴, 莫甚於今時。 此皆有司之臣, 不能奉承明命, 務盡拯濟之策, 而苟究其源, 職由於聖志之不立也。 如欲弭天災而答天譴, 其可不反求諸殿下一心上乎? 嗚呼, 躬行儉約, 倣
衛公
之大布大練, 法
大禹
之菲衣菲食, 則侈風不期祛而自祛矣。 爲官擇人, 追
殷宗
之其難其愼, 效
周王
之唯賢惟能, 則仕路不期淸而自淸矣。 節不急之費, 財用足而必有儲蓄矣。 明黜陟之典, 則貪汚息而有所懲畏矣。 嚴賢邪忠逆之辨, 則亂賊知懼而堤防存, 恢察邇詢蕘之量, 則嘉言罔伏而言路闢。 夫然後殿下摠攬權綱, 振勵臣工, 政令焉必審, 賞罰焉必信, 法不撓於權貴, 恩無偏於私昵, 凡諸擧措, 無不得宜, 凡有施爲, 一出於正, 上行下效, 捷於影響, 搢笏巖廊之臣, 憚百僚而服衆心, 戴豸臺閣之人, 糾官邪而振風稜, 以之正士習, 而儒風丕變, 以之鎭人心, 而民志底定, 推類而引之, 至於萬事萬物, 莫不從心以治, 豈不休哉, 豈不盛哉? 雖然凡事有本有末, 有源有流, 臣之所陳於上者, 便是末也流也, 其本其源, 固在於殿下懋實學而修實德。 若不於本源之地, 懋實盡誠, 而徒欲規規乎事爲之末, 堇堇乎目前之計, 則向所云云, 皆是虛文而止, 今日之事, 亦歸文具而止耳。
詩
曰, 昊天孔昭, 又曰, 上帝甚神, 豈可以虛文而弭災, 寧能以假僞而消譴乎? 必也存心有實工, 修己有實德, 安民有實政, 使一念之發, 皆在於至誠無僞, 一事之做, 皆出於至誠無僞, 念念而實之, 事事而實之, 凡所動作施措, 必求務合於天, 天心至仁, 殿下實以仁體之, 天道至公, 殿下實以公體之, 殿下之德, 旣與天同其大, 則上可答天心弭天災, 下可以靖世道壹民志, 而誠之極工, 至於中和位育, 昔之威怒者變而爲眷愛, 昔之愁歎者變而爲謳歌, 災沴自消, 而休祥畢至, 國家億萬斯年之業, 自今伊始矣。 此不可他求者, 特在殿下一念之誠與不誠耳。 伏願殿下, 念哉念哉。 昔漢臣
王嘉
有言曰, 應天以實不以文,
程子
亦曰, 爲國而至於祈天永命, 養形而至於長年, 學而至於聖人, 此三者, 分明人力勝造化, 自是人不爲耳。 信乎斯言, 能實用其功, 而不見實效者, 臣未之聞也, 竝乞留神焉。 仍伏念臣, 遭遇聖明, 偏荷恩私, 高天厚地, 圖報無路, 竊自謂筋力奔走, 鞠躬盡瘁, 庶或爲酬恩萬一, 故隨行逐隊, 竭蹶趨承, 見靡本職, 已四閱月矣。 挾冊登筵, 亦爲數次, 其空疎蔑裂, 不堪比數之狀, 伏想已無逃於淵鑑之下, 報效之心, 雖出於感激之衷, 素餐之愧, 恒切於循省之時。 向於本館入直之日, 得聞臣父添病之報, 情私所迫, 未暇替直, 蒼黃陳籲, 徑出禁扄, 適値僚員有故之時, 仍致館直連日空番, 召牌屢降, 酬應致煩, 臣雖蒙恩給暇, 而苟究闕直之由, 臣實爲罪之首, 每見館中小報, 只切悚惶之忱, 而臣素抱癖積, 已成貞疾, 每當寒節, 殆無不病之時。 近又添得傷寒之重者, 上滯下痞, 食飮全廢, 畏寒厭風, 遍身拘束, 以此貌樣, 萬無時日內供職就直之望。 且臣父病情, 進退無常, 灸藥雜試, 收效未易。 臣於此時, 實無離捨之勢, 當此遇災延訪之日, 政須啓沃論思之任, 而臣之情病, 如右所陳, 與其虛靡而久曠, 更添罪上之罪, 毋寧控籲而丐免, 倖逭逋慢之誅, 故左右忖量, 玆敢尾陳。 伏乞天地父母, 特垂矜憐, 亟遞臣所帶之職, 以便救護, 以安賤分, 不勝冀願, 而際伏見喉院議啓, 以館直久空, 指爲召災之一端, 臣於是, 滿心惶駭, 繼之以恧蹙, 夫職在經幄, 縱不能協贊聖化, 導揚和氣, 反又因之, 而致生災沴, 則厥罪何居? 此又臣難安之端也。 竝命有司, 勘以當律, 以爲爲人臣者之戒,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切實, 當留意, 爾其勿辭救護。
○ 副校理
金箕殷
疏曰, 伏以國之將興, 必有禎祥而示之, 國之將亡, 必有妖孼而告之, 天人交與之際, 可謂至矣。 臣伏見我殿下, 自卽祚以後, 內無貨利聲色之誘, 外絶馳騁遊獵之娛, 小心翼翼, 罔敢荒寧, 對越之誠, 可格天心, 修治之勤, 可消天變, 而不幸近年以來, 禎祥不至, 妖孼反興, 海水泛溢, 地維震動, 星宿失纏, 淫虹貫陽, 種種災異之可驚可愕者, 式月斯生, 史不絶書, 而至于今歲, 旱暵無前, 饑饉兼臻, 哀我黎民, 旣秋而無收, 流離四散, 彌滿於道路, 氣像景色慘惻, 此猶不足, 又於純坤之月, 閉藏之時, 虩虩之聲, 震驚百里, 燁燁之光, 閃耀五夜, 此又何象而何影也? 臣於淹病叫楚之中, 攝衣驚起, 實不勝嫠婦漆室之憂矣。 繼伏見傳旨下者, 十行辭敎, 警惕驚動, 旣示以責躬反省, 又諭以盡言無諱。 嗚呼,
成湯
○ 副校理
洪命周
疏曰, 伏以臣竊以爲, 遇災而警, 不如無災而警, 遇災而言, 不如無災而言。 臣猥以無似, 忝叨經幄, 可警之端, 可言之事, 豈待今日轟殷之發, 而苟然充位, 一味含默, 不曾出一言論一事, 以效裨補之道, 而乃於有災之後, 爲此應文之擧者, 實不勝惶愧之至, 而今若諉以惶愧, 而竝與應文而不爲, 則尤有罪焉。 噫, 我殿下以明睿之姿, 兼緝熙之工, 臨講而剖奧旨於絲毫, 做治而挽世道於熙皞, 恤窮之念, 靡安於錦玉, 懷保之澤, 徧及於遐邇, 是宜天心底豫, 休祥荐臻, 而夫何挽近以來, 雲觀之報, 無災無之, 星變纔告於去歲, 而旱魃又酷於今夏,
嶺
·
湖
千里, 幾無靑草,
西北三道
, 且傷風雹, 天之告戒, 旣諄且復, 而又何不令不寧之災, 乃發於純陰之月也? 臣誠驚惑, 莫知所以致此者也。 繼伏見傳敎下者, 十行誕宣, 責躬備至, 臣奉讀未半, 不勝欽仰之至, 此誠轉災爲祥之一大機會也。 若其天人災祥之理, 臣雖未敢如漢人之傅會, 而第伏念天之有雷霆, 如人君之有威武也, 則天以是警告, 無乃欲使殿下之體行而然耶? 天道冥漠, 雖未的知其信然, 而試以朝象言之, 則恬嬉成習, 而了無振刷之望, 以民俗言之, 則渝薄爲痼, 而難期回淳之望, 今日甚於昨日, 今年倍於昨年, 苟求其由, 則殿下之政令做措, 或未知有欠於威武, 而專尙陽和之發生, 抛置雷霆之震動耶? 天地之氣候, 旣有雨露, 而又有霜雪, 則闕一而不可以成天地之道矣。 雖以懲討一事言之, 是何等莫嚴莫重之事, 而
裕
賊, 卽千古所無之逆, 而干連其停啓者, 擧蒙肆赦之典,
達
逆卽三司同聲之討, 而陰護其聲勢者, 亦置從輕之律, 至如行恁, 幸因大僚之陳箚, 雖寢復官之命, 而義理由是而漸晦, 隄防由是而益壞, 此莫非我殿下霜雪之威, 或讓於陽和之氣故也。 將使亂逆, 無懲畏之心, 凶黨有覬覦之慮, 此足爲致災召沴之端矣。 伏願殿下, 亟從三司之請, 以答上天之警告焉。 以言乎民事, 則諸道之被災, 雖有淺深, 而始旱終風, 八路通然, 則謂之一般歉荒, 亦可也。 缾罌俱罄, 嗟無卒歲之資, 流丐相望, 率多塡壑之患, 咨怨之聲, 聞之愁亂, 困悴之色, 見者憂歎, 猗我聖上, 宵旰憂勤, 親祼南郊, 靈應如響, 竊謂穡事, 不至於大無矣。 畢竟食實, 乃至於斯, 或未知人事, 猶有所未盡而然耶? 特推如傷之仁, 克講拯濟之道, 逋負之蠲減, 荒廢之代播, 或發絲綸而戒飭, 或諭道臣而撫恤, 其所以隱恤之方, 救荒之策, 靡不容極, 凡在瞻聆, 孰不欽仰, 而第其代播之令, 專出爲民之聖意, 而仄聞道路傳言, 則往往有收稅於代播之田云。 果若其傳, 則此豈朝家救恤之本意乎? 亟令廟堂, 申飭諸道, 已收者使之還給, 未收者使之切禁。 今秋之民情如是, 則明春之賑濟宜講, 凡事當豫, 而荒政最先者, 先儒所言, 誠爲切實, 其必多方區劃, 隨事節蓄, 卽是今日之急務。 伏願殿下, 更加聖念, 先自宮闈, 益懋節儉之方, 預損不急之費, 仍復明降飭諭, 內而廟堂, 外而方伯守令, 莫不聚會精神, 先使預講, 使流者復集, 居者益安, 則邦本永固, 天心可豫, 唯殿下留神焉。 以言乎噤默之弊, 則歷觀往牒, 聖明在上, 而群下之不言, 未有甚於近日, 爲近日言責者, 每當求言之日, 必先前瞻後顧, 趑趄囁嚅, 擇其沒模稜無關涉之閑漫說話, 聊以爲塞責之擧, 平居談論, 不敢近於時政, 父兄告戒, 亦必在於愼言, 在家而不敢言者, 誰能揚言於朝廷之上乎? 在私而不敢論者, 孰敢顯頌於君父之前乎? 古之言者, 雖得罪於君上, 而朝論許之, 公議多之, 今之言者, 聖明不之罪, 而親知棄之, 朝廷擯之, 如非大段淬勵, 別般激揚, 則讜直之言, 終不可得聞, 此殿下來諫之道, 或有未盡而然歟? 伏願殿下, 山藏海涵, 益恢含弘之量, 使昌言嘉謨, 畢陳於前, 雖有逆耳之言, 犯顔之諫, 優容嘉奬, 從之如流, 則朝廷之上, 可致寅協, 政令之間, 庶無乖謬, 亦願殿下, 悉心來諫, 以弭天譴焉。 以言乎紀綱, 則堂陛不尊, 而邑民有侵犯官長之變, 場屋不嚴, 而悖儒有打破鎖院之擧, 此固由於邑守, 不能廉潔, 而莅政有司, 未能周旋之得宜, 而如使法紀素立民志有定, 則豈有此無前之變怪也? 紀綱不能自立, 必待所以立之之道, 明愼刑賞是也。 賞必當功則善者勸, 刑必當罪則惡者懲, 今殿下賞未嘗不愼, 而善者未必當其賞, 刑未賞不明, 而惡者未必當其刑矣。 唯殿下, 留意刑賞之際, 以爲振紀綱之本焉。 凡此數事, 何莫非召災之端, 而
朱夫子
曰, 知得如此是病, 便不如此是藥, 苟欲隨事而矯之, 觸處而救之, 則事雖近而功難期矣。 要在我聖上, 益加本源之工, 克盡導率之方, 則感應之效, 不外於躬行心得之餘, 丕變之化, 自歸於表端影直之地, 朝象也, 民俗也, 懲討也, 賑濟也, 言路也, 紀綱也, 如綱擧目張, 自歸大中至正之域矣。 古人之陳戒時君, 莫不以天下萬事, 歸之於人主一心上工夫, 此雖近常談死法, 究其旨趣, 終不出此。 唯我殿下, 聖旣天縱, 學又日新, 顯微之理, 精蘊之義, 無不洞見毫柝, 則此等說話, 何待臣之更陳, 而行之唯艱, 先賢有言, 愼終于始, 聖傳攸揭, 臣雖甚庸愚, 職忝論思, 不當捨此而爲說, 玆效沃心之義, 仰贊應天之實, 惟聖明, 念哉懋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爾之所陳, 極爲切實, 當益加修省, 討逆等事。 不允。
○ 副校理
洪命周
疏曰, 伏以臣竊以爲, 遇災而警, 不如無災而警, 遇災而言, 不如無災而言。 臣猥以無似, 忝叨經幄, 可警之端, 可言之事, 豈待今日轟殷之發, 而苟然充位, 一味含默, 不曾出一言論一事, 以效裨補之道, 而乃於有災之後, 爲此應文之擧者, 實不勝惶愧之至, 而今若諉以惶愧, 而竝與應文而不爲, 則尤有罪焉。 噫, 我殿下以明睿之姿, 兼緝熙之工, 臨講而剖奧旨於絲毫, 做治而挽世道於熙皞, 恤窮之念, 靡安於錦玉, 懷保之澤, 徧及於遐邇, 是宜天心底豫, 休祥荐臻, 而夫何挽近以來, 雲觀之報, 無災無之, 星變纔告於去歲, 而旱魃又酷於今夏,
嶺
·
湖
千里, 幾無靑草, ...
○ 副修撰
朴大圭
疏曰, 伏以臣, 獲蒙恩暇, 扶護病母, 連宵焦灼, 坐達鍾漏, 不意轟燁之警, 乃在宿昔之夜, 十月之交, 詩人所懼, 今玆之災, 奚宜而至? 嗚呼, 雲觀之報未及上, 銀臺之啓未及聞, 三司又寂寥, 而我殿下大加惕若, 不遑夜寢, 十行之綸, 曾不移時, 切切於責躬, 懇懇於求助, 臣伏地以讀, 一字一涕, 是知三尺之天, 出自方寸之地, 推是心以往, 何災之可憂, 何憂之不消? 然而憂治世而危明主, 卽古人忠愛之至也。 已治而尙患乎其治之未盡, 治旣明而猶慮夫其明之未盡明, 至於憂之而危之, 凜然若不保朝夕, 此猶屬未然, 而恐懼乎不聞不覩者, 若此其切矣, 則況雷焉以聲而警, 電焉以光而警, 卽是已然之災也。 宋儒之言曰, 只畏有形之寇, 不畏無形之寇。 臣竊以爲, 畏於有形, 則牽架補漏, 幸無大咎而已, 畏於無形, 則天下許多無形之憂, 自可聽命而退矣。 此特殿下一心上, 踏實之如何耳。 嗚呼, 心是無形而應之無跡者也。 以一心而應萬幾, 似難乎事事理會, 物物窮格, 而要其本, 則以實心行實政, 無所往而不底於實也。 竊伏覸, 殿下卽祚以來, 上所以詢諮也, 下所以敷奏也。 不過曰十許條, 曰勤聖學, 曰明義理, 曰訪人才, 曰開言路, 曰恤民隱, 曰懲貪墨, 曰擇守令, 曰勸農政, 曰抑奢侈, 曰振紀綱, 以之水旱饑饉, 風雹盜賊, 靡不渙發, 淸問畢登公車, 則今之遇警, 卽前之遇警也, 今之弭災, 卽前之弭災也。 警雖異時, 弭無異見, 縱使臣, 聯牘罄管, 直不免已陳之芻狗, 豈非不誠之甚者? 臣每伏見, 筵席之建白, 箚疏之陳勉, 輒示嘉納之意, 而終不嘉納之實, 事過則已, 徒歸空言, 何殿下求之勤而行之艱, 若是耶? 前後諸臣之言章奏在耳, 就其可採而採之, 今日採一事, 明日採一事, 納言而以實, 應天而以實, 則殿下之心與政, 表裏俱實, 與天爲一, 顧何憂乎有形無形之災也。 唯殿下, 念哉念哉。 臣於是職, 强半呈告, 是豈可已而不已哉? 官以講名, 跡曠經綴, 論臣辜犯, 合被大何, 而院啓之譏斥, 果至矣。 顧臣懇迫情私, 雖未敢更瀆, 庶幾聖明之俯燭, 而母病旣難暫離, 人言亦難冒進, 玆竝附陳, 不然則此時占便, 豈分義之所敢出也? 伏乞聖上, 削臣所帶之任, 以爲不職之者之戒, 千萬幸甚。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陳諸條, 是豈但遇災而勉之? 當尤爲留意, 爾其勿辭察職。
○ 副修撰
朴大圭
疏曰, 伏以臣, 獲蒙恩暇, 扶護病母, 連宵焦灼, 坐達鍾漏, 不意轟燁之警, 乃在宿昔之夜, 十月之交, 詩人所懼, 今玆之災, 奚宜而至? 嗚呼, 雲觀之報未及上, 銀臺之啓未及聞, 三司又寂寥, 而我殿下大加惕若, 不遑夜寢, 十行之綸, 曾不移時, 切切於責躬, 懇懇於求助, 臣伏地以讀, 一字一涕, 是知三尺之天, 出自方寸之地, 推是心以往, 何災之可憂, 何憂之不消? 然而憂治世而危明主, 卽古人忠愛之至也。 已治而尙患乎其治之未盡, 治旣明而猶慮夫其明之未盡明, 至於憂之而危之, 凜然若不保朝夕, 此猶屬未然, 而恐懼乎不聞不覩者, 若此其切矣, 則況雷焉以聲而警, 電焉以光而警, 卽是已然之災也。 宋儒之言曰, 只畏有形之寇, 不畏無形之寇。 臣竊以爲, 畏於有形, 則牽架補漏, 幸無大咎而已, 畏於無形, 則天下許多無形之憂, 自可聽命而退矣。 此特殿下一心上, 踏實之如何耳。 嗚呼, 心是無形而應之無跡者也。 以一心而應萬幾...
○ 己巳十月十四日午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任厚常
, 持
詩傳
第八卷, 侍讀官
洪命周
, 持
詩傳
第八卷, 檢校待敎
朴綺壽
, 持
詩傳
第八卷, 假注書
兪理煥
, 持
詩傳
第八卷, 記注官
劉㵙
, 持
詩傳
第八卷, 記事官
李光文
, 持
詩傳
第八卷,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命周
讀自經始靈臺, 止章四句。 上曰, 參贊官讀之。
厚常
讀自
東萊呂氏
, 止
成王
之孚。 上曰, 閣臣讀之。
綺壽
讀自
成王
之孚, 止賦也。 上曰, 注書讀之。 賤臣讀自媚玆一人, 止賦也。 上曰, 上番讀之。
㵙
讀自昭玆來許, 止賦也。 上曰, 下番讀之。
光文
讀自受天之祜, 止章四句。 上曰, 文義陳之。
命周
曰, 靈臺一章, 卽言
文王
及民之化, 而靈臺卽所以望氛祲察災祥之所, 如我國之雲觀也。 今月卽純陰之月, 而昨夜雲觀之報, 轟雷之災, 實不勝萬萬驚悚, 而自上亦有求言之敎矣。 每當災異之時, 其所應天, 卽曰, 恐懼修省四箇字, 而其所以恐懼修省者, 要不出實之一字也。 遇災之時, 雖或恐懼修省, 而過災之後, 則便屬解弛, 上之所以求言, 下之所以應之, 都歸於文具, 而專無眞實底意也。 人君之事天, 必以實心而對越, 必以實事而做去, 則群下之事上, 亦當以實心實事而應之矣。 天人感應, 上下交孚之理, 不外乎是。 伏願殿下, 必於一實字留神焉。 上曰, 參贊官陳之。
厚常
曰, 靈臺第二章, 翯翯濯濯於牣之義, 皆言得其所之樂, 而
文王
之時, 非但澤及萬民, 雖於一物之微, 莫不得其所, 而草木魚鱉, 咸有自在之樂矣。 玉堂亦以雲觀雷異, 仰勉聖德, 而方今歲事凶荒, 民生顚連, 綱紀不張, 大小恬嬉, 而仁天之告警, 又如是, 則玉堂所陳懋實二字, 誠爲今日之急先務也, 益加體念焉。 雖以目前科場事言之, 昨聞一二所所傳, 則自上申飭之後, 場中紛雜之弊, 少勝於前日云。 推此以觀, 則凡百事爲之挽回矯革, 卽一我殿下, 轉移間事, 伏願留神焉。 上曰, 閣臣陳之。
綺壽
曰,
文王
愛民, 若保赤子, 而民亦向上之心, 油然自生矣。 大抵至情, 莫如父子間, 而民之疾痛疴癢, 莫不相關, 如赤子之仰父母也。 故
文王
之時, 君民之孚感, 天心之悅豫, 有如此矣。 雖以靈臺第二章觀之, 飛潛動植, 各得其所, 而仁民之化及物者深矣。 殿下當此災歲, 思所以賑濟之·懷保之, 夙夜憧憧, 而今當收藏之月, 有此轟燁之警, 臣未知殿下若保赤子之德, 猶有所未盡而然耶? 雖以近來疎放之典言之, 亦是大聖人過中之擧, 則此安知非召災之一端耶? 上曰, 諸臣所奏, 果皆好矣。 上曰, 靈臺之庶民攻之, 庶民子來等語, 卽道
文王
德化之盛, 而
帝堯
則土階茅茨,
大禹
則菲衣惡食,
堯
·
禹
·
文王
之德, 宜無間焉, 而
堯
·
禹
則如彼其崇儉,
文王
則如此其作宮室者, 何也? 猶爲不同於後世人君, 若有土木之役, 則必招民怨者乎?
命周
曰, 靈臺之制, 臣未詳知, 而雖以大旨見之, 卽望氛祲察災祥之所, 則可知有國之不可無者, 而非遊觀之所也。 且以
文王
之德, 豈或作一臺, 廣大侈靡, 如後世興土木之類也?
綺壽
曰, 靈臺之制, 似如
瞻星臺
矣。 上曰, 麋鹿濯濯, 白鳥翯翯, 皆言鳥獸之得其所, 而亦非遊覽之意歟?
命周
曰, 此皆言
文王
之德化, 至及於鳥獸也, 非謂遊覽之意也。 今之上苑, 亦有翯翯之鳥, 濯濯之鹿, 殿下亦以
文王
之心, 行
文王
之政, 則凡此微物, 皆可以得其所, 而七十里之囿, 人以爲小矣。 若或以遊覽而畜之, 則終未免爲玩物喪志之歸矣。 上曰, 下武詩, 美
武王
能纘
太王
·
王季
·
文王
之德, 而乃是善繼善述之義也。 古語曰, 欲法
堯
·
舜
, 當法祖宗, 欲盡繼述之道, 則其道何以?
命周
曰, 爲人子者, 能述先人未卒之志, 能繼其親已行之事, 是謂善繼善述, 而欲於隨事而繼之, 每事而述之, 則未免擾擾其心志, 紛紛其事爲也。 大凡百千萬事, 莫不有本末, 而其本則在於人主一心。 今我殿下, 先於一心上, 做得工夫, 一準我先王心法, 則政令施措之間, 自然相合於先王之治矣。
綺壽
曰, 玉堂心法之奏, 誠爲切當, 而謹按宋臣
眞德秀
之言曰, 當持守處持守, 當變通處變通。 殿下苟於持守變通處, 各得時措之宜, 則此亦爲繼述之道矣。 上曰, 玉堂番次, 近何不備耶?
命周
曰, 應敎
徐鼎輔
, 副應敎
鄭觀綏
, 修撰
韓耆裕
姑未肅拜,
朴大圭
·
林景鎭
, 由限已過於昨日, 姑未行公,
李止淵
方在受由中, 一員未差, 而
趙琮鎭
, 聞以身病, 姑未入來, 故番次由是苟艱矣。 上曰, 雖在他時, 講筵頻開, 則猶不可如是, 況當此遇災修省之日, 尤不可以不備。 以此意出去通之, 使之入來, 可也。 上命掩券。 仍命玉堂先退。
命周
退出。 上曰, 都承旨欲一伸乎?
厚常
曰, 有憂故未得入來云矣。 上曰, 此等微事, 不必自上飭敎頒出去通之, 使之仕進, 可也。 上命書傳敎曰, 左承旨許遞, 與未差之代, 前望單子入之, 待下批牌招察任。
出榻敎
仍又命退, 承史·閣臣, 以次退出。
○ 己巳十月十四日午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任厚常
, 持
詩傳
第八卷, 侍讀官
洪命周
, 持
詩傳
第八卷, 檢校待敎
朴綺壽
, 持
詩傳
第八卷, 假注...
[ PC버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