검색
입력 내용 삭제
문자입력기
검색
부수검색
음가검색
부수로 검색:
부수 획수:
부수 목록:
나머지획수:
음가로 검색:
음가:
검색:
검색
열 람
승정원일기
정보화사업
승정원마당
왕 대
책별
조직과 기능
연혁
작성방식
사료적가치
기록유산
개 요
범 례
공지 사항
인조 - 고종
16대 인조(1623년~)
17대 효종(1649년~)
18대 현종(1659년~)
19대 숙종(1674년~)
20대 경종(1720년~)
21대 영조(1724년~)
22대 정조(1776년~)
23대 순조(1800년~)
24대 헌종(1834년~)
25대 철종(1849년~)
26대 고종(1863년~)
27대 순종(1907년~)
순조 2년
1802년 (임술)
1월
2월
3월
4월
5월
6월
7월
8월
9월
10월
11월
12월
승정원일기 98책(탈초본 1847책) 순조 2년 2월 18일 기미
1802년 嘉慶(淸/仁宗) 7년
1일
2일
3일
4일
5일
6일
7일
8일
9일
10일
11일
12일
13일
14일
15일
16일
17일
18일
19일
20일
21일
22일
23일
24일
25일
26일
27일
28일
29일
晴
行都承旨
林蓍喆
坐
。 左承旨
朴吉源
坐直
。 右承旨
權襈
試所進
。 左副承旨
李海愚
坐
。 右副承旨
趙得永
牌不進
。 同副承旨
洪羲運
坐直
。 注書
金𨩿
受由
尹鼎烈
仕
。 假注書
朴英載
仕直
。 事變假注書
朴在寅
仕
。
昌德宮에 머묾. 常參과 經筵을 정지함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 上在
昌德宮
。停常參·經筵。
내일 常參과 經筵의 시행에 대해 묻는 林蓍喆의 啓
○
林蓍喆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停。
○
林蓍喆
啓曰, 明日常參·經筵, 取稟。 傳曰, 停。
監察茶時를 한다는 朴吉源의 啓
○
朴吉源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在外, 執義
閔命爀
未肅拜, 掌令
崔雲翰
·
李渭達
, 持平
鄭彦仁
武一二三所監試官進去,
元在明
呈辭, 監察茶時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啓曰, 行大司憲
李直輔
在外, 執義
閔命爀
未肅拜, 掌令
崔雲翰
·
李渭達
, 持平
鄭彦仁
武一二三所監試官進去,
元在明
○ 傳于
李海愚
曰, 傳香承旨, 馳詣受香所,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李海愚
曰, 傳香承旨, 馳詣受香所, 奉審摘奸以來。
○ 傳于
朴吉源
曰, 勸講入侍。
○ 傳于
朴吉源
曰, 勸講入侍。
○ 傳于
洪羲運
曰, 召對爲之。
○ 傳于
洪羲運
曰, 召對爲之。
○ 以右副承旨
趙得永
再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蓍喆
曰, 只推。更爲牌招。
○ 以右副承旨
趙得永
再牌不進罷職傳旨, 傳于
林蓍喆
曰, 只推。更爲牌招。
○
洪羲運
啓曰, 卽者戶曹郞廳來言, 明日
宗廟
·
景慕宮
修改時, 本曹堂上, 當爲分詣, 而判書
趙鎭寬
宗廟
進, 參判
朴宗輔
, 參議
金明淳
, 俱有身病, 不得進參云, 何以爲之? 敢稟。 傳曰, 參判許遞, 令該曹口傳差出, 先進去後謝恩。
○
洪羲運
啓曰, 卽者戶曹郞廳來言, 明日
宗廟
·
景慕宮
修改時, 本曹堂上, 當爲分詣, 而判書
趙鎭寬
宗廟
進, 參判
朴宗輔
, 參議
金明淳
,...
李翊模에게 관직을 제수함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翊模
爲戶曹參判。
○ 吏曹口傳政事, 以
李翊模
爲戶曹參判。
○ 以
江原
監司
李魯春
狀啓,
通川郡
民家失火事, 傳于
洪羲運
曰, 方農失所可矜, 嚴飭結搆, 斯速奠接事, 廟堂分付, 近日此等狀聞, 見其日子, 則每多遲滯, 是豈對揚爲民眷眷之意乎? 此意一體措辭行會, 此後廟堂察飭。
○ 以
江原
監司
李魯春
狀啓,
通川郡
民家失火事, 傳于
洪羲運
曰, 方農失所可矜, 嚴飭結搆, 斯速奠接事, 廟堂分付, 近日此等狀聞, 見其日子, 則每多遲滯, 是豈對揚爲民眷眷之意乎? 此意一體措辭行會, 此後廟堂察飭。
○
林蓍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興陽
幼學
柳東稷
所志, 則以爲族姪
煥城
, 嫡妾俱無子身死, 其妻
文氏
, 以其家翁同姓八寸弟
煥址
第二子
得榮
, 欲爲繼後, 兩家同議完定, 至成與受文蹟, 未及禮斜之前,
文氏
亦爲身死, 雖有與者, 旣無受者, 不得循例立案, 冒居門長之列, 不忍見其絶嗣, 玆以仰訴, 依新定式, 草記稟處事, 呈狀, 而頃因大臣筵達, 兩邊與受文蹟, 明有可據, 而不得登聞者, 許令該曹論理草記事, 允下矣, 門長
柳東稷
狀辭旣如此, 依大臣筵奏定式,
柳煥址
第二子
得榮
立爲
柳煥城
之後, 何如? 傳曰, 允。
○
林蓍喆
, 以禮曹言啓曰, 卽接
興陽
幼學
柳東稷
所志, 則以爲族姪
煥城
, 嫡妾俱無子身死, 其妻
文氏
, 以其家翁同姓八寸弟
煥址
第二子
得榮
,...
○
朴吉源
, 以兵曹言啓曰, 忠壯衛將
金鎭鼎
,
慶熙宮
衛將
韓舜民
, 俱以病難供職, 呈狀乞遞, 守門將
申㫻
, 猝得脚氣之症, 轉側須人, 時月之內, 萬無供職之望, 呈狀乞遞, 實病旣如此, 則不可强令察任,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朴吉源
, 以兵曹言啓曰, 忠壯衛將
金鎭鼎
,
慶熙宮
衛將
韓舜民
, 俱以病難供職, 呈狀乞遞, 守門將
申㫻
, 猝得脚氣之症, 轉側須人, 時月之內, 萬無供職之望, 呈狀乞遞, 實病旣如此, 則不可强令察任, 竝改差, 何如? 傳曰, 允。
○
朴吉源
, 以慶科庭試文二所試官意啓曰, 收劵單子, 今方修整以入, 而今日入門數, 則爲六千七百八十九人, 收劵數, 則爲七千一百四張, 收劵之數, 比入門之數, 反剩三百十五張, 當初入門官之不善計數, 殊涉可駭, 其在核實之道, 不可仍置, 當該入門官, 令該府拿問勘處, 何如? 傳曰, 允。
○
朴吉源
, 以慶科庭試文二所試官意啓曰, 收劵單子, 今方修整以入, 而今日入門數, 則爲六千七百八十九人, 收劵數, 則爲七千一百四張, 收劵之數, 比入門之數, 反剩三百十五張, 當初入門官之不善計數, 殊涉可駭, 其在核實之道, 不可仍置, 當該入門官, 令該府拿問勘處, 何如? 傳曰, 允。
○
朴吉源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巨字半字, 合爲二千五百四十八人, 而先自柳葉箭試取, 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柳葉箭入格擧子, 仍爲捧講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巨字半字, 合爲二千五百四十八人, 而先自柳葉箭試取, 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柳葉箭入格擧子, 仍爲捧講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柳葉箭與應講擧子, 自天字至霜字二千人內, 柳葉箭入格七十七人, 講入格四十一人, 而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一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柳葉箭與應講擧子, 自天字至霜字二千人內, 柳葉箭入格七十七人, 講入格四十一人, 而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今日臣所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岡字半字, 合爲二千三百九十二人矣, 先自柳葉箭試取, 而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隨其入格, 兼試講書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今日臣所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岡字半字, 合爲二千三百九十二人矣, 先自柳葉箭試取, 而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隨其入格, 兼試講書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今日臣所柳葉箭, 自天字至調字半字, 應射擧子一千五百四十人內, 兩技入格三十三人, 單技入格二十二人矣,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二所試官意啓曰, 今日臣所柳葉箭, 自天字至調字半字, 應射擧子一千五百四十人內, 兩技入格三十三人, 單技入格二十二人矣, 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三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師字半字, 合爲三千六百七十六人矣, 先自柳葉箭試取, 而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柳葉箭入格擧子, 仍爲捧講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三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平明開場, 擧子捧單數, 自天字至師字半字, 合爲三千六百七十六人矣, 先自柳葉箭試取, 而元貫革外, 加設八貫革, 柳葉箭入格擧子, 仍爲捧講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三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柳葉箭應射擧子, 自天字至露字半字一千八百三十人內, 柳葉箭講兩技入格二十三人, 柳葉箭單技入格七人, 而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武三所試官意啓曰, 臣所今日柳葉箭應射擧子, 自天字至露字半字一千八百三十人內, 柳葉箭講兩技入格二十三人, 柳葉箭單技入格七人, 而日暮姑停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刑曹言啓曰, 因司謁手本, 拔劍刺人, 已極兇悖, 況掖隷乎?
金哥漢
, 付之攸司, 嚴加照律事, 命下矣。 罪人
金暹伊
, 所當依判下, 卽爲嚴加照律, 而
大明律保辜限期條
, 有曰, 刃傷人者, 限三十日, 傷已平復, 從本敺傷法,
陳仁文
被刺傷處, 旣係要害, 分寸闊大, 死生未分, 有難輕易照勘,
金暹
〈伊〉
爲先嚴囚, 待其辜限照律, 定配所押送之意, 敢啓。傳曰, 知道。
○
朴吉源
, 以刑曹言啓曰, 因司謁手本, 拔劍刺人, 已極兇悖, 況掖隷乎?
金哥漢
, 付之攸司, 嚴加照律事, 命下矣。 罪人
金暹伊
, 所當依判下, 卽爲嚴加照律, 而
大明律保辜限期條
, 有曰, 刃傷人者, 限三十日, 傷已平復, 從本敺傷法,
陳仁文
被刺傷處, 旣係要害, 分寸闊大, 死生未分, 有難輕易照勘, ...
○
慶尙
監司
南公轍
疏曰, 伏以方今國家, 內有聖明憂勤之治, 而外無綢繆可恃之備, 憂虞之形, 無智愚皆知之, 議者每以得人而任職, 久任而責成, 謂之致治良法, 而至於監司守令之能否, 尤係民國之得失, 此若不得其人, 則不可爲矣, 此誠深識治體之論, 而頃者大臣儒臣, 筵奏疏論, 每以此惓惓爲保民之第一件事, 自上亦賜允可, 而使之施行, 臣亦承聽於筵席, 然而說時易而做時難, 古今之通患, 故臣之區區, 政以此爲慮矣, 今此
嶺
臬新命, 又何爲而及於臣身哉? 夫
嶺南
, 國家根本之地也, 財賦之繁重, 簿書之煩劇, 人民卒乘之殷盛, 甲於諸路, 素稱大處難治, 而不幸近日以來, 逆獄頻起, 群醜就誅,
鄒
·
魯
絃誦之鄕, 乃有前古所無之變, 按覈復命, 人心甫定, 此時此任, 尤所難愼, 苟非剛明足以制事, 恩信足以及人, 列邑素憚其威望, 一路咸服其雅量者, 則上無以宣揚仁化, 下無以鎭壓物情, 其流將至於國受其病, 民受其害, 此豈細故也? 臣學不通方, 材非需世, 優遊翰墨之場, 散漫自居, 周旋近密之地, 庇覆是賴, 年前之蹔假閒藩, 實出先朝孝理之推, 而非謂臣之才具, 足任一方之事, 則今以七十餘州府郡縣, 付之於空疎一書生, 而謂之得人責成, 則此豈一初綜核之政也哉? 於是乎朝家, 有做不似說之失, 以臣言之, 則平日過計之慮, 適足以臣身當之也, 臣雖無狀, 豈敢爲此?
朱子
嘗於南渡之後, 數上封事, 備論聖學與討復之事, 而要其歸, 則無一不以長吏之得人爲言, 誠以朝廷者, 監司守令之本, 而民生之疾苦, 又係於監司守令故也, 此實深造不易之論, 而後世人主之所當法者也, 未知廟堂何所取臣, 聖明何所知臣, 而乃有此千萬不近似之誤恩也哉。 臣自聞除命, 驚怪錯愕, 意謂言路, 稍有公論, 則必不容貸賤臣, 以誤重寄, 縮伏多日, 恭俟物議, 尙未聞有駁正, 臣於此, 不得不披瀝衷懇, 冒昧自陳, 伏望殿下, 諒臣言之非出例讓, 亟命收還新授職名, 以幸國事, 以安微分焉, 臣無任云云。 答曰, 省疏具悉。 卿其勿辭往欽哉。
○
慶尙
監司
南公轍
疏曰, 伏以方今國家, 內有聖明憂勤之治, 而外無綢繆可恃之備, 憂虞之形, 無智愚皆知之, 議者每以得人而任職, 久任而責成, 謂之致治良法, 而至於監司守令之能否, 尤係民國之得失, 此若不得其人, 則不可爲矣, 此誠深識治體之論, 而頃者大臣儒臣, 筵奏疏論, 每以此惓惓爲保民之第一件事, 自上亦賜允可, 而使之施行, 臣亦承聽於筵席, 然而說時易而做時難, 古今之通患, 故臣之區區, 政以此爲慮矣, 今此
嶺
臬新命, 又何爲而及於臣身哉? 夫
嶺南
, 國家根本之地也, 財賦之繁重, 簿書之煩劇,...
○ 右副承旨
趙得永
疏曰, 伏以居諸易邁, 春序已半, 仰惟聖慕撫時, 益復如新, 仍伏念臣, 積抱危慼之懇, 轉入臲卼之域, 跋前疐後, 進退俱礙, 跼高蹐厚, 悚隘冞切, 拚死屢逋, 有罪罔赦, 特蒙聖度包容, 不加誅殛, 海鎭薄補, 匪罰伊榮, 臣仰感洪造, 俯怵微分, 水壘枕戈, 愆尤自訟, 山醮依斗, 夢魂徒注, 迺者綠綈之恩宥, 侈以銀臺之特點, 榮光所被, 中心如醉, 北望稽首, 涕淚無從, 噫, 瘴癘風霜, 殘骸獲保, 冠冕烟花, 舊步重尋, 仰而瞻依宮闕於瑞雲璁瓏之邊, 退而歸覲父母於隔歲離違之餘, 殊渥極矣, 至願畢矣, 不料聖眷愈摯, 華銜復授, 臣聞命驚惶, 罔知攸措, 臣本無似一賤品耳, 孤根靡依, 冥行易躓, 一朝橫罹, 自陷大僇, 洪惟我殿下, 天地於臣, 雨露於臣, 拔諸戈戟之中, 置之袵席之上, 曲加庇護, 屢示昭晰, 前後恩綸, 藹若陽春, 雖在百世之下, 尙論其恩造之罔極, 則必將有歔欷感激爲臣而泣下者, 矧在臣心, 當復如何? 臣雖滓穢淟涊, 不足備數於簪紳之列, 而一息未泯, 彝性尙存, 區區隕結之忱, 固當不計夷險, 惟命是承, 而第身名已衊, 情蹤如窮, 私心之所自靖也, 擧世之所共知也, 在聖朝禮使之政, 勵廉之治, 亦宜早賜斥退, 俾全匹夫之微諒, 前秋辭疏, 屢陳無餘, 今若諉之以已經薄勘, 揚揚冒膺, 則其蹤恣無忌憚之罪, 尤如何哉? 雁瘡未息, 而餘悸倍增, 鴻渥冞隆, 而迷執難改, 荐違嚴召, 益憎罪戾, 玆敢冒陳短章, 仰瀆宸嚴。 伏乞聖明, 俯垂矜察, 特命刊汰臣職名, 仍治臣逋慢之罪, 以昭法紀, 以靖私義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爾其勿辭察職。
○ 右副承旨
趙得永
疏曰, 伏以居諸易邁, 春序已半, 仰惟聖慕撫時, 益復如新, 仍伏念臣, 積抱危慼之懇, 轉入臲卼之域, 跋前疐後, 進退俱礙, 跼高蹐厚, 悚隘冞切, 拚死屢逋, 有罪罔赦, 特蒙聖度包容, 不加誅殛, 海鎭薄補, 匪罰伊榮, 臣仰感洪造, 俯怵微分, 水壘枕戈, 愆尤自訟, 山醮依斗, 夢魂徒注, 迺者綠綈之恩宥, 侈以銀臺之特點, 榮光所被, 中心如醉, 北望稽首, 涕淚無從, 噫, 瘴癘風霜, 殘骸獲保, 冠冕烟花, 舊步重尋, 仰而瞻依宮闕於瑞雲璁瓏之邊, 退而歸覲父母於隔歲離違之餘, 殊渥極矣, 至願畢矣, 不料聖眷愈摯, 華銜復授, 臣聞命驚惶, 罔知攸措, 臣本無似一賤品耳, 孤根靡依, 冥行易躓, 一朝橫罹, 自陷大僇, 洪惟我殿下, 天地於臣, 雨露於臣, 拔諸戈戟之中, 置之袵席之上, 曲加庇護, 屢示昭晰, 前後恩綸, 藹若陽春, 雖在百世之下, 尙論其恩造之罔極, 則必將有歔欷感激爲臣而泣下者, 矧在臣心, 當復如何?...
○ 副修撰
金會淵
疏曰, 伏以流光迅邁, 歲籥又更, 率普哀隕, 奄涉三載, 伏惟我聖上, 孝思罔極, 益復如新, 迺者皇穹默佑, 陟降垂隲, 玉候遄復, 聖體益康, 臣民慶忭, 曷有其極? 仍伏念臣, 愚迷罔錯, 自陷大戾, 善地薄竄, 匪罪伊榮, 曾未半歲, 遽蒙環宥, 而前後處分, 俱出慈聖之特旨, 旣寬不審之誅, 復開自新之路, 誨責牖導, 德音鄭重, 霜雪雨露, 罔非至敎, 臣含恩數愆, 攢祝屛伏, 不意蕩滌之命, 又下格外, 除旨復降, 天牌屢臨, 臣是何人, 偏蒙異恩之重疊, 乃至於此, 在臣叩謝之忱, 息補之道, 豈敢或爲逡巡之計, 而第有自訟而自恧者, 不得不仰首鳴號焉, 臣本菲才蔑識, 衰晩通籍, 忝冒從班, 自知不稱, 夫豈有出氣力論事之望, 而頃叨諫垣, 獲登天陛, 躬奉慈聖殿下縷縷下敎, 鎭朝象靖世道之盛德至意, 藹然洋溢, 臣俯伏承聆, 方寸自激, 私竊以爲當玆之時, 离日繼照, 慈天光覆, 闢詖邪而尊正學, 殛兇醜而章大義, 凡我在廷之臣, 孰敢不悉心對揚, 偕之大道, 而厥或浮囂躁競之類, 蘖芽其間, 譸張嘵訛, 則將致朝著泮渙, 國勢扤捏, 必須嚴加斥退, 明示好惡, 然後乃可爲鎭靖之方, 伏況我先大王, 臨御二十五載之間, 昭揭義理, 囿一世於明誠之域, 如有不靖之徒, 則必深惡而痛斥之, 俾不得售其計, 區區愚衷, 亦自附於仰體昔年之聖意, 粗效一日之言責, 而惟是慈敎昨下, 臣啓隨徹, 辭末達意, 跡涉故犯, 揆以常憲, 誅戮猶輕, 至今追思, 惶汗浹背, 俛仰高厚, 措躬無所, 豈可以薄譴之旋宥, 恩命之荐下, 而晏然自恕, 揚揚冒進也哉? 且伊時
李象謙
置對之辭, 誠可謂一變怪也, 臺閣論啓, 從古何限, 而被論之人, 敢於爰辭, 迫詰言者, 至請面質, 自有臺閣以來所未聞所未見者, 而臣適不幸, 躬當此事, 臣固不足言, 其於辱朝廷何哉? 若其所自明者, 祗見欲蓋而彌彰, 似巧而反拙, 其外許多反詈之說, 不但言之無倫, 自有一世公議, 臣何可與之較論, 有若對卞也? 第臣妄論官邪, 自取滄浪, 貽羞臺閣, 有辱朝廷, 此已不可更廁於周行, 而抑恐後之居言路者, 以臣爲戒, 不敢開口論人, 則淸朝他日之憂, 有不勝言, 一則由臣, 二則由臣, 臣方惶恧, 惟大何是俟, 復何論官職之去就乎? 至若備啓中㦧毒云云, 益切撫躬慙愧之至, 臣立朝無幾, 言行未孚, 憂時之悃, 不能見諒於世, 寧激之論, 反得不韙之目, 此又臣難進之端, 祗合掃軌窮閻, 涵泳生成之澤, 謝迹名途, 毋重羞辱之辜而已, 玆敢披瀝衷肝, 仰瀆崇嚴, 伏乞聖明俯賜諒察, 亟收新除, 仍許屛退, 俾朝體尊而私分安焉, 臣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爾其勿辭察職。
○ 副修撰
金會淵
疏曰, 伏以流光迅邁, 歲籥又更, 率普哀隕, 奄涉三載, 伏惟我聖上, 孝思罔極, 益復如新, 迺者皇穹默佑, 陟降垂隲, 玉候遄復, 聖體益康, 臣民慶忭, 曷有其極? 仍伏念臣, 愚迷罔錯, 自陷大戾, 善地薄竄, 匪罪伊榮, 曾未半歲, 遽蒙環宥, 而前後處分, 俱出慈聖之特旨, 旣寬不審之誅, 復開自新之路, 誨責牖導, 德音鄭重, 霜雪雨露, 罔非至敎, 臣含恩數愆, 攢祝屛伏, 不意蕩滌之命, 又下格外, 除旨復降, 天牌屢臨, 臣是何人, 偏蒙異恩之重疊, 乃至於此, 在臣叩謝之忱, 息補之道, 豈敢或爲逡巡之計, 而第有自訟而自恧者, 不得不仰首鳴號焉, 臣本菲才蔑識, 衰晩通籍, 忝冒從班, 自知不稱, 夫豈有出氣力論事之望, 而頃叨諫垣, 獲登天陛, 躬奉慈聖殿下縷縷下敎, 鎭朝象靖世道之盛德至意, 藹然洋溢, 臣俯伏承聆, 方寸自激, 私竊以爲當玆之時, 离日繼照, 慈天光覆, 闢詖邪而尊正學, 殛兇醜而章大義, 凡我在廷之...
○
忠淸道忠州
幼學臣
金星運
·
鄭在順
·
韓元新
·
李秉文
·
金在範
·
鄭禹鉉
·
兪日柱
·
洪益度
·
鄭述鉉
·
尹任啇
·
崔公漢
·
尹甲烈
·
李寅爀
, 進士臣
魚用羽
, 幼學臣
鄭在誠
·
韓應龜
·
宋命圭
·
宋一濂
·
李崧
·
李策
·
鄭在先
·
趙鎭夏
·
閔宅鉉
·
金在權
·
金鑄
·
尹守寬
·
閔百祺
·
申在典
·
權邇
·
李時會
·
南翊中
·
朴奎淳
·
朴和韶
·
尹廣烈
·
李心在
·
李藎明
·
鄭在福
·
鄭師善
·
崔公萊
,
金鍾烈
·
趙祐永
·
趙翼永
·
李在漢
·
李基孝
·
鄭謙猷
·
鄭在猷
·
魚錫霖
·
魚錫華
·
鄭洵
·
鄭湙
·
李穩
·
李穠
·
李元在
·
金載光
·
尹就烈
·
尹集烈
·
金鎔
·
尹遇聖
, 生員臣
金得悌
·
金得愉
, 幼學臣
鄭道誠
·
李命漢
·
鄭漢誠
·
韓命洪
·
李馦
, 進士臣
鄭友益
, 幼學臣
權逑
·
尹守完
·
權逴
·
李允在
·
南孟中
·
朴貞和
·
金得憲
·
鄭運永
·
鄭思永
, 生員臣
金瑋
, 幼學臣
鄭汝器
·
金在祚
·
金藎祚
·
李祚永
·
柳正中
·
鄭錫
·
韓海準
·
李海膺
·
金復天
·
李禧永
·
李運永
·
朴經漢
·
朴斗淳
·
權性恒
·
李基天
·
李亨在
·
崔洪柱
·
崔一柱
·
朴鍾和
·
宋鼎圭
·
鄭樂善
·
鄭魯善
·
趙整
·
趙璥
·
李學淵
·
李星祿
·
宋光鼎
·
朴和應
·
洪稷謨
·
權孝淳
·
李亨坤
·
李鎭坤
·
李在觀
·
金樂豐
·
李性喆
·
權鍾雲
·
柳義根
·
趙貞吉
·
柳東植
·
元有貞
·
權思欽
·
趙性言
·
李海昌
·
趙得濂
·
李衡奎
·
權煜
·
辛光夏
·
李錫淵
·
金鍾杰
·
崔華鎭
·
趙宗宅
·
朴智愚
·
李在恒
·
李忠彦
·
崔應汶
·
李景源
·
李煥
·
鄭世振
·
李學秀
·
李得秀
·
柳學中
·
元聖汲
·
金義剛
·
朴秀彦
·
李赫中
·
宋昌奎
·
朴思述
·
李翼淵
·
朴心學
·
李存淵
·
宋煥朝
·
宋煥時
·
宋聖圭
·
具顯行
·
具思默
·
李元肅
, 進士臣
閔致孝
·
蔡弘一
·
蔡弘臣
, 幼學臣
蔡弘鼎
·
姜在憲
·
黃仁綱
·
黃基洛
·
李和圭
·
李恒淵
·
朴秀良
·
鄭有文
·
朴思爀
·
趙台臣
·
張天箕
·
李箕柄
·
金光岳
, 進士臣
崔禹奎
, 幼學臣
張以絃
·
李英幹
·
宋尙圭
·
鄭宗漢
·
朴光烈
·
金泰根
·
申熙文
·
成天重
·
朴敬德
·
金慶福
, 進士臣
魚用升
, 幼學臣
成在鎬
·
申有文
·
李命珏
·
洪濟猷
·
趙萬和
·
柳載
·
崔民觀
·
兪泰柱
·
金翼淳
·
李尙台
·
宋頤相
·
宋義圭
·
金錫八
等疏曰, 伏以皇穹降割, 我先大王, 奄棄臣民, 八域攀號, 三載于今, 雲鄕之眞遊莫追, 衡斗之光曜寢遠, 於戲, 不忘之思, 至百世而無斁, 且況我殿下出天之孝, 我殿宮止慈之念, 益復靡逮, 瞻望象魏, 不勝掩抑, 因伏念古昔明王之政, 必以設庠序建學校, 以作成人材爲本, 亦必以尊道德崇節義, 以扶植世敎爲急, 肆我先大王, 嘗於
大老祠
, 親製碑文, 若曰, 今之祠院, 蓋出於庠序之遺制, 院必有祠, 實取於米廩之祭瞽宗, 大哉王言, 斯可爲萬世法程明甚, 而凡於崇德奬節之方, 不拘今古, 不論遠邇, 無幽不闡, 無微不顯, 蓋我列聖朝家法然也, 故我東方, 素以禮義之俗, 久灌陶鎔之澤, 群賢輩出, 多士作興, 設祠院陳俎豆, 以爲依歸藏修之所者, 在在有之, 或以道德之可爲師表也, 或以節義之可爲儀範也, 各因其人杖屨所及, 遺愛所在, 爲之立祠, 而腏享焉尊奉焉, 玆義也, 竊取於
朱夫子
白鹿洞書院
及
潭州五人廟
乞額之章也, 臣等所居之鄕, 亦有
知川書院
, 以前朝都觀
〈察〉
使
金自粹
享焉,
自粹
之玄孫
文簡公臣世弼
及
世弼之子忠愍公臣䃴
配焉, 蓋以本道, 卽
自粹
棠陰遺愛之鄕, 而
知川
, 又
世弼
卜築盤桓之所也。
䃴
堂搆守業之地故也, 若夫
自粹
, 天性至孝, 當麗季喪禮廢壞之日, 母沒廬墓, 啜粥終制, 至今
安東
, 有旌孝之碑, 特書曰, 孝子高麗都觀察使
金公自粹之閭
, 爀爀然照人耳目, 至其立朝大節, 則爲諫官, 直言忤主, 杖配遠戍, 及爲大司成左輔德, 上書于
恭讓
曰, 殿下廓除他姓之禍, 匡復朝宗之業, 皆奉
玄陵大妃
之命而行之, 卽位之初, 卽封王大妃, 以正位號, 傳曰, 爲之後者爲之子, 殿下事之之禮, 當厚於所生者, 今於國大妃殿, 奉養備至, 而獨於王大妃殿, 曾不一詣, 是狃於生育之恩, 而忽於承祧之重也, 時大起浮屠, 屢興土木,
自粹
又上疏曰, 殿下卽位以來,
太廟
諸陵, 未聞有修葺營繕之擧, 而急於起塔, 是報本追遠之誠, 反不逮於求福利生之念矣, 又以巫覡之出入宮掖, 請痛加禁斷, 以絶妖妄, 極言不諱, 凜然若秋霜烈日, 當時若
文忠公鄭夢周
,
文靖公李穡
諸賢, 相與爲道義之交, 敬重推詡於
自粹
者, 不啻若高山之仰止也, 逮我朝膺命之後,
太宗大王
, 徵之以刑曹判書,
自粹
自度不免, 歎曰, 爲人臣, 國亡與亡, 義耳, 吾平生以忠孝自勵, 今若失身, 何面目見君父於地下乎? 拜訣家廟, 命其子
根
, 以凶具隨後, 行到
廣州之秋嶺
, 謂其子曰, 此吾死所矣, 死後汝當埋我于此, 勿豎碑碣, 令後人知之也, 因作絶命, 詩曰, 平生忠孝意, 今日有誰知, 吟罷遂自決。
秋嶺
卽
鄭夢周
遺葬之地, 而
自粹
之必致命於此者, 亶出於與
夢周
死生同歸之意也。 嗚呼,
自粹
之堂堂大節, 可以扶萬世之綱常, 而從容取義, 尤有難於倉卒殉身者也, 故故相臣
翼成公黃喜
, 作挽詞曰, 有忠有孝難, 有孝有忠難, 二者旣云得, 況又殺身難, 此世所稱三難詩, 而先正臣
文正公宋時烈
言曰,
自粹
以麗氏臣, 自殺其身, 以立其節, 故大提學臣
蔡裕後
·
尹鳳朝
·
吳瑗
, 故儒臣
蔡之洪
諸人, 或作墓文傳記, 或作院享之文, 皆以
自粹
, 一例稱賞於
鄭夢周
·
李穡
諸賢, 而無所軒輕, 則展如之人, 眞可謂百世之師表, 後學之儀範也, 至於
世弼
, 則以先正臣
趙光祖
道義之交, 當己卯
北門
之禍, 奉使上京, 還侍經筵, 適講過勿憚改章, 因陳曰, 殿下, 亦有過矣, 向者
趙光祖
等, 欲效
唐
·
虞
之治, 殿下尊寵信任之, 今乃竄逐殺戮, 此則殿下之過大矣, 過而能改, 斯爲無過, 過不知改, 爲過愈大, 反覆陳說, 言淚俱下,
衮
·
貞
等, 啓請拿鞫, 遂加嚴訊, 自上特原之, 竄配
陰竹
, 蓋
世弼
, 博洽經史, 尤精
易
學, 前後湖堂賜暇, 經筵抄選,
世弼
與先正臣
金安國
·
金淨
, 故相臣
李荇
, 每與其蔫, 而輒爲之首, 嘗於講
易
, 有馹召敷對之明暢, 故有此特恩也, 且於
王陽明
文字之始東來也, 當時諸賢, 猶未知其何等語, 而獨
世弼
, 一見卽知其爲異端, 先正臣
宋時烈
, 撰其墓文, 特書先生, 則先生尊師之稱, 非但以己卯名賢, 而實爲其道學之高明也, 若其子
䃴
, 早襲庭訓, 名節自持, 當乙巳中學之會,
尹元衡
, 誘脅臺臣, 欲論
尹任
·
柳仁淑
·
柳灌
等之罪,
䃴
以持平, 獨於衆中, 正色而言曰, 己卯之禍, 言之痛心, 忍欲踵
衮
·
貞
所爲乎, 怒氣勃勃, 或起或坐, 於是
柳希春
·
白仁傑
·
金鸞祥
·
宋希奎
諸人, 同然一辭, 議竟不成, 翌日又與八諫臣, 聯名上疏, 極言其不可, 而
䃴
爲之首, 又嘗於禁中, 捉治
元衡
家交通婢子, 及夫
忠順堂
會鞫, 最受拷掠, 始竄
安東
, 旋移
三水
, 竟以中庠立異, 禁中捉婢爲案, 至受後命, 其烈烈剛正之氣, 直令人勃然興起於千載之下, 先正臣
李珥
, 伸白其冤, 命復其官,
肅廟
朝, 相臣有以直臣不可使無嗣陳白, 特命立後於三世之後, 先朝乙巳, 以舊甲之回, 允多士之疏, 贈以吏判, 謚曰
忠愍
, 此可見列朝奬直之盛意, 而亦可謂
自粹
無忝之肖孫矣, 以是竝配於
自粹之祠
, 而第伏念,
自粹
之移孝爲忠, 殺身成仁, 實無間於
鄭夢周
·
李穡
, 而
鄭夢周
·
李穡
所享之院, 皆有恩扁, 獨
自粹之祠
, 尙無頒額之擧, 而且況
世弼
之道學,
䃴
之忠直, 何莫非
自粹
之所由來, 則節惠之恩, 已加於
世弼
·
䃴
獨不及於其賢祖者, 豈非朝家之闕典而士林之抑鬱也哉? 雖緣
自粹
, 只求自靖其身, 必欲鞱晦其跡, 于今四百餘年, 迄無有聞之於朝者, 而公議之在秉彝, 則愈久而不泯, 臣等俱以草莽之賤, 在先賢遺愛之鄕杖屨之地, 夙慕先賢卓節懿德, 粵自先朝尊賢重道之時, 思欲一陳於經纊之前, 而未及叫閤, 遽泣遺弓, 遂成千古之恨, 此莫非臣等愚鈍不敏之罪, 而今我主上殿下, 嗣服之初, 廓掃凶邪, 大明義理, 凡發號施令, 措諸事爲, 無不以先王之心爲心, 先王之政爲政, 臣等生逢明時, 際此盛會, 何敢徒抱耿耿, 而終不爲之陳暴乎? 玆敢裹足上來, 不避猥越, 齊聲仰籲於嚴廬之下, 伏願聖明, 俯垂鑑諒, 特賜
自粹祠院
之額, 因降
自粹
易名之典, 以幸斯文, 臣等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請令該曹, 議于大臣稟處, 爾等退修學業。
○
忠淸道忠州
幼學臣
金星運
·
鄭在順
·
韓元新
·
李秉文
·
金在範
·
鄭禹鉉
&...
○
全羅道
幼學臣
趙師謙
, 生員臣
鄭禮煥
·
奇泰溫
, 進士臣
金履祖
, 幼學臣
鄭烈煥
·
安性恪
·
金晦祖
·
鄭在勉
·
金國休
·
奇學重
, 生員臣
閔思寬
, 進士臣
林基漢
·
朴重源
·
李齊賢
·
趙英祚
, 生員臣
韓弘德
, 進士臣
丁好三
, 幼學臣
奇啇師
·
崔昌之
·
閔師愼
·
林夏烈
·
金䤴
·
沈欽
·
奇師德
·
崔源之
·
金致復
·
尹秉鉉
·
柳星三
·
梁錫耉
·
崔益孝
·
盧稷
·
梁哲觀
·
金貞休
·
趙顯河
·
任時源
·
李澈性
·
李廷謙
·
安壽五
·
朴永相
·
李必鎭
·
朴最鎭
·
柳煥京
·
鄭忠煥
·
金斗海
·
吳煌
·
李志亨
·
徐載天
·
李箕東
·
朴澮
·
安鈺
·
李崇鎭
·
趙升淳
·
金文爀
·
邊相奎
·
梁濟觀
·
文永珏
·
崔廷大
, 生員臣
邊正容
, 進士臣
南彦河
·
柳善性
, 幼學臣
鄭運復
·
白鎭恒
·
安淑
·
李明德
·
高時德
·
趙基賢
·
柳星七
·
梁錫老
·
尹致東
·
鄭陽勳
·
金承義
·
李箕秉
·
李宗鎭
·
閔致根
·
宋柬
·
任相甲
·
金樂海
·
李象五
·
趙顯誠
·
邊相甲
·
李鎭輅
·
趙泰淳
·
崔震澤
·
金柱輔
·
林得鎭
·
崔恒之
·
朴顯源
·
洪憲周
·
梁錫圭
·
朴信源
·
宋采
·
林墅
·
李大輝
·
李鎭文
·
林大遠
·
李秋成
·
安孝天
·
宋文益
·
李英春
·
奇啇文
·
朴聖祿
·
李載爕
·
鄭東運
·
朴萬源
·
李鎭佑
, 進士臣
丁翊祚
·
林采鎭
·
李敬緝
, 幼學臣
李師中
·
尹歸殷
·
趙鎭恒
·
柳昌樹
·
金東輔
·
趙基孝
·
李鎭國
·
崔八翼
·
安壽泳
·
李象鵬
·
白樂熙
·
愼處機
·
李宗樹
·
高時采
·
柳震喆
·
金樂祐
·
洪奭周
·
柳湜
·
林東遠
·
河鎭浩
·
丁碩奎
·
林萬河
·
安孝百
·
李碩模
·
徐行玉
·
金澤
·
朴英鎭
·
朴啓相
·
丁胤直
·
李一行
·
元瓚
·
朴鎭九
·
金柱宇
·
薛匡緖
·
安泓
·
李尙燁
, 進士臣
申世淳
, 生員臣
郭載厚
, 進士臣
鄭潤吉
, 幼學臣
朴永源
·
趙基漢
·
邊達容
·
柳光寅
·
廉宗洛
·
文永奎
·
宋相彦
·
金壽民
·
梁慶觀
·
吳相麟
·
柳埏
·
林基遠
·
金長羽
·
高載寬
·
崔守正
·
盧稹
·
柳命復
·
林致烈
·
柳運濟
·
梁迪河
·
崔澐之
·
李顯旭
·
鄭東賓
·
金致義
·
李奎邦
·
林學鎭
·
李哲元
·
金孝一
·
趙秉經
·
金相輔
·
鄭煥權
·
辛德行
·
姜德煥
·
張克明
·
朴宗欽
·
李廷文
·
任宅源
·
文思發
·
丁碩弼
·
趙甲淳
·
李尙鳳
·
柳文彦
·
李志說
·
徐載仁
·
宋檠
·
鄭師俊
·
金若熙
, 生員臣
林墩
, 進士臣
徐志行
, 幼學臣
鄭煥忠
·
趙碩根
·
文思吉
·
任浚源
·
姜昌煥
·
李澈仁
·
白時維
·
辛義行
·
鄭奎東
·
林禧遠
·
金章煥
·
邊相楫
·
崔澤之
·
鄭陽復
·
林厚鎭
·
宋濟楫
·
金潤海
·
柳煥復
·
金欽
·
李以鑑
·
金秀熙
·
高元謙
·
吳嗣源
, 生員臣
林學龍
, 進士臣
鄭爀權
, 生員臣
宋龜默
, 幼學臣
金樂行
·
李德輝
·
丁爀祚
·
安大熙
·
鄭昌運
·
梁重觀
·
安昌信
·
崔健
·
鄭文緝
·
尹周鉉
·
李德仁
·
奇象春
·
高時萬
·
吳相文
·
閔邦幹
·
梁德浩
·
邊德容
·
金邦五
·
鄭煥龜
·
吳思源
·
朴以煥
·
李鎭範
·
林世鎭
, 進士臣
廉相五
·
李昌
, 幼學臣
崔師德
·
李顯翼
·
羅爀采
·
朴治源
·
金尙休
·
文永贊
·
柳光宅
·
金文吾
·
邊相夏
·
金寅休
·
鄭煥烈
·
林思祿
·
柳台錫
·
柳光奎
·
任益源
·
柳恩樹
·
李廷命
·
李象權
·
盧穉
·
吳爟
·
李以成
·
羅廷彩
·
金象鎭
·
林夏遠
·
李元升
·
高時百
·
李道爕
·
閔邦顯
·
羅漢五
, 進士臣
李志德
·
鄭致煥
·
林龜鎭
, 幼學臣
鄭旭煥
·
奇象德
·
金文祖
·
吳相楫
·
金鑵
·
高廷悅
·
鄭在行
, 生員臣
柳廷爕
·
高時休
, 進士臣
柳東植
, 生員臣
閔邦仁
, 進士臣
吳相翼
·
朴宗漢
·
鄭在性
, 幼學臣
金式祖
·
沈鍒
·
金文澤
等疏曰, 伏以臣民無祿, 先大王奄遺弓劍, 深山窮谷, 悲號罔極, 如喪之痛, 三載如一日, 光陰昜得於嚴廬, 時序且回於載陽, 伏惟我殿下皇皇靡逮之思, 益復如新, 臣等竊伏念, 我朝四百年維持國脈者, 亶在乎褒尙節義, 闡揚幽隱之休, 雖以一節之士, 事係百世之久者, 未嘗不次第發揮, 炳烺竹帛, 苟有毅烈偉節, 華於同室, 則崇奬之恩, 不嫌廣施, 苦忠大義, 奮於草莽, 則褒揚之典, 不拘疎逖, 有若故忠臣
高敬命之父子
三節,
金德齡之兄弟
竝享者是耳, 獨彼故進士臣
崔慶雲
, 昔當龍蛇之亂, 殉節于
烏城
者, 于今二百年所, 而朝家之恩典, 寥寥無聞, 忠魂莫慰, 烈士齎鬱, 故老之指點遺墟者, 往往流涕而悲之, 況其弟故義兵將臣
慶長
, 故
忠毅公臣慶會
, 皆以臨亂辦義, 已蒙恩章, 而至於
慶雲
, 則以其兩弟之兄, 未蒙一施之恩, 其爲聖朝之闕典, 豈不誠大矣乎? 日月之明焉, 而或遺於隙照, 雨露之滋焉, 而尙阻於幽蘭者, 豈陶甄造化之不均也哉? 實由於在下者之不能對揚天休也, 臣等跡雖疎賤, 名忝章甫, 粗於節義分上, 講之有素, 何敢自外於聖朝培養之化, 而不之一言也, 蓋
慶雲
,
湖南
之世祿望族, 而臣等卽
湖南
之人也, 考之地誌, 稽之野乘, 又聽士友之傳誦者, 習熟於崔門六義之蹟者, 尤詳於他道之人, 請爲殿下歷陳之,
慶雲
方當㓒齒之變, 適値衰麻之制, 慨然奮發, 謂其弟前內贍寺正臣
慶長
, 前府使臣
慶會
曰, 吾家世受國恩, 豈可草間苟活, 不思圖報之計。 於是設置義兵廳, 先括家貲, 以助軍興, 遠近響應, 兵糧山堆, 義士雲集, 居然爲數千兵馬,
慶雲
乃命其子
弘載
曰, 吾兄弟三人, 則身有憂服, 不可與聞軍旅之事, 汝以新恩, 今方家食, 未及扈駕, 雖無官守之責, 不可先家而後國, 遂使之領兵, 往從
高敬命
, 以殿軍聲, 仍抵書
敬命
, 勉以忠義, 又傳檄
嶺南
士友, 倡起義擧, 其書尙今留傳於
嶺南
掌故家, 已而,
敬命
殉節于
錦山
, 一道義旅, 咸屬意於
慶雲兄弟
曰, 得公爲帥, 大事可成,
慶雲
引古人經權之訓, 諭其弟
慶會
曰, 吾則老矣, 汝之忠勇才器, 足以辦此大事, 士友之責, 軍民之願, 皆屬於汝, 汝無辭焉。 又鳩聚糧餉, 繕備器仗, 補其軍實,
慶會
乃墨衰登壇, 號曰右義兵將, 雪涕循師, 諭以死綏之義, 一軍無不感泣欲死, 時
茂朱
·
錦山
留屯之賊, 將有蹂躪
全湖
之勢,
慶會
進兵
長水
, 迎擊大破之, 又躡賊後, 轉至
嶺右
, 大捷於
晉州
之境,
慶尙
監司
金誠一
, 具狀上聞,
宣廟
大加歎賞, 特拜
慶尙右
兵使, 癸巳六月
淸正
合兵數十萬再犯
晉州
,
慶會
與倡義使
金千鎰
,
忠淸
兵使
黃進
, 復讐將
高從厚
, 合力守城, 隨機應變, 首尾十數日, 血戰殺賊者屢千百, 兵力漸竭, 外援終絶, 竟爲賊所陷, 或勸
慶會
突圍而出, 以圖後功,
慶會
勵聲曰, 吾受國恩, 任此方面, 城存我存, 城亡我亡, 不可苟且偸生, 遂脫朝衣竝寶劍, 付從子
弘宇
, 歸傳于兄曰, 吾二兄雖衰耗, 志尙慷慨, 聞吾死必繼起, 仍口占一絶, 詞意悲惋, 遂投江而死, 事蹟顚末, 班班國乘, 何待乎臣等疊床之言, 而始徹天聰也哉?
慶會
旣死, 幕下將士, 收召餘衆, 請
慶長
繼起, 於是,
慶雲
又以勸諭
慶會
之言, 復飭
慶長
, 以爲復讐殲賊之圖, 且使子
弘載
及
慶長之子弘宇
, 協贊戎籌, 收聚兵糧, 一如
慶會
起義之初, 忠義之士, 聞風來從者, 五百餘人,
慶長
乃整軍向
嶺南
, 上狀行朝曰, 一道之士, 共激義憤, 以臣爲亡將
慶會之兄
, 迫臣統兵, 願收桑楡, 而犬馬之齒, 已過六十, 霜露所侵, 筋力已悴, 將何以副士友之望, 而雪家國之讐乎? 蒲柳餘生所欠一死, 主辱臣死, 乃其職分, 而成敗利鈍, 又何足較云云, 都元帥
權慄
, 據實啓聞, 上下敎曰, 弟死於國, 兄又繼起, 求之古人, 鮮有其儷, 特除掌樂院正, 兼授繼義兵將印,
慶長
承命兢惕, 益勵精忠, 駐札
玉果
, 轉到
固城
, 倭奴素慴
慶會
, 聞
慶長
爲
慶會之兄
, 聞風恇怯, 撤寨皆逃, 威聲所震, 實多不戰詘敵之功, 時忠勇將
金德齡
, 新倡義擧, 未奉朝命,
慶長
乃以單騎, 西赴勤王, 以麾下部署, 移屬於
德齡
, 其鞱功讓能, 儼然有獨屛大樹之風焉, 逮丁酉讐賊之再燹也。
慶雲子弘載
, 以前正言, 拜招諭使, 承朝命赴關外,
慶長
亦病不能奮,
慶雲
大慼曰, 公私之怨, 一雪無地, 吾豈可以老自怯, 不念復雪之義乎? 遂收合家僮, 與季子
弘受
, 登守
和順烏城山城
, 時年七十三, 義旅之來從者, 亦五百餘人, 有人爲詩美之曰, 白首
三川崔上舍
, 幾回募得半千人,
三川
卽
慶雲
之號也, 士林至今傳誦, 如見其遺風餘烈焉,
慶雲
分部守牒, 義氣自勵, 忽見游賊來過,
慶雲
忠憤益激, 彎弓直前射之, 已而, 賊合衆大至, 圍城四攻,
慶雲
殊死戰一晝夜, 矢石俱竭, 竟爲賊所縛, 賊挺刃而䝱之曰, 降則生, 不降則死,
慶雲
奮發罵曰, 讐賊讐賊, 爾何屠戮我生靈, 使吾君播遷, 又殺吾弟於
晉陽
, 今欲怯我以無義人乎, 何不速殺我? 罵不絶口, 竟受凶鋒, 子
弘受
同時被害, 前後事實, 俱載
輿地勝覽
及
湖南節義錄
諸書, 亦於先朝壬寅, 自朝家, 有圖畫名將古蹟之命, 本縣以
烏城山城
戰亡遺墟圖進, 以備睿覽, 此皆殉節之遺乘也, 大抵從古立慬者, 或出於官守職分之責, 或辦於立談慷慨之義, 苟究其平居志槪處事方略, 則未必皆爲全才純節之人者多矣, 惟此
慶雲
, 卽一草野之老措大耳, 執殳敵愾, 元非其責, 而一心向前, 則國耳忘家, 孤忠自勵, 則老而益壯, 當國家板蕩之際, 爲國一死, 置之分內, 前後八年之間, 兄倡弟繼, 父詔子述者, 直是一片赤心, 終焉殺身殉國, 危忠凜然, 其立志也嚴正, 處義也從容, 是豈血勇丈夫之所可頃刻辦得者耶? 實緣講明之有素耳, 試就其勉勵家庭, 畢竟成就者言,
慶雲之子弘載
, 從事於
高敬命
, 則首倡義擧, 奉命於
關西
招諭, 則大鎭民心, 家內父兄之前後起義也, 則左右夾贊, 屢效忠勤, 此皆布在史乘, 百世不泯者也, 後當癸丑
西宮
之變, 持論剛正, 大忤權凶, 黜死
嶺海
, 其紹述家法, 素所蓄積, 從可知耳,
慶長之子弘宇
, 其叔之殉節
晉城
也, 其父之起義
玉果
也, 以子姪之親, 兼幕佐之勞, 贊畫戎務, 屢效苦忠, 及乎義兵之罷歸也, 退伏草莽, 口不言功, 朝廷嘉其志, 徵以洗馬別提, 一不膺命, 其高蹈亢節, 亦云偉哉,
慶會之子弘器
, 當
慶會
殉節也, 受
兩湖
運餉之任, 及
晉陽
之敗, 恨不得與父俱死, 爲沒身至痛, 朝廷推
慶會
之功, 屢授蔭仕, 而終不起, 丁酉之亂, 天朝
劉總兵綎
, 亟選我國之有才局者,
弘器
實膺其薦, 爲放糧官, 乃奮假手湔羞之志, 贊劃籌略, 遂成勦敵焚巢之功, 其志烈哉, 惟彼
弘載
輩, 豈止爲佳子姪而已哉? 樂其有賢父兄耳,
慶雲
平日義方之訓, 於斯可驗矣, 丹砂之穴, 必本於金礦, 靈芝之根, 必滋於醴泉, 古人之言, 誠不誣矣。
慶會
曾在
宣廟
朝, 已蒙旌閭贈秩之典, 逮在
英廟
朝, 又被侑祭節惠之章, 俎豆恩額, 在在煒煌, 奬忠崇節, 無復餘憾,
慶長
亦於
英廟
朝, 特贈知申, 表章義聲, 獨
慶雲
, 以一門之難兄, 有萬死之苦節, 而寂寂無稱, 殘芳剩馥, 只播於村老野客之口, 道內人士之景仰風節者, 以鄕先生祭社之義, 至有竝享兄弟三忠之擧, 而尙未蒙朝家賜額之典, 於是焉公議愈菀, 莫不齎嗟曰, 以
慶雲
之大節, 尙如是湮沒, 則
顔杲卿
兄弟之忠, 不足傳於千載之上, 而
陸秀夫
一門之義, 無以勸於百世之下矣, 前所謂聖朝之闕典者, 誠以是耳, 今若依
高敬命
·
金德齡
家所施恩例, 亟命該曹, 特擧
慶雲
貤贈之典, 仍侈華額之恩, 則其在聖明世樹風勵俗之道, 誠多裨補之休, 豈特爲
慶雲
一人之地也哉? 若其子若姪之同時起義, 爲國效忠, 亦不可無追奬之道, 故正言臣
崔弘載
, 故洗馬臣
崔弘宇
, 故直長臣
崔弘器
, 一體施以褒贈之典, 以振風敎, 以副公議, 不勝幸甚, 臣等無任云云。 省疏具悉。 所請令該曹, 議于大臣稟處, 爾等退修學業。
○
全羅道
幼學臣
趙師謙
, 生員臣
鄭禮煥
·
奇泰溫
, 進士臣
金履祖
, 幼學臣
鄭烈煥
·
安性恪
·...
○ 壬戌二月十八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勸講入侍時, 右議政
徐龍輔
, 提學
李晩秀
, 參贊官
朴吉源
, 檢討官
李東萬
, 假注書
朴英載
, 記注官
金必宣
, 別兼春秋
吳淵常
, 以次進伏訖。
龍輔
曰, 日間聖體, 若何?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寢睡·水剌之節,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大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王大妃殿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惠慶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龍輔
曰,
嘉順宮
氣候, 何如? 上曰, 一樣矣。 上開卷, 讀
書傳
第八卷
洛誥
前受音一遍訖, 仍讀新受音, 自第一章惟三月哉生魄, 止第四章以圖及獻卜,
龍輔
解釋文義以奏, 上繼讀十遍訖, 上曰,
洛陽
果在於
澗水
東
瀍水
之西耶?
龍輔
曰,
澗水
·
瀍水
, 卽
洛陽
左右夾流之水也,
洛邑
居天下之中, 伊
洛
·
瀍
·
澗
, 周流於其間, 天子南向, 則
澗水
在
洛
之右,
瀍水
在
洛
之左, 以此觀之, 非洛自爲
洛
,
澗
·
瀍
自爲
澗
·
瀍
也。 上曰, 卜河黎卜
澗
·
瀍
之時,
周公
其先卜乎?
龍輔
曰, 太保朝至于
洛
卜宅云, 則是乃
召公
之卜, 而今
周公
曰我卜, 則二公之同心同謀者, 推可知矣。
召公
之卜, 卽
周公
之卜也, 此篇與
召誥
文義, 一串相貫, 而惟洛食者, 蓋史臣記史之體也, 章句正食其墨之說, 不甚明白, 而龜從食墨, 大抵是吉祥之兆也, 天意克叶, 民心咸和, 故神明之兆, 果有斯龜卜之食矣, 臣前在
召誥
進講時, 以諴和二字仰達, 而基命定命之本, 莫不在於和之一字, 故其君臣之間, 眷眷相戒之語, 不外乎諴小民祈天命矣, 惟殿下, 深察焉。 上曰, 閣臣爲之。
晩秀
曰, 大臣已盡奏, 而此章基命定命, 蓋不欲斥言以始弗敢及之意告之, 而大體則
周公
, 以
成王
之幼沖, 退託於其造基之初, 勉其成始成終之功也, 而以三代以後觀之,
漢文帝
, 每有謙讓之意, 人主於凡事, 固當退託謙讓, 而若有一毫我不及之意, 則是自暴自棄也。
顔淵
曰,
堯
何人也, 予何人也? 蓋
堯
·
舜
·
文
·
武
天降之衷, 卽我所同得天降之衷也, 如或曰, 不敢及, 而有暴棄之病, 則將至於莫適所向, 終難入於聖人之域矣。
孟子
曰, 非
堯
·
舜
不陳, 爲學若有不及之患, 則豈可以
堯
·
舜
必稱之哉? 大抵學者之道, 其學不進者, 志不率氣而然也, 是以立志, 爲第一工夫, 爲
堯
·
舜
爲文·武之道, 亦不外於是矣。 上曰, 玉堂奏之。
東萬
曰, 大臣閣臣旣已詳陳, 別無敷衍更達之辭矣, 閣臣所陳立志之說, 果好矣, 帝王之學, 立志最貴, 而如
漢文帝
, 姿稟雖好, 志趣卑下, 自以爲
堯
·
舜
, 不可跂及, 故至有畀之毋甚高論等語, 而不能做三代之治, 此所以先儒論
漢文
, 爲自暴自棄之君。 惜哉, 匹庶之學, 猶貴乎尙志, 況帝王之學, 尤何等自別乎? 惟殿下念哉。
東萬
曰, 君之使臣, 貴乎禮使, 臣之事君, 本之修身, 蓋使臣以禮之道, 本不外乎全其名節, 伸其廉隅也, 若以日前前吏判處分傳敎觀之, 如無不可行之情勢, 而無端逋慢, 則大關紀綱, 罪不容貸, 如有萬萬不可不自靖之處義, 而迫於嚴命, 晏然行公, 則有乖廉防。 噫, 士大夫立朝事君之道, 修身爲本, 名節爲重, 如或拚棄廉隅, 專事竭蹶, 則其餘無足觀也, 而末流之害, 將至於惟利是趨, 人必陷溺矣, 故宋之
元祐
盛時, 天下爭自濯磨, 號稱多士, 至今稱道, 傳之爲盛事, 而又以諸大臣言之, 若知其無端違傲, 則國綱所在, 凡諸董飭也請罪也, 想無所不用其極, 而旣已的知其不得不逡巡之廉防, 故不能强督, 荐承嚴命, 惶㦖悚蹙, 罔知攸措, 夫
中庸
九經, 卽聖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 而敬大臣體群臣, 最爲緊要, 夫所謂體者, 視群臣猶一體而察其心, 察其心者, 通下情之謂也, 今我聖上, 新服厥命, 延訪群臣, 天命之眷顧方新, 人心之蘄向方切, 而老重臣之逬出城外, 諸大臣之一時胥命, 恐有異於三代雍容之治, 夫以不可行之事, 責勉於大臣, 則有欠敬大臣之禮, 又以不可强之事, 嚴束於重臣, 則有欠體群臣之法, 伏願殿下仰稟東朝, 伊日處分傳敎, 一竝還收, 以光聖德焉。 上曰, 當仰稟慈殿矣。
出擧條
上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壬戌二月十八日辰時, 上御
熙政堂
。 勸講入侍時, 右議政
徐龍輔
, 提學
李晩秀
, 參贊官
朴吉源
, 檢討官
李東萬
, 假注書
朴英載
, 記注官
金必宣
○ 壬戌二月十八日未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洪羲運
, 檢校待敎
徐有榘
, 侍讀官
沈銖
, 檢討官
李東萬
, 記事官
尹鼎烈
, 記注官
金致龍
, 別兼春秋
吳淵常
各奉冊, 以次進伏訖。 上命開卷讀之。
銖
讀, 自十五年春, 止赦, 上命下番讀之。
東萬
讀, 自秋九月, 止賜爲
廬江王
, 上命參贊官讀之。
羲運
讀, 自詔更以明年, 止欲祠出鼎, 上命閣臣讀之。
有榘
讀, 自後元年, 止復和親, 上命注書讀之。 賤臣讀, 自秋八月, 止幾殺臣, 上命上番讀之,
致龍
讀, 自
楊氏
曰, 止以備胡, 上命下番讀之。
淵常
讀, 自上親勞軍, 止民得賣爵, 上曰, 文義爲之。
銖
曰, 親策賢良能直言極諫者, 甚美事也, 以臣道言之, 直言極諫, 是當然底事, 亦極難者存, 故三代以後, 寥寥無聞, 而
(而)
漢之
汲黯
, 唐之
魏徵
, 足可稱之以諍臣, 然猶不及於古昔直臣矣, 三代以前, 有言君德闕失, 王政治亂者, 虛襟而受之, 和色而容之, 後世則非但人主之不能容逆耳之言, 臣下亦罕有不諱之風矣。
漢文帝
之詔擧, 大開言路, 可爲後辟之監法, 其於寵愛
鄧通
, 謂
申屠嘉
曰, 吾私之,
廣國
若賢有行而可相, 則相之, 可也, 以私自嫌者, 還有私意之交蔽也。 上曰, 文帝若不召
鄧通
, 則
申屠嘉
, 其果殺之乎?
銖
曰, 爲檄召
通
曰, 不來且斬, 似不止見困, 此時如無
文帝
之召
通
, 必不免於死矣, 大抵天無私覆, 地無私燾, 日月無私照, 又曰, 奉三無私, 王者如有私意之錯雜於中, 則是非善惡, 無以察識, 此爲體念之方矣。 上曰, 下番亦陳之。
東萬
曰,
文帝
之親策賢良, 親耕親蠶等事, 頗多可觀者, 而私愛
鄧通
, 躬行玄默, 專由於立志不固, 且無臣下之善爲引導者而然, 以若資品, 如有志趣, 重以賢臣哲輔, 爲之左右, 則何患不及於三代郅隆之治乎? 人君之道, 不外乎立志爲務, 任賢爲重, 須加深省焉。 上曰, 參贊官亦陳之,
羲運
曰, 俄以
申屠嘉
·
鄧通
事, 有下詢於儒臣矣。
文帝
之事, 有監法者, 有戒念者, 親策賢良, 是爲昭代之盛擧也, 私愛
鄧通
, 使
申屠嘉
赦之, 似涉私意也, 至於
申屠嘉
, 以材官出身之故, 資品則剛果, 而見識則鹵莾, 不能制之於未萌, 乃欲罪之於已然, 亦是慨惜處, 而且
廣國
不相之事, 先儒史斷亦非之, 人君使臣, 在邇列者易知, 在疎逖者易忽,
書
云野無遺賢, 明明揚側陋, 先祛一私字, 然後群賢彙征, 可爲需世之材矣。 上曰, 閣臣亦陳之,
有榘
曰, 儒臣參贊官已仰奏, 更無所達者矣。 上曰,
周亞夫
, 將帥之材乎?
銖
曰, 使備西北隅, 亦有奇變, 而天子之駕不得入, 師律之嚴, 約束之明, 可爲將帥材矣。 上曰, 親策賢良策之爲言, 似若科擧, 自
文帝
時, 始有科乎?
羲運
曰, 此與科制稍異也。
有榘
曰,
董仲舒
之三策, 似設科而取之, 親策之策字, 恐非科目取人也, 上曰, 詔議可以佐百姓者, 而無獻議陳策之所著者, 其故何也?
銖
曰, 有難臆對, 而其時別無可書之事, 故似或不著矣。 少頃, 仍命退, 諸臣以次退出。
○ 壬戌二月十八日未時, 上御
誠正閣
。 召對入侍時, 參贊官
洪羲運
, 檢校待敎
徐有榘
, 侍讀官
沈銖
, 檢討官
李東萬
, 記事官
尹鼎烈
, 記注官
金致龍
[ PC버전 ]